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HW-40C凝胶树脂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薄层、反相HPLC和Flash等色谱分离技术相结合,从玄参科鹿茸草水煎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包括5个新单萜和7个已知化合物。借助波谱数据解析、酶水解以及电子圆二色谱(ECD)和NMR计算,综合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鹿茸草苷I (1)和鹿茸草醇A~D (2~5)。已知化合物6~12均为首次从鹿茸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和Toyopearl HW-40C柱色谱,结合制备薄层色谱以及反相和手性HPLC分离技术,从“归头”水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单萜类化合物,包括2对非等量对映体的7个单萜类新结构化合物或新天然产物以及4个已知衍生物。借助波谱数据分析结合电子圆二色谱(ECD)理论计算和X-射线衍射确定了它们的结构;新结构化合物或新天然产物分别命名为(+)-/(-)-当归单萜酮A和B [(+)-/(-)-1和(+)-/(-)-2]、当归单萜酮C和D (3和4)及当归单萜醇A (5);已知化合物鉴定为6β,9-二羟基-(+)-α-蒎烯(6)、1,1,5-三甲基-2-羟甲基-环己-2,5-二烯-4-酮(7)、jasminol E (8)和(+)-反式水合蒎醇(9)。除6曾在当归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本文首次用单晶X-射线衍射确证结构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火绒草中的黄酮苷类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d.)Beauv.]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和反复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体积分数为60%的火绒草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1)、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4′-O-β-D-glucopyranoside2)、6-羟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3)、6-羟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hydroxy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本植物火绒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紫花松果菊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溶剂法和色谱方法分离紫花松果菊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用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紫花松果菊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 6个化合物。用波谱方法鉴定为 2 ,6 二甲基 7 辛烯 2 ,3,6 三醇 2 O β D 葡萄糖苷 ( 1) ,7,8 呋喃香豆素 ( 2 ) ,6 甲氧基 7 羟基香豆素 ( 3) ,咖啡酸 ( 4 ) ,咖啡酸甲酯 ( 5 ) ,咖啡酸乙酯 ( 6 )。结论  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黄叶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 var.breviramea f.crippsii)的化学成分,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C18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从其枝叶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4S)-4-isopropylcyclohex-1-enecarboxyl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1)、(4R)-p-menth-1-ene-7,8-diol 7-O-β-D-glucopyranoside(2)、skimmin(3)、7-[[6-O-(6-deoxy-α-L-man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oxy]-2H-1-benzopyran-2-one(4)、stigmast-4-en-3-one(5)和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1-butyl-4-(2-methylpropyl)ester(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发现,黄叶扁柏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在人A549、BGC-823、Du145和MDA-MB-231肿瘤细胞株上均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0.94、1.07、0.95和0.96μg.mL 1,但化合物1、2和3在人HeLa、BGC-823和A549细胞株上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和色谱材料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用各种现代光谱方法解析结构。结果从大叶橐吾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四个黄酮醇苷和两个单萜苷,分别为甲基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2),芦丁(3),阿福豆苷(4),桦木苷(5)和3,7-dimethyloct-1-en-3,8-diol-8-O-β-D-glucopyranoside(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纯化得到。  相似文献   

7.
伊桐中一个新的链状单萜苷-伊桐苷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风子科植物伊桐的皮和枝条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链状单萜苷类成分和11个已知化合物,新化合物经波谱方法鉴定为3,7-dimethyl-1, 6-octadien-3, 10-dihydroxyl-10-O-α-L-arabinopyranosyl (1 -→6)-O-β-D-glucopyranoside,命名为伊桐苷O,其它化合物皆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鹿茸草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是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 Franch.)或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heareri Franch.ex Maxim.)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本文利用CNKI、PubMed和SciFinder以鹿茸草(Monoc...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石胆草(Corallodiscus flabel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芹糖基(1→2)]-β-D-葡糖苷(I),3,4-二羟基苯乙醇-8-O-[(5-O-香草酰基)-β-D-芹糖基(1→2)]-β-D-葡糖苷(II),香草酸(III),丁香酸(IV),阿魏酸(V)。结论 I和II为新化合物,III,IV和V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大叶橐吾中的黄酮醇苷和单萜苷(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和色谱材料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用各种现代光谱方法解析结构。结果从大叶橐吾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四个黄酮醇苷和两个单萜苷,分别为甲基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2),芦丁(3),阿福豆苷(4),桦木苷(5)和3,7-dimethyloct-1-ell-3,8-dio1-8-O-β-D-glucopyranoside(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纯化得到。  相似文献   

11.
单萜苷类化合物是许多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其结构类型主要包括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单萜苷及环烯醚萜苷,具有抗茵、抗炎、抗肿瘤、保肝、降血糖等药理作用.综述了近10年来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得到的单萜苷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该类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鹿茸草中木犀草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鹿茸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XDB C18(5μm,250×4.6mm)色谱柱,以甲醇-0.1%磷酸(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50nm,流速1.0mL.min-1。结果:在25.02~150.12μ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1%,RSD为1.27%(n=6)。结论: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鹿茸草药材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3.
石胆草中两个新的苯乙醇苷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石胆草(Corallodiscus flabel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芹糖基(1→2)]-β-D-葡糖苷(I),3,4-二羟基苯乙醇-8-O-[(5-O-香草酰基)-β-D-芹糖基(1→2)]-β-D-葡糖苷(II),香草酸(III),丁香酸(IV),阿魏酸(V).结论 I和II为新化合物,III,IV和V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白芍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部位中单萜苷含量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差异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HPLC测定白芍叶、花、果、根及根中不同部位(韧皮部、木质部、须根和根皮)在不同发育时期氧化芍药苷、白芍内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采用RT-PCR对筛选出来的8个白芍单萜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相对含量测定。应用R语言分析4种单萜苷含量与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主要分布于根中,而氧化芍药苷和白芍内酯苷主要分布于花中。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主要分布于木质部中,白芍内酯苷主要在韧皮部和须根。4种单萜苷成分在根中花期和果期含量均较低,在黄枯期中最高,展叶期次之。单萜苷含量与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MGR2IDI基因与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氧化芍药苷含量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白芍单萜苷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存在时空特异表达模式,甲羟戉酸途径是白芍中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酸浆茎叶中的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L.var.franchetii(Mast.)Makino]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水混悬,依次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通过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制备HPLC等手段,共分离得到4个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megastigmane glyco-sides)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长寿花糖苷[(6S,9R)-roseoside,1)]、(6S,9R)-长寿花糖苷[(6S,9S)-roseoside,2]、(6S,9R)-3-氧-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6R,9S)-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3]、citroside A(4)。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葎草中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探讨葎草中黄酮类单体成分对小鼠肺水清除率(AFC)的影响。方法葎草乙醇提取后,除色素,柱分离得单体成分,利用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通过气管给药后,酶标仪测定肺内吸出液的小牛血清白蛋白浓度的方法,计算木犀草苷(LGL)和大波斯菊苷(AGL)影响下的小鼠在体AFC。结果葎草中的主要成分为木犀草苷和大波斯菊苷;二者均能促进AFC。结论葎草中的主要成分均可降低肺内的积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野菊花提取物中蒙花苷和木犀草素含量测定的影响,研究中药提取新工艺。方法:采用加热同流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和组织破碎提取法3种提取工艺,同时提取野菊花中蒙花苷和木犀草素;利用RP—HPLC法,以水-乙腈-4%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同时测定蒙花苷和木犀草素含量。结果:蒙花苷和木犀草素分别在0.048~0.240mg·mL^-1(r〉0.9995)、0.0059~0.0294mg·mL^-1(r〉0.9999)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热回流法、组织破碎法提取的蒙花苷和木犀草素含量均高于超声法,组织破碎法较回流法操作简便、节能节时,且可避免高温对热敏性物质的破坏性,表现出较高优越性。结论:组织破碎提取法有着高效经济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新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建立金莲花中药效成分荭草苷和牡荆苷的色谱鉴定方法。方法采用 TLC 和 HPLC 法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①TLC 鉴定方法的最佳条件:聚酰胺薄膜,用氯仿-丙酮-冰醋酸-无水乙醇(4:1:3:2)展开,喷1%三氯化铝乙醇试液显色后在紫外(365 nm)灯下检视。在此条件下,荭草苷的 Rf 值为0.46,牡荆苷的 Rf 值为0.62,2个斑点形状及分离效果均很好。②HPLC 定量分析的最佳条件:色谱柱为 C_(18)ODS_2,流动相为0.35%磷酸溶液-乙腈(82:18),检测波长为345 nm。在此条件下,牡荆苷色谱峰的分离度>1.5,保留时间<10 min,而且各项方法学试验均得到良好结果。结论建立的此项鉴定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结合制备薄层色谱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归头”水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拥有不同聚合方式的10个二聚酞类外消旋体(1~10),经手性HPLC拆分得到(+)-/(-)-1~(+)-/(-)-10。借助波谱数据解析、电子圆二色谱(ECD)和NMR计算综合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和绝对构型,均为新结构或新天然产物,分别命名为当归二酞内酯酸A~H (1~8)和当归二酞内酯醇A和B (9和10)。同时,对单内酯和双内酯型3.3′a,8.6′-和3.6′,8.3′a-连接的二聚酞衍生物及其相对构型确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