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子晴  蔡皓  段煜  裴科 《中国药房》2020,(23):2918-2923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和中药以及二者结合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为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以"抑郁症""中药""肠道菌群""Depression""TCM""Intestinal flora"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2005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肠道菌群和中药以及二者结合在抑郁症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结果与结论: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肠道微生物紊乱现象,且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有明显差异;通过益生菌、益生元、健康饮食等3种治疗方法可改善抑郁症患者和抑郁模型动物的行为和认知;同时,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疗法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应用较多且效果明显。中药能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保护神经元、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等方向发挥抗抑郁作用,临床上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复方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肠道菌群可转化中药化合物;中药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代谢,并通过影响脑肠肽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抑郁行为。肠道菌可作为探究...  相似文献   

2.
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共同参与肠脑双向交流,即肠脑轴。本综述详细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组成与功能,肠脑轴理论内容,大脑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调控机制,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反向调节大脑的发育及功能。概括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自闭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抑郁症等的关系,探究基于“肠脑轴”理论治疗脑部疾病的作用机理,并基于该理论寻找合适的中药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类、多酚类、皂苷类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脑部疾病。基于肠脑轴理论,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传统中药口服应用实现脑部疾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在中老年群体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确,随着微生物-肠-脑轴领域的研究兴起,研究人员对中药用于治疗AD的深入研究,中药调控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从AD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A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AD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肠道菌群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屏障保护、免疫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宏基因组表征神经类疾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在无菌小鼠上进行粪菌移植验证肠道菌群与精神类疾病的关系两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另外,近年来,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学说,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双向信号通路,肠道菌群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改变主要通过迷走神经途径、内分泌途径、免疫途径等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人格分裂症、帕金森病等。该文对造成宿主相关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作用机制3方面探讨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药\     
缪雨濛  魏志凤  戴岳 《药学进展》2018,179(12):938-944

肠道不仅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还能通过微生态、神经内分泌及黏膜免疫与肠道外组织器官相联系, 参与机体稳态的维持、疾病的发生发展、药物的转运和作用等过程。肠道是多种中药活性成分口服给药的初始作用部位, 现已发现小檗碱、姜黄素和白藜芦醇等物质可通过肠道途径发挥药理效应。从肠道菌群、肠道神经内分泌和肠道黏膜免疫角度综述了中药药理作用的肠道途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抑郁和自卑等现象。肠道菌群、神经系统以及皮肤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肠-脑-皮轴”。基于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皮肤免疫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基于三者间相互关系(即肠-脑-皮轴)治疗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尚缺乏,作用靶点尚不清晰。因此,本文根据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A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肠-脑-皮轴在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脑-皮轴治疗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以化学药物为主的临床治疗方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植物多糖来源丰富,是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多糖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抑郁等多种生物活性。植物多糖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炎症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调节色氨酸代谢、肠道菌群发挥抗抑郁作用。植物多糖结构与抗抑郁功效关系的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其单糖组成,单糖在植物多糖抗抑郁功效中发挥的作用还未涉及。因此就植物多糖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相关信号通路以及构效关系进行综述,为用于抗抑郁植物多糖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非正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目前临床上大多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四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等来治疗抑郁症,但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明显,且这种通过单一成分阻断特定单一靶点的药物,对于涉及体内多个系统的生物学异常往往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中药组方通过其所包含的多组分能同时调节多靶点、调节疾病网络的多个环节,在获得较高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化学药单靶点引起的毒副作用,且目前国内外对一些传统中药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也日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神经递质水平释放、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细胞因子等方面。此外,最新的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从情感性疾病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综述近年来中药抗抑郁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及抗抑郁药物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马驰  杨涓  郑盛 《现代医药卫生》2023,(19):3349-3353+3359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新型虚拟代谢器官”,广泛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维持肠道稳态及免疫调节之间的动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人体内复杂而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在参与人体代谢、抵御外来致病菌以及调节免疫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骨骼代谢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通过营养吸收、短链脂肪酸生成、调节机体免疫、影响机体代谢等多种途径调控骨代谢,影响骨量变化。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骨代谢中骨量变化的潜在途径及作用机制,以及中药干预肠道菌群调控骨代谢的相关进展,以期为骨代谢相关疾病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肠道菌群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作用机制,总结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证据。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肠道菌群在NASH中的作用和基于肠道菌群治疗NASH的方法。结果肠道菌群能调节宿主能量代谢,增加机体内毒素和内源性乙醇,影响胆汁酸和胆碱代谢。通过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抗生素、中药治疗、调节饮食、运动及粪菌移植等方式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影响NASH的发展。结论肠道菌群的改变在NASH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NASH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沈红  伍城颖  龙芳  周静  周姗姗  许军  李松林 《药学学报》2022,(12):3480-3486
汤剂为中药传统用药方式。汤剂中除小分子组分外,亦包含多糖等大分子组分。以往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常采用“醇沉除杂”工艺,去除多糖等口服不吸收“无效组分”,富集小分子“有效组分”,以改善制剂成型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疾病的密切关系及中药多糖潜在益生元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汤剂中多糖组分存在的价值越发值得关注。结合本课题组及文献研究进展,本综述在简述肠道菌群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基础上,概述中药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机体代谢、肠功能、免疫、炎症、情志及肿瘤等疾病状态,通过肠道菌群介导影响共存小分子组分吸收、代谢和转运,以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结构特异性,以此从肠道菌群调控角度探讨多糖组分在中药汤剂中存在的重要价值,为基于经典名方和临床验方的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重视多糖组分的存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辉  秦雪梅  刘月涛 《药学学报》2022,(12):3487-3493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直接或通过细胞核作用间接对肠道上皮细胞线粒体产生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与短链脂肪酸(SCFAs)、硫化氢(H2S)和一氧化氮(NO)等菌群代谢产物有关。这些代谢物参与线粒体相关的能量代谢过程和线粒体活性氧(mtROS)的产生,甚至整个机体的免疫反应。大量研究也显示,肠道菌群代谢物和线粒体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但二者的关联机制研究尚不深入。本综述就肠道菌群代谢物对肠道上皮细胞线粒体调控机制研究及中药干预进行总结,为中药靶向作用于肠道微生物与线粒体进而整体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黄连生物碱类活性成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黄连""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生物碱""调控肠道菌群""药效学""Coptis chinensis""Intestinal flora""Interaction""Alkaloids""Regulation of Enterobacteria""Pharmacodynamic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GeenMedical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于2009年1月-2020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黄连生物碱成分或其配伍复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以及基于这种作用产生的药物代谢转化和药效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黄连系常见苦寒中药,其主要含有生物碱类及阿魏酸、黄柏酮、黄柏内酯、绿原酸等成分,其生物碱类主要包含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木兰花碱等;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是小檗碱。黄连生物碱及其配伍复方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肠道菌群对黄连生物碱具有代谢作用,其代谢产物极性变大,脂水分配系数发生变化,易于吸收入血,能增加药效;另一方面,黄连生物碱能够调控肠道菌群的构成,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不仅对肠道局部疾病有治疗作用,还可能通过肠-脑轴、肠-心轴及肠-肝轴或其他途径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发挥治疗作用。目前,黄连生物碱及其配伍复方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菌群数量以及肠菌丰度和多样性的改变方面,难以归纳总结出一定规律,研究方法也比较局限;未来应将研究重点从现象观察转移至作用机制的阐明。  相似文献   

15.
陈智强  汤帅  张畅煊  李婷  陈宏绮  燕茹 《药学学报》2022,(12):3465-3479
口服中药在吸收入血前与肠道菌群的互作是中药发挥整体作用的重要机制,也使得对中药的研究有别于以系统暴露(入血水平)为起点和核心的西药的研发。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互补,共同参与众多内源性生物活性分子的代谢平衡及外源成分的体内处置。其中,肠道菌群中广泛分布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t bacterial β-glucuronidases, BGUSs)与宿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 UGTs)协调互作,调节内外源化合物肝肠循环,通过影响葡萄糖醛酸化稳态,改变其肠道局部和/或系统暴露,对疾病的发生及干预发挥作用。一方面,许多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Ms)成分发生肝肠循环;另一方面, CHMs可直接作用于BGUSs或通过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广泛影响间接改变其分布和功能。BGUSs和CHMs之间的多重互作可能在CHMs的整体治疗益处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首先概括了BGUSs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而根据BGUSs的底物谱从营养利用、代谢稳态、治疗响应等多层面解读BGUSs介导内外源化合物代谢的生理、病理及药理...  相似文献   

16.
李艳  祝维泽  李后开 《药学学报》2022,(12):3451-3464+345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然而,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正式获批的治疗药物,寻找安全、有效的抗NAFLD药物迫在眉睫。在现代医学中, NAFLD治疗以降脂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化学药物的临床疗效也十分有限,且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中药以其多途径、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NAFLD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综述系统汇总了近些年涉及到中药复方和中药活性化合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探索NAFLD的发病机制和运用中医药治疗NAFLD的理念提供新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7.
5-羟色胺(5-HT)是脑-肠轴途径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分泌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肠道动力等方面密切相关。5-HT代谢途径异常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慢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就5-HT在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后续以肠道菌为靶点的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帮助。方法 查阅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抑郁症方面的33篇中英文文献进行分类总结,从肠道菌群的门、科、属水平的角度探讨了抑郁状态下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肠道菌与抑郁症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总结现有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索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进行药物研发治疗的可行性。结果 肠道菌紊乱与抑郁症之间相互作用,现有益生菌等生物制剂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病理状态下的紊乱对抑郁症治疗起到缓解作用。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以肠道菌为靶点的相关药物研发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发酵中药是通过体外微生物发酵工艺形成的具有新成分和功能的中药,发酵赋予中药独特的药理药效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慢性疾病与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广泛参与中药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探究发酵中药如何调节肠道微环境成为新的趋势。本文从发酵中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比较发酵中药与传统中药的作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发酵中药和肠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揭示发酵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不仅维持着人体消化系统的生态平衡,还和其他多个系统相关联,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缺血性脑卒中(IS)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IS相关危险因素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IS的发生及预后,有望成为防治IS的新的治疗靶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