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穴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传输功能的调节,从电生理角度探讨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饲喂复方苯乙哌啶饲料建立STC大鼠模型。模型大鼠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予电针组电针双侧天枢穴,疗程14d,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结肠肌电活动。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慢波表现为规则的近似正弦波样曲线,频率为(14.56±4.01)次/3min,平均振幅为(0.18±0.04)mV。模型组大鼠结肠慢波则为极不规律的杂乱无章的曲线,频率、振幅分别为(23.33±6.66)次/3min,(0.26±0.04)mV,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电针组慢波波形接近正常组,频率为(15.89±5.34)次/3min,振幅为(0.19±0.04)mV,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没有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C大鼠存在结肠慢波节律异常;电针天枢穴可能通过改善结肠慢波节律,从而改善结肠的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结肠传输功能、血浆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青岛市黄岛中医院、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STC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对结肠传输功能、SP、VIP 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便秘评分量表(CCS)评分为(13.52±3.93)分、治疗后为(8.15±3.77)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4.11±4.24)分、治疗后为(9.01±2.93)分,两组治疗后 CCS 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SP、VIP水平[治疗组分别为(46.73±1.50)ng/L、(206.10±12.14)ng/L,对照组分别为(40.92±6.25)ng/L、(214.73±7.62)ng/L]均较同组治疗前[治疗组分别为(26.66±0.88)ng/L、(332.68±17.84)ng/L,对照组分别为(23.32±1.75)ng/L、(306.22±20.01)ng/L]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比较,血浆SP、VI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改善STC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结肠传输功能,并可能通过调节血SP、VIP水平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穴位埋线疗法对慢传输型便秘结肠传输功能及血浆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5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麻仁软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麻仁软胶囊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5 d、治疗30 d、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大鼠血液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毫针组、温针组4组,每组15只。正常组大鼠饲以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大鼠在饲料中添加复方苯乙哌啶,剂量为8 mg/(kg·d),连续给药120天,建立STC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毫针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温针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15 min,共治疗15天。治疗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和血液中SP、VIP物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P 0.05),血液SP、VIP含量明显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毫针组及温针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 0.05),血液SP、VIP含量明显升高(P 0.05);与毫针组比较,温针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 0.05),血液SP、VIP含量明显升高(P 0.05)。结论:针灸疗法可以提高STC模型大鼠血液中SP、VIP的含量,改善其肠道功能;且温针灸疗效优于普通毫针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贴敷双侧"天枢"穴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的影响,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盐酸洛哌丁胺混悬液(0. 5 mg/mL)灌胃法复制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穴位贴敷组予双侧"天枢"穴中药贴敷治疗,6 h/d,每日1次,药物组每日予莫沙必利混悬液(0. 15 mg/mL)灌胃,均治疗4周。记录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6 h内大便粒数和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VIP、SP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6 h内大便粒数及含水量显著减少(P<0. 01),结肠肌间神经丛VIP、SP阳性表达减少(P<0. 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与药物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6 h内大便粒数和含水量增加(P<0. 01),结肠肌间神经丛VIP、SP阳性表达升高(P<0. 01)。穴位贴敷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通过调节肠神经递质,恢复结肠动力,从而有效改善便秘大鼠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6.
Sun JH  Guo H  Chen L  Wu XL  Li H  Pei LX  Peng YJ  Lu B 《针刺研究》2011,36(3):171-175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穴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平滑肌结构及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探讨电针"天枢"穴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56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选20只为正常组。饲喂复方苯乙哌啶饲料建立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每组18只。电针组电针双侧"天枢"穴15 min,连续治疗14 d。采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肠壁形态结构及结肠ICC的表达。结果:①HE染色中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的腺体萎缩,腺泡减少,分布稀疏,其平滑肌厚度与正常大鼠比较明显变薄(P<0.05);电针组大鼠结肠肠壁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类似,其平滑肌厚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变厚(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中模型组大鼠ICC形态及分布与正常组类似,但着色较淡、模糊,网络结构不连续,其细胞计数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平均吸光度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结肠ICC数量接近正常组大鼠(P>0.05),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STC大鼠结肠功能障碍可能与结肠平滑肌结构和ICC病理改变有关。电针可使大鼠结肠肠壁平滑肌结构与ICC趋于正常,可能是其治疗ST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模型及对照组小鼠用药后结肠浆肌层内抑制性肽能神经递质VIP含量及SP物质含量进行分析,探讨黄芪润肠丸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作用机理。方法:取健康小鼠64只,随机分为四组,即造模对照组(A)、空白对照组(B)、造模实验组(C)、空白实验组(D)。A与B组[西沙必利0.6mg.(kg.d)^-1],C与D组[黄芪润肠丸0.54mg.(kg.d)^-1]。各组动物灌服药物14天后,处死,打开腹腔,分离大肠,切取结肠段组织约2cm,行SP、VIP放射免疫分析。结果:黄芪润肠丸对于SP物质的浓度增加均优于西沙必利组;说明黄芪润肠丸的通便作用对于结肠内SP物质的影响较大,与血管活性肠肽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电针"天枢穴"不同的深度刺激对全结肠转运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纳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电针深刺双侧天枢穴组)与B组(电针浅刺双侧天枢穴组)。治疗4周后评估两组全结肠转运时间及比较治疗前后全结肠转运时间差值变化。结果:尽管两组电针天枢穴刺激治疗后全结肠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相较于各自组治疗前全结肠转运时间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突破腹膜深刺组较仅皮下浅刺组就治疗前后改善全结肠转运时间的差值上更有效(P〈0.05),提示深刺治疗改善全结肠转运时间效率更佳。整个研究过程未发生任何电针不良事件。结论:电针"天枢穴"深刺更能有效缩短全结肠转运时间,且该刺激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天枢”不同深度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传导功能及结肠P物质(SP)、Cajal间质细胞(IC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每组10只。采用1 mg/mL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 mg/kg)灌胃复制STC大鼠模型。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予“天枢”电针干预,分别直刺进针3、4.5、10 mm,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15 d。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检测大鼠首粒黑便排出的时间,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结肠肌电频率和振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P和ICC特异性标志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c-kit)的阳性表达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肠肌电频率明显降低(P<0.01)、振幅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SP、c-kit阳性表达面积明显缩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0.01),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结肠肌电频率明显升高(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结肠肌电、结肠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和大鼠Cajal间质细胞(ICC)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饲以普通饲料,其余40只在饲料中添加复方苯乙哌啶,剂量为每日8 mg/(kg·bw),连续给药120 d,40只大鼠均成功建立STC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频率为2 Hz)、高频电针组(频率为100 Hz)和变频电针组(频率为2 Hz/100 Hz),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分别给予相应频率的连续波电针刺激天枢、足三里和支沟,变频电针组接受相应频率的疏密波电针刺激相同穴位,每日1次,共治疗15 d.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结肠肌电、结肠NOS含量和结肠C-kit阳性细胞面积,以面积的数值差异来表示ICC的表达.结果:在肠道传输功能方面,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个电针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变频电针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短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均P<0.05).在结肠肌电方面,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结肠肌电振幅明显变大,频率加快(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个电针组的振幅明显缩小,频率减慢(均P<0.05);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比较,变频电针组振幅缩小,频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肠NOS含量方面,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大鼠NOS含量明显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个电针组NOS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比较,变频电针组NOS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各组大鼠结肠C-kit阳性细胞面积方面,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大鼠C-kit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减少(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个电针组C-kit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增加(均P<0.05);与低频电针组比较,变频电针组C-kit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增大(P<0.05).结论:电针,特别是2 Hz/100 Hz变频电针治疗STC模型大鼠疗效肯定,可能是通过调节大鼠结肠肌电、结肠NOS含量和ICC表达改善其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神经免疫学机制。方法:将100例P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选取蝶腭神经节、印堂、迎香、上迎香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于饭后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次,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其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VIP和SP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VIP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结论: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的方法能显著降低PAR患者升高的鼻神经肽,推测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PAR可能是通过调节鼻神经肽类物质,控制鼻神经源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及结肠肌电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100只,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90只造成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针刺组和温针组。分别测定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及结肠肌电。结果针刺组、温针组可明显缩短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P<0.01),且温针灸效果优于针刺组(P<0.05)。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减慢组,针刺和温针灸均能增加频率,降低振幅(P<0.01),且温针灸效果优于单纯针刺(P<0.01);结肠慢波频率加快组,针刺和温针灸均能减慢频率(P<0.05或P<0.01),且温针组亦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有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异常的结肠慢波频率和振幅有关;温针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对IBS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眼针组和匹维溴胺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眼针组取下焦区、大肠区、肝区、脾区进行针刺,治疗7 d。匹维溴胺组给予匹维溴胺灌胃7 d。HE染色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含量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没有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眼针治疗组和匹维溴胺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眼针疗法能够降低IBS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的含量,从而对IBS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肠汤对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采用运肠汤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麻仁滋脾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17%,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运肠汤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济川煎对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肠神经递质的影响,探究济川煎治疗阳虚型ST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即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济川煎组,采用复合病因法制备阳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分别给予莫沙必利、济川煎等药物治疗7 d,观察粪便干湿重比,测定大鼠肠推进功能,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中肠神经递质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济川煎组粪便干湿重显著降低(P<0.01),肠推进功能显著升高(P<0.01),济川煎组结肠中肠神经递质VIP显著降低(P<0.01),神经递质SP、5-HT显著升高(P<0.01)。结论 济川煎可以显著改善阳虚型STC粪便干湿重比和肠推进功能,减轻结肠黏膜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肠神经递质VIP、SP、5-HT的含量及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廉价、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慢传输型便秘(肠道实热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肠痹方加结肠水疗法)和对照组(单纯口服西沙比利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率为67.5%。治疗后半年随访,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x2=6.43(P<0.05),有临床显著差异。治疗1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10.0%,对照组:30.0%。结论:治疗组在治愈率及复发率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肠痹方加结肠水疗法治疗肠道实热证型的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枳术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枳术丸挥发油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盐酸吗啡制作STC模型大鼠,采用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枳术丸挥发油干预前后STC模型大鼠肠道推进功能,并采用在体结肠肌电测定法测定枳术丸挥发油干预前后STC模型大鼠结肠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枳术丸挥发油组的STC大鼠肠道推进率增加(P0.05),结肠慢波振幅减小(P0.05)、频率加快(P0.05),振幅及频率变异系数均减小(P0.05)。结论枳术丸挥发油可增强STC结肠推进功能,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是纠正STC异常的结肠慢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C-IBS)结肠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C-IBS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大肠俞组、电针上巨虚组,每组8只。采用冰水灌胃法复制C-IBS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7d。观察各组大鼠粪便性状并进行粪便性状评分,同时检测粪便含水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CGRP、SP蛋白表达量。结果:模型组粪便性状评分和粪便含水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大肠俞组和电针上巨虚组大鼠粪便性状评分和粪便含水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结肠中CGRP、SP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大肠俞组和电针上巨虚组大鼠结肠中CGRP、SP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CGRP、SP在电针缓解C-IBS内脏高敏感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气开秘方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小鼠肠道动力的影响。方法将30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后两组采用吗啡皮下注射制备小鼠肠动力障碍模型;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灌胃给予0.9%NaCl溶液,中药组灌胃给予益气开秘方;4周后检测炭末推进百分率,以及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结肠Cajal细胞标志物C-Kit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炭末推进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炭末推进百分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VIP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组降低,中药组较模型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Kit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减少,中药组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开秘方对吗啡诱导肠动力障碍小鼠具有一定肠动力恢复作用,其可能通过促进结肠VIP表达、修复Cajal间质细胞,发挥调控肠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毫针、电针、艾灸3种刺灸方法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的治疗作用差异,并探讨其疗效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模型组(11只)、西沙必利组(8只)、毫针组(11只)、电针组(11只)和艾灸组(11只)。除空白对照组外,余各组每日予盐酸洛哌丁胺混悬液(3mg/kg)灌胃,制备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造模同时每日灌胃后间隔1h,西沙必利组予西沙必利混悬液灌胃,毫针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在"天枢"穴和"上巨虚"穴分别予以毫针、电针、艾灸干预治疗,每日1次,治疗15min,共治疗6d。观察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VIP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5),血浆NO、NOS、VIP含量均升高(P0.01,P0.05),VIP蛋白在大鼠结肠肠壁的平滑肌层表达评分升高(P0.05),结肠组织VIP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沙必利组、毫针组、电针组和艾灸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均缩短(P0.05),血浆NO、NOS、VIP含量均降低(P0.01,P0.05),结肠组织VIP蛋白表达评分均降低(P0.05),VIP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与西沙必利组比较,毫针组、电针组、艾灸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5),电针组血浆VIP含量降低(P0.01),艾灸组结肠组织VIP蛋白表达降低(P0.01)。3个刺灸干预组之间比较,电针组血浆NO、NOS含量及结肠组织VIP蛋白表达评分均低于毫针组和艾灸组(P0.01,P0.05);血浆VIP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电针组、艾灸组、毫针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肠组织VIP蛋白表达,艾灸组低于毫针组(P0.05)和电针组(P0.01)。结论:3种刺灸方法均对功能性便秘有良性调整作用,其中电针对血浆NO、NOS及VIP含量的调节作用较为显著,而在对结肠组织VIP蛋白表达的调节方面,艾灸可能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