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糖异常波动是糖尿病恶化及慢性并发症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α-β环路功能紊乱,α细胞和β细胞的交互对话不能正常应答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将中医气精固散认识映射于现代医学胰岛α-β细胞环路的交互作用中,认为生理状态下,气精固散保障血糖稳态;病理状态下,血糖异常波动本质是气化障碍导致的气精固散失常;胰岛α-β细胞环路体现气精"固摄"与"布散"的平衡统一。临床中采用益气养阴化浊法可使机体气精固散得以协调,从而实现血糖稳定。  相似文献   

2.
减少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点与难点。脾胃为中土之脏,脾胃气机升降是维持机体五脏气血生化的枢纽。“脾胃转枢”是从气机升降运动角度强调脾胃之气斡旋中焦,协调脏腑气机、营卫循行、气化转枢,对周身气机运行起着重要的中轴转枢功能。脾胰受损、脾不散精、五脏气机升降失调是血糖波动的基本病机。在糖尿病血糖波动治疗中,临床上应秉承重在助脾散精,兼顾五脏,协调气机升降、平衡气血阴阳的治疗理念,使水谷精微的转输与利用恢复正常,则糖浊可化、并发症得以缓解,彰显中医维持血糖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病历资料完整并接受3 d动态血糖监测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辨证分为实证组和虚证组,实证组包括热盛津亏证、痰湿内阻证、血瘀脉络证,虚证组包括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观察患者血糖均值(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分析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虚证组与实证组 MB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GE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组各证型间 MAGE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组阴阳两虚证MAGE高于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平均血糖无关,而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虚证类证候血糖波动性较大,阴阳两虚证血糖波动性最大。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抵抗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指出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理实质在于脾虚不能散精,痰浊、瘀血、痰瘀毒交结以及气阴两虚等方面,意在为中医防治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干预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的重点,也是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所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微循环障碍是胰岛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血糖波动的关键病理环节,而胰岛微循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激活作为胰岛功能失代偿的使动环节,与胰岛内分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是研究胰岛功能的关键靶点。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血糖波动与"脾气散精"障碍密切相关,脾不散"精"(血糖),精滞为浊,浊邪壅塞,是血糖稳态失衡的使动环节,亦为糖尿病全病程的关键病机。通过补益"脾"气以促进"胰"中精微物质的布散能够恢复糖调节激素间的平衡,从而减少血糖波动。目前,"脾气散精"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作者基于以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基础,提出"脾气散精"环节通过促进机体胰岛微循环从而发挥其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糖稳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胰岛微循环局部RAS的激活状态相关。RAS系统在胰岛微循环中各信号通路的相互拮抗关系,与中医理论中脾气散精与固精作用的对立制约关系相类似。因此"脾气散精"环节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有必要从胰岛微循环RAS整体调控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以此揭示中医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减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发荣教授是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60余年,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有独特见解。血糖波动是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张发荣教授认为:"阴火"理论是治疗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主要依据,脾胃气(阳)虚、阴火鸱张是糖尿病血糖波动的重要病机,甘温除热是减少血糖波动的基本法则。从"阴火"理论治疗糖尿病血糖波动,是中医药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7.
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干预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的重点,西医目前尚无针对胰岛功能本身的治疗方法。笔者基于中医脾胰同源的理论,分析“脾气散精”环节在机体糖调节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胰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胰岛素等)属于脾气散“精”的物质基础,“脾气散精”障碍而致精滞为浊、浊邪壅塞是糖尿病发生的使动环节与糖尿病全病程的关键病机。故提出以“助脾散精”作为治疗总则,运用补脾气、滋脾阴、通脾络等治法,促进糖尿病患者“胰”中精微物质的布散,令“精”散而不壅,“精”尽为所用,恢复糖调节激素间的平衡,从而减少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或失明,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疗法存在不良反应多、适应证严格等诸多不足,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有助于医者从多角度论治疾病。本文以络病学说为基础,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机变化,并借此拓展临床治疗思路。“虚气”是病机之本,发病之因,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和阴阳两虚。“留滞”为病机之标,“虚气”之果,且“留滞”之瘀血、痰湿等病理代谢产物与现代医学的病理表现有一定相关性。“虚气”与“留滞”相互影响,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临床治疗中应以“补虚通滞”为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健脾补中、调肝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魏子孝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瘙痒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失眠、便秘等症又被称为"血糖难控因素",是加重糖尿病病情、诱发多种合并症的重要病因。魏子孝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多年,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认为糖尿病的皮肤瘙痒症又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是糖尿病阴虚病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病机不外阴虚、气阴亏虚、络脉瘀阻、肌肤失养所致。魏子孝老师在治疗本病时,以西药控制血糖为前提,中医治疗着眼于调整机体状态。在具体诊治过程中,擅抓主症,结合微观辨证、体质量辨证,立法直中病机,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收效颇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益气健脾汤治疗2型糖尿病(脾气亏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药二甲双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健脾汤。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1 h及餐后2 h血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汤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脾气亏虚型)患者的糖代谢,并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从"卫气布散失常"探讨糖尿病泌汗异常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糖尿病泌汗异常属中医学"消渴汗证"范畴,病机特点为"消渴"与"汗证"并举。阳气亏虚,推动无力,卫气布散乏力;津液营阴亏虚,卫气布散乏源;痰、湿、瘀、热等邪阻滞导致卫气布散不畅,汗道不通等因素均可导致泌汗异常。阳气亏虚,卫气布散乏力者,宜予温通辛散之品;津液营阴亏虚,卫气布散乏源者,宜予轻清生津,补中有行而无滋腻之品;痰、湿、瘀、热等邪阻滞导致卫气布散不畅,宜根据邪实及停留部位不同,因势利导,予祛邪通利之品。  相似文献   

12.
王志强  庞国明  闫镛  姚沛雨  张芳 《光明中医》2010,25(12):2187-2189
目的动态监测糖尿病(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探讨连续血糖动态变化结果与中医分型规律的关系,指导中医辨证用药。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60例DM患者进行连续72小时的血糖监测。结果 CGMS所测的血糖值与指端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3,P0.01)。患者一天中血糖较高的时间段为早、中、晚餐后2h,尤其是早餐后2h最高。6Am~11Am是血糖高峰最集中(62.5%)的时间段,而60.5%的血糖低谷值出现在1Am~5Am,尤其是3Am最低。血糖7.8mmol/L及11.1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2(38~100)%和60(18~100)%。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为主的糖尿病患者,72小时血糖水平波动偏大;中医辨证以肺胃热盛为主的糖尿病患者,早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较高;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主的糖尿病患者,72小时血糖水平波动较小。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了解中医证型与血糖水平波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证及用药的调整,更好的控制血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吴继萍  石朝玉  冯妮  李晓晨 《光明中医》2010,25(10):1755-1757
对10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设计表格观察纳入病例的分布情况,发现乳腺癌患者主要涉及脾肾肝三个脏器,中医辨证本虚多见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其主要集中在脾肾气虚与气阴亏虚两个证型,在本虚的基础上兼夹有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肝脾肾正气不足是本病主要发病的内在因素。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映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进展的相关性,以此推断病情与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研究105例女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表实分为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观察以上各证型与年龄,病程,有无放化疗,转移(淋巴、血行、骨转移),有无内分泌治疗,临床进展等的关系。结果 :显示105例女性患者中以脾肾气虚、气阴亏虚最为多见,兼以进行内分泌治疗为最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进行比较,显示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常见气阴两虚型,晚期患者气阴两虚常合并热毒证。结论 105例入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共计31例,集中分布在气阴两虚型,显示其病机演变规律为气虚到气阴两虚,且随阴虚证的加重病情逐渐进展。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应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进而为有效的指导临床论治,提升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0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该病的分型标准,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病证型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病机演变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按照气(阴)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血瘀→肝肾亏虚血瘀的规律而演变。结论:阴亏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贯穿DPN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汤对脾气亏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脾气亏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盐酸二甲双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气健脾汤进行治疗。比较2组血糖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脾气亏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健脾汤,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水平,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60%-90%,可累及肝、脾、肾三脏,其病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其本,以瘀血、痰浊、水湿常相互交阻,留置于经络,贯穿DPN整个病程的始终。气阴亏虚是DPN发病基础,痰瘀痹阻、脉络失养是DPN的病理特点。目前大都在控制饮食、运动、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理化指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中药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自制太平糖克浓缩丸干预治疗气阴亏虚证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进而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将门诊及住院患者90例气阴亏虚型消渴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观察组(太平糖克浓缩丸+盐酸二甲双胍片)与对照组1(盐酸二甲双胍片)、对照组2(在对照组1基础上加用参芪降糖颗粒),每组各占30例。三组患者均需按严格控制饮食与定期定时运动前提下,定期服药3个月。治疗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药物的综合疗效比对。结果:在严格饮食、运动控制下经药物干预治疗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有显著差异、主要症状得到改善,实验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太平糖克浓缩丸干预治疗气阴亏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朱章志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伤寒论》临床研究及教学多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病因病机上,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归属于现代中医消渴病痹症之范畴,从六经辨证分析上来说,与三阴(少阴、厥阴、太阴)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三阴阳气亏虚,温养阳气是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根本大法。治疗上常用合方(理中汤加吴茱萸汤加附子汤),以扶阳气、温脾土、暖肝肾散寒湿除痹痛。笔者有幸跟随朱章志教授学习,探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之道,为临床提供借鉴,造福更多患者。  相似文献   

19.
邓荞 《光明中医》2014,(5):977-978
目的探讨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体会。方法 97例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给予生脉散加味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97例患者总有效率97.94%,治疗后空腹血糖、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低血糖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整体调控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临床可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早期DN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早期DN的治疗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现将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孙新宇等[2]指出DN病机关键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肾之体用俱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病位在肾,连及肝脾、络脉,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临床上具有虚、郁、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