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布比卡因(bupivacaine,BPVC)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各组18只,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4d、7d、14d3个亚组,共12个亚组,每组6只。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采用0.5%BPVC肌内注射制备多裂肌损伤模型。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大鼠分别予以电针"委中""肾俞"治疗,每次20min,每天1次,各个亚组分别治疗4d、7d、14d;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步进行捆绑固定。观察不同时间点多裂肌HE、Masson染色的形态学变化,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成肌分化抗原(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MyoD)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多裂肌形态学改变显著,损伤后第14天仍未完全恢复,电针委中组与电针肾俞组从形态学上优于模型组。第7天时,电针委中组多裂肌肌纤维CSA大于模型组(P0.05);第14天时,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第4、7天模型组多裂肌IGF-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第4天电针委中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委中组高于电针肾俞组(P0.05),电针肾俞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第14天,电针肾俞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组(P0.01)。第4天时,MyoD的表达两电针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其中电针委中组高于电针肾俞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和电针"肾俞"均能促进腰多裂肌损伤后的再生,电针"委中"在多裂肌损伤后再生的早期阶段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GF-1和MyoD的表达并提前完成成肌细胞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布比卡因(bupivacaine,BPVC)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及磷酸肌酸激酶(CK)、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采用0.5%BPVC肌内注射制备多裂肌损伤模型;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注射0.9%Na Cl溶液。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穴分别电针"委中"与"肾俞"穴,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10 Hz,电流强度1~2 m A,持续20 min;对照组与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电针干预14 d后,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法(Masson)观察多裂肌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K活性和IL-17的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多裂肌损伤部位的IL-17表达。结果:干预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的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减少(均P0.01);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均少于模型组(均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大于模型组(P0.01,P0.05)。干预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多裂肌损伤局部的IL-17表达、血清IL-17含量及CK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多裂肌中IL-17的表达、血清IL-17含量及CK活性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下调IL-17的趋势更明显(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可通过下调血清CK和白介素-17的过度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多裂肌的良性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腰部多裂肌损伤后的干预作用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表达的影响,探求委中穴对大鼠腰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共5组,观察3个时间点(4天、7天、14天)的变化,每个时间点8个样本。将0.5%布比卡因盐酸盐溶液按每点100μL注射于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L4、L5水平的多裂肌上。模型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进行电针双侧委中穴或肾俞穴分别治疗4天、7天、14天,HE染色观察肌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肌细胞IGF-1的表达。结果造模前后多裂肌形态学改变显著,损伤后第14天仍未完全恢复。电针委中组与电针肾俞组从形态学上优于模型组。第4、7天模型组多裂肌IGF-1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第4天电针委中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委中组表达高于电针肾俞组(P0.05),电针肾俞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而在第14天,电针肾俞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均能够促进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的再生,电针委中穴在肌肉损伤的早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陈玉佩  许玥  陈洁  王淑艳  霍则军  张莉 《辽宁中医杂志》2020,47(3):30-34,后插1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超微结构及结蛋白(Desmi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后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各16只,每组再随机分为4 d、7 d两个亚组,每组各8只。采用单次肌肉注射0. 5%布比卡因盐酸盐(BPVC)建立多裂肌损伤的动物模型,电针"委中"组进行电针"委中"穴治疗,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1~2 m A,20 min/次,1次/d,分别持续3 d、6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造模后的第4天、第7天收集损伤多裂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损伤多裂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多裂肌Desmin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布比卡因注射导致多裂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多裂肌损伤后第4、7天Desmin的蛋白表达升高(P 0. 01,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多裂肌损伤后第4天,电针"委中"组Desmin的蛋白表达升高(P 0. 01),第7天,电针"委中"组Desmin的蛋白表达下降(P 0. 01)。结论电针"委中"穴通过调节Desmin的蛋白表达,提前腰部多裂肌损伤修复时程的到来,促进再生肌纤维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委中、肾俞穴不同电针顺序对布比卡因(bupivacaine, BPVC)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及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Myod)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委中-肾俞组和肾俞-委中组,每组8只。模型组、委中-肾俞组和肾俞-委中组采用0.5%BPVC肌内注射复制大鼠多裂肌损伤模型;对照组予等量0.9%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与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委中-肾俞组和肾俞-委中组分别依次针刺委中、肾俞和肾俞、委中穴,针刺后连接电针,波形选用疏密波,电针频率采用2 Hz/10 Hz,电流强度选择1 mA,持续治疗20 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7 d。电针干预7 d后,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部位多裂肌形态学变化,并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RT-PCR法检测多裂肌中Pax7和Myod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HE显示,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可见部分肌纤维修复,但巨噬细胞数量仍较多;委中-肾俞组和肾俞-委中组可出现较多新生的肌纤维,巨噬细胞明显减少,肌纤维破坏程度较模型组低。治疗后,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在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 CSA)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俞-委中组与委中-肾俞组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肾俞-委中组有高于委中-肾俞组的趋势。模型组Pax-7和Myod蛋白及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Pax-7和Myod蛋白及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肾俞-委中组Pax-7和Myod蛋白表达优于委中-肾俞组(P0.05或P0.01),而在mRNA表达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应用委中穴和肾俞穴治疗腰痛时,先取肾俞后取委中可能疗效较好,但仍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且其确切机制也有待揭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从肌肉再生修复角度探讨针刺治疗的最佳疗程。方法选取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18只,各组再随机分成1、3、7 d时间点。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用0.5%布比卡因进行造模,造模后,电针委中组每天进行1次电针治疗,模型组同步固定,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3组分别在对应的时间点进行取材。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多裂肌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多裂肌中TGF-β1、CTGF和Vimentin的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各时间点TGF-β1、CTGF、Vimentin表达水平升高(P <0.01),电针委中组各时间点TGF-β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0.01),1、3 d电针委中组CTGF表达含量低于模型组(P <0.05),7 d组的表达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 <0.01),1、3 d电针委中组的Vimentin表达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 <0.01),7 d电针委中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水平升高(P <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以通过降低TGF-β1和CTGF的表达,同时增加Vimentin的表达来促进肌纤维再生,以利于骨骼肌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PDGF-C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从骨骼肌损伤后修复的角度研究电针及不同治疗周期对其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24只。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再分1、3、5、7 d 4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布比卡因致腰多裂肌损伤。电针组电针"委中"穴,每次治疗20 min,每日治疗1次,分别干预1、3、5、7 d。取大鼠左侧多裂肌用于HE染色观察多裂肌损伤变化,右侧多裂肌用于Western blot检测PDGF-CC、PDGFR-α、MMP-1的含量。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肌纤维出现大面积变形,肌间隙增大;同一时点,电针组肌纤维恢复程度优于模型组;电针5、7 d组肌纤维恢复程度优于电针1、3 d组。与同时点正常组相比,模型1、3、7 d组PDGF-CC表达降低(P0.05),模型5 d组升高(P0.05);模型5、7 d组PDGFR-α表达升高(P0.05);模型3 d组MMP-1表达降低(P0.05),模型5、7 d组表达升高(P0.05)。与各时点模型组相比,电针3、5、7 d组PDGF-CC表达升高(P0.05);电针5 d组PDGFR-α表达升高(P0.05);电针3、5 d组MMP-1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各亚组比较,电针5 d组PDGF-CC、PDGFR-α表达高于电针1、3、7 d组(P0.05);电针5、7 d组MMP-1表达高于电针1、3 d组(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能促进损伤多裂肌的修复,并且在治疗5 d时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多裂肌中PDGF-CC、PDGFR-α和MMP-1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肥大细胞(MC)变化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HGFA)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表达影响。方法:选择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8只。以多裂肌肌注0.5%布比卡因建立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造模后24 h开始电针双侧"委中"穴,3组在治疗后1 d、3 d、7 d同步取双侧多裂肌。采用甲苯胺蓝法观察各组多裂肌、多裂肌皮肤、"肾俞"穴肥大细胞情况;Elisa检测各组多裂肌HGFA、HGF和c-Me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甲基胺蓝染色显示多裂肌周围组织切片中模型组MC及脱颗粒数较其他两组改变明显。Elisa结果显示电针组治疗后1 d腰多裂肌HGF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治疗后1 d HGF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3 d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3 d电针组c-Met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降低多裂肌周围肥大细胞数及脱颗粒数,有抑制多裂肌损伤可能。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多裂肌周围环境改变,旁分泌因子HGF被HGFA激活,与c-Met受体结合,促腰多裂肌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CM)组成成分中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成肌分化因子(MyoD)、配对盒基因(Pax7)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0.5%的布比卡因肌肉注射建立多裂肌损伤动物模型。电针组选取"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1~2mA,20min/次,1次/d,持续3d。造模后第4天收集损伤多裂肌,观察损伤多裂肌HE、Masson染色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观察CollagenⅠ、MMP2、MyoD、Pax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多裂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电针组可见新生幼稚肌纤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MMP2、MyoD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ax7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ollagenⅠ蛋白表达降低(P0.01),MMP2、MyoD、Pax7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通过良性调节ECM中CollagenⅠ、MMP2的蛋白表达,减轻骨骼肌纤维化程度,促进多裂肌损伤后早期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时间点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1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方法:选取90只雄性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腹腔麻醉后往双侧L_(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制造多裂肌损伤模型,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电针委中组行1次/d电针委中穴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后1 d、2 d、3 d、7 d、14 d后同步取材,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裂肌中IGF1R、IGFBP3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2 d、3 d、7 d、14 d模型组IGF1R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1 d、2 d电针委中组IGF1R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7 d、14 d模型组IGFBP3表达高于空白组;治疗后2 d、14 d电针委中组IGFBP3表达低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委中穴可在早期增加IGF1R的表达,并下调IGFBP3的表达,促进多裂肌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大鼠血清对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因子MyoD、周期蛋白CDK4、P57和CyclinD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周期角度分析电针"委中"血清促进损伤多裂肌再生修复的起效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每组8只。通过肌肉注射0.5%布比卡因制备多裂肌损伤模型,电针组选取"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第4日收集血清。培养原代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模型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组、抑制剂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中加PI3K抑制剂LY294002),以对应血清分别培养1 d,免疫印迹法检测肌卫星细胞MyoD、CDK4、P57和CyclinD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各血清组MyoD、CDK4和P57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与模型血清组对比,电针"委中"血清组MyoD、CDK4升高(P 0.05或P 0.01)而P57显著降低(P 0.01);与电针"委中"血清组对比,加入LY294002抑制剂后MyoD、CDK4降低(P 0.05或P 0.01)而P57显著升高(P 0.01)。与空白血清组对比,电针"委中"血清组CyclinD升高(P 0.05),其他各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委中"血清可通过上调MyoD、CDK4的表达,并下调P57的表达,加速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周期性进程,促进损伤多裂肌的良性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肌肉再生修复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24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制造多裂肌损伤模型,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电针委中组进行每日一次的电针委中治疗,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3组分别于治疗后的1天、3天、7天同步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裂肌中Beclin1、p62表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1天、3天、7天模型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均高于空白组(P0.01),3天、7天电针委中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3天、7天模型组p62表达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1天、3天、7天电针委中组p62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促进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提高自噬水平,促进p62蛋白的分解,有利于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李霞  吕巧巧  徐菁  陈莉  田圆  张莉  刘通 《环球中医药》2022,(11):2051-2058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共刺激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及相关因子表达对线粒体功能变化的影响,阐释电针修复骨骼肌损伤的部分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组再按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2组采用注射布比卡因制备腰多裂肌损伤模型。电针组电针“委中”穴,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次,4个亚组分别干预1天、2天、3天和7天。取材后,多裂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及生化法检测。结果 (1)HE染色观察发现,较正常组而言,肌纤维出现大面积变形,肌间隙增大、炎性细胞浸润增多。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改善损伤情况。(2)PCR和生化法检测PGC-1α及相关因子Ca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对骨骼肌肌肉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骨骼肌损伤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表达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通过光镜观察分析造模后多裂肌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1天、3天、7天多裂肌LIF、IL-17表达含量的动态时相变化。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的LIF及IL-17表达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和电针肾俞组的IL-17表达含量有所降低(P0.01),而LIF的表达含量有所增加(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在1天后下调IL-17的表达含量更明显(P0.05),在3天、7天后上调LIF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电针委中可促进IL-17的表达下调,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时可增加LIF的表达含量,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摄取,利于骨骼肌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大鼠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及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血清学角度探讨电针促进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各8只,采用0.5%布比卡因肌肉注射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分别选取"委中"穴、"肾俞"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4d后收集血清。原代培养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并进行鉴定,随机分为正常血清组、模型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LY 294002组、电针肾俞血清组、电针肾俞血清+LY 294002组,分别以各组血清培养24h,CCK-8、EdU法观察肌卫星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肌卫星细胞Pax-7、MyoD、p-Akt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模型血清组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0.01),两电针血清组又高于模型血清组(P0.01)。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模型血清组MyoD、p-Ak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两电针血清组高于模型血清组(P0.05,P0.01)。与电针血清组相比,加LY 294002后,细胞增殖速度及MyoD、p-Akt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P0.05)。各组之间Pax-7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委中"血清和电针"肾俞"血清均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且有促进成肌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介入时机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多裂肌叉头蛋白(Foxo1)、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成肌分化因子(Myod)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即刻电针组、24 h电针组、48 h电针组,每组8只。以多裂肌肌注0. 5%布比卡因复制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分别在造模后即刻、24 h、48 h开始电针双侧"委中""肾俞",连续干预7 d。以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多裂肌Foxo1、Myostatin、Myo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oxo1、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组、48 h电针组Foxo1、Myostat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0. 01,P 0. 05),24 h电针组Foxo1、Myosta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与24 h电针组比较,即刻电针组Myosta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 05)、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48 h电针组Fox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结论:电针促进多裂肌修复的最佳介入时机可能为损伤后24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激活介导的神经炎症的治疗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1天组、模型3天组、电针1天组、电针3天组,每组各8只。电针组双侧"委中"电针,治疗的1天、3天后同步取材。结果:模型1天组和3天组多裂肌IL-6、TNF-α、i NOS、脊髓和海马i NOS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 0. 01);电针1天组多裂肌IL-6、TNF-α、i NOS含量降低(P 0. 01),脊髓和海马i NOS含量较模型1天组显著降低(P 0. 01);电针3天组多裂肌IL-6、i NOS含量降低(P 0. 05),脊髓和海马i NOS含量较模型3天组未见统计学差异,多裂肌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3天组(P 0. 01)。结论:电针"委中"对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损伤初期的神经炎症干预效果较佳,可能与其降低外周和中枢炎性因子IL-6、TNF-α、i NOS含量,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CaM/CaMKII/i NOS信号通路介导的海马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大鼠采用L4~5多裂肌注射布比卡因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1 d组、模型3 d组、电针1 d组及电针3 d组,每组各8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组大鼠双侧"委中"电针,每次20 min,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的第1天和第3天同步取材。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aM、CaMKII、i NOS的含量和蛋白表达,MDA的浓度和SOD的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1 d组和模型3 d组海马组织中CaM、CaMKII、i NOS的含量和表达升高(P 0.01或P 0.05),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 0.01);与模型1 d组比较,电针1 d组海马组织中CaM、CaMKII、i NOS的含量、CaM、i NOS的蛋白表达量变仅明显(P 0.05或P 0.01),MDA浓度降低、SOD活性升高(P 0.01);与模型3 d组比较,电针3 d组海马组织中CaM、CaMKII、i NOS含量、CaM、CaMKII蛋白表达量变化明显(P 0.01或P 0.05),MDA的浓度降低(P 0.01);与电针1 d组比较,电针3 d组海马组织中CaM、CaMKII含量、i NOS蛋白表达量降低(P 0.01或P 0.05),CaM、CaMKII的蛋白表达量升高(P 0.05),i NOS含量、MDA浓度和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委中"可能通过抑制CaM/CaMKII/i NOS通路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多裂肌损伤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委中”穴后的血清对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胶原蛋白I(Collagen I)、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从血清学角度探讨电针“委中”穴促进多裂肌损伤后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2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腰4-5节段多裂肌注射0.5%的布比卡因建立多裂肌损伤模型。选取双侧“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20 min/次,1次/日,2/100 HZ,1-2 mA,共3次);正常组、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第4d收集各组大鼠血清,制备无菌针刺血清。使用各组针刺血清培养原代MSCs,CCK-8检测MSCs增殖情况;WB检测Collagen I、MM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MSCs增殖速度加快(P < 0.01),Collagen I、MMP2含量升高(P < 0.01,P < 0.05);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MSCs增殖速度加快(P < 0.01),Collagen I含量明显降低(P < 0.01),MMP2含量明显升高(P < 0.01)。结论 电针“委中”后血清可能通过良性调节细胞外基质中Collagen I、MMP2的表达促进MSCs增殖,加快受损多裂肌的再生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0.
Ma C  Yu L  Yan LP 《针刺研究》2010,35(6):403-408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病理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脊髓腰段神经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相关亚单位NR 1、NR 2 B、GluR 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以及电针的作用,探讨电针干预脊髓中枢敏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后两组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SNI),对照组仅分离但不损伤神经。伤侧足底触觉法于造模前、造模后第2、7、14天测定机械痛阈。电针组在造模第7天测痛后电针"委中"和"环跳"穴30 min,1次/d,共7 d。各组末次测痛后处死动物,摘取腰段脊髓,用Western blot检测NR 1、NR 2 B和GluR 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相应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SNI模型大鼠损伤侧足底机械痛阈进行性降低(P0.05,P0.01);电针能显著提高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P0.01)。SNI模型大鼠脊髓腰段神经元相关受体亚单位NR 1、NR 2 B、GluR 1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有上调现象,但只有NR 2 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对上述表达上调有抑制作用的倾向,同样,只有对NR 2 B蛋白及其mRNA的上调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电针通过对脊髓神经元iGluRs相关亚单位NR 2B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显著下调,达到调整SNI大鼠痛信息调控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