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抗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知网、维普网共6个数据库发表的所有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提取信息及质量评价。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应用NOAC与华法林短期抗栓在主要、次要终点的差异,其中主要终点包括首次随访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出血]发生率及全因死亡、脑卒中/TIA、出血各自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首次随访器械相关血栓、残余漏> 5 mm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10 215例患者。其中术后接受NOAC治疗的患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2.8%vs. 3.6%,log OR=-0.61,95%CI:-1.11~-0.12,P=0.02)、出血发生率(1.7%vs. 2.5%,log OR=-0.67,95%CI:-1.31~-0.03,P=0.04)均显著低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脑卒中/TIA及次要终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短期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1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有关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和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手检已获文献的参考文献、会议摘要及相关网站。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对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s,Meta分析显示:短期和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全因死亡率(OR=0.87,95%CI:0.65~1.17,P=0.36)、心肌梗死发生率(OR=1.04,95%CI:0.73~1.48,P=0.84)、支架内血栓发生率(OR=1.23,95%CI:0.70~2.17,P=0.47)、再血管化发生率(OR=0.94,95%CI:0.71~1.25,P=0.68)、心源性死亡(OR=0.96,95%CI:0.62~1.48,P=0.84)、脑卒中发生率(OR=0.66,95%CI:0.40~1.07,P=0.09)均无统计学意义;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大出血发生率(OR=0.48,95%CI:0.25~0.93,P=0.03)低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结论 在冠心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短期和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再血管化发生率、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发生率二者相似,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更低的大出血发生率,,初步显示了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治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器械相关血栓是左心耳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既往左心耳内血栓是左心耳封堵的禁忌证。该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患者,有反复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冠心病,心脏CT血管成像诊断左心耳血栓,因抗凝治疗不耐受,故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予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仍反复发生器械相关血栓。提示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应慎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需个体化调整抗栓方案、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11例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左心耳血栓,抗凝方案治疗,但不能耐受长期抗凝及抗凝无效时,行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平均年龄为78岁(57~93岁), CHA2DS2-VASc评分平均值为6.2(4~8)分,HAS-BLED评分平均值为3.6(2~6)分。左心耳血栓2型(近端至中端)和3型(远端)分别有2例和9例。3例患者抗凝治疗左心耳血栓消失后行左心耳封堵术,8例患者左心耳血栓存在情况下行左心耳封堵术(1例为2型血栓,7例为3型血栓)。2例患者左心耳血栓消失病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其他患者均用LAmbre封堵器完成左心耳封堵术。1例患者左心耳LAmbre封堵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后随诊未再发生;其他病例未发生任何明显的围术期不良事件。术后8~12周TEE复查,3例发生左心耳器械相关血栓,继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6(6,1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重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恶化和重大出血事件。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首选华法林或NOACs抗凝方案,抗凝无效或不能耐受、适宜左心耳封堵术的左心耳血栓患者,可选择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1期)、CBM、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TAVI术后单联抗血小板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其中2项随机对照研究,2项队列研究。有效性结果分析显示:TAVI术后行单联抗血小板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个月的脑卒中(OR 0.55,95%CI 0.22~1.35,P=0.19)、心肌梗死(OR 1.70,95%CI 0.25~11.65,P=0.59)以及全因死亡率(OR 0.77,95%CI 0.40~1.49,P=0.4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结果分析显示:TAVI术后行单联抗血小板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个月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37,95%CI 0.23~0.59,P0.0001)。结论单联抗血小板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TAVI术后患者脑卒中、心肌梗死、全因死亡方面的疗效相当。单联抗血小板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比,预防左心耳封堵器相关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AL后207例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104)和华法林组(n=103),术后抗凝45 d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术后45 d、6个月食道心脏超声监测,观察左心耳封堵器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随访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相比,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利伐沙班组为2例,华法林组为2例,系统性栓塞华法林组1例,利伐沙班组为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出血、颅内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较华法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LAAC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0%位于左心耳。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药物治疗。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替代华法林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后,预防封堵器上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部分研究对象都适合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心房颤动患者曾有严重出血事件或口服抗凝药禁忌证。左心耳封堵术后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治疗方案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然而,最佳的抗血栓治疗方案和周期仍不确定,各类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后的抗栓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且需要解答左心耳封堵是否可避免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对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完成术后45 d门诊随访的患者189例。根据术后不同抗凝方案进行分组:术后口服NOACs进行抗凝治疗者为NOACs组(29例),术后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者为华法林组(16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术后短期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卒中史、冠心病史、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HA2DS2-VASc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NOACs组糖尿病比例(34.5%比15.6%,P=0.016)、HAS-BLED评分[(2.3±1.0)分比(1.7±1.2)分,P=0.008]显著高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封堵器压缩比、成功封堵率、残余分流发生率、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卒中发生率等术中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术后45 d随访时,两组患者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总出血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NOACs组患者残余分流发生率显著小于华法林组(21.7%比45.4%,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OACs用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抗凝治疗,其短期随访不增加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发展迅速,为口服抗凝药物禁忌或无法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但该手术在有效性、安全性及围术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现拟对左心耳封堵术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登记注册研究做一综述,并探讨手术并发症及围术期抗栓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胡大一等~([1])对我国13个省市自然人群中29 079例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65%,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口服抗凝药仍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金标准治疗,但有一部分患者因抗凝禁忌不适合抗凝。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已成为预防卒中的替代方式。大量经皮左心耳封堵的临床试验,证明了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左心封堵术的背景房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血栓栓塞事件是心房颤动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传统预防方法为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 已成为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新方法。未来仍需进一步提高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 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口服抗凝药物一直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的诸多弊端导致真实世界中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起源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对栓塞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术.大量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有效性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但是,围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受限,故左心耳封堵术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较高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栓塞高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的形成及脱落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逐渐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有望发展成为抗凝治疗的合理替代方案。然而左心耳封堵术合并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包积液、残余漏、器械相关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等。如何保证操作安全,降低相关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关注和需要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左心耳封堵术相关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项研究证实,对于具有高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是一种较口服抗凝治疗更加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1]。现报道1例成功应用LACbes封堵器进行反鸡翅型左心耳封堵术的案例,为临床医师提供左心耳封堵术器械及操作的临床实践经验。1 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反复胸闷5年余,加重伴心慌10 d于2022年5月31日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史。入院体检: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栓脱落是造成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尽管已经有证据表明长期口服华法林治疗可以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风险,但是,由于华法林在使用中存在诸多不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由于超过90%的心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因此,左心耳封堵有可能降低高危患者卒中的风险。目前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进行左心耳闭塞手术,介入方法创伤小、成功率高,为存在抗凝禁忌证或者不愿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形成的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及栓塞不良事件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一直是...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患者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左心耳被证实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新技术。许多左心耳封堵器 已经正式上市或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Watchman 是当前使用最广、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封堵器。Protect-AF 研究 是第一个头对头对比华法林预防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Watchman 成为目前第一个经过美国 FDA 批准的左 心耳封堵器。与此同时,国产左心耳封堵器 LAmbre 及 Lefort 也崭露头角并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左心耳封堵术开启 了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模式,即由“局部封堵、单次手术”替代传统的“全身抗凝、终生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