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诊断准确性。方法对首次发现218例CLBBB患者,急查心肌酶检出14例(6.42%)AMI者,分析其心电图特征。结果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8例V1、V2,V3,导联呈QS型,7例V1、V2、V3导联ST段呈单向弓背向上抬高0.4~0.8mV,T波直立,其J点不易识别,2例ST段垂直抬高与T波相融呈似一大“R”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其V1~V3导联呈rS型,V6导联QRS波群呈现宽阔而顶端粗钝的R波,V1~V4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0.5mV,STV5、V6、1、aVL导联斜向上抬高0.1~0.2mV。4例下壁心肌梗死,3例Ⅱ、Ⅲ、aVF导联均呈QS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0.5mV,T波直立。结论心电图中异常Q波及QRS主波向下时ST段呈单向弓背向上抬高0.3~0.8mV或QRS主波向上时ST段斜向上抬高0.1~0.2mV对CLBBB并AMI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建春  李明  梁兵  许柳芹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96-1796
患者,男,25岁,个体户。因胸闷、胸痛40min入院。平素大饮酒、活动少、吸烟40支/d。查体:BP135/86mmHg,肥胖(身高170cm,体重96kg)。重病窖,心肺腹体检无特殊,急诊血Rt正常。急诊ECG:avRST段抬高0.3mV、V2ST段下移0.35mV、V3ST段下移0.4mV、V4ST段下移0.4mV、V2~V4T波倒置。急诊心肌酶正常,总胆固醇7.45mmol/L,甘油三脂5.60mmol/L。  相似文献   

3.
刘晓云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571-3573
目的:探讨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采用超声检查的意义。方法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超声测定所有人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即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并计算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测定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PSV分别为(66.1±12.1) cm/s、(44.3±11.3) cm/s、(27.9±9.1)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PSV分别为(53.6±9.2)cm/s、(38.1±8.2)cm/s、(21.1±6.2)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PSV均小于对照组(t=3.964、4.016、2.726,均P<0.05)。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EDV分别为(25.1±6.5)cm/s、(18.6±7.1)cm/s、(11.2±5.6)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EDV分别为(11.2±5.4)cm/s、(9.6±4.1)cm/s、(6.2±3.5)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EDV均小于对照组(t=4.972、6.014、5.112,均P<0.05)。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RI分别为(0.51±0.08)、(0.42±0.06)、(0.41±0.07);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RI分别为(0.59±0.09)、(0.59±0.07)、(0.53±0.05)。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的RI均高于对照组(t=2.061、2.916、3.142,均P<0.05)。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PI分别为(0.82±0.16)、(0.71±0.12)、(0.62±0.09);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PI分别为(0.91±0.18)、(0.82±0.11)、(0.75±0.06)。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PI均高于对照组( t=3.716、2.612、2.468,均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血流已出现异常,超声检查可以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4.
4例大肠息肉电凝切除术后延缓出血,年龄18~66岁,中位年龄37岁。大肠息肉多发2例.单发2例。息肉大小0.5~1.5cm.其中2例0.5cm,2例1.0~1.5cm。有3例带蒂,1例为亚蒂性。2例为高位且在脾区结肠附近,1例为乙状结肠段,1例为直肠段。息肉切除后均留下白色电凝面,观察2~5min无出血后退镜。出血发生的时间为3~9d。出血量:少量1例,中等量1例,大量(500ml)2例,  相似文献   

5.
王琍玫  庄碧珊  李锐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72-2073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PCI)后心电图动态变化。方法分析比较38例冠心病PCI后1周、3周、2个月、3个月后不同时间段12导联心电图变化规律。结果与术前心电图比较,T波低平、双向发生在术后第1周明显增多并持续至2—3周后(5.0%,9.6%比2.6%,P〈0.05)。ST段抬高在术后第1周增多(P〈0.05),而后逐渐回落。sT段下移〉1.0mm和T波倒置在PCI术后第3周,第2月显著增多(5.0%和5.7%比2.6%;18.0%和25.2%比16.2%,均P〈0.05),继而ST段下移者减少到PCI术前水平;T倒显著减少(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常伴出现早期一过性异常Q波、T波改变(倒或低平、双向)ST段下移等变化。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后一过性ST段抬高。而后,上述改变时间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86例,男124例,女62例,年龄32~74岁,平均56岁。输尿管上段结石18例,中段60例,下段106例,左输尿管结石116例,右输尿管结石5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14例,全组均行IVU及B超检查,146例提示同侧或双侧肾积水及输尿管上段扩张.阳性结石148例,术中证实为阴性结石24例,输尿管肿瘤3例,结石大小0.4cm×1.0cm-1.2cm×2.4cm。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5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5例,观察组采用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比较两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治疗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45.9±8.9)min短于对照组的(56.8±11.0)min(t=6.72,P〈0.01),观察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X2=7.85,P〈0.01),观察组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碎石成功率93.3%明显高于上段输尿管结石碎石成功率86.0%(X^2=5.77,P〈0.05)。结论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优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且以中、下段输尿管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严重后巩膜破裂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0月眼后段严重破裂伤患者19例19眼,伤口长度10mm以上,眼内容物部分脱出或嵌顿。均清创缝合,一期或二期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随访3个月-2年。结果眼部伴随病变包括眼内积血、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出血性脱离、视网膜脱离、眼内容脱出、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神经损伤、虹膜缺失或根部断离、晶状体脱位等。术前8眼视力光感可疑,11眼无光感。术后视力4眼无光感;2眼光感;〈0.01者2眼;0.01≤最佳矫正视力〈0.05者5眼;0.05≤最佳矫正视力〈0.3者3眼;最佳矫正视力〉0.3者3眼。结论严重后巩膜破裂伤经过及时修复,避免盲目摘除眼球,有望重建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袁志峰  石姗  曾景平  邵斌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79-3780
目的比较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接骨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的微创置入术,对53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x线暴露时间、骨折复位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价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3±11.7)min、术中出血量(120.3±14.1)ml、术中x线暴露时间(8.7±6.1)min、骨折复位评分(84.4±6.1)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2±20.7)min、(160.4±20.7)ml、(17.9±5.6)min、(80.2±5.2)分(t=20.1、19.3、4.3、9.3,均P〈0.01);两组骨折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P〈0.05)。观察组优良率8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x^2=5.97,P〈0.05)。结论采用交髓内钉和锁定钢板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6岁,2004年4月2日突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口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不能缓解。于发病1h后急诊入院。检查:患者痛苦表情,口唇紫绀,呼吸细弱,神志模糊。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0.5mV。  相似文献   

11.
袁军 《河北医药》2011,33(18):2777-277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呋唑嗪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不应用阿呋唑嗪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均联合使用阿呋唑嗪,每次2.5mg,1、2、3组的用量分别为1次/d、2次/d、3次/d。分别记录各例患者结石排出时间、全部排出率、发生肾绞痛情况、临床应用哌替啶止痛治疗情况。结果3组研究组完全排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排石时间、肾绞痛发生率、止痛剂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1组患者的完全排石率明显低于研究2、3组,排石时间、肾绞痛发生率、止痛剂使用量均明显高于研究2、3组(P〈0.05)。研究3组患者的完全排石率明显高于研究2组,排石时间和止痛剂使用量明显少于研究2组(P〈0.05),但肾绞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阿呋唑嗪3次/d,2.5mg,/次在临床可以达到更好的排石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坦索罗辛和654-2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疗效。方法12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3组,每组40例。结石直径0.4~0.8cm。组1为对照组,未给予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组2给予654-210mg,3次/d;组3给予坦索罗辛0.4mg,1次/d。每例患者治疗观察期不超过2周。结果2周内结石排出者组1为17例(42.5%),组2为29例(72.5%),组3为33例(82.5%),组2、3与组1比较排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排石时间组1—3分别为10、7、4d,组1与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与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组1—3因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镇痛治疗者分别为12例(30%)、5例(12.5%)和1例(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3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无因不能耐受而退出者。结论坦索罗辛和654-2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方面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排石率。  相似文献   

13.
王志敏 《华夏医药》2006,1(1):55-55
目的研究区域性白介素-2辅助免疫治疗对T3胸段食管癌的临床意义。方法76例食道癌患者,41例患者采用白介素-2术中区域性注射,对照组35例患者未采用白介素-2术中区域性注射。结果IL-2组41例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8%,63.4%,36.7%,对照组35例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4%,42.9%,19.0%。结论白介素-2术中瘤周围区域性注射,可以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1、3、5年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山楂叶总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牡荆素-2"-O-鼠李糖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促进作用。方法:配制含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吐温-8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和泊洛沙姆(F68)的山楂叶总黄酮溶液,分别在大鼠肠道上段(十二指肠和空肠)和下段(回肠和结肠)循环灌流,采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牡荆素-2"-O-鼠李糖苷的浓度,计算吸收率。结果:加入3种表面活性剂后,牡荆素-2"-O-鼠李糖苷在大鼠肠内的吸收均显著增加(P〈0.05),比不加表面活性剂时提高50%以上。且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从0.01%提高到0.1%,牡荆素-2"-O-鼠李糖苷在大鼠肠道上段和下段的吸收均显著增加。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较低(0.01%)时,吐温-80对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RH40和F68。结论:表面活性剂吐温-80,RH40和F68均可促进山楂叶总黄酮中牡荆素-2″-O-鼠李糖在大鼠肠道上段和下段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宋军  王平  李勇  宋执敬  付玉英 《中国医药》2009,4(5):337-338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三联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二联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27例(90.0%),较对照组22例(7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及药物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三联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0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后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80例(80.00%)与20例(20.00%);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元回归分析后,年龄( OR=2.010,95CI=1.100~3.673)、糖尿病史(OR=2.131,95CI=1.192~3.810)、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0.692,95CI=0.461~0.812)以及低T3综合征(OR=1.811,95CI=1.252~2.620)等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死亡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糖尿病史以及低T3综合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不存在禁忌证患者,应及时实施急诊PCI,以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大剂量或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共64例按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每组32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对2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 )血流分级、心电图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比较。结果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MACE发生率为6.2%(2/32),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MACE发生率为37.5%(12/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9.143,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0级、TIMI 1级患者比例分别为28.1%(9/32)、37.5%(12/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0级、TIMI 1级患者比例分别为6.3%(2/32)、3.1(1/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IMI 0级、TIMI 1级比例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χ2=5.379、11.680,均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2级、TIMI 3级患者比例分别为21.8%(7/32)、12.5%(4/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2级、TIMI 3级患者比例分别为46.9%(15/32)、43.8%(14/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IMI 2级、TIMI 3级比例明显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χ^2=4.433、7.729,均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抬高为(0.15±0.04)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抬高为(0.06±0.02)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3.323, 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压低为(0.22±0.07)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压低为(0.07±0.02)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3.451, P  相似文献   

18.
成锋 《福建医药杂志》2009,31(2):132-133
目的探讨a。肾上腺能受体拮抗剂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1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6例,进行为期3周的临床治疗观察。对照组患者服用环丙沙星0.5g,2次/d,共7d;尿石通7g,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盐酸坦索罗辛胶囊0.2mg,1次/d。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3周临床观察,无药物不良反应。2组患者结石排出率分别为92.9%(52/56)和62.5%(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排石时间(4.5±1.6)d,对照组(8.0±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在临床观察期间因突发肾绞痛而进行急诊处理者分别为6例(10.7%)和22例(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使用镇痛剂平均(0.2±0.5)次,对照组(1.2±1.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下段结石具有出色的排石效果,良好的疼痛控制及减少镇痛剂用量,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保守治疗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9.
吴进锋 《海峡药学》2011,23(10):89-9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疗效。方法将90例门诊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3组。结石大小为4~10mm。组1为对照组,等待自然排石;组2为小剂量坦索罗辛(0.2mg,qn)+双氯芬酸钠(50mg,bid)组;组3为标准剂量坦索罗辛(0.4mg.qn)+双氯芬酸钠(50mg,bid)组。每例患者治疗时间≤2周。结果服药2周后结石排出情况:组1有11例(36.7%),组2有23例(76.7%),组3有25例(83.3%)。组2、3与组1比较排石率有显著差异(P〈O.05)。3组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10.3、5.1和5.3d,组2、3与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2与组3之间无显著差异。3组中因再发肾绞痛而行镇痛治疗者分别为8例(26.7%)、3例(10%)和2例(6.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服药期间3组均未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结论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二者有协同作用.推荐用小剂量坦索罗辛+双氯荟醚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腮腺导管体表投影划线的全长和分段进行量化,并用此划线来标明腮腺导管同时也推测出其它结构与体表投影的关系。方法:随机抽选100例,在面区皮表确定测量点,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100例测量的结果平均值为:左侧AC段1.43cm,AB段2.96cm,DC段11.41cm,EF段3.81cm,AE段4.23cm;右侧AC段1.44cm,AB段2.98cm,DC段11.43cm,EF段3.98cm,AE段4.16cm。结论: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与面神经的颊支及面横动、静脉的关系,在手术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