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来胃癌患者119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变化、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体重变化、肠功能回复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EN组均较PN组减少(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病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黎红玮 《海峡药学》2011,23(12):195-196
目的探讨瑞素乳剂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5例,分为肠内营养(EN)33例,肠外营养(PN)32例。EN组通过液囊空肠管术后24h开始肠内营养,PN组给予静脉营养。检测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观察临床表现。结果术后EN组血清前蛋白、血红蛋白及体重较PN组上升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排气时间EN组比PN组早(P〈0.01);术后住院时间EN组较PN组短(P〈0.01);营养治疗费用EN组较PN组少(P〈0.01)。结论胃癌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代谢、缩短术后住院日、减轻营养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营养方式在胃癌根治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成TPN组和PN+EN组,各29例。2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营养或者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ld和手术后第8天检测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N+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少于TPN组(P〈0.05),感染发生率少于TPN组(P〈0.05)。结论2组营养支持均可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状态,但是,EN与PN相比,对患者肠道的康复和减少感染发生率有好处。  相似文献   

4.
肠内外营养途径在胃肠道手术后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骏  周瑞祥 《医药导报》2010,29(12):1592-1594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全肠外营养(TPN)、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 组)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 组),各24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后第 1 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 1 天、手术后第 8 天检测体质量、血生化、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PN+EN组体质量、清蛋白、转铁蛋白下降幅度少于TPN 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N+EN组前清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少于TPN 组(P<0.05),白细胞、C 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均低于PN 组(P<0.05)。PN+EN组患者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TPN组(P<0.01),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TPN 组(P<0.01)。PN+EN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TPN 组(P<0.01)。结论手术后PN+EN 较 TPN 能改善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在维持机体营养、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6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均采取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中心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d、术后8d的化验指标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等上无差异。在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两种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分别各28例,EN组术前将肠内营养管和胃管经鼻一同置人患者胃中,术中将营养管置于空肠上段,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外周静脉营养支持,监测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8d的化验指标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等上无差异,但在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的方面EN组明显占优势。结论胃癌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均有价值,但肠内营养更加符合生理,更加经济,应更多的用于胃癌术后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兴国  王成宏 《安徽医药》2008,12(6):527-529
目的研究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9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普通输液组(对照组)、早期接受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后24h开始行肠内营养治疗,营养支持连续7d,三组热量基本相等,并对三组病人进行术前、术后第8d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三组血浆蛋白、前白蛋白、体重均较术前下降,以对照组显著,前白蛋白PN、EN组升高有显著性(P〈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以EN组最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对照组为高;住院时间以对照组最长;治疗费用PN明显高于EN。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经济,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持肠道黏膜,减少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分析48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n=24)及完全肠外营养(TPN组,n=24)。EEN组在术后1~2 d均通过空肠营养管输注能全力(纽迪西亚产品);TPN组通过中心静脉给予静脉营养。两组予等热量、等氮量,总热量30 kcal/(kg.d),氮量为0.2 g/(kg.d)。结果①EEN组肛门排气时间少于TPN组(P〈0.01),EEN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TPN组(P〈0.05);②术后7、10 d:EEN组体各指标均高于TPN组,两组间比较转铁蛋白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前白蛋白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TPN支持相对比,EEN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地改善全胃切除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慢性肝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合并慢性肝病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康全甘.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33例。检测术前1d、术后第1、8天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肝功能。结果术后1d2组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8d2组的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有所恢复(P〈0.05)。术后8dEN组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较PN组增高,肝功能明显好于PN组(P〈0.05)。结论胃癌合并慢性肝病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康全甘一肠内营养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恢复,不增加肝脏负担。  相似文献   

10.
早期营养支持在胃癌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剑 《安徽医药》2009,13(8):939-940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序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15例,PN+肠内营养(EN)组25例,分别于术后24 h后于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不良反应TPN组较EN+PN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安全、价廉的优点,胃癌患者术后PN应联合应用EN,逐渐过渡TEN,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早期行肠内营养有利于肠功能恢复。但术后正确的护理是确保营养支持有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内镜中心2007年至2010年4年来内镜诊断的早期胃癌,分析早期胃癌在同期胃癌病例中的构成比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从2007年至2010年共行胃镜检查124142例,检出胃癌共5493例,胃癌检出率为4.4%。早期胃癌613例,占胃癌的11.2%。自2007年至2010年胃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17%、4.72%、4.39%、3.80%;其中早期胃癌的构成比分别为7.4%、11.6%、12.2%、12.8%。可见胃癌总体内镜下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而早期胃癌占胃癌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所有检出的早期胃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1±14.5)岁。男:女为1.8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早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占66%,然后依次是胃体24%、贲门胃底5.6%、残胃4.0%。胃窦早期胃癌显著多于其它部位(P〈0.05)。按照病理结果,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构成比分别为20.8%、23.7%、38.2%、16.8%、0.6%。根据内镜下表现,将早期胃癌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其构成比分别是12.6%、28.6%、58.9%。结论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早期胃癌的发现比率增多。早期胃癌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和进展期胃癌类似。  相似文献   

12.
324例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笑  郭涛  陆震  何俊童  徐阿曼 《安徽医药》2014,(9):1679-1681
目的:了解该院近5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特点,探讨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差异。方法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2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一般资料、肿瘤病理分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4例胃癌患者中,男性232例(71.6%),女性92例(28.4%),高发年龄组为50~70岁;组织类型以腺癌居多,占64.2%,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占53.1%;发生部位以胃窦和贲门胃底居多,分别占40.8%和35.8%;TNM临床分期中以Ⅲ期为主,占59.2%。结论(1)年轻胃癌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病理以低分化腺癌较多见,晚期肿瘤较其他年龄组多见;(2)中老年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发生部位以胃窦及贲门胃底部多见,TNM分期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9月至2004年12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E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共68例,男性50例,女性18例;年龄32~74岁,平均53.4岁。肿瘤部位:贲门部1例,胃体4例,胃角16例,胃窦45例,双原发癌2例(胃窦+胃体,胃角+胃体各1例)。本组患者症状无特异性,以上腹疼痛为首诊症状35例,占51.5%,合并嗳气、反酸60例,占88.2%;合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消瘦10例,占14.7%;腹胀、腹泻14例,吞咽困难2例,黑便3例,体检发现1例。上消化道X线造影、B超的EGC检出率分别为14.7%和26.5%。全部行胃镜检查,凹陷型62例(91.2%),隆起型8例,病理确诊率92.6%。本组全部接受胃癌根治术,其中D241例(60.3%),D127例(39.7%),远端胃癌根治术63例,近端胃癌根治术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例。手术病死率为0%,无1例吻合口瘘。肿瘤最大径6.5cm,平均2.34cm。术后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16例,高分化腺癌2例,黏液细胞癌23例,印戒细胞癌2例,溃疡癌变17例。黏膜内癌67例,黏膜下癌1例,一点癌1例,息肉恶变及萎缩性胃炎癌变各1例。未见淋巴结转移。11例患者术后行化疗,化疗方案主要采用CF+5-FT-207。获得随诊63例,随诊率92.6%,随诊时间13个月~17年。术后病程超过5年者24例,死亡3例(1例肝、胰腺转移,2例肝转移),5例失访。术后5年生存率为91.9%,病死率4.4%。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是EGC取得良好疗效的最佳途径。胃癌根治术是治疗EGC的标准术式。胃镜病理活检是EGC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非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2年间收治的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86例老年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比较。结果在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为主要相关诱发因素,老年组中以服用非甾体药物为主要诱因。而非老年组中最常见的出血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占34.81%(47/135),第二位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18.52%(25/135),其他常见的病因还有急性胃黏膜病变15.56%(21/135),胃溃疡11.58%(16/135),消化道肿瘤7.41%(10/135)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胃溃疡、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低于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与老年组有所不同,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多与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有关,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黏膜曲张破裂是致出血的主要病因,且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沈靖  芦华莉 《淮海医药》2013,(6):488-48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腺鳞癌(PACS)的发病率、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2例PACS的临床特点、光镜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胃体大弯侧及胃窦部小弯侧,组织学观察肿瘤由腺癌和鳞癌混合构成,病变周围全为胃黏膜.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巢中央细胞表达CK高分子,巢团周围细胞及肿瘤性腺体表达CK低分子,NSE、CgA、Syn均不表达.结论 PACS是一种罕见病变,男性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胃体、胃窦胃体部、胃底.该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四维超声成像在诊断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胃镜检查疑诊胃癌患者进行四维超声检查,然后基于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两种诊断结果。结果46例胃镜检查疑诊胃癌患者中病理确诊41例,符合率89.1%(41/46);四维超声诊断胃癌37例,符合率80.4%(37/46),经卡方检验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者在胃癌诊断准确率上无明显的差异。另外,四维超声在胃癌术前分期中与病理诊断分期对比,准确率78.4%(29/37)。其中,早期胃癌4例,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0%(2/4),进展期胃癌33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1.8%(27/33)。结论进展期胃癌四维超声和胃镜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四维超声检查无创、可重复,且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国产机械吻合器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机械吻合器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02年10月至2008年8月期间,采用国产圆形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贲门癌切除吻合术158例,其中男103例,女55例,年龄44~79岁。食管癌140例,贲门癌18例。食管胃颈部吻合7例,胸顶吻合81例,弓上吻合43例,弓下吻合27例。结果术后出现吻合口瘘3例(1.9%),吻合口狭窄6例(3.8%),吻合口出血2例(1.2%),术中吻合出现机械故障2例(1.2%)。结论国产机械吻合器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是安全省时的,可反复使用,价格低廉,能满足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大部分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联合胃泌素-17(G-17)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部位及胃癌进展时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3例、胃癌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PGⅠ、PGⅡ和G-17检测,比较并分析PGⅠ、PGⅡ及G-17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Ⅰ和G-17水平高于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部组的PGⅠ水平高于胃体部组和全胃弥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部组的G-17水平高于全胃弥漫组和胃窦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或原位癌的PGⅠ和G-17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期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窦部发病为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G-17显著下降,胃体部或全胃病变者PGⅠ的下降更加明显,进展期胃癌者PGⅠ水平更低而G-17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1例转移性胃癌病人采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口服替吉奥40~60 mg,bid,d 1~d 14;奥沙利铂130 mg/m2,d 1,ivgtt,2 h),3周为1个疗程。评价该方案对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总生存时间。结果:所有病人中有2例完全缓解(2.5%),42例部分缓解(51.9%),病情稳定和疾病进展分别为21例(25.9%)和16例(19.8%),客观有效率为54.3%,疾病控制率为80.2%,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年生存率为31.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觉异常,经对症治疗后病人均可耐受,无化疗相关性死亡发生。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转移性胃癌疗效较显著,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39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口服替吉奥胶囊,完成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全组39例客观疗效为,CR 1例,PR 12例、SD 11例、PD 15例。有效率(CR+PR)33.3%,肿瘤控制率为(CR+PR+SD)61.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色素沉着等。结论替吉奥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的药物,特别适宜于老年体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