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温护理干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和温热组各50例。常温组采用室温下的静脉输液及进行术区冲洗,而温热组实施包括静脉输液及术区冲洗液加温在内的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30min、术中2h、术毕时的体温、心率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肌耗氧量,同时于术中1h、术中2h和术毕时记录两组患者低体温和高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保温组术中2h和术毕时的体温明显高于常温组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5.432,8.485);保温组麻醉30min、术中2h和术毕时的心率、MAP和心肌耗氧量与常温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2h和术毕时,保温组的低体温和高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χ^2=9.333,21.374,7.104,9.890)。结论术中保温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体温下降,有利于控制血糖浓度,且不会对患者循环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围术期体温保护对肝癌患者行肝叶切除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中固术期保温对肝癌患者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肝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不采用任何升温装置,观察纽患者术中采用输液加温器及充气保温毯加温。所有患者用鼻咽温度探头监测其术前、术中、术后体温变化、凝血功能指标及术中出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体温(P〈0.05),使用保温毯加温后30min体温明显高于入室后体温(P〈0.05),使用保温毯加温30min以后不同时间点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肝癌患者行肝叶切除手术过程中使用输液加温器和保温毯,可有效维持患者正常体温,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黄淑梅 《广西医学》2014,(2):272-273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方法。方法160例实施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住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常规保暖措施,观察组给予动态调节环境温度、使用保温毯、热风机加温、体腔内加温等保暖措施。结果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体温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术后各时点体温下降显著(P〈0.05);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7.5%(6/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0%(52/80)(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时采取针对性的保温措施能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保温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180例拟行剖宫手术的孕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暖气空调控制室温在22℃-24℃之间,观察组采用术中调节室温、输入加温液体,加垫电热毯,接送产妇途中保暖和术后热水袋保温等综合保温措施。监测两组产妇手术过程中体温(T)变化,并观察两组心率(HR)、呼吸(R)、血压(BP)、寒颤反应、切口感染和切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T、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HR在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寒颤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综合保温护理措施能有效维持产妇体温基本平稳,从而能有效改善机体生理状况,减少手术并发症和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术中综合保温措施对全麻手术患儿围术期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儿48例,随机分为保温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保温组采取输注及冲洗液体加热、覆盖加温毯等措施,对照组未采取任何保温措施。观察记录围术期卓均动脉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和体温、术中出血量、术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寒战发生率。结果保温纽较对照组术中体温波动小,术毕拔管及清醒时间缩短,寒战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围术期低温对全麻手术患儿可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术中保温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臂丛阻滞在基层医院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实用性。方法选择1—6岁上肢手术患儿共40例,均分为两组。两组均肌注氯胺酮5mg/kg,入睡后人手术室,Ⅰ组用0.2%布比卡因1ml/kg常规行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于手术开始前2min静注氯胺酮0.5mg/kg,术中予0.1%氯胺酮按2mg·kg^-1·h^-1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两组术中视情况间断静注氯胺酮(0.05—0.1)mg·kg^-1,以氯胺酮基础麻醉后5rain时的心率(Ha)为基础,记录氯胺酮基础麻醉后5min(T0)、手术切皮即时(T1)、手术30min(T2)及术毕时(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麻醉效果评级,统计术中氯胺酮总用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T1、T2、T,时SBP、DBP、HR、Sp0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T1、T2、T3时SBP升高(P〈0.05),HR增加(P〈0.01);组间比较,Ⅱ组较Ⅰ组T1、T2、T3时SBP增高(P〈0.05),HR增加(P〈0.01),氯胺酮总用量大(P〈0.01),术中麻醉效果评估Ⅲ级病例多(P〈0.01),术后苏醒时间长(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上肢手术中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术中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麻醉效果好,术毕苏醒时间短,有利于术中及全麻苏醒期病情管理,在基层医院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术中两种保温策略的效果以及对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HT组)、诱导后加温组(INT组)和诱导前预加温联合术中加温组(PNT组),每组10例。全麻诱导前20min开始每间隔10min记录鼓膜温度。结果诱导后第1小时的降温速度HT组和IN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都显著快于PNT组(P〈0.05)。诱导70min内HT组与INT组间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时间点显著低于PNT组(P〈0.05),70min后HT组鼓膜温度仍持续性降低,INT组和PNT组鼓膜温度开始逐渐升高,80~180min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INT组和PNT组术后寒战的发生例数分别为8、5和2;术后1h时的热舒适度评分为HT组19±10、INT组41±7和PNT组51±1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INT的方法相比,采用PNT的方法是食管癌根治术中更为有效的保温策略,它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寒战的发生率及减轻患者的寒冷不适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咪达唑仑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射频温控热凝术ASAⅠ-Ⅱ级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Ⅰ组)和芬太尼-丙泊酚(Ⅱ组)。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穿刺时,意识消失时,加温lmin、3min和术毕时记录SBP、DBP、HR、SPO2;记录丙泊酚的用量,睫毛反射消失、睁眼及治疗室停留的时间;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意识消失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治疗室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丙泊酚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降低(P〈0.05或P〈0.01)。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在穿刺、意识消失时,加温1min时,加温3min时的SBP、DBP、HR均降低(P〈0.01),SpO2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Ⅱ组比较,Ⅰ组意识消失时,加温lmin,加温3min时的SBP升高(P〈0.05),DBP、HR、SpO2在以上各时点及SBP在穿刺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一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町增强镇静镇痛作用,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且不影响麻醉的恢复,是三叉神经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宋晓丽  李禹  汤新 《现代医学》2006,34(1):39-41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或(和)术中应用乌拉地尔在喉显微手术中的降压效果。方法60例行喉显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用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Ⅱ组静脉注射乌拉地尔,Ⅲ组为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加静脉注射乌拉地尔。记录患者T0(入室10min后诱导前),T1(气管插管毕),T2、T3(支撑喉镜后2、7min)以及T4(气管拔管后)各个时点的血压(SBP、DBP)、心率(HR),以及术中异丙酚用量、手术时间和术毕患者清醒时间。结果T1时Ⅱ组SBP较Ⅰ、Ⅲ组及T0高,HR较T0增快(P〈0.05);T2时Ⅰ组SBP和DBP较T0及Ⅲ组高(P〈0.01),Ⅱ组SBP较T0及Ⅲ组高(P〈0.05);T3时Ⅱ组SBP、Ⅰ组SBP和DBP均较T0及Ⅲ组高(P〈0.01);T4时Ⅱ组SBP和HR较Ⅰ、Ⅲ组及T0高(P〈0.05)。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丙酚用量Ⅰ组多于Ⅲ组(P〈0.01),Ⅱ组多于Ⅲ组(P〈0.05);术毕清醒时间Ⅰ组比Ⅱ、Ⅲ组长(P〈0.01)。结论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联合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可以显著抑制支撑喉镜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减少异丙酚用量,并可使患者较快清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充气式加温仪中低档保温温度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核心体温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脊柱俯卧位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档组和中档组各30例。对照组为室温被动保温,另两组采用Bair Hugger 750充气加温仪进行主动保温,低档组选择32℃保温,中档组选择38 ℃保温。比较3组手术患者术中核心体温、低体温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尿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麻醉开始前、麻醉诱导后30 min 3组间鼓膜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60 min后各时间点核心体温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档组鼓膜温度T2(36.77±0.26)℃、T3(36.76±0.20)℃、T4(36.83±0.24)℃、T5(36.79±0.24)℃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组发生低体温2例(6.7%)、低档组发生低体温4例(13.3%)、中档组发生低体温0例,3组间低体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档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组与低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中出血量、尿量、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8 ℃中档保温能有效预防低体温发生,能较好维持患者术中正常的核心,而32℃保温有术中患者体温持续下降趋势,存在术中低体温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适用性及安全性。方法50例1岁6个月~5岁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ASAⅠ级,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Ⅰ组)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Ⅱ组),每组25例。监测2组入室后5min(T0)、手术开始15min(T1)、术毕10min(T2)的SBP、DBP及HR的变化,记录手术时间、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24h呕吐例数。结果2组之间相比.Ⅰ组T1的SBP、DBP及HR比Ⅱ组下降显著(P〈0.05或P〈0.01),Ⅰ组术毕清醒时间比Ⅱ组极显著缩短(P〈0.01),Ⅰ组术后24h呕吐例数比Ⅱ组有所减少,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适用的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孑L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154例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患者,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修补术(简称腹腔镜组,91例)和胃十二指肠开腹单纯修补术(简称开腹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镇静剂使用情况以及长期随访Visick分级。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切口感染、肠梗阻及术后镇痛次数比开腹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出血及腹腔脓肿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Visick分级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的影响。方法按配对设计原则选择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1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30min(T2)、关腹后(T3)和术后24h(T4),记录患者心率、平均动脉血压(MABP),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皮质醇(Co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3时间点,B组患者MABP均低于A组患者(P〈0.05),T4时两组患者M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B组NE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但两组间Co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B组NE、Cor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更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温液体和脑科手术粘帖巾联合运用在胆道镜辅助取石术中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效果。方法选择胆结石手术患者54例,观察组27例,在手术过程中的静脉输入液体及术区冲洗液预加温至37℃,用脑科手术粘帖巾粘贴于术区进行保温;对照组27例,静脉输入液体及术区冲洗液均为室温,用普通手术粘帖巾粘贴于术区,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评价加温液体和脑科手术粘帖巾联合运用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温在术中1h、术中2h、术毕、术后10min时更接近正常,而心率更快,血压及血糖更高,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术后麻醉苏醒时间短及寒战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道镜辅助取石的患者术中加温液体和脑科手术粘帖巾的应用,尽可能地避免术中体温下降所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中体温下降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促进手术患者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恢复期。  相似文献   

15.
【且的】回顾性评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麻醉的结局。【方法】同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行开放手术(A组)和腹腔镜下手术(B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全程监测呼吸和循环状态,术中记录血压、心率,并测定血气值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统计手术、麻醉及复苏时间、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手术、麻醉、复苏、下床、住院时间及出血量腹腔镜手术组均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1)。术中循环变化在分离暴露肿瘤时组内、组间变化均有明显差异(P〈0.05),发生血压、心率剧烈波动者A组明显多于B组(P〈0.01),各组循环波动时血浆NE的浓度亦全部明显升高(P〈0.01)。腹腔镜组气腹后pH值低于开腹手术组,PaCO2高于开腹手术(P〈0.05)。【结论】随着术前充分的准备、手术技巧的提高,围术期嗜络细胞瘤手术麻醉的结局及成本一效益比腹腔镜组优于开放手术组,显示术中循环相对稳定、出血少、手术麻醉时间短、恢复快、活动及出院时间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仪预防心脏手术术中患者低体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对照组(B组)2组,每组20例。术中持续监测肛温。A组在手术床铺上循环水毯,术中用亚低温治疗仪持续保温;B组则不放置。将2组间体温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术中低温发生率为5%,约于诱导后80min出现最低温(35、9±0,6)℃,之后体温缓慢上升,至术毕体温均在36.5℃以上。B组低温发生率为96%,诱导后150min时体温下降最为明显,为(34.5±0.6)℃,术毕低温为发生率76%;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手术中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保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颈浅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4JD例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单纯全麻;B组用颈浅丛阻滞复合全麻。记录围麻醉期MAP、HR及全麻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结果两组诱导前后MAP、HR无明显差异,但A组于切皮、切除腺瘤和拔管时MAP、HR显著高于B组(P〈0.05),全麻用药量A组明显多于B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全麻复合颈浅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最终确定最佳根治结肠癌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2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根治术(腹腔镜组)患者34例,开腹手术(开腹术组)患者38例,对比2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89.0±13.1)min长于开腹术组患者的(166.0±15.9)min(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短于开腹术组患者(P〈0.05),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术组患者(P〈0.05),而淋巴结个数多于开腹术组患者(P〈0.05);腹腔镜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吗啡用量、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术组患者(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的总住院费用略高于开腹术组患者(P〈0.05);术后随访9~39个月,平均随访(30.1±10.7)个月,无失访病例,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为5.8%(2/34),显著性低于开腹术组患者的23.7%(9/38)(P〈0.05);腹腔镜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8%(2/34),显著性低于开腹术组患者的26.3%(10/38)(P〈0.05);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4%(11/34),显著性低于开腹术组患者的63.2%(24/38)(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虽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价格相对较昂贵,但术中出血少,且术后康复迅速,并发症发生率低,所以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求更好的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双盲对照法分为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P)组(n=23)和全身麻醉(G)组(n=27)。测定血中皮质醇(Cor)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记录异丙酚、芬太尼的用量(不包括诱导量),异丙酚持续泵入的时间及手术开始至结束的时间;记录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恢复时间和烦躁的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静止状态和咳嗽时)记录术后伤口疼痛程度。结果①在切皮后30min和术后1d时P组血中的Cor含量显著低于G组(P〈0.01);P组血中的AngⅡ含量在切皮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G组(P〈0.01)。②P组血流动力学平稳,在切皮后各时间点的血压显著低于G组(P〈0.01)。③P组术中丙泊酚和芬太尼用量、术毕带管回PACU的病人数和烦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恢复时间较G组显著缩短(P〈0.05或P〈0.01)。④静止状态和咳嗽时的VAS评分P组均显著低于G组(P〈0.05,P〈0.01)。结论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是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花怀珍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2):1255-1256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0月-2008年9月腹腔镜(n=21)与开腹(n=37)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0.1±33.8)min,经腹手术组平均为(83.7±30.5)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平均(71.1±38.5)ml,少于经腹手术组的(113.6±53.8)ml,P〈0.01。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腔镜组(1.3±0.8)d,短于开腹组的(2.8±1.4)d,P〈0.01。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4.1±1.0)d,短于开腹组的(7.6±1.7)d,P〈0.01。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有一定手术适应证,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