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波阵面像差技术的概念,描述方法及研究进展。波阵面像差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人眼视觉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为人眼视觉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描述波阵面像差技术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眼的波前像差变化.方法:应用Allegretto Wave Analyzer 波前像差仪观察本科室27例(31只眼)人工晶状体眼的波前像差改变,并与21例(23只眼)同龄晶状体透明眼的波前像差比较. 结果:31只人工晶状体眼均被测出高阶像差,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为(0.3858±0.13849)μm,而同龄晶状体透明眼中能测出高阶像差的仅有16只眼,RMSh为(0.2040±0.04620)μm,其余7只眼未测出高阶像差,两组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光学系统会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高阶像差的出现可能是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若设计能克服波前像差的波前像差人工晶状体,将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波阵面像差是衡量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参数,近来也被用做评价视功能的客观指标。本文就近年来波阵面像差技术在人眼视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屈光手术的新方式.本文比较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与传统的LASIK在术后视力、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以及在安全性上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介绍波阵面像差的基本概念.波阵面像差技术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关注的一项新技术,它不仅可以用于检查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像差改变,还可以用于指导角膜个体化切削,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视觉质量.并用于角膜屈光手术后并发症的再手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在眼科临床迅速不断的发展,波阵面像差成为目前眼视光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现代眼科视光学领域中一些技术的突破,波阵面像差已由单纯的物理光学概念变为可以影响人眼视觉功能的研究方向,在眼科临床中应用广泛,甚至作为可能改善视觉功能的研究方向之一[1],因而日益受到关注。1历史回顾传统LASIK手术作为目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已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反映夜间驾驶困难、眩光、光晕、单眼复视等影响视觉质量的现象。由此看来,单纯的手术安全,术后裸眼视力的提高,已满足不了屈光不正患者的视觉要求。随着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深入开展,人们对手术后视觉功能的恢复情况有了更多的认识,逐渐了解到,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是造成这些并发症的重要原因[2]。以往人们只能检查及矫正眼屈光偏差的规则成分(球镜及柱镜),而对复杂的不规则、非对称散光缺乏有效的检测和矫正手段。现在,利用波前技术可以测量人眼屈光系统的高阶像差,矫正人眼高阶像差成为现实。自从1999年世界上首例波前引导LASIK手术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兴趣[3]。文献已报告波前引导LASIK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针对性地矫正患者屈光系统中存在的低阶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低度数球面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在不同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的差别,为临床合并有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植入低度数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提供参考,期望进一步提高低度数人工晶状体眼的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分别植入低度数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合并高度轴性近视的白内障患者共30眼,根据所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分为两组(各15只眼).观察术眼手术后3个月在不同瞳孔直径下的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手术后3个月测量最佳矫正视力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4mm瞳孔直径下球差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6mm瞳孔直径下光学部后表面非球面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组球差显著低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P<0.05).结论 高阶像差随瞳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加,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的球差小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有统计学差异.具有正常瞳孔的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可以获得更低的球面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因人工晶状体的设计改进而显著改善。文中研究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特点,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术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患者共80只眼分为2组,一组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t SN60WF,一组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t SA60AT。术后进行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测量。结果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高阶像差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高阶像差测量显示球面像差Zernike C12、4阶高阶像差及总体像差比较中SA60AT组大于SN60WF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眩光对比敏感度,在空间频率6、12、18c/d时,SN60WF组大于SA60AT组(P<0.05)。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以减少球面像差,增加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白内障三种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所获得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0人(120眼),分别植入肝素表面处理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HQ-201HEP组,n=40)、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Sensar AR40e组,n=40)或蓝光滤过人工晶状体(AcrySof Natural SN60AT组,n=40);另选取年龄相近的正常人40眼作为对照组.应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测量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鹰视波前像差仪测定高阶像差,比较各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以及各级高阶像差之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三组患者间总高阶像差(RMSh)、三阶(RMS3)、四阶(RMS4)、五阶(RMS5)、六阶(RMS6)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球差(C12)、次级球差(C24)、RMSh、RMS3、RMS4、RMS5和RMS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白内障三种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功能和各级高阶像差无显著差异,视网膜成像质量无明显区别.植入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可部分恢复白内障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功能,但尚未达到正常同龄人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瞳孔直径下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的高阶像差.方法 回顾性选择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6例(88眼),按照植入非球面或球面人工晶状体的类型不同分为两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KS-3Ai)组38例(45眼),球面人工晶状体(KS-3)组38例(43眼).入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植入预装式非球面或预装式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检查瞳孔分别标定为6、5、4mm的高阶像差[包括四阶像差均方根(RMS4)、球差C12 (Z40)、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结果 瞳孔4mm的非球面组球差C12低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瞳孔5mm的非球面组球差C12 低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瞳孔4、5mm的四阶像差均方根、高阶像差均方根、非球面与球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瞳孔6mm的非球面组球差C12低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非球面组低于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高阶像差均方根非球面组低于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瞳孔4、5mm时,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较普通的球面人工晶状体仅降低球差,不能降低总的高阶像差,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更加适合瞳孔在5mm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