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MR成像技术对脑组织近似弥散系数(ADC)定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使用5种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b=500、1 000、1 500、2 000、3 000s/mm2)在3T MR上对17名志愿者进行颅脑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b=1 000s/mm2下的液体翻转衰减恢复弥散加权成像(FLAIR-DWI);其中10名志愿者完成3TMR检查后,再用1.5T MR进行b=1 000s/mm2的颅脑弥散加权成像.获得ADC图后,分别测量两侧半卵圆中心、扣带回、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侧脑室体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值的增加使脑组织的ADC值显著下降,FLAIR可以明显降低脑脊液对ADC值测量的污染;不同MR扫描仪对ADC值的定量无显著影响.结论:DWI参数的选择对ADC值的测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b值,最佳的b值应该为1 000s/mm2,因而在研究中必须始终保持扫描参数的一致;DWI前施加FLAIR抑止脑脊液信号明显减轻了脑脊液部分容积效应对ADC值测量的影响,这对于脑萎缩患者的ADC值测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场强的MR成像系统对ADC值定量研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DWI及FLAIR技术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 (D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技术对不同阶段脑梗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5 4例脑梗死患者共计完成 75例次DWI及FLAIR成像检查 (超急性 8例 ,急性期 30例 ,亚急性 15例 ,慢性期 2 2例 )。分析不同时期梗死灶在各序列的表现 ,并比较不同序列上病变核心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信号强度比 (rDWI、rFLAIR)。结果 :①超急性脑梗死灶DWI为高信号 ,FLAIR为等信号 ,rDWI与rFLAIR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3)。②急性期病灶DWI表现为高信号 ,FLAIR为略高、高信号 ;信号强度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DWI优于FLAIR。③亚急性期脑梗死灶DWI、FLAIR均以高信号为主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85 )。④慢性期信号强度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6 4 2 ) ,但DWI表现不一 ,而FLAIR上表现一致 ,均为高信号。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 (D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技术对于不同时期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DWI对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优于FLAIR ;亚急性期内两种方法基本相同 ;慢性期总体上不如FLAIR。  相似文献   

3.
倪建明  沈天真  陈星荣  黄钢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26-1029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脉冲序列对扩散加权图像(DWI)信噪比及ADC值的影响.方法:17名健康志愿者在3.0T MRI上行常规轴位DWI和FIAIR-DWI扫描,分别测量两侧半卵圆区、扣带回、丘脑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ADC值及DWI信号强度,同时测量基底节层面的DWI信号强度作为噪声,计算以上5个部位DWI图像的信噪比.结果:扣带回和胼胝体压部的ADC值在施加FLAIR脉冲后显著下降,而半卵圆区、丘脑及胼胝体膝部在施加FLAIR脉冲前后无明显变化;5个部位的DWI图像信噪比在施加FLAIR脉冲后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FLAIR显著提高了脑组织和脑脊液ADC值测量的准确性,但是也明显降低了DWI图像的信嗓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量健康成人脑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比较左右两侧脑结构的弥散特征,分析年龄和性别对ADC值的影响.方法 5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在DWI图像上选取23个脑区,左右对称性放置ROI行ADC值测量.结果 不同解剖区域平均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 大脑皮层灰质[(0.760±0.054)×10-3mm2/s]、侧脑室周围白质[(0.728±0.097)×10-3mm2/s]、海马[(0.722±0.096)×10-3mm2/s]、大脑白质[(0.709±0.076)×10-3mm2/s]、杏仁体[(0.705±0.098)×10-3mm2/s]、内囊[(0.678±0.094) ×10-3mm2/s]、丘脑[(0.664±0.116)×10-3mm2/s]、基底节灰质[(0.636±0.095)×10-3mm2/s]、桥脑[(0.534±0.096)×10-3mm2/s].除颞叶皮层,颞、顶、枕叶白质,半卵圆中心和侧脑室体后白质的ADC值有显著的左右侧差异外(P<0.01),其余部位左右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壳核、左内囊前肢和膝部及脑室周围白质(额角、枕角、侧脑室体前和体后)的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0,P<0.05), 其中左内囊膝部和左右侧额角周围白质ADC值与年龄呈直线相关(P<0.05).各部位脑组织的ADC值均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 健康成人脑组织的ADC值受年龄和左右侧别的影响,这将为今后DWI的定量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弥散强度对脑组织ADC值及FA值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不同弥散强度对弥散张量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值及部分各向异性指数值测定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使用七个不同的弥散梯度(b值分别为b0=0、b1=500s/mm2、b2=1000s/mm2、b3=1500s/mm2、b4=2000s/mm2、b5=2500s/mm2和b6=3000s/mm2)对20名正常成人脑组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7个不同的b值分别进行组合(组合方式为b0b1、b0b2、b0b3、b0b5、b0b6和b0b6)及后处理,分别获得其ADC图和FA图,然后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定尾状核头、内囊后肢、丘脑、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部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内各个解剖部位的ADC值均随着弥散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FA值不随弥散强度的改变而改变(P>0.05).结论:FA值不随弥散强度的改变而发生改变;随着弥散强度的改变,ADC值也发生改变,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弥散强度对ADC值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头颅轴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临床应用中,改变扫描参数及使用不同扫描技术对图像质量和成像时间的影响。方法对30例患者行7种不同参数的 T2-FLAIR 扫描:A 组为常规检查序列,为参考组;B 组减少成像矩阵至128;C 组增加加速因子(Turto factor)至24;D 组图像采集组数(contatenation)参数设为1;E 组并行采集因子(Accel.factor PE)参数设为4;F 组采用刀锋序列(BLADE)技术;G 组采用半傅里叶扫描(HASTE)技术。对所得各组图像测量信噪比并让3位磁共振专家对所得图像质量进行独立观察及评分,图像信噪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图像质量评分采用 Kruskal-Wallis 非参数检验。结果7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54.69±8.12,157.57±25.61,44.56±7.37,38.48±9.32,44.19±8.79,45.60±6.92,105.2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6.368,P =0.000)。7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7±0.09,2.50±0.12,3.72±0.16,3.10±0.10,1.88±0.10,3.92±0.07,2.0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361,P =0.000)。结论合适的 Turto factor 及 BLADE 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图像。HASTE 技术可以作为补充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头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的应用研究,了解其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本组32例经FLAIR序列及常规SE序列扫描的病便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FLAIR序列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价值。结果:在FLAIR序列显示的81个病灶中,常规SE序列只显示66个病灶,FLAIR序列在显示脑室内、脑室旁及脑灰质区病灶方面优于常规SE序列。结论:FLAIR序列在特定部位病变显示方面更敏感,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WI上蛛网膜下腔(SAS)内出现高信号的原因繁多,机制复杂,不仅会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疾病中,而且可由吸入高浓度氧、使用顺磁性对比剂和各种伪影造成,相互交织重叠,需认真分析、鉴别。总结了近年文献中FLAIR序列T2WI上SAS内出现高信号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FLAIR 和DWI 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方法1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FLAIR和DWIMR检查,谰价病变的显示范围,边界及对比度,并计病变区ADC和rADC。结果FLAIR序列和DWI对病变的显示范围,对比均优于常规T2WI,以DWI对病变显示更佳,病变区的平均ADC为6.13*10^-4mm^2/s,rADC为56.47%,结论:FLAIR和DWI在急性脑梗塞中均有用,以DW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学特点,评价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经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的MRI均表现为多发片状异常信号,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异常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可以更清晰地发现病灶;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结论 MRI对评价病毒性脑炎的病变范围、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病毒性脑炎影像学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定量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3例共187个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FLL)行常规MR扫描的同时增加b=0、500(s/mm2)扩散加权序列,图像经后处理拟合出ADC图,分析并比较各类病灶ADC值。结果良性FLL的ADC值分别为:肝囊肿(n=26)(3.21±0.22)×10-3mm2/s、成熟肝脓肿(n=18)(2.12±0.81)×10-3mm2/s、不成熟肝脓肿(n=7)(1.46±0.22)×10-3mm2/s、肝血管瘤(n=23)(1.92±0.36)×10-3mm2/s、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n=8)(1.75±0.26)×10-3mm2/s。恶性FLL的ADC值分别为:肝癌(n=57)(1.23±0.43)×10-3mm2/s、胆管癌(n=12)(1.47±0.35)×10-3 mm2/s、转移癌(n=36)(1.36±0.33)×10-3 mm2/s。良恶性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40±0.79)×10-3mm2/s、(1.29±0.4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AD...  相似文献   

12.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结果 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结论 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松果体实质肿瘤分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松果体实质肿瘤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7~55岁,平均27岁),其中松果体细胞瘤5例,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5例,松果体母细胞瘤6例.在肿瘤实质部分测定最小ADC值,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最小ADC值.结果:松果体细胞瘤平均最小ADC值(8.99±0.59)X 10-4mm2/s;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平均最小ADC值(6.94±0.36)X 10-4mm2/s;松果体母细胞瘤平均最小ADC值(4.64±0.38)X 10-4mm2/s.从低级别到高级别,松果体实质肿瘤的平均最小ADC值呈依次降低的趋势.结论:最小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为松果体实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 DWI及ADC值在淋巴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10例化疗后进行复查;健康志愿者10名,男5名,女5名,平均年龄48.4岁.在3.0 T MRI上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采用PSS 11.0统计软件,对淋巴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DWI与常规T2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753.33±31.28)×10-3 mm2/s,化疗后复查,平均ADC值(1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1264.20±71.60)×10-3 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治疗后ADC值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结论 3.0 T磁共振DWI及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肿块与非肿块两种强化方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70例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前有完整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影像资料。在动态增强图像上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将病灶分为肿块强化(116例)及非肿块强化(54例)。对关注病灶测量3次ADC值,取其中最小ADC值纳入研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ADC值的差异和频数分布特点,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无差异。结果170个浸润性乳腺癌平均ADC值为(0.99±0.18)×10^-3mm^2/s;肿块强化病灶的ADC值低于非肿块强化病灶[(0.96±0.15)×10^-3mm^2/s比(1.08±0.22)×10^-3mm^2/s,P<0.001];ADC直方图显示肿块病灶的ADC值比非肿块病灶分布更集中。肿块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105例,非肿块强化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36例,两组TIC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肿块和非肿块强化浸润性乳腺癌的ADC值存在系统性差异,非肿块的ADC值分布离散可能来自于非肿块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应用ADC作为界值时应区别对待两者的ADC值。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前列腺癌49例患者资料,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EPI)。感兴趣区(ROI)包括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BPH)和正常前列腺周围带,并计算相应的ADC值。结果49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平均为49.1ng/ml。肿瘤病灶ROI的ADC值在X、Y和Z轴方向分别有41、9和13例获得;前列腺良性增生分别在3个方向为39、11和13例;正常前列腺周围带为31、9和10例。前列腺癌在X、Y和Z轴方向平均ADC值分别为2.282×10^-3mm^2/s、2.293×10^-3mm^2/s和3.017×10^-3mm^2/s;BPH各个方向平均ADC值分别为2.559×10^-3mm^2/s、2.812×10^-3mm^2/s和3.585×10^-3mm^2/s;正常前列腺外周区组织3个方向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892×10^-3mm^2/s、3.303×10^-3mm^2/s和4.112×10^-3mm^2/s。前列腺癌在X轴方向的ADC值明显低于相同方向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周围带的ADC值(P〈0.005)。结论DWI和ADC值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应用方便、易行,ADC值是区别前列腺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研究结节性硬化(TS)患者脑灰质和白质内病灶的扩散特点,并观察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方法:对18例临床影像学诊断的TS患儿使用1.5TMR系统行DWI检查,测量大脑皮质和皮质下61个结节的ADC值和对照组15例正常儿童的正常白质的ADC值。结果:TS患儿大脑皮质和白质病灶的ADC值明显高于健康儿童正常脑白质的ADC值,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4例TS伴发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ADC值与正常脑实质的相似,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WI可提供TS患儿脑皮质和白质病灶的病理信息,TS脑白质内结节灶的高ADC值可区别常规MRI检查T1WI和T2WI信号与TS相似的其他疾病结节状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