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 Fas配体 (Fas L)基因导入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 :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 Fas L 导入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的内膜 ,14d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导入 Fas L 基因的被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 ,与 Ad- β gal基因的对照组相比较 ,14d后损伤血管新生内膜 /中膜面积比降低了 73%(P<0 .0 1)。结论 :Fas L 可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2.
莪术油对大鼠血管损伤后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莪术油注射液对大鼠球囊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构的作用以及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 用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制成再狭窄模型 ,术后 14d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 ,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显示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Ⅰ型及Ⅲ型胶原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 14天 ,偏光显微镜下 ,模型组Ⅰ、Ⅲ型胶原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增粗、变亮、紊乱 ,其分布以外膜为主 ,莪术油组与模型组相比 ,Ⅰ、Ⅲ型胶原明显增少、变细、变暗、排列较整齐 ,其分布也以外膜为主 ;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明显减少 ,Ⅰ、Ⅲ型胶原的面积明显增加 ;莪术油组和模型组比较 ,最大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及Ⅰ、Ⅲ型胶原面积明显减少 ,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明显增加 ,与假手术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3组胶原Ⅰ /Ⅲ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Ⅰ、Ⅲ型胶原排列的紊乱 ,含量的增加是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 ,其比值可能并不重要。莪术油注射液显著抑制了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 ,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Ⅰ、Ⅲ型胶原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CAR组,每组12只,后2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3组均于术后7、14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颈动脉形态学变化,计算新生内膜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新生内膜发生。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大鼠术后7天,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14天内膜增厚更明显(P0.01)。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14天,新生内膜面积减少44%(P0.01),管腔面积增加82%(P0.01),内膜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CAR可有效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4.
多沙唑嗪对血管狭窄和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沙唑嗪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的影响,及其与血清一氧化氮、血管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23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球囊损伤组、多沙唑嗪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方式处理。另两组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同时多沙唑嗪组应用多沙唑嗪控释片4mg/d,观察各组血清一氧化氮以及血管损伤处血管狭窄、血管内膜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结果应用多沙唑嗪4周后多沙唑嗪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增高,血管损伤处血管内膜、外膜增生减轻,新生内膜面积减少,管腔面积增加,内弹力层和外弹力层包围面积增加,血管内膜中膜PCNA阳性平均灰度降低。结论多沙唑嗪可以抑制球囊损伤后兔腹主动脉血管的狭窄,抑制血管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0只400~50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4)行球囊扩张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对照组(n=6)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2、7、14、28 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TUNEL法、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基因Fas;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对照组管壁处于非增殖状态;手术组球囊损伤后7 d形成新生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跃;14 d内膜明显增厚,但VSMC增殖已减弱;28 d内膜继续缓慢增厚,管腔明显狭窄。动脉损伤后Fas表达和TUNEL法测定的凋亡规律一致,两周内凋亡较明显,但细胞凋亡高峰时间(中膜7 d、内膜14 d)迟于增殖高峰(中膜2 d、内膜7 d),两周后凋亡与增殖均明显下降。动脉损伤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在中膜和内膜分别在7 d1、4 d达最低水平,后回升,与凋亡基因Fas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878,P<0.001)。结论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呈现规律性变化,可能在管腔狭窄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莪术油注射液对大鼠球囊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构的作用以及Ⅰ、Ⅲ型胶原的变化。方法 :术后 1 4d,计算机图像分析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 ,苦味酸天狼猩红 偏振光显示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Ⅰ型及Ⅲ型胶原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及莪术油小剂量组Ⅰ、Ⅲ型胶原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增粗、变亮、紊乱 ,莪术油大剂量组较模型组则明显减少、变细、变暗、排列较整齐 ,各组Ⅰ、Ⅲ型胶原的分布均以外膜为主。模型组及莪术油小剂量组较假手术组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显著减少 (P <0 .0 1 ) ,Ⅰ、Ⅲ型胶原的面积显著增加 (P <0 .0 1 )。莪术油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莪术油大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 ,最大内膜厚度显著减少 (P <0 .0 1 )、新生内膜面积及Ⅰ、Ⅲ型胶原面积显著减少 (P <0 .0 5 ) ,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显著增加 (P <0 .0 1 ) ;与莪术油小剂量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假手术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Ⅰ、Ⅲ型胶原排列的紊乱、含量的增加是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大剂量莪术油注射液可能通过影响Ⅰ、Ⅲ型胶原合成显著抑制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7.
慢病毒载体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的应用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转染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的效率和可行性,为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预防血管再狭窄奠定基础。方法:将携带GFP的慢病毒载体(pGC-LV-GFP载体)和慢病毒包装质粒供转染293T细胞,完成慢病毒颗粒包装及滴度测定。包装产生的慢病毒Lenti-GFP转染至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术后28d,损伤及病毒转染血管段标本分别行荧光显微镜、光镜检查,评估慢病毒的转染效率及内膜增生情况,并与假手术组(Sham组)、PBS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包装产生的Lenti-GFP滴度为2×109TU/mL;术后28d,Sham组与PBS组血管中膜弹力层仅见微弱的自发性绿色荧光,而Lenti-GFP组动脉壁全层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分布;PBS组与Lenti-GFP转染组大鼠损伤的颈动脉均可见明显内膜增生,内膜和中膜面积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ti-GFP成功转染至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并能维持目的基因稳定长期的表达,是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的大鼠腹主动脉内皮再生和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 ,制作球囊损伤的大鼠腹主动脉剥脱模型 ,将 12只血管损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n =6 )腹腔内注射脂肪乳剂 (1mL/d) ,全反式维甲酸组 (n =6 )腹腔内注射溶解于脂肪乳剂的全反式维甲酸 [4 μg/ (g·d) ],球囊损伤 14天后 ,采用原位灌注固定取材 ,染色 ,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 ,全反式维甲酸组球囊损伤血管段的内皮再生面积大于对照组 ,而新生内膜形成面积小于对照组。结果提示 ,全反式维甲酸具有促进损伤血管内皮再生和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静脉移植MSCs治疗球囊损伤的粥样硬化颈动脉,探讨MSCs对动脉损伤后修复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48只,分为MSCs移植组(n=30)和对照组(n=18)。MSCs移植组于球囊损伤前经外周血采集MSCs并体外培养扩增,于球囊损伤后即刻、1周和2周经静脉移植MSCs,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球囊损伤后4周收集血管标本,经免疫化学染色后观察血管病理形态学特点、计算新生内膜和中膜面积、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ELISA法测定局部NO含量和RT-PCR检测eNOSmRNA表达。结果血管病理形态学检测显示,MSCs移植组颈动脉内皮细胞少量缺失,但无内皮的片状剥脱,管壁部分区域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增厚处中膜可见少量泡沫细胞沉积,部分区域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呈动脉粥样硬化早中期(脂纹-纤维斑块期)改变。与对照组比较,MSCs移植组新生内膜面积(NEA)和中膜面积(MA)均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间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I/M)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血管壁PCNA测定显示:MSCs移植组PCNA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与移植组相比,对照组新生内膜增生程度更为明显。MSCs移植组损伤的颈动脉局部NO含量和eNOS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eNOSmRNA表达程度与4周时动脉内膜增生情况相关分析显示呈负相关。结论 MSCs静脉移植可明显降低球囊损伤动脉的新生内膜增生,这可能与损伤动脉局部eNOSmRNA表达和NO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水飞蓟宾对实验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水飞蓟宾对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 )、小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2 0mg (kg·d) ]、大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4 0mg (kg·d) ]。用球囊导管对实验兔行髂动脉损伤 ,用药组于术前 3d分别用小剂量及大剂量水飞蓟宾 ,术后 2 8d取病变血管染色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和腔面积的变化 ,计算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增殖指数。结果发现 ,小剂量水飞蓟宾对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腔面积、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大剂量水飞蓟宾使腔面积扩大、内膜厚度减少、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减少 (P <0 .0 5 )。提示水飞蓟宾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有可能用于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12只13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组)作为观察组,12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周末每组处死大鼠各6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病理图象管理系统测定颈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内弹力层围绕面积、外弹力层围绕面积,评价内膜和中膜增生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WKY组比较,SHR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明显下降,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减弱,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却显著升高(P<0.01),8周末这一作用更加显著(P<0.01);SHR组内膜增生较WKY组明显,中膜面积显著增大(P<0.01)。结论在血管重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具有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移植脂肪干细胞(ADMSC)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异常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n=15),球囊损伤组(n=15),ADMSC移植组(n=15).对照组仅予颈部切开缝合,球囊损伤组进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ADMSC组在血管损伤同时予以ADMSC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新生内膜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血管病理改变时的重要特征。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S(Cat S)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减轻新生内膜形成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Cat S及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8)、手术组(n=8)和阿托伐他汀组(n=8),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行左侧颈动脉球囊损伤。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实验前后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变化,28 d后大鼠处死行病理形态学检查,检测各组Cat S和NF-κB表达。结果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大鼠颈动脉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I/M)比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膜面积:(148.6±8.8)×103μm2比(64.8±5.1)×103μm2;I/M:(2.1±0.2)比(0.9±0.1),均P<0.01]。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Cat S表达和NF-κB评分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t S mRNA:(0.80±0.07)比(0.50±0.04);Cat S评分:(15.3±1.4)比(8.5±0.7);NF-κB评分:(12.5±1.3)比(6.7±0.5),均P<0.01]。内膜面积与Cat S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使Cat S表达减少,减轻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制作球囊损伤的大鼠腹主动脉剥脱模型 ,Wistar大鼠 12只随机分为 1对照组 (n=6) :腹腔内注射 intralipid(1ml/d) ,2 ATRA组 (n=6) :腹腔内注射溶解于 intralipid的 ATRA(4 mg· kg-1 · d-1 )。球囊损伤 14 d后 ,损伤区域的血管段用 40 g/L甲醛固定 ,然后染色 ,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 :ATRA明显减小新生内膜面积 ,增加管腔面积。结论 :ATRA具有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以球囊携带液体1 88铼 (1 88Re)兔颈动脉腔内照射预防再狭窄的可行性及作用。方法  12只兔颈动脉过大球囊损伤内膜后行1 88Re放射治疗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 )和照射组(n =6 ) ,管腔下 0 0 5mm处的吸收剂量为 15Gy。全部兔饲养 1周后活杀 ,取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照射组内膜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0 0 4± 0 0 6 )mm2 vs (0 16± 0 0 4)mm2 ,P <0 0 5 ],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0 6 5± 0 0 5 )mm2 vs (0 35± 0 0 3)mm2 ,P <0 0 5 ],血管面积大于对照组[(1 0 4± 0 2 3)mm2 vs (0 81± 0 0 5 )mm2 ,P =0 0 4]。照射中央区管腔面积大于边缘区 [(0 6 5± 0 0 5 )mm2 vs(0 2 5± 0 0 6 )mm2 ,P <0 0 5 ],内膜面积小于边缘区 [(0 0 4± 0 0 6 )mm2 vs(0 12± 0 10 )mm2 ,P<0 0 5 ],内弹力板面积大于边缘区 [(0 70± 0 0 4)mm2 vs(0 37± 0 14)mm2 ,P =0 0 6 ],血管面积大于边缘区 [(1 0 4± 0 2 4)mm2 vs (0 6 3± 0 17)mm2 ,P <0 0 5 ]。结论 以球囊携带液体1 88Re血管腔内照射通过抑制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来减少再狭窄 ;边缘效应主要是由于血管的收缩性重塑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通心络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通心络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3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球囊损伤组 (n =12 )、球囊损伤 +通心络组 (n =12 )和假手术组 (n =12 ) ,分别于第 7天及 2 8天处死家兔。组织切片行Wergert弹力纤维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行形态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组与球囊损伤+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之比显著增大 ,管腔面积显著减小 (P <0 .0 5 )。三组均有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但球囊损伤组较球囊损伤 +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阳性百分率、增殖指数显著增高 (P <0 .0 5 )。结果提示 ,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这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通心络抑制动脉壁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20mg·kg-1·d-1)、(40mg·kg-1·d-1)及(60mg·kg-1·d-1)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黄芪甲苷组大鼠术前3d开始给药,每天1次,假手术组、模型组同时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共给药17d。术后第15d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面积、内膜/中膜比(P0.05),并使PCNA蛋白表达降低(P0.05);升高球囊损伤后大鼠血浆SOD含量(P0.05),降低血浆MDA水平(P0.05)。结论:黄芪甲苷能够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移行、增殖,抗氧化应激反应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损伤血管内膜增殖和内皮修复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损伤 细胞因子组(n=12)和损伤 安慰剂组(n=12)。损伤 细胞因子组在球囊损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d)]直至术后2周,损伤 安慰剂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术后2周取血管段HE染色计算内膜/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例,通过伊文氏蓝染色计算内皮修复率,血管匀浆检测一氧化氮释放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4 VEGFR-2 双阳性细胞比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 安慰剂组血管内膜增殖明显,有较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内皮修复不全,血管匀浆中一氧化氮释放量减少;与损伤 安慰剂组相比,损伤 细胞因子组内膜/中膜面积比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例降低(分别为1.04±0.05比1.67±0.07和21.3%±5.1%比34.4%±6.1%,P<0.05),内皮修复率和一氧化氮释放量增加(分别为70.1%±4.6%比53.2%±3.8%和71.3±12.9μmol/L比56.7±10.8μmol/L,P<0.05);损伤 细胞因子组外周血CD34 VEGFR-2 双阳性细胞比例较损伤 安慰剂组明显上升(0.954%±0.076%比0.379%±0.052%,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明显增强血管损伤后内皮修复并减轻新生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涉及骨髓动员增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通过刺激骨髓,加强内皮祖细胞向周围血动员对损伤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新生内膜的效果。方法制备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对照组(n=14)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辛伐他汀组(n=12)及合并使用辛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n=12)给予辛伐他汀10mg/(kg.d)灌胃,辛伐他汀与G-CSF组加用G-CSF100μg/(kg.d)腹腔注射,给药均从术前1周至术后2周。测定损伤血管内皮修复率、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IA/MA)、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指数、外周血一氧化氮(NO)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 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内皮修复率增加12.3%,IA/MA减少18.4%、外周血NO含量增加33.9%(P均<0.05);PCNA阳性表达指数降低5.7%(P>0.05);辛伐他汀与G-CSF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8.2%,50.3%,33.9%和37.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可增加外周血CD34 VEGFR-2 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87.6%,合用辛伐他汀与G-CSF则可增加达343.4%(P均<0.05)。结论在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辛伐他汀可以促进损伤血管内皮修复达到抑制新生内膜增殖的效果,其机制可能涉及加强骨髓中内皮祖细胞向外周血的动员。在辛伐他汀基础上合用G-CSF刺激骨髓,可以使上述效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球囊损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贵州小香猪 10头 ,均用球囊损伤右侧颈总动脉内膜 ,喂饲正常饮食 (n =5 )或高脂饮食 (n =5 ) 12个月。血管样本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拉伤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拉伤组。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重构的相关指标 ,观察血管组织的病理变化 ,并检测血管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三组均出现内膜增厚及病理性血管重构 ,尤以高脂拉伤组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最大内膜厚度及内膜面积分别由 0增大到 1.2 0± 0 .0 7mm和 2 .0 9± 0 .10mm2 (P <0 .0 1) ;而外弹力膜围绕面积由 15 .2 1± 0 .4 2mm2 减少到 9.94± 0 .32mm2 ,内弹力膜围绕面积由 11.38± 0 .2 2mm2减少到 6 .14± 0 .16mm2 ,管腔最小直径由 3.6 4± 0 .10mm2 减少到 1.5 0± 0 .0 5mm2 (P <0 .0 1) ,管腔面积减少达6 4 % ;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 1和白细胞介素 6也均显著增高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3.4、4 .5和 3.2倍 (P <0 .0 1)。结论 单纯内膜损伤及高脂血症均可引起或 (和 )加速血管重构 ,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 6及血管组织的炎症在血管重构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