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肾癌免疫治疗中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树突状细胞在临床上应用(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的研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主要对DC的生物特性、DC与肿瘤的关系及DC在肾癌免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肾癌免疫治疗中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 (DC)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 ,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 ,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 ,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涌现 ,使得树突状细胞在临床上应用 (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的研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主要对DC的生物特性、DC与肿瘤的关系及DC在肾癌免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肾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往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发生转移,对这部分患者尽管采用手术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在肾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最近几年其在肾癌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gp96多肽复合物树突状细胞(DC)疫苗特异性抗胃癌的免疫反应。方法应用层析技术从胃癌组织中提取gp96多肽复合物,制备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表面分子的表达;ELISA检测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致敏的效应 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和IL-10的水平;51Cr释放实验检测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诱导的特异性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表面分子CD1α(79.3±4.1)%、CD80 (84.3±2.4)%、CD83(85.7±3.2)%和HLA-DR(83.4±2.9)%的表达显著增高;对原代培养胃癌细胞的杀伤率(58.5±10.7)%显著高于对SGC 7901细胞的杀伤率(24.0±4.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HepG2细胞(13.8±2.8)%则无明显杀伤作用。DC疫苗诱导的效应T淋巴细胞分泌IFN-γ(2875±178)pg/ml的量明显增加,分泌IL-10(36±7)pg/ml的量显著降低。结论 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能诱导出较强的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且具有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并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肾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于泌尿系肿瘤的第2位,其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化疗、放疗、激素治疗均不敏感。但是,由于肾癌是一种免疫原性很强的肿瘤,利用DC疫苗接种宿主、诱导或增强宿主防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特异杀伤能力,已成为晚期肾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在接种途径、疫苗制备、免疫安全性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膀胱肿瘤的特点以及应用卡介苗灌注取得的免疫成效和膀胱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一些研究成果,使得膀胱癌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更有前景。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的细胞。本文就DE的分类、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肾细胞癌患者DE的变化、肾细胞癌的DC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DC)融合瘤苗免疫治疗胃癌患者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胃癌细胞-DC融合疫苗,对融合疫苗影响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及体内种植瘤组织细胞周期的特点进行研究。(1)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分化获取DC;(2)DC与SGC7901细胞经聚乙二醇诱导融合,HAT/HT选择培养获得纯净融合细胞;(3)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疫苗对体外培养胃癌细胞周期及体内种植瘤组织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可获得具备典型特征及细胞表型的DC;(2)DC与SGC7901细胞经PEG诱导融合,HAT/HT选择培养获得纯净融合细胞;(3)体内应用融合疫苗组癌细胞周期比例:G_0/G_1间期(76.77±4.38)%,S期(16.50±2.90)%,G_2/M期(6.73±1.59)%;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内应用融合疫苗组种植瘤组织细胞增殖指数为23.34±3.51,与对照组(65.73±4.43)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细胞疫苗对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可产生显著影响,明显减慢肿瘤生长速度,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是融合细胞疫苗发挥更强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内最有效、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在激发免疫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采用DCs瘤苗进行肿瘤免疫治疗获得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就DCs与RCC的关系,DCs在RCC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治疗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 ,但其失败率超过 2 0 % 〔1〕 。不少患者于接受治疗时已经发展为转移性前列腺癌。在对于复发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采取激素治疗、化疗、放疗治疗的疗效均不理想时 ,免疫治疗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突状细胞 (DC)肿瘤疫苗的研究。肿瘤疫苗可以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为主的机体抗肿瘤作用 ,使用自体或异体瘤苗 ,细胞溶解产物和肿瘤抗原的接种治疗可以产生一定的疗效 ,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疗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被认为是由于抗原提呈系统的不足。DC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不敏感、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小鼠肾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修饰的TβRII粒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肾癌Renca细胞裂解物负载的DC,获得表达显性负相TpRII(TpRIIDN)的DC,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变化,观察TGF-β体外增殖抑制效果,Western blot检测SMAD-2的磷酸化水平。Renea细胞皮下荷瘤BALB/C鼠40只,随机分TβRIIN—DC组、DC-抗原组、DC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不同的皮下接种,观察肿瘤体积改变和小鼠生存期。结果经方差分析,TβRIIDN—DC组与DC-抗原组,DC、组的DC细胞CD86、CD80,CD40、CD11c及MHC-Ⅱ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对TβRIIDN—DC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在TβRIIDN—DC组未检测到磷酸化SMAD-2。TβRIIDN—DC组、DC抗原组、DC组和对照组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36.27±13.09)、(115.51±20.75)、(218.10±18.93)和(239.21±21.82)mm^3,4组荷瘤小鼠生存期分别为(75.6±10.2)、(44.3±8.5)、(19.0±5.4)和(21.2±6.7)d,其中TβRIIDN—DC组2只小鼠肿瘤完全消失,TβRIIDN-DC组肿瘤体积及荷瘤小鼠生存期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F-β不敏感的DC疫苗对肾癌荷瘤BALB/C小鼠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myc反义RNA对肾癌细胞系GRC1的体外生物学影响。方法利用重组基因技术构建含cmyc反义R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mycAS,再通过脂质体介导完成重组体的细胞转染。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反义RNA后的细胞体外生长速度减慢,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降低,部分细胞恢复生长接触性抑制;流式细胞仪显示肿瘤细胞S期百分率下降,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DNA合成减慢,3HTdR掺入率降低;原位杂交检测证实,转染后细胞内源性cmyc基因转录水平降低;被转染细胞在超微结构上也有相应改变。结论cmyc反义RNA确能在体外实验中抑制肾癌细胞生长和逆转肿瘤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细胞核仁组成区(NOR)嗜银蛋白染色技术(AgNOR)对66例肾细胞癌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染色,计数核内嗜银颗粒数,用以判断肾细胞癌的恶性程度,结合随访结果,根据AgNOR颗粒数估计预后。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是一种有价值的病理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染肝癌细胞总RNA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抑制肝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联合培养6 d成小鼠骨髓来源不成熟DC(iDC),质脂体转染肝癌细胞系Hepa1-6 RNA入iDC,用LPS刺激后成为Hepal-6 RNA/DC疫苗,对照组为iDC组、LPS/DC组Saline组,以每只2×10~6个细胞腹腔注射免疫小鼠每周1次共3次,然后接种5×10~5 Hepal-6细胞,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特异性CTL活性的测定以及抗体阻断实验。结果实验组Hepal-6 RNA/DC组肿瘤在第8周为(8.5±3.6)mm,而iDC组、LPS/ DC组、Saline对照组分别为(36.6±3.6)、(31.3±4.7)、(32.2±4.0)mm,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脾细胞对Hepal-6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而对肺癌LLC细胞无杀伤活性。所诱导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包括CD~(8+)、CD~(4+)T淋巴细胞。结论肝癌细胞的总RNA转染的DC肿瘤疫苗能诱导CD~(8+)、CD~(4+)T细胞免疫,是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肝癌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肾细胞癌多中心病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多中心病灶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102例肾癌根治术标本,间隔3mm分层切开检查切面;假包膜外20mm范围及肾门组织连续切片检查包膜完整性及镜下多中心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中心灶发生率为15.7%,原发灶直径≤4cm组为4.9%,>4cm组为23.0%,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4)。血管浸润和包膜完整性为多中心灶的显著相关因素(P=0.017,0.006)。结论:对侧肾正常时保肾手术应限于直径<4cm的肾癌,绝对指征的病例可放宽至7cm。血管浸润及假包膜不完整者,多中心灶发生率增高,术后须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小肾癌(附34例报告)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1985~1996年诊治3cm以下肾癌34例。其中无任何临床症状由体检发现者23例(67.6%),血尿5例(14.7%),腰痛4例(11.8%)血尿及腰痛均有者1例,因慢性肾功能不全经B超检查发现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29例,单纯性肾切除2例,行肾肿瘤剜除术2例,术前误诊为肾盂癌而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1例。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32例(94.1%),颗粒细胞癌1例,混合型(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癌1例。PT110例,PT224例。30例(88.2%)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7个月。无癌存活者29例,术后存活超过5年者7例,其中1例术后第6年死于肺转移  相似文献   

17.
对两例原发性肾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进行了体外分离与培养。结果表明:TIL体外扩增倍数分别达32~203倍,对自体肿瘤靶细胞的最高杀伤活性达53%和64%,且呈现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未经激活的TIL细胞其膜抗原(CD3,CD4,CD8)的表达动态变化不大,但经IL-2激活的TIL细胞随着培养无数的增加,其CD3细胞数比例及CD4/CD8比值上升明显,在培养至32天时分别达95%和1.65。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肾癌的异型性,对42例肾癌应用抗CD_(15)、抗上皮细胞膜抗原(抗EMA)、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NSE)三种单抗,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联合检测进行分类。肾癌A型(+、-、-)表达9例,分化好、异型性小、预后最好;肾癌C型(-、+、+)表达13例,分化差、异型性大、预后最差;其余为B型,介于A型和C型之间。结果提示肾癌CD_(15)、EMA、NSE的表达与否,可表明癌细胞是否保留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抗原性,可作为判断肾癌异型性的一个指标,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方法 应用PCR 方法检测了34 例新鲜肾细胞癌标本中不同染色体上的15 个微卫星位点。 结果 34 例肾癌中有15 例(44% )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并多见于晚期肿瘤(Ⅲ~Ⅳ期) 。 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性较广泛地存在于肾细胞癌中,可能与肿瘤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s)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方法 肾细胞癌患者骨髓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 CSF和IL 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 ,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和ELISA测定CTLs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结果 肾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 Tuly能 (1)增加CTLs增殖 ,16d时使T细胞增殖达 4 3倍 ;(2 )上调CTLs中CD3 和CD8 T细胞群 ;(3)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肾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 ,显著高于异体肾癌和异种肿瘤细胞 (P <0 .0 5 ) ;(4)上调TNF α分泌。 结论 DCs能呈递Tuly抗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提示DC Tuly具有为肾癌患者制作疫苗和进行特异性CTLs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