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对肺部感染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36例重型颅脑创伤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机分为早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内予以切开)79例和延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实施气管切开)57例,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气管起开前后的血气指标、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结局等指标。【结果】早期组气管切开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值均显著的优于延迟组;早期组气管切开24h后PaO2、PaCO2、SaO2值,切开前与切开24h后的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延迟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组气管切开后d7、d28的CPIS评分均显著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的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和延迟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应该及时予以气管切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降低肺部感染率、缩短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方式的选择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转入中心ICU需机械通气的确诊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比较仅行气管插管组和气管切开组在初始状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的不同.并将气管切开组分为早期(<2周)和延迟(>2周)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剔除死亡病例后,仅行气管插管组的APACH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低于气管切开组(均P<0.05).而早期气管切开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延迟气管切开组(P=0.04、0.03),APACHⅡ评分及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首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发病急性期行气管插管.若自主呼吸及咳痰能力短期内不能恢复,建议早期行气管切开,时机可考虑2周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预后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4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予常规护理及干扰组42例予系统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感染情况、护患纠纷、意外事件。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意外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早期与延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126例行PCT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机分为早期气管切开(E组)和延迟气管切开术(D组)两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状况、PCT当日GCS及APACHEⅡ评分、住ICU天数、28 d ICU 的病死率和在院病死率等;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致病菌类型及机械通气天数等.结果 E组患者ICU留滞时间和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短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两组的28 d ICU 病死率、总病死率及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细菌性肺炎的发生率也相近(P>0.05).D组肺部真菌感染却明显多于E组(χ2=5.178,P<0.05).结论 早期PCT可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住院天数及机械通气时间,并可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但对肺部感染发生率与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2例,伤后12h内行气管切开者为治疗组,伤后12h后行气管切开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感染控制率、感染控制时间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感染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感染控制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不仅可降低肺部感染率,而且感染易控制,疗程短,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早期与延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252例行PCT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机分早期气管切开术(早期PCT组,n=122)和延迟气管切开术(延迟PCT组,n=130)两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行气管切开术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ICU留滞时间,28 d ICU病死率,在院病死率等;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致病菌类型、机械通气天数等。结果早期PCT组的ICU留滞时间和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短于延迟PCT组,P均<0.01,但两组的28 d ICU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细菌性肺炎的发生率也相近(P>0.05),但延迟PCT组肺部真菌感染却明显多于早期PCT组(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和肺部感染率无明显影响,但可缩短患者ICU留滞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并可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气管切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气管切开时间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56例)在受伤后12 h内气管切开,对照组(56例)在受伤后12 h后气管切开.对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的控制率、控制感染的时间以及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染的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控制感染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气管切开治疗可以很好地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感染容易控制,同时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在严重肺挫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1例严重肺挫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气管插管组(A组)15例和早期气管切开组(B组)16例,两组均按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常规处理及治疗,行心电监测各项生命征及肢端氧饱和度,A 组开放气道方式选择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术,B 组开放气道方式选择气管切开术,两组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低氧血症,观察两组治疗后ICU 停留时间、带机时间、总费用、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病情平稳至停呼吸机时,气管切开组与气管插管组相比,在 ICU 停留时间、带机时间、总费用、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够显著缩短患者 ICU 停留时间、带机时间,明显降低医疗总费用、肺部感染率以及病死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这可能和气管切开套管管径短,易于护理,易于痰液引流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行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40ml)、急诊开颅手术后≤24h气管切开患者30例,另急诊开颅手术后未于早期气管切开(即切开时间〉24h或未行气管切开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用抗生素头孢三代静滴预防感染。结果:39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12例,有9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0d,平均6.5d;对照组27例,有12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10~20d,平均17.2d;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行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未早期行气管切开患者(P〈0.01),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未早期切开者(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神经外科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定植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463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并行气管切开超过2个月的98例患者,均合并多重耐药菌定植。根据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48例),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20d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费用及入住ICU的天数。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和入住ICU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气管切开合并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定植的神经外科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43-144
探讨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对ICU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将ICU收治的47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早期和晚期气管切开,观察两组的预后和分析临床体会。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CPIS和GOS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CU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12月收住ICU的176例机械通气≥48h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的前瞻性研究,选取2009年1~12月ICU收治的163例机械通气≥48h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费用及气管切开和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后VAP发生率明显下降(P〈O.05),气管切开和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预防VAP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集束化护理方案的依从性和完善的质量控制,是降低VAP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以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时间8h为分界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而两组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实施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可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长期机械通气(LTMV)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在ICU机械通气≥7d的患者人ICU时的一般情况、原发病分布、通气前生命体征、辅助检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气管切开时间。根据撤机后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依照设定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生存组22例,死亡组20例。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校正心率(PA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均〈0.01),气管切开时间明显晚于生存组(P〈0.05),血浆白蛋白(AL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或P〈0.01);而两组间的机械通气时间、白细胞计数(WBC)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气管切开时间、HCT和PLT与LTMV患者的预后呈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气管切开时间、HCT和PLT是影响LTMV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效果。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综合ICU的132例行气管切开治疗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常规护理组与加强护理组在住ICU时间、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肺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年龄、糖尿病史、气管切开时间延长、白蛋白水平低、留置胃管、长期卧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制酸剂、GCS评分低为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气管切开时间延长、长期卧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制酸剂、GCS评分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护理组治疗后住ICU时间、CPIS、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FEV1/FVC、FVC/预计值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加强护理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VAT)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VAT诊断标准(即机械通气48 h后出现发热、脓性痰、痰细菌培养阳性及影像学无新出现的浸润影或实变影)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展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分成VAT+VAP组(n=22)和VAT组(n=34).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痰细菌培养结果、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气管切开率及病死率.结果 56例VAT患者纳入本研究.VAT+VAP组的抗菌药物不恰当使用率明显高于VAT组(P=0.001),多重耐药菌分离率及2种或以上细菌混合感染率高于VAT组(P=0.001和P=0.007).此外,VAT+VAP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长于VAT组(P均为0.001),气管切开率与病死率亦高于VAT组(P=0.005和P=0.008).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T后,若不能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的靶向抗菌药物治疗易于发展为VAP,VAT和VAP的连续发生可延长患者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增加气管切开率与病死率,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的最佳时机.方法 对153 例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均行气管切开)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气管切开时间(有创机械通气后)分为两组:早切组(≤7 d),晚切组(>7 d),统计其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 留治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与晚期气管切开相比,早期气管切开并未对非选择性危重症患者带来临床益处;但对于APACHE Ⅲ评分≤20 分的低评分组患者,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住院病死率(5.13 %vs.20.00 %)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7.69 %vs.25.00 %),缩短机械通气(4.00 d vs.10.48 d)及ICU 留治时间(9.08 d vs.10.55 d);对于APACHE Ⅲ评分>20 分的高评分组患者,早期气管切开使住院病死率(45.83 %vs.22.00 %)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33.33 %vs.12.00 %)明显增加,使机械通气(10.58 d vs.4.56 d)及ICU 留治时间(13.75 d vs.11.82 d)明显延长.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7 d)仅为APACHE Ⅲ评分≤20 分的低评分组危重症患者带来临床益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64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进行吸氧,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导管进行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度、气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给氧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15,30,60 min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给氧前、给氧后24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48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及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的吸氧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OPD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l例与对照组20例。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治疗组拔除气管内导管,应用BiPAP通气方式行无创通气,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逐步撤机。主要观测指标为: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两组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拔管时与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2h相比,心率、呼吸、动脉血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9±3.0)d与(13.1±4.3)dt=5.38,P〈0.01];VAP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8%(1/21)与40%(8/20)],X^2=5.51,P=0.02],撤机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95%(20/21)与65%(13/20),X^2=4.19,P=0.04]。但两组机械通气总时间、院内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当COPD上机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撤机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40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感染的种类,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结果术后共发生医院感染16例,共18例次,感染率为6.7%,例次感染率为7.5%。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9例占56.3%。其次为泌尿道感染4例占25.0%。年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切开、放置引流管/导尿管、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糖尿病是神经外科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气管插管/切开、放置引流管/导尿管、ICU住院时间、糖尿病是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外科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必须提高警惕,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