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多因素试验正交优选法对三株米曲霉的自溶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溶的pH值、自溶温度和氧气状况对米曲霉的自溶作用影响最为显著;确定了优化的自溶条件,即pH4.0,45℃,RMN RNUD,ALT SRI 3.381以及在液体补充察氏培养基中培养24h的菌丝体,在该条件下经25d自溶,菌丝体干重损失率达58.8%。  相似文献   

2.
检测6例活动期、6例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BMC)自发及经天然DNA(nDNA)、重组白介素2(rIL-2)和重组γ干扰素(rIFN-γ)锈导后分泌IgG类抗双链DNA(dsDNA)特异性抗体水平,观察到活动期患者血清中含量和自发分泌量显著高于缓解期,后者又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体外细胞分泌水平与血清中含量密切相关(r=0.9882)。nDNA能特异地激发SLB患者的PBMXC分泌抗dsDNA抗体,但对正常人无作用。rIL-2和rIFN-γ皆能增强SLE患者PBMC产生抗deDNA抗体。nDNA和rIL-2联合应用时对活动期患者PBMC分泌抗dsDNA抗体有协同作用。作者未发现重组白介素6(rIL-6)对抗dsDNA抗体分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的各种荧光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抗核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抗双链DNA抗体采用胶体金标记免疫斑点渗滤法(DIGFA)。结果43例SLE患者中,同时采用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两种方法检测,同时阳性的有31例,单独抗核抗体阳性确诊SLE的有5例,单独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确诊SLE阳性的有7例。其中荧光核型均质型9例,斑点型5例,核模型4例,混合型18例。结论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联合检测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而提高了SLE确诊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们检测了6例活动期、6例缓解期SLE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自发及经天然DNA(nDNA)、rIL—2、rIL—6和rIFN—γ诱导后分泌IgG类抗双链DNA(dsDNA)特异性抗体水平,观察到活动期患者血清和自发分泌量显著高于缓解期,后者又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体外细胞分泌平与血清中的含量密切相关(r=0.9882)。nDNA能特异地激发SLE患者的FBMC分泌抗dsDNA抗体,但对正常人无作用。rIL—2和rIFN—γ皆能增强SLE患者PBMC产生抗dsDNA抗体,表明即使缓解期病人,血中仍有表达IL—2受体的激活的B细胞存在。nDNA和rIL—2联合应用时,对活动期患者PBMC分泌抗dsDNA抗体有协同作用。本文未见外源性rIL—6对抗dsDNA抗体分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法(IBT)、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DIGFA)、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结果67例SLE患者中,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9%、65.7%、82.1%,三者综合阳性率97.0%,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9例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均为阴性,而抗核抗体为阳性;1例抗双链DNA抗体为阳性,而抗Sm抗体、抗核抗体均为阴性。结论联合检测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而提高SLE确诊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 (ANA)和抗双链DNA抗体 (A -dsDNA)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金银染色法 (immunogold -silverstaining ,IGSS)和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 (dot -immunogold -silverstaining ,Dot-IGSS)同步检测SLE患者血清ANA和A -dsDNA。结果  16 9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清ANA和A -dsDNA的阳性率分别为 98.2 %和 77.2 % ;4 4例非活动期患者ANA和A -dsDNA的阳性率分别为 72 .2 %和15 .9% ,两组比较 ,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活动期病人的血清滴度也较非活动期患者高 (P <0 .0 1) ;A -dsDNA阳性患者的肾损害率明显高于A -dsDNA阴性者 (P <0 .0 1)。结论 ANA、A -dsDNA阳性且滴度高提示SLE处于活动期 ,A -dsDNA阳性提示有肾损害的可能 ;但A -dsDNA阴性亦不能排除SLE。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61例 SLE 患者血清抗双链 DNA 抗体的检测结果。活动期41例100%阳性,缓解期20例10%阳性,76例非 SLE 的其他结缔组织病及非结缔组织病1.32%阳性。正常对照40份均为阴性。提示抗双链 DNA 的检测有助于 SLE 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抗双链DNA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SLE患者50例,根据抗ds-DNA抗体阳性与阴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抗ds-DNA抗体阳性,对照组抗ds-DNA抗体阴性。两组均给予来氟米特片+甲泼尼龙片治疗,观察治疗第2、4、8周时肝功能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和4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8周时,研究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LE治疗过程中,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较抗ds-DNA抗体阴性患者更易发生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DNA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抽取92例患有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确诊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6例,分别采用环磷酰胺和DNA免疫吸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B组治疗后的免疫学和生化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A组;治疗后SLEDAI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采用DNA免疫吸附方法治疗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效果明显,可以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ELISA间接法检测SLE、非SLE病人及正常人血清抗双链DNA抗体。结果显示:活动期SLE病人19例中18例阳性;非活动期SLE病人32例、非SLE病人11例及正常人48例均为阴性。本法用于鉴别活动期SLE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活性单体的筛选(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省5个不同水稻栽培区的水稻根际分离得到249株细菌,它们分属于9个属和3个类群,以香农指数为群落多样性指标,对5个样品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显著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水稻根际细菌的群落多样性与亚热速地区有明显差异;不同水稻根上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明显而在根际泥样中不明显,从总体上看,栖居于稻根和根际泥土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对雄性大鼠脑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抗β-黄体生成素(β-LH)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电镜超微结构,观察雷公藤总甙(GTW)和单体T_4对雄性大鼠脑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细胞(LH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LH细胞出现一些形态改变。随着雷公藤剂量的增加,LH细胞胞浆内免疫酶反应增强,胞浆内出现空泡。超微结构也显示,LH细胞胞核皱缩,胞浆内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肿胀,在总甙组和T_4大剂量组,LH细胞类似“阉割细胞”样变。提示雷公藤的抗生育作用类似去性腺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在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对 16年来在我科住院明确病理类型的 5 5 0例中 10 5例肾病综合征患儿 ,在激素逐渐减量的同时用雷公藤多苷 ( 1m g/ kg· d- 1 )治疗。 结果 :81例肾病综合征获得缓解 ,总缓解率达 77.1% ,其中 MCNS( 2 4例 )、Ms PGN ( 46例 )、MPGN ( 17例 )、MN ( 13例 )和FSGS( 5例 )的缓解率分别为 91.7%、89.1%、76 .5 %、38.5 %和 0 % ,FSGS效果最差 ;14例改善 ,10例无效。 结论 :由于病理类型不同疗效相差较大 ,临床上对激素治疗无效或耐药的肾病综合征患儿 ,应及时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对病理类型为 MCNS和 Ms PGN者可单用雷公藤多苷治疗 ,以避免长期应用激素的不良反应 ,这是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无菌条件下分离提取人胚胎肾小球体外培养,以传代3~5次的系膜细胞,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 ̄3H-TdR)掺入法和胸腺细胞增殖法观察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雷公藤单体T_4对系膜细胞增殖及其白介素-1(IL-1)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雷公藤单体T_4明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IL-1产生,其抑制作用的强弱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甲氨喋呤(MTX)为对照,观察接受雷公藤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旨在科学地评价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80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入雷公藤组和MTX组,分别服用雷公藤片6片d/,MTX10mg/周,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临床指标及填写类风湿关节炎生活质量量表。结果74例病人完成治疗,雷公藤组总有效率为84.2%,副反应发生率为25.6%,M TX组总有效率为86.6%,副反应发生率为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公藤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与M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并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多甙对子宫肌瘤组织及肌组织ER和P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其对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组织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雷公藤多甙40mg/d治疔3-6个月,治疗前后用B超测量子宫及肌瘤大小,用放射免疫法(RIA)测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垂体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单纯手术组和雷公藤多甙治疗后手术切除组的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组织中ER、PR表达的变化。 结果子宫肌瘤于服药3-4个月时缩小(27.84±3.69)%,5-6个月时缩小(51.60±3.92)%,呈时间依赖关系。治疗后外周血E2、P水平明显下降(P<0.01)。FSH和LH水平明显上升(P(0.01)。T和PRL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药物治疗组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 结论雷公藤多甙40mg/d剂量治疗子宫肌瘤有效,不但对性腺轴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而且在蛋白水平上抑制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雷公藤单体 T4对经 IL- 1刺激的体外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的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产生 IL- 6的影响。方法 关节滑膜组织来自行关节置换术或滑膜切除术的类风湿患者。滑膜组织经体外消化使细胞分散后 ,传代培养。以培养 3代后的滑膜成纤维细胞为对象 ,先给予 IL- 1刺激 ,再加入雷公藤 T4单体。结果  T4可抑制由 IL- 1刺激的滑膜成纤维增殖 ,但不影响 IL- 6的产生。结论  T4的上述作用可能是其治疗RA的机制之一 ,本研究结果为 T4早日应用于临床治疗 RA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雷公藤免煎剂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足细胞的影响。方法:64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另给予雷公藤颗粒免煎剂20 g/d冲服,对照组予等量颗粒模拟剂20 g/d冲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尿足细胞阳性率、尿足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nephrin的变化,评价两组降尿蛋白的疗效。结果:降尿蛋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16周、24周,治疗组患者的尿足细胞计数和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尿足细胞计数和尿蛋白定量水平较对照组同期亦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16周、24周,治疗组患者的尿足细胞阳性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在治疗后24周,治疗组患者的尿足细胞阳性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24周其尿足细胞计数和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才出现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nephrin及尿nephrin/尿肌酐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结论:雷公藤免煎剂能明显减少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足细胞损伤、减少尿足细胞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经雷公藤单体T_4处理2h后对正常人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RA患者消化的滑膜单个细胞(RA-DSSC)分泌TNF的影响。在35ng/ml浓度下,正常人PBMC(n=10)及RA-PBMC(n=6)T_4处理组产生TNF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延长T_4作用时间至6h,RA-PBMCT_4处理组TNF活性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01),表明T_4可抑制PBMC体外产生TNF活性水平,其对RA-PBMC作用不同时间的抑制率分别为25.54%及40.51%(P<0.01),说明T_4抑制作用可能与作用时间有关。同时T_4亦可抑制RA-DSSC体外产生TNF活性水平(P<0.01),提示T_4有望成为一新的植物性治疗RA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