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在HBV感染中,HBeAg阴转往往标志着肝脏病变活动静息,病情好转。但有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转后HBV复制仍未停止,继续存在病毒血症,甚至伴有活动性肝病。近年米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机制有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22例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前S1抗原、HBVDNA、ALT和肝纤维四项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122例患者中前S1抗原阳性75例与HBVDNA阳性69例经一致性检验,二者高度一致(Kappa=0.797,P〈0.05),前S1抗原阳性组与前S1抗原阴性组比较,ALT异常率、肝纤维四项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可反映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复制及肝细胞损害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它的主要病理组织学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其病理变化进展缓慢,至今尚缺乏敏感而特异的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有研究表明组织蛋白酶和其抑制物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表达失衡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提示CysC在血管损害中起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CysC对肾功能的评价,近年来,CysC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对血清CysC水平进行初步研究,以探讨CysC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变化以及可能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正常妊娠孕妇血清胱抑素C在不同妊娠期的水平并观察其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62例正常妊娠的孕妇血清,将其分为3组:早期妊娠组(1~12周)80例,中期妊娠组(13~28周)90例,晚期妊娠组(29~40周)92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对3组孕妇分别进行血清胱抑素C检测,采用ANOVA统计数据.结果 妊娠早期和中期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64±0.13)mg/L和(0.69±0.15)mg/L(P>0.05),而妊娠晚期则显著升高(1.33±0.35)mg/L,P<0.05,分别与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正常妊娠各期胱抑素C水平发生变化,正常人群的参考值不适用于妊娠孕妇,并且胱抑素C不能作为妊娠晚期孕妇肾脏功能评价的可靠指标,这可能与孕妇妊娠期肾小球滤过率改变以及各种激素水平改变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ys-C的外周血表达与高血压病的关联性,以期了解Cys-C在高血压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取门诊高血压患者436例,按血压级别分组,并空腹采血样做Cys-C的浓度检测,随机取健康体检者93例作对照组.结果 高血压患者Cys-C的浓度随血压升高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结果 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高血压患者Cys-C血清浓度高于正常人,可以作为高血压并发症早期预防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对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2011年该院门诊就诊儿童39 386例,增强透射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血清胱抑素C水平1岁前最高,后逐渐下降,3~6岁就降至最低水平,而后开始升高,男性至13~15岁到达第2峰值,女性9~11岁到达第2峰值,之后处于下降状态,胱抑素C在3岁前后与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83(P=0.000)与0.190(P=0.000),均显著相关。血清胱抑素C水平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和性别对儿童血清胱抑素C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8.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而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内源性指标如尿素氮、血肌酐、尿肌酐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变化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66例,依据其舒张功能分为正常组和减退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Cys C,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同时采集患者基础情况及血脂、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资料。结果和舒张功能正常组相比,舒张功能减退组患者Cys 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尿酸、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 C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中度负相关(r=-0.617,P0.05);以肌酐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Cys C与LVEF仍呈中度负相关(r=-0.591,P0.05)。结论血清Cys C升高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cystatin C)与急性病理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的关联性,初步评价两者在ICUAKI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该院ICU收治的32例AKI患者(AKI组)的血液标本,均符合AKI诊断标准。记录其cystatin C的变化,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慢性疾病史,24h内各种化验指标(血常规、血气分析、肾功能、血电解质等)的最差值,并对其进行APACHEⅡ评分。AKI组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外选取同期入住ICU未发生AKI患者20例作为非AKI组。结果 32例AKI组患者,死亡11例,死亡率34.4%。cystatin C水平随APACHEⅡ评分增多而升高,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tatin C升高结合APACHEⅡ≥15分,少尿与AKI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对ICU AKI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前提下,cystatin C升高结合APACHEⅡ评分≥15分可以作为评价AKI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和ST-2蛋白(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2例ACHBLF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B组,另选取45例同期于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IL-33和ST2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分别采用赖氏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溴甲酚绿法对3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在研究A组和研究B组中血清IL-33和ST2分别与ALT、AST和ALB的临床关系。结果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ALB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呈显著负相关;研究B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HBLF患者血清IL-33和ST2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加重炎性反应和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亲水区(MHR)外变异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4例,分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组(n=55)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99).使用基因测序法进行MHR外与MHR区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病患者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方法:对42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阴性和阳性的乙肝患者流行病学、病例构成、肝功能、HBV-DNA载量及乙肝前S1抗体(PreS1Ag)等指标的差异。结果:HBeAg阴性组发病率高,占57.96%,高于HBeAg阳性组,其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构成及肝功能损害指标高于HBeAg阳性组,HBV-DNA载量、PreS1Ag阳性率低于HBeAg阳性组。结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病发病率高,进展快,预后差,是今后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般保肝治疗+苦参素)和对照组(一般保肝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PAF、sICAM-1.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HA、LN、PC-Ⅲ、CⅣ、TGF-β1及PAF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苦参素通过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GF-β1、PAF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7例,其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37例,HBeAg阴性20例;肝组织炎症轻度33例,肝组织炎症中度2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同时定量检测其血清HBVDNA和cccDNA。结果HBeAg阳性组血清HBV cccDNA对数值和阳性率分别高于阴性组,8.1±1.3vs6.5±1.9,73.0%vs30.0%(均P〈0.01)。肝组织炎症轻度组(G1~G2)血清HBVcccDNA对数值低于中度组(G3),7.1±0.4vs8.5±0.4(P〈0.01)。血清cccDNA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呈正相关(r=0.612、0.632,均P〈0.05)。结论血清HBVcccDNA为病毒复制的标志物,与肝组织细胞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22、miR-22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CHC患者173例(CHC组)及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者120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及血清miR-122、miR-222水平,同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获取CHC患者肝组织进行肝炎活动度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观察不同分级和分期患者血清miR-122、miR-222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iR-122和miR-222与CHC患者肝功能、肝炎活动度分级及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CHC组血清miR-122、miR-222、ALT、AST、GGT、ALP及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炎活动度分级增加,CHC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2水平明显升高(P<0.05);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CHC患者血清miR-122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miR-222水平明显升高(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iR-122与ALB和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肝炎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miR-222与ALT、ALB、肝炎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CHC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2水平明显升高,miRNA-122水平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降低,miR-222水平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对CHC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初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1例(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乙型肝炎组),均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持续抗病毒治疗96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24、48、96周时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指标、出凝血时间、Child-Pugh积分及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①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发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的例数逐渐增加,但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肝储备功能方面,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着治疗的延长,白蛋白不断升高,总胆红素持续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减小,两组患者治疗48及96周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Child-Pugh积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间比较显示,白蛋白升高水平、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下降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组最高,肝硬化代偿组次之,慢性乙型肝炎组最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清肌酐增高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情况。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应答均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似,同时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阶段乙型肝炎患者肝储备功能,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380例慢性乙肝患者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HBeAg检测,血清HBV-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ALT采用全自动生化法。结果Ⅰ组与Ⅱ组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Ⅰ、Ⅱ组分别与Ⅲ组比较,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载量与ALT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P=0.000),等级相关系数为0.398。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不能单靠某项检验指标来判断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在决定是否需抗病毒治疗时,需联合、动态检测这些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与HBV-DNA载量及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速率法对258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血清HBV-DNA定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以ALT水平对肝脏损伤程度进行分型,对不同HBeAg状态、病毒载量、肝损伤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阴性组年龄大于HBeAg阳性组,其血清HBV-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组(P0.01),肝损伤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组随血清HBV-DNA载量增加,肝损伤程度明显升高(P0.05),HBeAg阳性组则无相关性。结论 HBeAg阳性是判断HBV复制的良好指标,HBeAg阳性CHB患者体内DNA载量与肝内炎症损伤无关。而HBeAg阴性CHB患者体内HBVDNA与肝脏损伤相关,应重视对HBeAg阴性患者的随访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变化及其与肝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采集78例CHB患者和20例健康人(NC组)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检测血清中MT、清蛋白、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结果 NC组、CHB轻度组、CHB中度组间M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重度组、CHB重型组患者MT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5)。患者血清中MT含量与血清中总胆红素、炎症活动程度呈正相关(r=0.592,0.735,P<0.01);患者血清中MT含量与清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614,P<0.01)。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MT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中MT含量变化对判断CHB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