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思想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醒夜寐,这是自然规律,也是阴阳互调的表现,然而人们有时会因病理因素不能顺应自然而出现紊乱、起居异常,从而影响正常生活而感到痛苦。多寐一证就是一般所谓"嗜眠证",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这种症状违背了自然规律,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内经》认为多寐证是阳虚阴盛的表现,因为阳主动、阴主静,阴盛阳衰故多寐。分析多寐证1例的治疗过程,总结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2.
多寐即一般所谓的“嗜眠症”,其特征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这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远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多卧”、“嗜卧”、“多寐”等阐述,《灵枢·大惑论》以问答的方式,对多寐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灵枢·寒热病篇》提出:“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跷脉有司眼睛开合的功能,如其功能失常或阳虚阴盛则易引  相似文献   

3.
多寐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发作性嗜睡病、精神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寐与脾胃关系越来越密切。《周易》提出脾为五脏之始,《黄帝内经》从经络循行、卫气产生及作用阐述了多寐与脾胃关系;古代众多医家论述了多寐可归咎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痰湿困脾;现代各医家从脾胃论治多寐,效果甚佳。脾胃虚弱是多寐之本,中医论治多寐当以脾胃为先,根据临床情况,同时兼顾调理其他相关脏腑。  相似文献   

4.
多寐是郁证的表现之一。郁证性多寐包括但不限于心气不足,凡忧悲、思虑、悒郁、恼怒等情志因素均可引起多寐;病机主要与心、脾、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痰湿、瘀血有关。古今治疗方药均可证实郁证性多寐之存在,主要包括养心安神定志、开窍醒神、疏肝理气解郁、活血化瘀、祛痰化浊。现代医学有关嗜睡症的精神心理机制及抗抑郁治疗亦可旁证郁证性多寐之存在。  相似文献   

5.
郁证是郁积滞留之物难以发越的总称,与西医抑郁症表现相似。寤寐失常专指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寐和多寐,可为郁证表现之一。临床多见郁证与不寐关联紧密,郁证也可致多寐。不寐和多寐的病机主要涉及肝、心两脏,并与痰、瘀关系密切。古今文献及方药已证实郁证致不寐和多寐联系紧密并普遍存在。西医学研究中,抑郁症可致失眠和嗜睡,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及其机制和抗抑郁疗法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发作性睡病     
<正> 发作性睡病,属祖国医学“多寐”或“嗜睡”范围,以发作性睡眠,入睡快,睡眠时间短,自己不能克制为其特点。《内经》认为本病系阳虚阴盛所致,治疗宜燥湿健脾或温阳益气之法。据报道,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发作性睡病效果良好(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8期)。笔者体会,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配合理气药,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一例如下: 姜××,女,42岁,工人。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7.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阵发性、难以控制而非正常睡眠的病理现象。本病少见,但较顽固,因为睡意常常是突如其来,故可影响工作或造成意外之损伤。近年来,我们在门诊中曾遇到两例本病患者,均以针刺“心俞”穴治愈。《内经》曾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藏象论》)。心阳宣发,气血通达,人则时而动,时而卧,反之则身团体倦,嗜卧多寐。所谓“嗜睡”也就是一种“阴盛则阳病”的表现,属于多阴少阳,心  相似文献   

8.
多寐,《内经》中称为“多卧”、“好卧”等。多寐主要特征为不分昼夜,时时入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由于《内经》中多寐以症状归类,包括多卧和多寐,既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尿毒症、肝脏功能衰竭和脑部病变等导致的器质性睡眠过多症,  相似文献   

9.
正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称"嗜睡""多卧""多睡"等[1]。多寐之病名首见于清·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中虽无多寐之病名,但有类似此病的记载。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之为病,脉  相似文献   

10.
多寐即一般所说的嗜睡症,是指由于患者调节睡眠-觉醒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种睡眠障碍。患者不分时间地点总是昏昏欲睡,以白天睡眠过多为临床特征。多寐为中医临床的常见疾病,在中医古籍中也曾大量记载。详尽研究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中医认识和诊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同的医学典籍、不同的专家对多寐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看法,体系庞杂、莫衷一是。在现代中医内科教学中也缺乏关于此病的完善的系统阐述。文章通过查阅和分析古今籍文献,尝试从五脏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多寐的发生、发展与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补充中医学关于多寐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多寐是一般所说的“嗜眠症”,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灵枢·寒热病》篇曰:“阳气虚则瞑目,阴气盛则瞑目”。《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损沉困无力怠情好卧。”可见多寐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阴气盛,脾虚湿盛所致。笔者治疗多寐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3例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法治疗多寐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占雷  崔云涛 《陕西中医》2003,24(2):119-119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法治疗多寐的疗效。方法 :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茯苓、人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石菖蒲等 )治疗多寐 3 0例。结果 :总有效率 93 .3 %。提示 :本方具有补中益气 ,开窍提神之功效 ,是治疗中气下陷型多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金星 《新中医》2020,52(24):202-203
正文: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部分为实热证,也有少部分为阳虚阴盛、阴盛格阳的虚热证,此种阴盛格阳型发热较难辨证。临床上有患者发热时间有特定规律,下午及夜间发热,上午不发热,属阴盛格阳类型,用四逆汤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多寐是一种证象,临床上往往伴随其他证候同时出现,亦有其他证状不显著,而嗜睡思寐证象特出者.论及多寐的病理,《灵枢》多从"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立说,后世医家认为多寐症属于湿盛、脾困、胆实者较为多见;而虚弱或虚中挟实的亦复不少.兹就临床常见的各种多寐证,分述如下:一、湿盛多寐:常见于雨湿较久之时,或江南梅雨湿盛之季.证见胸闷,胃纳不开,全身怠重,舌苔白腻,脉缓,倦怠嗜睡.治以祛湿为主.处方:平胃散加减,湿重者加佩兰、米仁、豆卷;有痰的,亦可酌加半夏、南星.  相似文献   

15.
角田  睦子 《天津中医药》2006,23(5):402-402
应用《伤寒论》中的方药治疗溃疡性大肠炎,通过辨证分型分为:阴盛阳虚,阴盛格阳,阴盛戴阳等,方药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方药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16.
阴盛格阳证系由阳气过衰、阴气过盛,逼迫衰弱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阳虚是其本质。笔者临证治验阴盛格阳证两例,现报道如下。1阴盛格阳于上俞某,男,68岁,2007年4月6日就诊。诉面部潮红、  相似文献   

17.
多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对多寐病的记载较少,主要从阴阳失衡而致神志病变立论,治疗从六经辨证入手,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创制多首方剂,理法方药完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多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浅析,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丁玲  李澎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87-88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是指患者在日常活动或生活工作中突然出现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本病作为一种睡眠-觉醒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与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密切相关.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多寐""嗜卧"范畴,其病位在心、脑、脾、肾诸脏,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衡,阳虚阴盛.现代医学治疗本病虽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坚持治疗,而临床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李澎,主任医师,擅长于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现将其临床运用醒脑针刺法治疗发作性睡病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医话二则     
肺窍不利亦可引起多寐1974年5月17日一男性患者,姓包,年46岁,干部。形体丰腴,动则息促,因多寐久治无效,而来求诊。门诊病历号247101。据述  相似文献   

20.
浅议戴阳     
赵现民 《河南中医》2008,28(7):100-100
戴阳证分为阴盛戴阳证与阴盛格阳证,二者同为真寒假热证,但前者乃阴盛阳微,虚阳上越,格阳于上,表现为下真寒、上假热之象;后者乃阴盛阳微,虚阳处越,格阳于外,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之象。实际上,病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二者常可互见,不易截然分开,故二者常可互参。笔者日前偶诊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