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许学兵  余守章 《广东医学》2008,29(5):729-731
[摘要] 目的 观察吗啡孵育诱导新皮质和海马脑片后p糖蛋白(pgp)表达的变化。 方法 将大鼠脑新皮质和海马部分切成400 μm脑片,并随机分配到正常孵育组、吗啡孵育3 h组和吗啡孵育6 h组。新皮质和海马吗啡孵育3 h组在吗啡孵育6 h组之后于孵育液中加入吗啡。所有脑片人工脑脊液(含或不含10μmol∕L吗啡)内孵育6 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gp表达量。 结果 正常孵育大鼠新皮质脑片pgp表达量显著高于海马脑片(p<0.05),新皮质脑片pgp表达量是海马脑片的(2.51±0.42)倍。大鼠新皮质脑片采用吗啡孵育3,6 h后pgp表达显著升高;海马脑片吗啡孵育3 h 后pgp表达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皮质和海马脑片吗啡孵育6 h后pgp表达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吗啡孵育大鼠离体新皮质和海马脑片可时间依赖性地诱导pgp表达增加,而且此增加呈现一定的脑区差异性;脑片可以作为研究调控pgp表达防治吗啡耐受的理想工具。 [关键词] 吗啡耐受 脑片 P糖蛋白 新皮质 海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音乐治疗对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应激(CUMS)大鼠脑内前额叶、海马、下丘脑等脑区5-羟色胺及微管蛋白的水平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24只SD雄性大鼠分为音乐治疗应激组(n=8)、应激组(n=8)和正常对照组(n=8).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应激(CUMS)模型连续刺激大鼠21 d,音乐治疗应激组在应激的同时给予音乐治疗.实验结束后对每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然后处死大鼠,检测下丘脑、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中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和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旷场试验的中央格停留时间比较,应激组大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音乐治疗应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激组相比,对照组和音乐治疗应激组的海马、前额叶中5-HT及5-HIA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但三组下丘脑中5-HT及5-HIA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激组相比,对照组和音乐治疗应激组的海马中乙酰化微管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酪氨酸化微管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但三组的前额叶和下丘脑中乙酰化微管蛋白、酪氨酸化微管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治疗能改善应激所致的前额叶、海马5-羟色胺水平的低下和海马微管蛋白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吗啡对大鼠前额叶与海马部位γ振荡活动的影响。方法大鼠吗啡腹腔给药,连续6天;同时在自由活动的大鼠上进行电生理信号记录与分析技术,动态记录吗啡给药时大鼠前额叶皮质与海马γ振荡活动的变化;采用γ振荡功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在前额叶,吗啡组大鼠γ振荡功率显著性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海马,吗啡组大鼠γ振荡功率亦显著性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此外,吗啡组大鼠前额叶γ振荡功率显著性低于海马部位。结论吗啡可引起大鼠前额叶与海马部位γ振荡活动降低,且该效应存在脑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 (ginsenosides Rb1,GSRb1)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及额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表达的影响。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2 d组、4 d组、6 d组和未睡眠剥夺(SD 0 d)组,每组再分为GSRb1用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共8组。采用改良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SD大鼠模型。造模前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GSRb1 30 mg/(kg·d)或生理盐水7 d。睡眠剥夺2 d、4 d和6 d后采用Morris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脑内SS阳性神经元数量及SS平均光密度。 结果:与SD0d组大鼠比较,SD各组大鼠游泳平均速度减慢(P<0.01),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海马CA4&DG区SS表达下降(P<0.05);SD 2 d组大鼠额叶SS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SD 4 d、6 d组SS表达减少明显(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SD组同时段的GSRb1用药组大鼠游泳平均速度显著加快(P<0.05),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用药组各时段海马内S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多,SS表达增强(P<0.05)。 结论:人参皂苷Rb1能显著改善SD大鼠认知功能,该作用可能与增加海马内S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腹腔注射右美沙芬对小鼠腰段脊髓背角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昆明种小鼠24只,体质量18~22 g,随机分为4组(n=6):A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 30 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每天重复2次,连续9 d;B组(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 30 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 C,D两组:吗啡用药均同B组,吗啡注射30 min后分别腹腔注射50,100 mg∕kg右美沙芬。各组小鼠隔天第1次注射后1 h观测辐射热痛阈值变化。第9天测完痛阈后取小鼠脊髓L4~6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腰段脊髓背角浅层STAT3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变化。结果 与给药第1天比较,B组给药第5,7,9天时MPE降低,C组和D组给药第7,9天时MPE降低( P<0.05)。与A组比较,B组STAT3表达上调,MPE升高 ( P<0.05或P<0.01)。与B组比较,C组和D组STAT3表达下调,MPE升高(P<0.05)。结论 腹腔注射右美沙芬抑制了慢性吗啡耐受模型小鼠腰段脊髓背角STAT3表达,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慢性吗啡耐受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吗啡成瘾大鼠四个脑区μ阿片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大鼠下丘脑、额叶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内μ阿片受体数量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剂量递增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大鼠成瘾模型,断头处死大鼠后分离四个脑区,以3H-DAGO为标记配体进行放射配体测定;以β-actin为内参照进行RT-PCR.结果:腹腔注射吗啡9 d 后成功建立成瘾大鼠模型.在放射配体实验中,对照组下丘脑、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的μ受体数量(fmol/mg)分别为126.5±27.9、122.6±21.2、135.3±12.6、178.7±26.7;在成瘾组分别为76.9±27.3、95.9±20.1、67.8±15.6、138.9±19.8,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0.05).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下丘脑、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内μ受体mRNA表达量分别为9.3±1.2、3.2±0.8、3.7±0.3、5.0±1.7;成瘾组分别为1.0±0.7、2.5±1.1、 1.3±0.5、1.7±0.8,除额叶皮质外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HT5"SS〗大鼠在吗啡成瘾过程中脑内出现μ受体基因表达的下降和μ受体的下调.推测μ受体的下调可能是引起吗啡成瘾的原因之一,受体的下调与基因表达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时不同年龄组大鼠不同脑区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老年、中年和青年大鼠额叶皮质、海马、下丘脑内乙酰胆碱酯酶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21天后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不同脑区AchE的表达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导致不同年龄组大鼠不同脑区AchE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芦丁对三甲基锡(Trimethyltin, TMT)损害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6~9周龄雄性
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TMT组、TMT+芦丁组、芦丁组,每组各10只;建立TMT(2.25 mg/kg·B.
W.)急性暴露模型,后两组芦丁(10 mg/kg·B.W.)预处理1周,均腹腔注射;TMT给药后24 h,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的逃逸潜伏
期,Western检测各组海马和皮层脑区突触囊泡蛋白(Synaptophysin, SYP)的表达情况。结果Morris水迷宫显示TMT给药后
24 h,与TMT组相比,对照组和芦丁组及TMT+芦丁组逃逸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与芦丁组及对照组相比,TMT+芦丁组逃
逸潜伏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显示TMT给药后24 h,与对照组相比,TMT组海马和皮层脑区SYP蛋白表达显著降
低(P<0.05);与TMT组相比,TMT+芦丁组海马和皮层脑区SY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芦丁组及对照组相比,TMT+芦
丁组海马和皮层脑区SYP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芦丁预处理对TMT急性暴露损害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有保护
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拮抗海马和皮层脑区SYP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吗啡依赖及戒断两种状态时大鼠相关脑区Bcl-2的表达特征.方法:将18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纳络酮注射戒断,应用免疫组化和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三组大鼠不同脑区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连续给予吗啡5天及纳络酮戒断后,中脑腹侧被盖区、海马、蓝斑、前额叶皮质脑区Bcl-2及其mRN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吗啡戒断组伏隔核脑区内Bcl-2及其mRNA的表达较依赖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Bcl-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在不同脑区有选择性的改变,可能是吗啡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对大鼠不同脑区神经元细胞syp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模型组大鼠利用水上站立法建立睡眠剥夺大鼠模型,分别在睡眠剥夺24和72 h时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不同脑区神经元细胞syp表达变化,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同模型组。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区、前额叶皮质神经元syp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而两组纹状体区神经元syp表达差异不显著。结论睡眠剥夺后可导致大鼠皮层和海马神经元syp表达明显降低,对纹状体区神经元syp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慢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n=6):慢性吗啡耐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吗啡耐受组皮下注射10mg/kg的吗啡。生理盐水组皮下注射10mL/kg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则不予任何处理。各组每天重复用药两次,上午8点钟和下午6点钟,连续7天给药。测定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最大镇痛百分率(MPE%),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脑内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阳性面积的表达情况。结果 吗啡耐受组大鼠在第1天的MPE%为(82.50±26.39)%,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下降至(68.33±27.92)%、(46.17±21.50)%和(23.17±15.41)%,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7天吗啡耐受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82±0.04)%;生理盐水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53±0.01)%;空白对照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31±0.08)%,吗啡耐受组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产生慢性吗啡耐受后,大鼠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阳性面积大量表达,而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显示不明显,本研究初步表明P糖蛋白参与吗啡耐受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应激和肾上腺切除在药物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肾上腺切除组、糖皮质激素Ⅰ组(肾上腺切除+氢化考的松20mg/kg)、糖皮质激素Ⅱ组(肾上腺切除+氢化考的松40mg/kg)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0只,观察肾上腺切除及给予糖皮质激素对强迫游泳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结果:①肾上腺切除组动物在药物搭配侧箱体中停留的时间与在对侧箱体中停留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对吗啡致大鼠耐受和依赖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即吗啡对照组(M组,皮下注射6mg/kg的吗啡),吗啡复合纳洛酮组(MN1组,皮下注射6mg/kg吗啡和100ng/kg纳洛酮;MN2组,皮下注射6mg/kg吗啡和10ng/kg纳洛酮)。注射药物30min进行痛阈测定,并进行8d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最后一次注药后24h进行CPP测定。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在黑箱内停留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M组比较,MN1和MN2组CPP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前3d比较,M组大鼠痛阈在从第4天开始显著下降(P〈0.01),MN1和MN2组痛阈下降值有显著差异。结论:10ng/kg~1μg/kg的纳洛酮能显著抑制应用吗啡后大鼠耐受和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 (1)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MOR组),纳洛酮促戒断组(NAL组),PHC治疗组(PHCl,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剂量递增法连续5 d皮下注射吗啡(10~50mg/kg,每日2次)及纳洛酮催促戒断(5 mg/kg),建立吗啡躯体依赖大鼠模型.实验第6天上午,纳络酮催促戒断前30min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HC(0.5,1.0,1.5 mg/kg).观察各组大鼠在20 min内的体质量丧失情况及戒断症状.(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诱导组(MOR组),PHC治疗组(PHC1,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连续7d交替皮下注射吗啡(10mg/kg,每天1次)或生理盐水,诱导大鼠的吗啡位置偏爱效应.实验第8天停用吗啡,NS组与MOR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PHC治疗组则分别腹腔注射PHC 0.5,1.0,1.5 mg/kg.各组大鼠行CPP测试.结果 (1)PHC治疗组能明显缓解吗啡依赖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其体质量丧失[(8.53±1.20)g、(7.36±1.06)g、(5.40±1.79)g,(12.63±2.22)g,F=83.16,P<0.01]和戒断症状评分[(25.36±3.11)分、(21.38±3.50)分、(17.06±1.78)分,(31.69±2.76)分,F=256.56,P<0.01)]明显低于NAL组,且呈剂量依赖性.(2)PHC治疗组的灰区停留时间与MOR组比较显著缩短[(529±83)s、(460±107)s、(418±97)s,(643±111)s,F=13.2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HC急性治疗能剂量依赖的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和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NMDA受体和NOS参与骨癌痛小鼠吗啡耐受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骨癌痛模型,并在骨癌痛模型上模拟慢性吗啡耐受的产生,以探讨癌痛吗啡耐受的表现及机制。方法:选用40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其中20只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建立骨癌痛模型,于接种后的第15天将骨癌痛组再随机分为模型吗啡组与模型盐水组。另外20只正常小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吗啡组与正常盐水组。模型吗啡组和正常吗啡组小鼠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每天2次, 连续7 d, 建立慢性吗啡耐受模型,模型盐水组和正常盐水组按体质量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从给药的第1天开始,隔天上午给药后1 h采用机械触痛法测量小鼠的50%缩足反应阈值,以此机械触痛阈值作为疼痛指标。第7天处死小鼠分别作脊髓NMDA受体亚单位1型(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脊髓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定量测定。 结果:第1,3,5,7天给药后1 h行为学测试结果发现,模型盐水组和正常盐水组小鼠整个过程中50%缩足反应阈值没有明显变化。模型吗啡组第1,3,5天50%缩足反应阈值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第5天的50%缩足反应阈值与第1, 3天比较明显变小(P<0.05);第7天模型吗啡组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吗啡组第1,3,5天50%缩足反应阈值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正常吗啡组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的NMDAR1染色灰度值与正常吗啡组、正常盐水组及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盐水组的NMDAR1染色灰度值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模型盐水组以及正常吗啡组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的IOD值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模型盐水组以及正常吗啡组脊髓NOS含量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脊髓NOS含量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NMDA受体和NOS可能在癌痛模型吗啡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吗啡镇痛和耐受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9组(n=6),对照组(C组)、吗啡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MK-467组(右美托咪定抑制剂组)、右美托咪定加吗啡组(M+D组)、MK-467加吗啡组(MK+M组)、右美托咪定加吗啡耐受组(D+MD组)、MK-467加吗啡耐受组(MK+MD组)和吗啡耐受组(MD组)。皮下注射吗啡50mg/kg,1次/d,连续4d,建立吗啡耐受模型。于给药前1d测定热甩尾潜伏期(TFL)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TWL)。皮下注射吗啡5mg/kg后,腹腔分别注射右美托咪定和MK-467。每隔30min测定热甩尾潜伏期(TFL)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TWL)(0、30、60、90、120min)。结果与C组比较,M组、D组、M+D组、D+MD组和MD组TFL和TWL升高(P〈0.05)。与M组比较,M+D组TFL和TWL升高(P〈0.05),与MD组比较,D+MD组TFL和TWL升高(P〈0.05)。与M组比较,MK+M组TFL和TWL降低(P〈O.05),与MD组比较,MK+MD组TFL和TWL降低(P〈O.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增强大鼠吗啡的抗伤害反应,并减轻吗啡耐受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吗啡(morphine,Mor)点燃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 e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与吗啡点燃诱发cPP重现的关系.方法用恒量法(10mg/kg)给大鼠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d建立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2.5mg/kg吗啡点燃已消退的CPP.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结果SC10mg/kg吗啡8d建立CPP,生理盐水训练10d使已形成的CPP消退,小剂量吗啡(2.5mg/kg)使消退的CPP重现;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结论吗啡点燃CPP重现时大鼠海马CA1区DA增加,小剂量吗啡诱发大鼠CPP重现行为可能与海马CA1区中DA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青风藤及其有效成分青藤碱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及脑内组胺(H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位置偏爱箱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9mg/kg·b.w.)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吗啡模型组(9mg/kg·b.w.)、青风藤醇提液组(10g/kg·b.w.)、青藤碱组(60mg/kg·b.w.)、苯海拉明组(30mg/kg·b.w.)、CP48/80组(5mg/kg·b.w.)和L-组氨酸组(750mg/kg·b.w.),后5个给药组分别在位置偏爱训练的第4天开始给药,连续用药3d。脑内组胺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本实验同时检测青风藤、青藤碱、苯海拉明、CP48/80及L-组氨酸对小鼠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结果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小鼠脑内HA水平显著升高(P<0.01)。青风藤或青藤碱连续用药可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的形成,降低脑内的HA含量。青风藤、青藤碱及L-组氮酸对正常小鼠脑内组脑水平有升高作用(P<0.01),但3药本身并不使小鼠产生奖赏或厌恶效应。CP48/80能使正常及吗啡依赖小鼠脑内组胺含量明显减少(P<0.01),但该药对CPP无明显影响。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与脑内HA水平升高、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激活有关。青风藤及青藤碱能消除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脑内组胺水平的改变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0) g,随机分为5组(n=8):NS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2次,间隔30 min;M组(慢性吗啡耐受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30 min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kg;MF1、MF2、MF3组:吗啡用药同M组,注射吗啡30 min后分别皮下注射芬太尼3、6、12 μg /kg.各实验组每日给药2次,连续9 d,给药后进行痛阈测定.断头处死大鼠,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组织(PA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测定μ受体、β-arrestin2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 测定μ受体、β-arrestin2的蛋白表达.结果 注射吗啡后,M组大鼠痛阈值明显高于NS组(P<0.01),连续给药9天后,痛阈值降至给药前水平.与M组比较,MF2组与MF3组大鼠痛阈值下降趋缓,第7、9天,MF2组与MF3组痛阈值均高于M组(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M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M组比较,MF2组和MF3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β-arrestin2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S组(P< 0.01);MF2组和MF3组β-arrestin2 mRNA及其蛋白表达高于M组(P<0.05或0.01),而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6、12 μg/kg通过上调慢性吗啡耐受大鼠PAG 部位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可增强吗啡镇痛作用,部分延缓慢性吗啡耐受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CX3CR1在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吗啡耐受组(BM组)、BM+米诺环素组(BM+m组)。C组不作任何处理;S组大鼠仅手术暴露右侧胫骨上段;BM组大鼠右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10μL(4×105个细胞/mL)制作骨癌痛模型,第9天开始鞘内给予20μg/kg吗啡,2次/d,连续7 d;BM+m组在BM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手术后第16天再连续3 d鞘内注射米诺环素250μg/kg。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6、9、12、15、18天测定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和机械缩足持续时间(MWD),各组于术后18 d处死大鼠,取脊髓L4~6节段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X3CR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水平。结果 BM组大鼠在鞘内给予吗啡第7天(即术后第15天)形成较稳定的吗啡耐受,表现为MWT值下降,明显低于C组和S组(均P<0.01),而MWD上升,明显高于C组和S组(均P<0.01),术后第18天两指标与BM+m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组大鼠吗啡耐受形成后脊髓背角CX3CR1蛋白和OX-42表达明显高于C组和S组(均P<0.01),而BM+m组注射米诺环素后脊髓CX3CR1蛋白和OX-42表达低于BM组(均P<0.05)。结论脊髓CX3CR1可能在骨癌痛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活化使脊髓CX3CR1蛋白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