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血中加破损白细胞与补体检查红斑性狼疮细胞王传新,王谦(山东医大附属医院检验科,山东250012)展凤霞(山东大学医院)历保秋(山东医科大学毒理学教研室)关键词白细胞,补体,红斑性狼疮细胞我们根据红斑狼疮细胞(LEC)体外形成的条件,在标本中加入一定...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红斑狼疮(CLE)系一种少见病。特点为短暂性皮肤狼疮样损害,伴有或无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和血液异常表现。1954年McCuistion等首先报道,本病的皮肤损害可出现于婴儿出生时,生后3个月皮肤病变进展明显,开始表现为皮脂溢出性皮炎或钱癣样变化,可与光感有关,个别损害可发展为盘形或地图样红斑性丘疹或斑疹,与正常皮肤分界清  相似文献   

3.
血块法红斑狼疮细胞(LEC)的检查阳性率较低,但由于该法不需要特殊仪器及试剂,仍为重要的辅助诊断之一,作者从LEC体外形成的条件入手,在标本中加入一定量受损的白细胞和补体,明显提高了阳性检邮率(P〈0.001)。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与腹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之腹痛进行简要综述,并就作者诊治的2例 SLE 胃肠危象报告如下:例1,女,18岁。患者于1986年开始经常冷、热,乏力、心悸,全身关节疼痛,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皮疹。同年6月血中检得 LEC,确诊为 SLE。6月30日,患者在无何诱因的情况下,突发左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无腹泻,血压降至50/30mmHg。体检:腹稍胀,左上腹有肌卫,压痛及反跳痛明显。无  相似文献   

5.
作者总结了40例记载较完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病例,通过几个典型材料,分析了各种常见引起误诊的经验教训,希望能有助于今后提高诊断准确率。作者还报告了本病发生的弥漫性粟粒状分布的肺部病变、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以及溶血性贫血等国内尚少见报告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7.
地塞米松治疗红斑性狼疮诱发抑郁症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斑性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结缔组织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皮质类固醇的合理应用,使本病的预后有较大改善。本科发现1例用地塞米松治疗红斑性狼疮缓解期诱发抑郁症。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42岁。反复膝、指关节疼痛12年沉默少言1年入院。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指关节疼痛,运动障碍,反复发作。住院诊治血液中找到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尿蛋白(+++)等按诊断标准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3天后病情缓解,滴注该药7天后改维持量隔日给药2.25mg至现在。11年来患者能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9.
中西医结合诊治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天羽  丁素先 《临床荟萃》1991,6(6):254-257
我所临床研究室从1975年以来,采用中西医药诊断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病人共600余例,现将其先后总结的论文作一系统介绍.一、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我们制订了一个临床与化验相结合的标准.(一)临床症状1.发热:慢性低热或高热.2.各类皮疹:蝶状浮肿性红斑,掌跖红斑,狼疮性脱发等.3.关节痛.  相似文献   

10.
抗核抗体(ANA)检测一般以小鼠或大鼠组织切片,鸡红细胞及人末梢血白细胞等为核材。1987年奥材等报告用来自于人体的培养细胞株做核材时ANA 检出率上升.1989年茂木等将人的喉癌细胞(HEP-2)用于ANA 及ACyA 的检测。我们用传代细胞HEP-2、Hela(宫颈癌细胞)及鼠肝细胞三种核材以免疫荧光法(IF)检测ANA.方法与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往常规使用Fico-11分离法,但加样时需轻置血液于分离液面,收集细胞要小心操作,且离心时间较长,对临床实验室的使用,即麻烦又省时。为此作者建立了一种从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的简单快速方法,称为LeucoP-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全血标本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γ-干扰素(IFN-γ)的检测率,为今后检测外周血中IL-17的相关试验中有没有必要分离PBMC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收集中性粒细胞(PMN)和自体血浆。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中IL-17和IFN-γ。结果 PBMC+PMN组、PBMC+血浆组、PBMC+PMN+血浆组和全血组中CD3+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30%,0.26%,0.55%,1.25%)与PBMC组(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γδ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18%,1.20%,3.87%,7.28%)与PBMC组(0.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CD8+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29%,0.24%,0.42%,2.63%)与PBMC组(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CD8-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52%、0.48%、0.91%、0.93%)与PBMC组(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中IL-17浓度(109.90±38.68)pg/mL也明显高于PBMC中IL-17浓度(37.06±6.4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分离出的PBMC相比,全血标本更有利于提高IL-17和IFN-γ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体内广泛存在着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炎症,故可造成多个器官受损,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我院1978~1990年间收治的36例SLE患者,现对其中10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资料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1例,两者之比为9∶1。20岁以下1例;21~30岁1例;31~40岁4例;41~50岁4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20岁。  相似文献   

14.
顾海峪  卢建华  梁鸣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091-3092
目的:检测活动性狼疮肾炎(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活性。方法:体外培养活动性LN患者PBMC,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胞浆CaN活性。结果:在单纯培养情况下,正常对照组和活动性LN组PBMC均出现一定量CaN活化,活动性LN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6.08±5.58)nm01/mg·pr us(8.81±3.61)nmol/ng·pr,P〈0.01];在PMA+ionomycin刺激下,各组CaN活性均升高,活动性LN组CaN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9.34±12.59)nmol/mg·pr us(37.12±11.57)nmol/mg·pr,P〈0.011。结论:LN患者PBMc异常活化可能与CaN过度活化有关。[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在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结果狼疮肾炎活动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高于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7.49±1.17vs2.67±0.65、2.21±0.32,P值均小于0.01),而非活动组与健康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LFA-1表达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746,P<0.01).与狼疮活动指标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7、0.705,P<0.01),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538,P<0.01).结论LFA-1分子与狼疮活动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以作为狼疮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血清核小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核小体水平,并分析其与SLEDAI、血清补体水平、尿蛋白水平的相关关系. 结果LN活动组、静止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核小体水平分布为(32.7±6.9)、(28.2±3.4)、(12.5±9.4) pg/mL,组间比较,活动组较静止组、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01);LN患者血清核小体水平与LN患者蛋白尿水平、SLEDA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血清补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结论LN患者血清核小体水平增高,并与SLEDAI呈正相关,提示核小体参与了SLE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作为评价疾病活动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可发生多种血液学改变。但引起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则较为少见,笔者最近遇到1例,以予报道。病例报告患者陈××,男,44岁。因关节痛2年,面色苍白4个月于1988年9月7日入我院。患者  相似文献   

18.
19.
全血培养检测Th_1/Th_2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全血培养刺激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 ( PBMC) Th1/Th2 的方法。方法 无菌抽取 2 0名健康检体者静脉血 ,分别按叶氏和该法 (先加入刺激剂全血培养 5 h后分离淋巴细胞 ,其余步骤按叶氏报道的免疫组化方法操作 )检测 Th1/Th2 细胞。结果 该方法与叶氏法相比 ,Th1/Th2 阳性细胞稍高。结论 该方法结果可靠 ,简便易行 ,适合临床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健康检测人员作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IIF和IBT对88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15种抗核抗体(AVA)进行测定。结果 IIF检测SLE患者ANA的阳性率为97.7%(86/88),其荧光染色核型主要为核颗粒型、核均质型、胞质颗粒型和混合型。IBT检测结果显示,SLE患者ANA的阳性率为90.9%(80/88),SLE患者中主要检测出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sm、抗ss-A、抗nRNP/Sm、抗核小体抗体,以及少量抗组蛋白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健康体检人员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抗核抗体的IIF法筛选易导致以抗(SSA)为主要抗体或低浓度抗AMA-M2抗体患者的ANA假阴性,而IBT法因检测的抗体不全面也无法取代ANA的IIF法检测。临床实际工作中两种ANA的检测方法不能相互取代,应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