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发生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为早期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6月从铜陵市城区抽取11所幼儿园,共调查在园儿童2 278名,问卷主要包括父母和儿童基本情况、儿童心理和行为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2 278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192人(8.43%),品行问题异常214人(9.39%),多动注意不能异常376人(16.50%),同伴交往异常537人(23.57%),困难总分异常233人(10.2%),亲社会行为254人(11.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儿童出生健康状况、儿童二手烟暴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均是儿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支持/参与(OR=0.96,95%CI=0.95~0.98)、母亲支持/参与(OR=0.94,95%CI=0.92~0.95)、母亲敌意强制(OR=1.08,95%CI=1.06~1.10)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支持参与、母亲敌意强制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父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于2023年2—4月从合肥市分别抽取2县2区2开发区,每县/区/开发区抽取2所幼儿园,共抽取12所幼儿园3 672名3~6岁儿童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父亲填写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母亲填写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问卷(SDQ),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65%,父亲压力、焦虑、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82%,10.05%,6.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父亲有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其子代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父亲无负面情绪组(OR=1.77~2.13,P值均<0.01);父亲有压力症状与男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相关,父亲有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与男童、女童情绪行为问题风险增加均相关(OR=1.45~2.69,P值均<0.05);父亲有压力症状与一孩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相关,父亲有焦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吴凡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37-1040
  目的  了解宁波市多胎家庭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多胎家庭养育质量的意见。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宁波市12所幼儿园中2 200名多胎家庭和1 200名单胎家庭的儿童,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评价量表”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宁波市多胎家庭3~6岁儿童总忽视率为21.5%,总忽视度为(37.98±5.49)。忽视率在不同兄弟姐妹年龄差和儿童数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其中年龄差为3~ < 6岁组在各个层面忽视率上均最高。不同儿童数量组在总忽视率、身体忽视率、情感忽视率和教育忽视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42,4.65, 28.12, 0.75,P值均 < 0.05),在情感忽视度和教育忽视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57,2.67,P值均 < 0.05),其中家庭儿童数量>2个的在各项忽视率上均高于二胎家庭。多胎家庭在总忽视率、情感忽视率、教育忽视率以及总忽视度、情感忽视度、教育忽视度均高于单胎家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影响多胎家庭3~6岁儿童受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儿童气质类型、兄弟姐妹年龄差、家庭儿童数量、家庭月收入和母亲文化水平(OR值分别为1.55,1.59,1.92,0.74,0.58,P值均 < 0.05)。  结论  宁波市多胎家庭3~6岁儿童忽视状况高于单胎家庭,其中情感忽视和教育忽视尤为明显。平等对待每位儿童,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和母亲文化水平能有效改善多胎家庭儿童忽视状况。  相似文献   

6.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安徽省3个地区2 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间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354名3~6岁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表(CBCL)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唾液E2水平评估儿童体内E2水平。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量表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E2及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 父母溺爱、放任、专制、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得分与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0.70);父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6个维度评分(退缩、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2,-0.21,-0.17,-0.27,-0.20),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除退缩维度外的5个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12,-0.13,-0.21,-0.12)(P值均<0.05)。调节效应结果显示,E2水平在母亲溺爱型、放任型教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效的儿童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8个幼儿园735名儿童, 采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Children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和自行设计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结果 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4.15%。男童的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困难总分的得分均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女童(P<0.01)。由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由非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过去一年活动受限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结论 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关联,为推进生命早期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7月在成都市选取14所幼儿园4 233名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参与本项研究。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母亲教养方式及儿童的生活质量。结果 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为(80.17±9.81)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β高分组值分别为2.63,4.95,12.05,6.54,4.88,P值均<0.05)。母亲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各维度(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总分(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拒绝高分组:β值分别为-9.39,-10.82,-7.12,-6.04,-8.00,-8.35;过度保护高分组:β值分别为-6.71,-5.85,-3.08,-2.39,-3.77,-4.51,P值均<0.05)。母亲高水平的拒绝教养方式与儿童情感功能的关联在...  相似文献   

10.
了解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和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关联,为儿童忽视防治及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农村6所幼儿园中1 326名3~6岁儿童,采用“Conners父母用问卷”和“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乌鲁木齐农村儿童总忽视率为51.89%,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37%.有行为问题组的儿童忽视各层面的得分均高于行为正常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7,4.05,2.95,2.44,3.01,2.71,P值均<0.05).情感层面忽视除与心身问题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8,0.80,0.15,0.14,0.19,P值均<0.05);教育层面忽视除与焦虑、多动指数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0.05,0.62,0.08,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行为问题比较多见.有关部门及家长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今后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相应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在读3~6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有14.05%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17.10%,女童10.50%(P<0.01);随年龄增长行为问题有所下降(3岁组15.60%,4岁组14.50%,5岁组13.10%;P<0.01)。10个家庭精神特征中,除了道德宗教观外,家庭精神特征都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行为总分,依照总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矛盾性(0.146 7)、知识性(-0.146 2)、亲密度(-0.142 4)、组织性(-0.126 2)、娱乐性(-0.114 2)、情感表达(-0.089 4)、控制性(-0.055 5)、独立性(0.031 7)和成功性(0.010 1),其中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矛盾性(0.1136)和知识性(-0.107 8)。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6~15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分析及其家庭环境构建提供研究证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简氏中文版,对北京市2 376名肥胖儿童(肥胖组)和2 376名体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肥胖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1.12%)高于对照组儿童(15.53%)(x2=24.93,P<0.01);6~11岁肥胖组女生、12~15岁肥胖组男生、12~15岁肥胖组女生的家庭环境总分均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44,-2.98,-3.38,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6~11岁的肥胖儿童,母亲教育程度高(OR=0.78,95%CI=0.69~0.88)、家庭凝聚力高(OR=0.75,95%CI=0.67~0.84)和家庭冲突少(OR=0.81,95%CI=0.75~ 0.87)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性相关;对于12~15岁的肥胖儿童,家庭凝聚力强(OR=0.79,95%CI=0.70~0.90)和家庭冲突少(OR=0.78,95% CI=0.71 ~ 0.86)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性相关.结论 未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应关注家庭环境对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减少家庭冲突可能有助于减少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为情绪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6—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芜湖市3个区县的12所托幼机构3 012名学龄前儿童。使用问卷星方式调查其家庭及儿童基本情况、儿童情绪行为发展、母亲生活经历、母亲情绪症状等,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GLS法评估母亲情绪症状在母亲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困难与长处问卷(SDQ)中的困难因子得分为(10.08±4.05)分,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6%,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5%。母亲不良经历总分与SDQ困难总分以及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儿童SDQ困难总分与母亲抑郁、焦虑、压力情绪得分均呈正相关(r=0.17~0.71,P值均 < 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等情绪在母亲不良经历总分与儿童SDQ困难总分间的中间效应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2.6%,15.2%,17.1%。  结论  母亲童年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受到母亲情绪症状的影响。关注母亲早期生活经历和心理健康,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行为问题与母亲心理情绪状态的关系,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陪同就诊的44例哮喘儿童的母亲为研究组,并和济南市某小学29例健康儿童的母亲对照。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自评抑郁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哮喘组儿童行为总分较高,对照组儿童行为总分较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1)。哮喘组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P<0.001)。男性患儿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哮喘组以下常见的单项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包括不能静坐、心烦、发呆、易怒、忧伤、睡眠困难(χ^2分别为7.28、12.28、6.15、6.43、8.17、4.54,均P<0.05)。哮喘患儿母亲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抑郁分值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29、3.67、4.71,均P<0.05)。哮喘患儿行为分值与母亲状态焦虑分值呈正相关(r=0.3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患儿行为分值与母亲特质焦虑分值无相关(r=0.244,P>0.05),与母亲抑郁分值无相关(r=0.230,P>0.05)。结论 总结哮喘儿童行为特征和其母亲心理情绪状态特点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是控制哮喘发作、提高哮喘儿童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类型、行为问题在不同性别、年龄段中的分布情况及母亲人格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Conner's教师问卷量表》、《Conner's父母问卷量表》、《3~7岁儿童气质量表》及《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乌鲁木齐市3个区4所幼儿园进行测查。结果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分布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问题发生率无性别差异;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两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冲动-多动、心身障碍、多动指数、焦虑4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人格类型与儿童气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气质特征与品行问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气质类型与品行问题的发生有关,母亲人格特征与儿童气质类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