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超重肥胖儿童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关系,为儿童NAFLD早期预防和分层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经数据清理整合后纳入具有完整的肝脏超声和VAI数据的6~8岁超重肥胖儿童510名。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VAI与NAFLD的相关系数,采用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AI分组与NAFLD的关系。  结果  男、女童NAFLD检出率分别为25.9%(69名)和11.1%(27名)。正常组和NAFLD组男童VAI为0.43(0.31,0.61)和0.61(0.44,0.87);女童为0.74(0.56,1.07)和1.08(0.67,1.51)。男童和女童中三酰甘油(TG)、VAI和VAI三分位分组与NAFL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26,0.29;0.16,0.16,0.18,P值均 < 0.05),男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NAFLD呈负相关(r=-0.21,P < 0.05)。随着VAI分位数的增加,男女童NAFLD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1.77,7.66,P值均 < 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VAI第1三分位数为参照,男童第2三分位数(cOR=2.59,95%CI=1.15~5.86;aOR=2.33,95%CI=1.01~5.36)和第3三分位数(cOR=5.73,95%CI=2.62~12.53;aOR=4.87,95%CI=2.15~11.03)患NAFLD的风险增加; 女童第3三分位数(cOR=4.43,95%CI=1.40~14.00)患NAFLD的风险增加。  结论  VAI与NAFLD呈正相关,超重肥胖儿童患NAFLD风险随VAI分位数增加而增加,可应用VAI进行NAFLD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 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34.31%。调整胎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95% CI)值为1.62(1.45~1.81) (P<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95%CI)值为1.66(1.42~1.93),女童OR(95% CI)值为1.58(1.35~1.86)(均有P<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相关,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3个市36所幼儿园的9 64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  结果  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5%,男童检出率(7.1%)高于女童(5.8%)。家庭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低分组(χ2值分别为210.32,203.87,102.70,212.69,P值均<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民主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低分组(χ2=156.24,P<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降低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养方式高水平溺爱性(OR=4.31)、放任性(OR=4.16)、专制性(OR=3.36)、不一致性(OR=4.76)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高风险相关,而高水平民主性(OR=0.34)与情绪行为问题低风险相关;男童中、高分组溺爱性教养方式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1.90,2.13)(P值均<0.05)。  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男童是溺爱教养方式负面影响的敏感人群,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状, 为分析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和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9—11月间在西藏7个区县随机抽取2 788名0~71月龄藏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长迟缓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结果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检出率为24.68%, 其中言语、大运动、精细动作和社交4个能区发育偏异检出率分别为8.07%, 9.15%, 12.02%和12.73%。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生长迟缓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风险的OR值(95%CI)为1.34(1.05~1.70), 其中与言语、精细动作和社交3个维度呈正关联。亚组分析显示,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联存在年龄(0~35月龄: OR=1.16, 95%CI=0.88~1.53;36~71月龄: OR=2.28, 95%CI=1.44~3.62)和性别差异(男童: OR=1.69, 95%CI=1.23~2.32;女童: OR=0.98, 95%CI=0.67~1.42)。  结论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检出率较高,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风险相关。应以高年龄段男童为重点人群, 做好儿童营养和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10.
王亚  李晶  袁静怡  张功  李婷  徐琪  周妍  孙莹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90-1694
  目的  探讨性早熟女童早期成长逆境(early life adversity, ELA)与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 AL)的关联,为早期识别性早熟女童中具有ELA相关健康风险的个体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招募150名性早熟女童,采用父母问卷和儿童访谈收集基本信息和早期成长逆境经历。采集血样150份,使用4个生理系统状态的13种血液指标检测非稳态负荷相关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早期成长逆境经历与AL评分的关联。  结果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与AL总分呈正相关(β=1.02,95%CI=0.21~1.83,P=0.01);父母离婚与心血管AL评分呈正相关(β=0.65,95%CI=0.13~1.17,P=0.01),同伴欺凌与AL总分呈负相关(β=-0.89,95%CI=-1.64~-0.14,P=0.02)。相比于无ELA经历的性早熟女童,经历过1种ELA经历的性早熟女童AL总分以及代谢系统AL评分分别增加0.75(95%CI=0.04~1.47,P=0.04)和0.67(95%CI=0.16~1.18,P=0.01)。  结论  性早熟女童早期成长逆境暴露与生理系统损耗存在关联,应重点关注报告同伴欺凌、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和父母离婚的个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长三角地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2021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长三角地区的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对8 246名中学生进行脊柱弯曲检查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长三角地区中学生脊柱弯曲检出率为8.46%。女生(9.82%)高于男生(7.20%);城市(10.77%)高于郊区(4.94%);初中生(6.65%)低于高中生(1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25,86.75,36.26,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OR=2.58,95%CI=1.72~3.86)、电子设备使用时长≥3 h/d(OR=1.61,95%CI=1.14~2.29)、近距离用眼时的休息间隔≥1 h(OR=1.42,95%CI=1.01~1.97)、户外活动时长<2 h/d(OR=1.84,95%CI=1.26~2.69)与中学生脊柱弯曲的发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长三角地区中学生脊柱弯曲检出率较高,与视屏时间、近距离用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高校蒙古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联,为高校蒙古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呼和浩特市5所高校选取8422名蒙古族大学生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抑郁和焦虑状况的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蒙古族大学生NSS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与膳食行为的关联,为乡村学龄前儿童贫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4—6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华中地区乡村1 2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采集无名指末梢血,采用比色法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分析贫血状况。同时对谷薯类、水果、蔬菜、豆制品类、奶类、动物性食物、食物多样性、饮水等8个方面的膳食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贫血与膳食行为的关联。结果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3.88%。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19.00%)高于非留守儿童(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OR=1.28,95%CI=1.16~1.56)发生贫血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3次/周(OR=0.82,95%CI=0.69~0.91)、蔬菜摄入种类≥2种(OR=0.86,95%CI=0.71~0.93)的学龄前儿童发生贫血的比例较低(P值均<0.05)。结论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识别抑郁症状高风险群体和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16个区的8 17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抑郁症状和健康危险行为。使用Mplus 8.3软件进行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  结果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8%,城区(19.4%)高于郊区(16.5%)(χ2=11.62),女生(20.2%)高于男生(15.5%)(χ2=30.58)(P值均<0.01)。经潜在类别分析,将天津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分为健康组(84.0%)、不良饮食组(3.8%)和多种风险行为组(12.2%)3个潜在类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地区、年级、性别、家庭类型后,与健康组相比,不良饮食组和多种风险行为组的初中生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82(2.17~3.66),4.31(3.67~5.05),P值均<0.01)]。  结论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问题较为严峻,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间存在关联。应根据各潜在类别的特征早期识别抑郁高风险初中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使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母亲妊娠期疾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11个区抽取808所中小学,调查96 756名10~20岁青少年的父母他评抑郁症状以及母亲妊娠期疾病情况。  结果  父母他评青少年存在轻微、中度、重度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5%,3.5%和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病毒性肝炎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58.91,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41,95%CI=1.18~1.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OR=1.61,95%CI=1.15~2.2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OR=1.40,95%CI=1.03~1.91)、妊娠期贫血(OR=1.46,95%CI=1.35~1.59)、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OR=1.67,95%CI=1.38~2.02)与青少年父母他评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病毒性肝炎可能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严重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在中国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16 545名13~22岁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中的心理问卷进行心理亚健康测试。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组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总体检出率为18.5%,BMI消瘦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为22.3%,38.7%和44.7%,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8,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后,相对于BMI正常者,消瘦者(OR=1.19,95%CI=1.09~1.30)、超重者(OR=2.76,95%CI=2.47~3.09)和肥胖者(OR=3.43,95%CI=2.83~4.15)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增加。  结论  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相关,消瘦、超重和肥胖者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均高于正常者,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将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