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调查并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不同时期屏幕使用时长和屏幕用眼卫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精准实施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区24所小学、18所初中和16所高中的11 402名学生, 进行家长和学生本人问卷调查, 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不同时期中小学生各类屏幕使用时长和屏幕使用卫生行为及相关因素。  结果  非疫情平时上学日、非疫情双休日寒暑假和疫情居家学习期间的屏幕使用过度率分别为7.26%, 9.12%和35.30%。疫情居家学习期间, 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过度率随学段升高而升高, 16.30%的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在线学习。未被诊断为近视者屏幕使用过度率在疫情居家学习期间低于曾被诊断者(OR=0.77, P < 0.05);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孩子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的屏幕使用过度率越低(P < 0.05)。在任何时期内, 学校布置的作业中用到屏幕比例高、不良的家庭屏幕用眼环境增加了屏幕使用过度及不良屏幕用眼卫生的风险(P值均 < 0.05);父母的榜样行为有利于降低相应的风险(OR=0.65~0.97, P值均 < 0.05)。在家庭对屏幕使用时长有规定的情况下, 实行不严格也会增加使用过度的风险(OR=1.18~2.48, P值均 < 0.05)。  结论  城市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屏幕使用过度率较高, 学校作业中的屏幕使用比例、家庭屏幕用眼环境和屏幕使用管理都与中小学生屏幕过度使用有关。需关注学生使用手机在线学习情况, 已发生近视和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也是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洗手相关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12月,利用问卷星软件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9个区36所幼儿园和18所小学的7 494名儿童家长开展线上调查。调查内容为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防护知识正确知晓、对疫情风险感知程度、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等的情况,以及儿童的洗手行为。  结果  学龄前儿童正确洗手的比例为70.2%,高于小学生(61.9%)(χ2=57.63,P<0.01)。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洗手相关知识(36.2%,33.4%)、对疫情风险感知低(28.9%,25.4%)、提供洗手指导(99.1%,97.9%)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2,22.84,18.68,P值均<0.05),学龄前儿童家长自我效能高的比例(75.7%)低于小学生家长(78.2%)(χ2=6.43,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学龄前儿童还是小学生,城区、家长自我效能较高、风险感知低、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儿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性高;对于学龄前儿童,非独生子女与正确洗手行为呈负相关(OR=0.79,95%CI=0.69~0.92);对于小学生,女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是男童1.21倍(95%CI=1.06~1.39),家长知晓知识者是不知晓者的1.20倍(95%CI=1.04~1.40,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洗手行为优于小学生,家长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洗手行为的认知,自我效能以及采取的指导行为对于儿童健康行为养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家长指导儿童预防传染病的能力和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 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34.31%。调整胎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95% CI)值为1.62(1.45~1.81) (P<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95%CI)值为1.66(1.42~1.93),女童OR(95% CI)值为1.58(1.35~1.86)(均有P<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相关,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黄山市学龄前儿童抗生素自主使用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与儿童健康状况的关系。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2 395位学龄前儿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家长对儿童自主使用抗生素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同时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评定儿童营养状况。  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2 395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1 177人,女童1 218人。37.4%(896/2 395)的家长在过去12个月自主给子女使用过抗生素,其中81.8%(733/896)的家长给子女自主使用头孢菌素类。母亲的文化程度及怀孕时父亲的年龄是家长给儿童自主使用抗生素的重要影响因素(均有P < 0.05)。学龄前儿童抗生素的自主使用是儿童哮喘(OR=1.870,95% CI:1.187~2.948,P=0.007)、生病1~2次/年(OR=3.048,95% CI:2.264~4.103,P < 0.001)和生病≥3次/年(OR=4.863,95% CI:3.606~6.558,P < 0.001)、输液1~2次/年(OR=1.324,95% CI:1.091~1.607,P=0.005)及住院1~2次/年(OR=1.339,95% CI:1.071~1.676,P=0.011)的影响因素。  结论  黄山市区学龄前儿童自主使用抗生素的现象较为严重,需要开展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信行的影响,为提升初中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的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健康素养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水平和行为进行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信行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高水平比例为18.21%(785名),中水平为56.92%(2 454名),低水平为24.87%(1 072名)。农村地区初中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知晓率较低(63.49%),防护态度积极率为74.25%,良好防护行为具备率为85.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健康素养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知晓率(OR=4.85,95%CI=3.80~6.18)、防护态度积极率(OR=44.07,95%CI=24.57~79.05)、防护行为具备率(OR=25.99,95%CI=19.67~34.35)均高于低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 < 0.01)。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信行之间存在正向关联,为提升初中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考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的亲子冲突状况,为促进疫情期间家庭和谐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3月中旬采用问卷星对12 711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网络匿名调查,考察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情绪反应、应对方式以及亲子冲突频率和年级发展趋势。  结果  亲子冲突按发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绪对立(62.3%)、言语冲突(52.6%)和身体冲突(20.5%)。38.1%的家长和23.6%的学生出现了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且学生的应对方式比家长更单一。77.9%的家庭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主要由孩子的学习问题(45.6%)、日常安排(22.1%)和电子产品使用(10.2%)等引起。和去年相比,31.4%的家庭报告最近1个月亲子冲突频率增多。  结论  亲子冲突在中小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并受到疫情等应激因素影响。建议加强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及线上学习后,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情况,为中小学生视力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6月19日至7月6日,利用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在线视力筛查工具对156 783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同时调查前1周学生室内外活动及视屏时间。学生相应的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裸眼视力从学校视力监测记录中获取。  结果  2020年视力不良检出率(51.04%)高于2019年(43.04%)(χ2=68 944.95,P < 0.01)。经协变量调整后,相对于低分位数的网课时间、视屏娱乐时间、室内活动时间、室外活动时间,高分位数的各类活动时间对于视力不良OR值(OR值95%CI)分别为1.17(1.  13~1  .20)、1.07(1.04~1.10)、0.67(0.65~0.69)、0.62(0.60~0.64)。结论武汉市中小学生2020年视力不良检出率较2019年显著增高,应加强中小学生视力保护的广泛干预,优先考虑改善体育活动机会和减少多种屏幕行为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 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 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 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5.5%, 并同时伴有睡眠持续时间障碍(70.0%)、睡眠阻抗(64.2%)、入睡延迟(38.7%)、睡眠焦虑(15.5%)、白天嗜睡(10.1%)等多个维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短等睡眠问题, 母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夜醒等睡眠问题呈负向关联(P值均<0.05);父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 母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焦虑、夜醒、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父母均较高的敌意强制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呈正相关(OR=2.19, 95%CI=1.12~4.28, P=0.02)。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高, 父母支持性参与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正面影响, 而父母敌意强制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家幼儿的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3月18-20日,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幼儿园共1 82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小学生网课及视屏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视屏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广州市、湛江市、中山市共5 266名6~12岁小学生家长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比较各年级学生网课和视屏行为现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  结果  小学生学习日和周末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检出率分别为42.2%和55.2%;与非疫情的学期相比,娱乐型视屏时间在学习日和周末分别增长了40.31和33.07 min/d。各年级小学生平均单节网课时长为(26.07±9.62)min,单日网课时长为(110.41±51.98)min。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是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 与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较高的儿童相比,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中等(学习日: OR=1.27,周末: OR=1.40)和较低(学习日: OR=1.86,周末: OR=1.84)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P值均 < 0.05);相较于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较高的儿童,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中等和较低儿童学习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1.61,1.32,P值均 < 0.05);父母娱乐型视屏时间≥2 h/d较 < 2 h/d易使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增加(学习日: OR=3.09,周末: OR=2.81,P值均 < 0.05);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 < 1 h/d(学习日: OR=1.31)相较于≥1 h/d,用电子设备学习时间1~2 h/d(学习日: OR=2.65,周末: OR=2.65)、≥2 h/d(学习日: OR=4.05,周末: OR=5.24)相较于 < 1 h/d也增加了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P值均 < 0.05)。  结论  疫情期间,广东省儿童视屏时间水平较高,需加强恢复学校教学秩序后儿童的行为监测以及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对视力屈光初筛异常儿童转诊的有效干预措施,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提供线索依据。  方法  2019年4—6月,对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22家幼儿园共4 464名学龄前儿童开展视力普查。对初筛视力异常的1 724名儿童,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按不同幼儿园类型进行随机分层,分为干预组(896名)和对照组(828名)。干预组给予3个月的强化健康指导与卫生服务,对照组给予3个月的常规保健管理。  结果  2019年上海市某社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与屈光初筛异常发生率为38.62%,其中裸眼视力异常发生率为4.40%,存在近视风险发生率为37.10%,存在远视风险发生率为2.20%,存在散光风险发生率为6.10%。干预后,干预组转诊率为68.75%,高于对照组的17.15%(χ2=465.09,P < 0.01);在转诊就医的儿童中前往定点医院比例,干预组为45.94%,对照组为1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P < 0.01)。干预后,在选择就诊医院意向上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1,51.51,15.40,27.79,19.96,24.24,P值均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与屈光现状不容乐观。实施儿童视力健康评估、儿童眼保健自我管理指导、提供社区眼保健服务等干预措施,能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初筛异常的转诊率,对及时发现学龄前儿童视力问题、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预防近视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自编问卷,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扬州、镇江、徐州3座城市的8456名在园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完成一般人口学特征、视屏时间、睡眠模式和儿童睡眠习惯量表(CSHQ)...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南京市父母为3~11岁子女接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的意愿, 为开展该年龄段儿童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接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1 286名3~11岁儿童父母, 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编制的问卷调查其对子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的意愿,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数据分析。  结果  90.2%的家长愿意为子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模型可以解释加强针接种意愿方差变异的42.2%。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父母为子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的意愿具有直接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7和0.18, P值均 < 0.01);主观规范对接种意愿的直接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可以通过行为态度对接种意愿产生间接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7和0.13, P值均 < 0.01)。  结论  南京市父母为3~11岁子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的意愿较高。计划行为理论对父母为子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的意愿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行为态度是促进接种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