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儿童出生后母乳喂养时长对于儿童脂肪重积聚发生时间的影响,为生命早期养育照护和肥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9月入学的6 148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获得1~80月龄时的身长(身高)和体重检查记录,采用自然3次样条函数拟合体质量指数(BMI)的生长轨迹,计算脂肪重积聚时间。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出生后母乳喂养持续时长与脂肪重积聚时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对象的平均母乳喂养时间为(3.71±3.28)个月。男童母乳喂养时长≤4个月的报告率为69.63%,女童为70.45%。母乳喂养时长与脂肪重积聚时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男童:B值(B值95%CI)=0.16(0.02~0.30),女童:B值(B值95%CI)=0.34(0.18~0.51),总体:B值(B值95%CI)=0.23(0.12~0.34)](P值均 < 0.05)。  结论  母乳喂养时长独立影响脂肪重积聚发生时间,在24月龄内延长母乳喂养时长可能有助于推迟儿童脂肪重积聚时间,从而帮助降低生命后期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纵向研究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一年级小学生体重状态的影响,为生命早期的预防和干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针对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收集其当年学校常规体检信息,并回顾性收集其出生和产后随访信息,选取12月龄体格检查信息完整的4 434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时体质量指数(BMI)值及其Z评分的关系,同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出生体重状态和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时超重和肥胖患病的影响并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小学生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BMI值及其Z评分均存在线性关系[β值(β值95%CI)=0.30(0.24~0.35),0.12(0.10~0.15),P值均 < 0.01]。小于、适于和大于胎龄儿人群中均出现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个体。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儿和婴儿期出现追赶生长是儿童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R=1.31~1.55,P值均 < 0.05)。分层分析显示,追赶生长会增加适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1.74(1.42~2.14),1.87(1.56~2.26)],且会增加大于和小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3.74(1.04~13.49),3.24(1.62~6.46)](P值均 < 0.05)。在发生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人群中,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会增加儿童一年级时肥胖患病的风险(RR=2.60,95%CI=1.35~5.02,P < 0.01),但不增加超重的患病风险(P=0.13)。  结论  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都具有影响,建议关注大于和适于胎龄儿的生命早期生长发育并扩大婴儿期追赶生长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身高、体重、血压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探索超重肥胖与儿童高血压的关系,为降低儿童高血压发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2013—2018年深圳市10所小学学生连续体检监测数据,经个人信息匹配形成纵向数据,计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变化。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  结果  男女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均随年龄增长升高且有性别差异(t/Z=3.89~31.52,P值均 < 0.05)。女生身高增速在8~11岁高于男生,10岁达到身高增速高峰,男生则比女生晚2年,男、女生分别为7.68,7.42 cm。男、女生体重和血压增速相似。身高增速与血压增速有同步趋势,身高增速高峰阶段血压增速也为高峰。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总体肥胖OR值(95%CI)为1.62(1.48~1.81),超重OR值(95%CI)为2.01(1.75~2.30)(P值均 < 0.01)。  结论  儿童身高、体重、血压变化有性别差异,身高和血压的增速呈同步趋势,儿童超重和肥胖可增加血压偏高/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和体成分的关系,为指导母亲从孕前开始合理控制体重和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12月在天津市3所幼儿园招募1 333名学龄前儿童。结构化问卷收集儿童生活方式信息;检测儿童身高、体重、体脂肪组织质量,计算体脂肪百分比(FM%)、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质量指数(FFMI)。获取儿童母亲孕产期医疗记录,将母亲按孕前体重状态和孕期增重分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组间儿童肥胖及体成分差异。  结果  纳入研究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2.7%和7.7%。调整母亲分娩年龄及产次,儿童出生孕周、性别及年龄和生活方式后,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的肥胖及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孕前正常体重母亲孕期增重过多会增加子代高FM%及高FMI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1,1.68,P值均 < 0.05);孕前超重肥胖母亲,子代肥胖风险及体成分与母亲孕期增重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及体成分均存在关联。建议母亲孕前及孕产期合理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上海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近视与营养状况的关联,为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16个区四至五年级5 576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近视和等效球镜度数与营养状况的关联。  结果  高年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0%(949名)和18.7%(1 042名),男、女生营养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94,P < 0.01),男生超重、肥胖占比高于女生。超重男生更倾向于发生近视(单因素:OR=1.23,P=0.04;多因素:OR=1.21,P=0.06);超重学生屈光度低于体重正常学生(多因素,男生:β=-0.19,女生:β=-0.24,P值均 < 0.05)。肥胖学生近视风险和屈光度与体重正常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上海小学高年级超重学生屈光度低于体重正常学生,需更多的研究验证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营养状况间的关联,为近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发展趋势,为儿童体格发育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7个城市随访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完成基线和4次随访的3 494例数据纳入分析。  结果  基线时儿童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12%、79.14%、10.88%和7.87%。4次随访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平均半年增长率分别为12.91%、3.76%和10.34%;男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童,其差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基线消瘦的儿童,在4次随访仍有30%左右的儿童维持在消瘦状态;基线体型正常、超重的儿童,4次随访发展为超重/肥胖、肥胖的检出率均逐渐增加;基线肥胖的儿童,4次随访仍为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70%。  结论  调查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消瘦现象仍然存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逐渐增加、男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差值逐渐增大,家长和妇幼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对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张家口市卫华小学7~12岁儿童肥胖发生情况,分析儿童期肥胖与血压及肺活量的关系。 方法 于2012年9月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张家口市卫华小学1 530名儿童进行体重、身高、血压、肺活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BMI值筛查超重、肥胖儿童,统计分析肥胖与血压水平及肺活量的关系。结果 受检人群总体超重检出率为13.01%,肥胖检出率为14.25%,其中男童、女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7.2%和8.31%,男童、女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23%和8.59%,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0.01);超重和肥胖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0.01),且超重、肥胖和体重正常儿童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0.55%、39.95%和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儿童BMI<30时,BMI与肺活量呈正相关,当BMI≥30时,BMI与肺活量呈负相关。 结论张家口市卫华小学儿童超重、肥胖流行趋势显著,男童更为突出;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检出率增加;当儿童BMI≥30时,肥胖已影响肺功能。提示儿童超重、肥胖使心、肺功能降低,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1 897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身高、体重的测量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等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1.21%(592名),其中超重率为19.50%(370名),肥胖率为11.70%(222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饮食习惯(喜食肉类)、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63,28.75,9.45,18.21,18.45,19.36,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儿童饮食习惯、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体重担忧、饮食行为限制、体力活动、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52,1.43,1.51,1.44,0.69,0.74,1.35,1.71,0.81,0.9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加强教育、控制饮食、科学锻炼,以防止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对儿童跑步时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超重肥胖儿童科学制定运动处方并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2020年6—8月,选取江苏省徐州市某小学7~11岁正常体重(健康组)和超重肥胖(超重肥胖组)儿童各15名。受试者以[3.5×(1-5%)~3.5×(1+5%)]m/s的速度跑过测力平台,利用Simi Motion动作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平台同步采集膝关节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采用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胫骨平台表面积和密度。对比两组膝关节角度以及基于胫骨平台维度的冲击力学与膝关节力矩的差异。  结果  超重肥胖组跑步时支撑相膝关节外展峰值角度[(6.14±4.16)°]高于健康组[(2.57±1.36)°](t=-3.16,P < 0.01);基于胫骨平台密度标准化后,超重肥胖组的冲击力学(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冲击峰值、最大负载率及平均负载率)与膝关节力矩(膝关节屈膝力、伸展力、内收力矩峰值)均高于健康组(t值分别为-4.26,-4.52,-2.97,-2.74;-2.17,-4.27,-3.70,P值均 < 0.05)。  结论  超重肥胖儿童表现出异常的跑步力学和膝关节负荷模式,跑步时支撑相膝关节承受较大负荷,可能增加前交叉韧带损伤或骨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超重肥胖现状,探讨身体素质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9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7~18岁学生身体素质指数(PFI)、体质量指数(BMI)等相关指标,利用χ2检验比较男女、城乡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利用秩和检验比较各年龄组学生PFI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FI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数学生的PFI在-5~5,0~<5组占比最多(46.8%),其次是-5~<0组(44.0%),最少的是≥5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表现为男生(16.8%,12.3%)高于女生(12.8%,7.6%)、城市(16.1%,11.8%)高于乡村(13.3%,7.9%)(χ2值分别为124.78,245.43;62.52,166.23,P值均<0.01)。PFI与BMI呈负相关(r=-0.23,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城乡(乡OR=1.21)、性别(女OR=1.11)、超重(OR=1.94)、肥胖(OR=4.85)是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中学生近视相关因素并探寻超重肥胖与近视之间的关联,为预防中学生近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二七区、中牟县、荥阳县抽取8所中学3 297名中学生参加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关联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近视检出率为80.5%,超重检出率为14.7%,肥胖检出率为10.1%。不同学段间、父母近视情况组间比较,男生、女生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4,23.55;8.98,26.53;27.46,47.28,P值均<0.01);放学后不同作业时长间比较,男生以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15.25,P值均<0.01);体质量指数(BMI)分类仅在男生人群中近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不同性别间的近视程度比较仅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BMI分类的近视程度比较仅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初中学生肥胖患病情况,探讨影响其流行的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2016年三轮数据(分别为8 616、8 762、7 614人,11~18岁),计算中国初中学生超重/肥胖患病率并描述其流行趋势,使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初中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肥胖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6年中国初中生超重/肥胖患病率为15.3%(男:17.9%,女:12.6%)。2014-2016年,初中生超重患病率/肥胖患病率表现持续增长趋势。其中男生超重/肥胖患病率表现为先增长后稳定的流行趋势;女生的超重/肥胖患病率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2016年横断面研究显示,独生子女(β(SE)=0.23(0.10))、自我评价超重/肥胖(β(SE)=2.83(0.14))及户口为非农(β(SE)=0.23(0.11))是初中生BMI增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自我评价超重/肥胖(OR=4.20,95%CI:2.97~5.40)与初中生超重肥胖高度相关。  结论  2014-2016年中国初中生超重/肥胖患病率持续增加。尤其应当重视对独生子女、城市学生肥胖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6.
汪君民  龚腾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83-1687
  目的  探讨中度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久坐行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改善小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1—12月对广东省某市949名9~12岁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小学生划分为正常和超重/肥胖两组。实验对象24 h戴腕表式Gene active加速度计, 对MVPA和久坐时间进行区分和记录。由父母记录并提供小学生的屏幕时间。采用Possion回归分析MVPA、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与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独立关联。  结果  20.8%(197名)的小学生超重/肥胖。小学生符合MVPA推荐值比例为22.1%(210名), 上学日久坐时间(不包括睡眠时间)为60.8%(577名), 高达8.5 h/d。仅有12.3%(117名)的小学生屏幕时间≤2 h/d。与Q4相比, MVPA为Q1的小学生与正常组小学生相比, 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高出4.38倍(P < 0.01), 且与久坐时间无关。与符合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相比, 未达到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2.54倍(95%CI=1.59~3.77)。每天>2 h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每天≤2 h的小学生增加了1.87倍(95%CI=1.21~3.02)。  结论  MVPA时间越长, 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能达到MVPA时间要求的小学生比例偏低, 小学生的屏幕时间大多超出推荐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现状及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2007、2010、2013和2015年四次"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数据,采用复杂抽样方法,考虑抽样权重,计算BMI分类(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率及BMI的不同百分位数(P5,P25,P50,P75,P95),趋势χ2检验分析四次调查中低体重率、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同时以敏感性分析加以验证。  结果  低体重率逐年下降、超重率和肥胖率不断上升,趋势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14.70,P < 0.001),其中农村居民、18~44岁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最快,BMI年均增长0.176(t=3.00,95%CI:0.055~0.298,P=0.006)个单位,2015年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与2013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96,P=0.459)。敏感性分析以上趋势不变。  结论  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低体重率不断下降、超重率和肥胖率不断上升,农村居民、18~44岁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最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内蒙古地区在校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为揭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联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试点,通过招募方式共收集88名志愿者。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和体重,并收集粪便样本。提取干粪便样本中的细菌宏基因组,并检测干粪便细菌宏基因组质量浓度(μg/μL)。统计分析BMI与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BMI组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  结果  大学生BMI与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r=-0.27,P < 0.05)。不同BMI大学生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P < 0.05)。分性别分析,女生中,不同BMI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P < 0.05),两两比较正常组与超重组、正常组与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男生中,不同BMI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P>0.05)。  结论  内蒙古地区在校大学生BMI与其肠道菌群具有关联性,超重及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