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营养状况小学一年级学生生命早期脂肪高峰和脂肪重积聚特征,为寻求干预工作的重点时机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9年9—12月选取接受学校常规体检的上海市闵行区2 330名小学一年级学生,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超重、肥胖3类体重状态。回顾性获取研究对象1~80个月的身高和体重检查记录,使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性别拟合该3类人群BMI生长曲线,计算脂肪高峰和脂肪重积聚时间及对应的BMI值。  结果  一年级小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6.31%(380名),肥胖检出率为16.09%(375名)。小学一年级时体重状态为肥胖的儿童,生命最初80个月内BMI拟合值持续高于小学一年级时体重状态为超重或正常的儿童。不同体重状态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脂肪高峰发生时间均为9月龄,但超重与肥胖的小学生在脂肪高峰时的BMI值高于同性别的正常体重小学生。小学一年级正常体重儿童的脂肪重积聚发生时的月龄为72个月,超重男童为52个月,女童为55个月;肥胖男童为22个月,女童为23个月。小学一年级时正常体重的儿童,其脂肪重积聚时的BMI拟合值也小于小学一年级时超重或肥胖的儿童。  结论  不同体重状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脂肪高峰月龄趋于一致,但脂肪重积聚月龄却存在差异。肥胖小学生的脂肪重积聚时间明显提前,脂肪重积聚时的BMI值也高于其他体重状态小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母体妊娠相关焦虑对子代学龄前执行功能(EFs)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以期针对性优化子代生命早期发育环境。  方法  选取中国安徽出生队列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孕早期建卡的孕妇,收集孕妇一般情况和妊娠相关焦虑情况。对队列内的3 556名3~5岁儿童进行随访,收集儿童相关特征,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评定量表》(父母版)评价其执行功能。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仅孕早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男童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功能(GEC)异常风险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1.40(1.06~1.85),1.64(1.06~2.54),1.89(1.27~2.82)];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男童抑制、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 GEC 异常风险有关[ OR值(95%CI)分别为 2.60(1.45~4.67),2.45(1.69~3.57),2.23(1.28~3.88),3.27(2.03~5.28)]。 仅孕早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和工作记忆异常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1.79(1.13~2.83),1.45(1.07~1.98)];仅孕晚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功能异常有关[OR 值(95%CI)= 2.26(1.17~4.38)];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和工作记忆功能异常风险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2.45(1.40~4.28),2.02(1.35~3.01)]。  结论  妊娠相关焦虑显著影响子代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妊娠相关焦虑在男童中主要影响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功能,在女童主要影响其工作记忆和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超重肥胖儿童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关系,为儿童NAFLD早期预防和分层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经数据清理整合后纳入具有完整的肝脏超声和VAI数据的6~8岁超重肥胖儿童510名。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VAI与NAFLD的相关系数,采用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AI分组与NAFLD的关系。  结果  男、女童NAFLD检出率分别为25.9%(69名)和11.1%(27名)。正常组和NAFLD组男童VAI为0.43(0.31,0.61)和0.61(0.44,0.87);女童为0.74(0.56,1.07)和1.08(0.67,1.51)。男童和女童中三酰甘油(TG)、VAI和VAI三分位分组与NAFL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26,0.29;0.16,0.16,0.18,P值均 < 0.05),男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NAFLD呈负相关(r=-0.21,P < 0.05)。随着VAI分位数的增加,男女童NAFLD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1.77,7.66,P值均 < 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VAI第1三分位数为参照,男童第2三分位数(cOR=2.59,95%CI=1.15~5.86;aOR=2.33,95%CI=1.01~5.36)和第3三分位数(cOR=5.73,95%CI=2.62~12.53;aOR=4.87,95%CI=2.15~11.03)患NAFLD的风险增加; 女童第3三分位数(cOR=4.43,95%CI=1.40~14.00)患NAFLD的风险增加。  结论  VAI与NAFLD呈正相关,超重肥胖儿童患NAFLD风险随VAI分位数增加而增加,可应用VAI进行NAFLD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14岁学龄儿童睡眠时长、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儿童夜间和日间睡眠时长、饮食习惯、父母身高、体重等信息,通过体格测量获得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值。  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5 179份,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4.02%,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179名儿童中,高达40.72%的儿童夜间睡眠不足,且低年龄段(6~11岁)睡眠不足比例高于高年龄段(12~14岁),女生睡眠不足比例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夜间睡眠时长与肥胖高危饮食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112, P < 0.001)。在调整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间、平均每餐用餐时间>10 min可降低男童肥胖的风险,但在女童中这种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睡眠时长和饮食习惯为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儿童肥胖的干预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和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11~14岁儿童视屏时间与近视的关系, 为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中国七大区域14个省、28个区/县调查点, 对12 397名11~1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每日视屏时间和视力信息。  结果  中国11~14岁儿童自我报告近视率为45.0%, 其中女童高于男童、城市高于农村, 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长(χ2值分别为178.82, 79.25, 495.96, P值均<0.01);12 397名儿童的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40.0(30.0, 60.0)min, 男童长于女童, 城市儿童长于农村儿童(χ2值分别为20.86, 102.68, P值均<0.01)。每日视屏时间≥60 min男童自我报告近视率(42.5%)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男童(36.4%), 每日视屏时间≥60 min女童自我报告近视率(55.6%)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女童(48.0%)(χ2值分别为23.62, 34.15, P值均<0.01)。经调整年龄、性别、地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含糖食品、含糖饮料摄入量和平均每日睡眠时长后,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与每日视屏时间<60 min比, ≥60 min(OR=1.14, 95%CI=1.03~1.27)的女童近视风险较高(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 每日视屏时间和男童或女童的近视程度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每天≥60 min视屏时间可能是11~14岁青春期女童近视的正性相关因素之一。鉴于影响视力的因素复杂, 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 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34.31%。调整胎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95% CI)值为1.62(1.45~1.81) (P<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95%CI)值为1.66(1.42~1.93),女童OR(95% CI)值为1.58(1.35~1.86)(均有P<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相关,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不同类型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选取1997—2015年有初潮信息且具有基线膳食调查数据并至少参与了一次随访调查的1 240名6~13岁女童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调查对象的平均基线年龄为(8.3±1.8)岁。调整出生年代、居住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膳食能量摄入量及体质量指数Z评分(BMI SDS)后,膳食总脂肪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最高组女童出现初潮提前的风险分别比最低组高30% 和34%[HR值(HR值95%CI)分别为1.30(1.01~1.68)、1.34(1.05~1.70)];未发现膳食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摄入量与初潮发生的关联[HR值(HR值95%CI)分别为1.24(0.98~1.58)、1.25(0.97~1.62), P值均>0.05]。  结论  初潮前较高的膳食总脂肪及PUFA摄入可能导致女童初潮发生提前;未发现SFA及MUFA摄入与初潮发生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儿童恒磨牙早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选取蚌埠市2所小学861名9~12岁儿童,开展父母问卷采集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检查并记录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边际效应命令分别探讨体重状态及BMI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  结果  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为26.5%(228名),其中男童检出率为27.5%,女童为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39)。肥胖组儿童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39.0%)高于正常体重组(21.5%)(χ2=21.85,P < 0.01)。肥胖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呈正相关(OR=3.55,95%CI=2.14~5.87,P < 0.01);超重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64,95%CI=0.95~2.81,P=0.07)。女童较同年龄男童第二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更高(OR=2.19,95%CI=1.42~3.39,P < 0.01)。  结论  肥胖儿童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同年龄女童第二恒磨牙早萌较男童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期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关联,为促进学龄期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2019年4-6月在上海市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纳入17所小学10686名7~12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睡眠问卷(CSHQ)评估学龄期儿童睡眠特征,通过自制问卷回顾收集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纵向研究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一年级小学生体重状态的影响,为生命早期的预防和干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针对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收集其当年学校常规体检信息,并回顾性收集其出生和产后随访信息,选取12月龄体格检查信息完整的4 434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时体质量指数(BMI)值及其Z评分的关系,同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出生体重状态和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时超重和肥胖患病的影响并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小学生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BMI值及其Z评分均存在线性关系[β值(β值95%CI)=0.30(0.24~0.35),0.12(0.10~0.15),P值均 < 0.01]。小于、适于和大于胎龄儿人群中均出现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个体。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儿和婴儿期出现追赶生长是儿童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R=1.31~1.55,P值均 < 0.05)。分层分析显示,追赶生长会增加适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1.74(1.42~2.14),1.87(1.56~2.26)],且会增加大于和小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3.74(1.04~13.49),3.24(1.62~6.46)](P值均 < 0.05)。在发生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人群中,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会增加儿童一年级时肥胖患病的风险(RR=2.60,95%CI=1.35~5.02,P < 0.01),但不增加超重的患病风险(P=0.13)。  结论  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都具有影响,建议关注大于和适于胎龄儿的生命早期生长发育并扩大婴儿期追赶生长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蚌埠市青少年超重肥胖、青春发动时相和进食障碍情况及其相互关系,为预防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在蚌埠市方便抽取2所九年制学校,从五至八年级随机抽取683名学生,采用青春发育量表(PDS)和进食障碍量表(EDI-C)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分析超重肥胖、青春发动时相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结果 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率、瘦身倾向得分、体型不满得分和进食障碍总分高于男生(χ2/t值分别为28.69,57.99,3.47,2.59,3.30,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超重肥胖率、贪食得分和进食障碍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28.39,5.11,3.95,P值均<0.01)。超重肥胖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进食障碍之间呈正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17,0.14,P值均<0.01)。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在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之间起的部分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4.25%。结论 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在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8~69岁普通人群24 h尿钠与肥胖的相关性。  方法  2013-2014年在山东省和江苏省4个项目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 400名18~6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24 h尿液收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钠和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 275名研究对象肥胖率19.1%(95%CI:17.4%~20.6%),24 h尿钠为(166.4±71.5)mmol/d。肥胖、按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计算的向心性肥胖人群24 h尿钠水平高于非肥胖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整相关因素后,24 h尿钠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和WHtR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身体活动、高血压和糖尿病后,与尿钠水平最低组相比,尿钠水平最高组患肥胖、向心性肥胖(按WC计算)、向心性肥胖(按WHtR计算)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61(1.18~2.20)、2.01(1.39~2.89)和1.47(1.15~1.89)。  结论  24 h尿钠与肥胖呈正相关,高钠摄入是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52 7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07%,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农村,住校学生高于走读学生,留守学生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44,155.77,35.29,19.15,P值均<0.05)。天津市中学生超重检出率为20.64%,肥胖检出率为22.13%,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49.5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率为33.64%,睡眠时间合格率为25.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睡眠时间合格、体质量指数(BMI)合格均与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其中睡眠时间合格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最低(OR=0.60,95%CI=0.57~0.6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病关系。  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抽取11个省(市),再从中选择60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27 604人,数据清理后共26 794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腹型肥胖与AMI发病的关系。  结果  26 794名调查对象,平均随访6.0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56例AMI事件。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正常、BMI < 24 kg/m2组相比,腹型肥胖、BMI < 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85%(HR=1.85, 95% CI: 1.14~3.01),腹型肥胖、BMI≥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56%(HR=1.56, 95% CI: 1.11~2.18),而WC正常、BMI≥24 kg/m2组与AMI的发病风险无相关(HR=0.85, 95% CI: 0.49~1.47)。  结论  无论BMI值为多少,腹型肥胖都是A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睡眠行为及其变化对中小学生体重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浙江省3座城市中同时参与2017和2019年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的中小学生,形成605人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睡眠时长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  结果  2017—2019年,男、女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24和0.13,9~12岁学生的BMI Z评分升高了0.29,城市和乡村学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11和0.25(P值均<0.05);同期睡眠不足总体检出率由37.0%增加到41.8%(χ2=3.68,P=0.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学生的BMI Z评分较睡眠充足学生高0.20(P < 0.01);与睡眠始终充足的学生相比,2017—2019年睡眠时长由充足变为不足、睡眠始终不足的学生BMI Z评分均增加了0.23(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长缩短的学生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睡眠时长可能降低学生远期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和体成分的关系,为指导母亲从孕前开始合理控制体重和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12月在天津市3所幼儿园招募1 333名学龄前儿童。结构化问卷收集儿童生活方式信息;检测儿童身高、体重、体脂肪组织质量,计算体脂肪百分比(FM%)、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质量指数(FFMI)。获取儿童母亲孕产期医疗记录,将母亲按孕前体重状态和孕期增重分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组间儿童肥胖及体成分差异。  结果  纳入研究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2.7%和7.7%。调整母亲分娩年龄及产次,儿童出生孕周、性别及年龄和生活方式后,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的肥胖及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孕前正常体重母亲孕期增重过多会增加子代高FM%及高FMI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1,1.68,P值均 < 0.05);孕前超重肥胖母亲,子代肥胖风险及体成分与母亲孕期增重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及体成分均存在关联。建议母亲孕前及孕产期合理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肥胖女大学生肥胖指标与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的关系, 为制定运动处方时提供多面考量指标。  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西南大学通过招募的方式选取54例无运动背景的肥胖女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通过运动跑台的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Fatmax, 比较肥胖女大学生不同体脂百分比(BFP)、腰臀比(WHR)及不同部位皮褶厚度(腹部、肩胛骨下部、上臂肱三头肌)对应的Fatmax差异, 不同体脂百分比(BFP)、腰臀比(WHR)及不同部位皮褶厚度(腹部、肩胛骨下部、上臂肱三头肌)与Fatmax关系。  结果  由BFP、WHR、腹部、上臂肱三头肌及肩胛骨下部指标判定为肥胖的女大学生Fatmax(MET, %VO2max)均低于标准值。其中腹部肥胖女大学生Fatmax低于标准值,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8, 2.61, P值均 < 0.05);肩胛骨下部肥胖女大学生Fatmax低于标准值(t=2.50, P < 0.05), 且两者呈负相关(r=-0.27, P < 0.01)。  结论  肥胖女大学生的肥胖指标均与Fatmax关系密切, 其中腹部、背部皮褶厚度对肥胖女大学生Fatmax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