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睡眠时间静态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卓娅  孙艳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11-312,314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静态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肥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调查表”,对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的湖北省3 182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睡眠时间、静态活动调查,并在现场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分析睡眠时间与静态活动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7%,其中男生为14.8%,女生为8.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30.49,P<0.05);小学生超重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学生(x2=72.40,P<o.05).调查前的过去7d里,小学生睡眠不足1 003例,占98.9%;中学生睡眠不足1 659例,占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40,P<0.05).小学生各项静态活动平均每天≥2 h的分别为看电视(13.6%)、上网(33.7%),中学生分别为看电视(13.5%)、上网(23.5%),中、小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不足、看电视和上网时间均≥2 h的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2.3%,13.0%和1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网时间长(≥2 h)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上网时间短(<2 h)学生的1.393倍(P<0.05).结论 长时间上网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52 7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07%,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农村,住校学生高于走读学生,留守学生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44,155.77,35.29,19.15,P值均<0.05)。天津市中学生超重检出率为20.64%,肥胖检出率为22.13%,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49.5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率为33.64%,睡眠时间合格率为25.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睡眠时间合格、体质量指数(BMI)合格均与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其中睡眠时间合格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最低(OR=0.60,95%CI=0.57~0.63...  相似文献   

4.
穆敏  叶松  陆军  许礼发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39-1541
探讨大学生视屏时间、体力活动现状与其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5年9月-2016年1月对淮南市4所大学抽取1 9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纳入分析的大学生测量身高和体重.结果 不同性别和父亲体型大学生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839,37.723,P值均<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被动吸烟、和室友关系、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饮食等混杂因素后,视屏时间≤2 h/d可以降低超重的危险性(OR=0.77,95%CI=0.31~0.91),同时肥胖的危险性也降低(OR=0.76,95%CI=0.35~0.94).大强度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吸烟、被动吸烟、和室友关系、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饮食等混杂因素后,视屏时间≤2 h/d和中等体力活动≥5次/周交互作用可以更大程度降低超重发生的风险(OR=0.50,95%CI=0.10~ 0.82),同时也降低肥胖的危险性(OR=0.47,95%CI=0.26~ 0.96).结论 视屏时间较长和缺乏充足的体力活动与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何春刚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73-1876
了解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大学生体重,保障身心健康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所有大学中随机抽取4所高校,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10个教学班级,班级内全体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40个班级2 049名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和体重的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3,P<0.01);不同父亲体重大学生的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4,P<0.01).对性别、年龄、被动吸烟、吸烟、母亲文化程度、与室友的关系、家庭经济水平、饮食等因素调整后,高校大学生视屏时间≤2 h/d可以降低超重(0R=0.78,95 %CI=0.32~0.92)和肥胖的风险(OR=0.77,95%CI=0.36~0.95).高校大学生视屏时间≤2 h/d和每周中等强度锻炼次数≥5次交互作用对降低超重的风险起到更大的作用(OR=0.51,95%C I=0.11~0.83),同时对肥胖的风险性降低起到一定作用(0R=0.48,95%CI=0.27~ 0.97).结论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与肥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汪君民  龚腾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83-1687
  目的  探讨中度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久坐行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改善小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1—12月对广东省某市949名9~12岁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小学生划分为正常和超重/肥胖两组。实验对象24 h戴腕表式Gene active加速度计, 对MVPA和久坐时间进行区分和记录。由父母记录并提供小学生的屏幕时间。采用Possion回归分析MVPA、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与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独立关联。  结果  20.8%(197名)的小学生超重/肥胖。小学生符合MVPA推荐值比例为22.1%(210名), 上学日久坐时间(不包括睡眠时间)为60.8%(577名), 高达8.5 h/d。仅有12.3%(117名)的小学生屏幕时间≤2 h/d。与Q4相比, MVPA为Q1的小学生与正常组小学生相比, 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高出4.38倍(P < 0.01), 且与久坐时间无关。与符合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相比, 未达到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2.54倍(95%CI=1.59~3.77)。每天>2 h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每天≤2 h的小学生增加了1.87倍(95%CI=1.21~3.02)。  结论  MVPA时间越长, 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能达到MVPA时间要求的小学生比例偏低, 小学生的屏幕时间大多超出推荐值。  相似文献   

7.
了解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其与睡眠时间的关系,为促进维吾尔族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和田地区抽取30所中小学校180个班级的7 118名维吾尔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睡眠时间的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在校中小学生的超重率为11.14%,肥胖率为5.61%.维吾尔族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5.46%,7.11%,女生为6.24%,3.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2.23,34.51,P值均<0.01).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03,114.25,P值均<0.01).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1h的学生占14.99%;每天看电视≥2h的占11.90%;睡眠不足学生报告率为92.40%.睡眠不足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1.46%,睡眠充足学生超重检出率为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不足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的超重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1.96倍.结论 睡眠不足是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超重的危险因素.应通过改善睡眠状况干预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的体重.  相似文献   

8.
了解1周、上学日、周六周日视屏时间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改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4所学校,对抽中学校的学生共2 670名进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并连续记录1周运动行为日记.分析不同时段视屏时间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8%,上学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仅占2.13%,但周六周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升至16.10%.在控制混杂因素后,1周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388和1.590倍,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553和1.775倍.未发现周六周日不同视屏时间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不同.结论 1周日均与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应关注学生在上学日和周六周日的视屏时间.  相似文献   

9.
探讨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的流行现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宁波市七~十二年级的在校中学生进行睡眠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睡眠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35%,其中男生为20.97%,女生为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14,P<0.01).中学生睡眠不足(<8 h/d)报告率为48.11%,男生为42.78%,女生为53.24%(x2=6.8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与BMI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睡眠不足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2),而女生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学生BMI关系密切,睡眠时间不足可能是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了解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肥胖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湖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整群抽取20所县/市城区中、小学校,对入选的4 164名学生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的平均视屏时间为(108.1±84.6) min/d,工作日和休息日视屏时间分别为(65.9±87.0) min/d、(215.0±130.1) min/d;休息日视屏时间男生[(222.3±132.0) min/d]高于女生[(206.8±127.5) min/d]、中学生[(224.9±132.4)min/d]高于小学生[(194.7±122.8)min/d]、农村学生[(224.8± 134.7)min/d]高于城市学生[(211.8±128.4) min/d](t值分别为3.810,-6.830,-2.652,P值均<0.05);工作日视屏时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控制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膳食情况、体力活动等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休息日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95%CI=1.11~ 1.72;OR=1.25,95%CI=1.00~1.56).结论 视屏时间过长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探讨广东省青少年睡眠时间、运动情况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青少年体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深圳市、阳江市、清远市3 020名初中和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身心健康问卷调查睡眠时间、运动等情况,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11.49%,初中生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3.18%,高中生为9.54%;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h的比例分别为74.83%和94.23%;初中生参加充足(≥3次/周)大强度和小强度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2.61%和29.02%,高中生分别为18.52%和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523,42.063,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h的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为9.99%,高于睡眠充足的学生(2.47%).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运动、城乡、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等因素以后,睡眠时间<8 h/d仍是高中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7,95%CI=1.34~5.75),运动情况与青少年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睡眠不足为高中生超重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参与运动与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无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肥胖之间的相关性,为防控小学生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于北京某城区12所小学选取三~五年级共1 889名学生并划分为肥胖及非肥胖组,问卷调查睡眠时间、视屏时间及其他肥胖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睡眠及视屏时间对学生肥胖的影响。结果 27.83%和77.08%的学生睡眠和视屏时间能达相应标准。每天睡眠时间≥9 h与<9 h、视屏时间<2 h与≥2 h的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9.46%和25.88%、18.09%和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和23.35,P均<0.01)。根据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两两组合进行分组,四组学生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1,P <0.01)。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发现相较于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的学生,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的学生肥胖率更低[肥胖率37.25% vs 17.39%,OR=0.48(95%CI:0.28~0.81),P=0.011]。结论 仅27.83%的三~五年级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达到国家卫生要求,每天睡眠时间≥9 h且视屏时间<2 h的学生更不容易肥胖。在学生肥胖干预项目中应加强对睡眠及视屏时间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为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5—6月选择南京市36所学校4~12年级学生(9~17岁儿童青少年)共4 401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测量。根据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BMI)将调查对象划分为超重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体力活动水平和视屏时间,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对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影响。结果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7.7%(1 219人),体力活动充足率为21.1%(930人),视屏时间较短率为96.3%(4 237人)。体力活动充足以及视屏时间较短的学生BMI值分别低于体力活动不充足以及视屏时间过长学生。体力活动不充足且视屏时间过长组超重肥胖的发病率最高(39.7%)。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不充足且视屏时间较短组以及体力活动充足且视屏时间较短组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为体力活动不充足且视屏时间过长组的0.54倍(95%CI=0.37~0.77)和0.64倍(95%CI=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河南省7~18岁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有效控制超重肥胖提供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随机抽取河南省内8个市18 8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中,正常组有11 185人,超重有4 415人,肥胖有3 223人。男生有10 073人,女生有8 750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11.6±4.1)岁,平均睡眠时长为(8.19±1.27)h/d,不同体重3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睡眠时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男生和女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随着睡眠时长的减少而增加(均有P趋势<0.05),且在不同睡眠时长下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均有P<0.05)。在小学、初中及高中人群分别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均有P<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有利于减少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家庭体育环境特征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为今后中国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家庭层面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0 — 12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清华附中、上海市闵行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陕西省秦汉中学4所学校抽取314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一周不同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定量测试。  结果  青少年静坐行为(SB)、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分别为(5016.33 ± 1872.00)、(338.03 ± 215.60)和(1585.24 ± 896.22)分/周;青少年家庭体育物理环境中的活动器材可用性和活动器材易用性得分分别为(12.62 ± 3.65)和(7.83 ± 3.52)分,家庭体育社会环境中的父亲模范作用、母亲模范作用、父亲鼓励支持策略和母亲鼓励支持策略得分分别为(15.69 ± 5.28)、(16.74 ± 4.11)、(22.29 ± 6.62)和(8.64 ± 3.17)分;不同性别青少年比较,男生除SB低于女生外,LPA、MVPA及活动器材易用性、父亲模范作用、母亲模范作用、父亲鼓励支持策略和母亲鼓励支持策略得分均高于女生(均P < 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活动器材可用性、母亲模范作用和母亲鼓励支持策略是青少年SB的主要影响因素,活动器材可用性、父亲模范作用、母亲模范作用和母亲鼓励支持策略是男生SB的主要影响因素,活动器材可用性和父亲鼓励支持策略是女生SB的主要影响因素;活动器材可用性和母亲鼓励支持策略是青少年LPA的主要影响因素,活动器材可用性和母亲鼓励支持策略是男生LPA的主要影响因素,活动器材可用性和父亲鼓励支持策略是女生LPA的主要影响因素;活动器材可用性和母亲鼓励支持策略是青少年MVPA的主要影响因素,活动器材可用性和母亲模范作用是男生MVPA的主要影响因素,父亲鼓励支持策略是女生MVPA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青少年身体活动与家庭体育物理环境和家庭体育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未来在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领域应更加关注家庭体育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了解广州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探讨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MS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区抽取7所中小学共1 242名10~17岁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的测量和血液中MS组分的检测,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组儿童青少年MS组分的水平及异常情况,计算MS患病率.结果 超重和肥胖组儿童青少年的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三酰甘油(TG)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组的WC,SBP,DBP,TG和HDL-C异常检出率均最高,而正常体重组最低(P值均<0.05).广州市10~17岁儿童青少年MS患病率为2.9%,其中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MS检出率分别为1.0%,13.7%和32.4%.结论 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MS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且随BMI增加而增加,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