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积极成长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缓冲效应,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9年10月新冠肺炎疫情前在安徽省池州市2个县中小学校招募1 322名四至九年级学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积极成长经历、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情况等信息,并于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复课后进行随访。以疫情前和复课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观测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间的相关性。  结果  复课后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22.6%,16.0%,40.0%,29.9%)高于疫情前(16.5%,13.5%,31.1%,22.6%)。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青少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在疫情前与复课后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05,0.27,0.84,1.84,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成长经历低分组复课后抑郁症状风险是疫情前的1.39倍(95%CI=1.05~1.84,P<0.05),自伤行为风险是疫情前的1.31倍(95%CI=1.05~1.62,P<0.05)。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中,疫情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焦虑、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风险降低相关。应从家庭、学校和同伴角度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的抑郁、焦虑症状变化趋势, 为儿童心理健康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 抽取武汉市硚口区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 分别于2020年6和12月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人口学信息、学生学习情况和抑郁、焦虑症状评价。  结果  共有963名学生完成两次调查。随访时小学生的抑郁、焦虑检出率(36.3%, 34.3%)与基线调查时(30.7%, 22.8%)相比显著升高(OR抑郁=1.45, 95% CI=1.16~1.83;OR焦虑=1.79, 95% CI=1.41~2.28, P值均 < 0.01)。父母为抗击新冠疫情一线人员对儿童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学习效率变低、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较少对儿童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持续关注, 应给予及时的心理保护,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前及期间城市学龄前儿童各类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为控制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使用和预防近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 于2020年6—7月, 横断面调查上海市闵行区幼儿园8 244名儿童, 通过家长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各类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长, 估算加权屏幕屈光时间, 分析家庭电子屏幕督导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加权屏幕屈光时间的关联。  结果  被调查学龄前儿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日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投影视屏时长过度检出率分别为30.52%, 51.40%, 56.82%, 而疫情前上学日三者检出率分别为21.94%, 41.80%, 47.51%。控制重要混杂因素后, 家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频率高、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有规定并严格实施与疫情前加权屏幕屈光时间负向关联(调整OR=0.60~0.77, P值均<0.05);家长陪伴孩子时使用电子屏幕的频率高、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有规定但实施不严格与加权屏幕屈光时间和疫情期间加权屏幕屈光时间增加正向关联(调整OR=1.18~1.80, P值均<0.05)。  结论  城市学前儿童疫情前后电子屏幕用眼时长均过长。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的控制措施中, 应注重家庭内部的电子屏幕使用管理和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考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的亲子冲突状况,为促进疫情期间家庭和谐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3月中旬采用问卷星对12 711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网络匿名调查,考察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情绪反应、应对方式以及亲子冲突频率和年级发展趋势。  结果  亲子冲突按发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绪对立(62.3%)、言语冲突(52.6%)和身体冲突(20.5%)。38.1%的家长和23.6%的学生出现了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且学生的应对方式比家长更单一。77.9%的家庭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主要由孩子的学习问题(45.6%)、日常安排(22.1%)和电子产品使用(10.2%)等引起。和去年相比,31.4%的家庭报告最近1个月亲子冲突频率增多。  结论  亲子冲突在中小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并受到疫情等应激因素影响。建议加强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4月,方便选取广州市、湛江市和中山市7 755名中小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定情绪行为问题,使用自编生活行为方式调查问卷收集中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段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  结果  广东省6~17岁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0%,14.4%,7.3%和10.1%。男生心身问题、多动指数检出率(3.4%,4.1%)高于女生(2.3%,2.5%),焦虑检出率(2.8%)低于女生(4.9%)(χ2值分别为8.08,14.40,25.38,P值均 < 0.05)。不同学段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88,228.00,28.28,85.19,15.66,39.3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存在心身问题(OR=1.37,95%CI=1.04~1.82)、多动指数(OR=1.58,95%CI=1.21~2.06)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生,发生焦虑(OR=0.50,95%CI=0.39~0.64)风险低于女生; 学段是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的影响因素。视屏时间过长、睡眠时长不达标的学生更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  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性别、学段、视屏时间和睡眠是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应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干预。  相似文献   

6.
翟文海  张琼  闫俊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55-1060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中国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和相关因素的变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CBM、WanFang、CNKI和CIP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大学生抑郁相关因素的文献,以文献调查时间在2020年1月前后判定疫情前后,研究工具限用抑郁自评量表或流调用抑郁量表,运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疫情前文献26篇,样本量共76 816人,疫情后文献18篇,样本量共102 653人。疫情后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疫情前(35.7%,30.9%),15个因素被纳入Meta分析,疫情前大三年级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OR=1.27);疫情前后大四年级、性格内向、不吃早餐、身体不健康、家庭经济差、单亲家庭、熬夜、睡眠质量差均与大学生抑郁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44,1.35;1.68,2.01;3.33,3.03;2.21,4.99;1.80,1.89;2.33,1.92;1.53,3.08;2.23,2.97),高社会支持、体育锻炼均与其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7,0.55;0.78,0.60)(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性格内向、体育锻炼、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和熬夜对其影响高于疫情前。应针对性加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高校首批返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701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9.33%(522/2 701)。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OR=2.24,95%CI=1.47~3.41)、从来不吃早餐(OR=3.25,95%CI=1.86~5.68)、疫情期间家庭受损(OR=1.48,95%CI=1.17~1.87)以及消极应对(OR=1.15,95%CI=1.12~1.17)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父母之间关系非常差相比,父母之间关系一般(OR=0.23,95%CI=0.06~0.89)、比较好(OR=0.23,95%CI=0.06~0.87)、非常好(OR=0.19,95%CI=0.05~0.74)均与睡眠障碍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疫情期间每周锻炼1~2次(OR=0.76,95%CI=0.58~1.00)、积极应对(OR=0.93,95%CI=0.91~0.96)亦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使返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母亲文化程度、早餐习惯、疫情期间家庭受损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返校大学生给予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返校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首批返校的2 697名大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等。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1.8%,焦虑检出率为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男生的1.28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30倍;外向性格(OR=0.62)、中性脾气(OR=0.55)及温和脾气(OR=0.46)、每周体育锻炼次数适中(1~2次:OR=0.73;3~4次:OR=0.65)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负相关;早餐次数较少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独生子女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风险是非独生子女的1.61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45倍;中性脾气(OR=0.67)及温和脾气(OR=0.56)、每周体育锻炼1~2次(OR=0.67)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负相关;从来不吃早餐(OR=2.03)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首批返校大学生群体抑郁检出率较高。学校应针对有因疫情所致损失经历、独生子女、具有不良早餐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及时开展有效情绪疏解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非武汉地区居民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 于2020年3月14日―3月17日在网上发放自行编制的电子问卷, 内容包括一般个人信息、焦虑和抑郁症状等信息, 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湖北非武汉地区居民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在483名调查对象中, 男性122人(25.26%), 女性361人(74.74%), 平均年龄(45.00±10.00)岁, 担心会被感染者388人(80.33%), 疫情期间做过心理咨询74人(7.04%), 焦虑症状检出率13.66%(66/483), 抑郁症状检出率26.29%(127/4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担心会被感染和疫情期间做过心理咨询是焦虑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女性、担心会被感染、疫情期间做过心理咨询是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 知道疫情期间国家有开通心理援助渠道是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下湖北非武汉地区居民焦虑及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相关部门需采取措施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 缓解该地区居民的焦虑及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亲子关系与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关联性,为预防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子2020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某寄宿制中学1790名初中生进行亲子分离、家庭亲密度、叛逆心理情况调查,采用x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亲子关系对学生叛逆心理的影响.结果 初中生叛逆心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期间焦虑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6 276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COVID-19流行期间对被试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医学生焦虑得分为(38.52±7.76)分,焦虑情绪检出率为8.9%。医学生在性别、辅导员在COVID-19流行期提醒注意防护频次、本/专科生、户籍所在地、自评近期健康状况、所居住小区是否有COVID-19确诊患者、关注度、盲目消毒、自评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恐慌程度等方面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生(OR=1.25)、自评自己感染COVID-19的风险高(OR=1.71)、特别恐慌(OR=2.75)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女生(OR=0.62)、来自农村(OR=0.80)、自评近期健康状况一般(OR=0.06)、健康状况较好(OR=0.11)、健康状况很好(OR=0.30)、所居住小区无COVID-19确诊患者(OR=0.67),对COVID-19疫情每天关注一两次(OR=0.47)、频繁关注(OR=0.38)、盲目消毒行为一般(OR=0.53)、盲目消毒行为较少(OR=0.32)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医学生焦虑得分较高,不同性别、本专科层次医学生存在差别。医学生应做好心理调适,适度关注相关信息,正确认识疫情;学校辅导员应多关心学生,并进行多方式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在线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6—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皖南地区医学与非医学高校各1所,对其中3 781名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进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的网络问卷调查。  结果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情绪检出率(30.03%,31.05%,14.50%)均低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44.49%,46.22%,2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49,88.26,63.08,P值均 < 0.05)。2所院校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以中度为主(18.43%,20.68%),压力以轻度(9.41%)和中度(5.29%)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医学生、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线上教学不满意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1.84,1.28,1.63,1.75,1.24)、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1.79,1.22,1.65,1.77,1.19)和压力负性情绪(OR值分别为2.09,1.41,1.58,1.29,1.48);女生相比较男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82)和焦虑症状(OR=0.74);居住地在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OR=1.27);高年级学生更容易感到压力的存在(P值均 < 0.05)。  结论  在线学习期间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与压力负性情绪检出率较高。家庭和学校应及时关注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并针对不同特征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听力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及有关部门开展听力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3—11月对太原市4所高校1 306名学生进行听力损失筛查及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大学生听力损失筛查阳性率为31.70%,4 000 Hz阳性者居多,占51.91%;听力保健相关问题总知晓率为58.9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耳机日累计使用时间>4 h、耳机单次使用时间>1 h与大学生听力损失筛查阳性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3,1.14,P值均<0.01),听力保健认知佳、父母最高学历(本科及以上高中或大专)与大学生听力损失筛查阳性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4,0.76,0.37,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听力保健认知度偏低,高校和有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听力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017―2019年武汉市不同听力主观感觉人群的听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对前来体检的部分汽车制造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在排除信息缺失的个体后,最终纳入15 594人进行分析与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听力主观感觉人群听力的影响因素。  结果  在15 594名汽车制造业男性工人中,听力主观感觉好、一般和差的占比分别为45.86%(7 152/15 594)、51.75%(8 070/15 594)和2.39%(372/15 594)。语频和高频检测结果显示,在听力主观感觉好的人群中,其听力损失的占比分别为3.45%和18.47%。在听力主观感觉好的人群中,年龄≥40岁(OR=4.53, 95% CI: 3.34~6.14, P < 0.001)和服兵役或射击行为(OR=1.55, 95% CI: 1.01~2.41, P < 0.001)是高频双耳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在听力主观感觉一般和差的人群中,年龄≥40岁、职业性噪声暴露、暂时性耳鸣、听力突然改变和目前吸烟是高频双耳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听力主观感觉好的部分人仍然存在听力损失,不同听力主观感觉人群听力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正念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高等院校护理学院240名在读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简洁版五因素正念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使用Mplus软件检验中介效应。
  结果  18.8%的护理本科生存在抑郁症状;27.9%的护理本科生存在焦虑症状;13.3%的护理本科生存在压力症状;31.7%的护理本科生睡眠质量欠佳。正念水平对睡眠障碍(β = - 0.242,P < 0.01)、压力(β = - 0.397,P < 0.01)、焦虑(β = - 0.350,P < 0.01)、抑郁(β = - 0.484,P < 0.01)均有直接影响,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睡眠障碍(β = - 0.171,P < 0.01)、压力(β = - 0.105,P = 0.029)、焦虑(β = - 0.102,P = 0.034)、抑郁(β = - 0.180,P < 0.01)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1.40%、20.92%、22.52%、37.19%。
  结论  正念水平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改善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护理教育者可考虑将正念减压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并给予护理本科生足够的心理、情感支持和鼓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新冠肺炎后疫情期大学生复课后的风险感知和预防行为,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贵州某高校835名复课大学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和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37.0%的大学生认为感染的概率很高,57.4%的大学生认为如果感染严重程度很高,大学生认为远离拥挤的场所是较好的预防行为(84.3%),89.7%的大学生常戴口罩,91.4%的大学生常洗手;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预防行为两两间呈正相关(r=0.10~0.65,P值均 < 0.01);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在风险感知和预防行为间既起部分中介作用,也起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  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感知中等,能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风险感知可直接影响预防行为,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预防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改善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使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藏大学1 288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被试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为(5.32±2.94)分,20.5%(264名)睡眠质量差。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6.0%(592名)和24.4%(314名),20.4%(263名)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藏族、吸烟、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抑郁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5,1.80,1.51,1.67,5.60),藏族、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焦虑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2,1.91,10.22)(P值均 < 0.05)。  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存在密切关系。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存在睡眠障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