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递增负荷运动试验,筛选能有效评估有氧耐力的动态心肺功能指标。方法 于2019年3—11月,从北京市5所高校随机招募能够理解试验并自愿配合整个测试过程的266名志愿者。采用德国Cortex Metalyzer 3B系统和美国Cheetah NICOM系统实时监测气体代谢和心功能,通过线性递增负荷方案测得最大摄氧量。根据研究设计选取有氧耐力和动态心肺功能指标,采用相关和典型性相关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男生最大摄氧量(VO2max)绝对值、VO2max相对值、最大每搏输出量(SVmax)、最大每搏输出量指数(SVImax)均显著高于女生,动态心肺功能指标K值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17.8,10.1,8.5,4.3,-6.3,P值均<0.05)。简单相关发现,VO2max绝对值、VO2max相对值与K值、b值呈负相关,VO2max绝对值、VO2max相对值与SVmax、SVI  相似文献   

2.
杨梅  朱欢  肖杰文  彭永  张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1000-1004
  目的  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微循环功能和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影响,并对微循环功能与VO2max的关联性进行研究。  方法  以湖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7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运动组,70名习惯久坐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对照组。使用PF6000型双通道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对受试者右侧下肢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功能进行测试;使用PFT Ergo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及所配备的功率自行车对受试者VO2max进行测试。  结果  运动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MBP)基线值(6.5±1.8)低于对照组(8.1±2.5),但微血管反应性(1 666.3±588.6)高于对照组(1 165.2±407.1);运动组VO2max的绝对值(2 684.8±451.1)mL/min和相对值(42.7±4.3)mL/min均高于对照组(2 474.4±423.5, 35.1±4.8)mL/min(t值分别为-3.42,4.46,2.16,3.25,P值均 < 0.01)。微血管反应性和VO2max(相对值)呈正相关(β=0.40, P=0.03),经皮氧分压和VO2max(相对值)相关无统计学意义(β=0.23, P=0.19)。  结论  长期有氧运动能降低大学生安静时MBP,提高微血管反应性、经皮氧分压,微血管反应性的改善可能是有氧运动提高VO2max相对值的重要外周生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世居高原藏族大学生移居平原初期肝脏功能变化规律,为世居高原藏族脱适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  选取从高原(西藏)初入平原(陕西)的3 035名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脱适应症状筛查。将受试者分为体重偏轻、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4组,分别于初入平原3,6,9 d检测肝脏功能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异常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肝功能指标异常的关系。  结果  超重藏族男生与肥胖藏族男女生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超重藏族男生和肥胖藏族女生的总胆汁酸(TBA)在脱适应初期均高于体重正常组(P值均 < 0.05)。在脱适应3,6,9 d,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包括超重组男、女生直接胆红素(DBIL)、肥胖组女生血清总蛋白(TP)、球蛋白(GLOB)(P值均 < 0.05)。超重组男生ALT(13.9%),肥胖组男、女生ALT(34.3%,26.7%)、GGT(11.4%,13.3%)和女生AST(10.0%)肝功能指标异常率高于体重偏轻(2.8%,3.5%,0,1.0%,1.5%)、正常组(3.5%,3.4%,0.9%,3.6%,4.1%)(χ2值分别为48.07,20.55,20.55,17.93,10.23,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因素后,超重与ALT(OR=2.10,95%CI=1.20~3.62)异常呈正相关,肥胖与ALT(OR=5.50,95%CI=4.23~7.40)、GGT(OR=4.10,95%CI=2.03~6.74)异常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世居高原藏族大学生移居平原初期,肝脏功能指标变化与BMI相关。超重肥胖者肝功能损伤指标异常率较高。肥胖高危人群从高原移居平原地区时需进行健康检查及医务监督。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高海拔地区10~15岁藏族青少年社交焦虑状况及其与睡眠时长之间的关联,为高海拔地区藏族青少年社交焦虑预防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4—6月选取西藏拉萨、昌都、那曲地区2 426名藏族青少年进行基本人口学信息、社交焦虑及睡眠状况的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 高海拔地区10~15岁藏族青少年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6.51±4.32)分,社交焦虑检出率为5.23%;睡眠持续时长平均为(7.42±1.18)h/d。在不同性别、是否超重肥胖、是否体力活动充足、是否睡眠充足方面相比较,藏族青少年社交焦虑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44,14.39,7.83,7.21,P值均<0.05)。调整相关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睡眠不足(OR=2.91,95%CI=1.82~4.61),女生睡眠不足(OR=3.51,95%CI=2.01~6.04),总体睡眠不足(OR=3.12,95%CI=1.91~4.58)与藏族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85—2019年湖南省19~22岁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高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1985—2019年连续进行的8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中选取14 490名19~22岁湖南省大学生的耐力跑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985—2019年湖南省汉族19~22岁大学生耐力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市和乡村男生1 000 m跑时间平均增加41.9,45.4 s,城市和乡村女生800 m跑时间分别平均增加29.5,30.6 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7)、城乡分布(以乡村学生为参照组,β=0.44)、GDP水平(β=0.94)以及城市化水平(β=0.44)与男生耐力跑时间均值呈正相关(P值均<0.05);城乡分布(以乡村学生为参照组,β=0.92)、GDP水平(β=1.38)以及恩格尔系数(β=0.93)与女生耐力跑时间均值呈正相关,BMI(β=-0.47)与女生耐力跑时间均值呈负相关(P值均<0.05)。  结论  1985—2019年湖南省汉族大学生耐力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城乡分布、地区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市化水平和BMI为耐力素质的相关因素。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甘孜高海拔地区藏族儿童脂肪代谢与心率拐点(heart rate deflection point, HRDP)的关系,为甘孜地区藏族儿童有效控制脂肪和身体锻炼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于2019年9—10月抽取甘孜地区284名世居藏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递增负荷的方法评估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小学生心率拐点及拐点的速度,并测试被试的血清脂代谢指标,分析心率拐点与脂代谢水平之间的关联。  结果  甘孜高海拔地区藏族小学低年级不同营养状况学生血清瘦素、脂联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16,10.12,11.24,4.35,P值均 < 0.05)。低、中、高年级不同营养状况心率拐点时的心率值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5,4.76,4.68,P值均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小学低年级肥胖、超重、正常、消瘦组学生心率拐点与血清瘦素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66,0.14,0.45,0.65,P值均 < 0.05)。  结论  甘孜高海拔地区藏族儿童心率拐点与脂肪代谢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拐点心率可作为高原儿童运动干预的有效参考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2019年宁夏地区11~18岁男生肥胖与首次遗精的相关性,为肥胖与青春期发育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11~18岁男生5 240名,提取调查数据中身高、体重及是否发生首次遗精3个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来判断营养状况,采用χ2检验比较各营养状况组间差异;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半数遗精年龄,运用U检验比较城乡组间半数遗精年龄的差异。  结果  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1~18岁男生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5.5%和8.8%,城市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8%和10.5%,乡村男生分别为12.9%和6.9%。11~18岁城市男生半数遗精年龄为14.94岁,乡村男生半数遗精年龄为15.33岁(P < 0.01)。根据营养状况分组后,消瘦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男生半数遗精年龄依次为15.61,15.10,15.05,15.05岁。  结论  宁夏地区男生营养状况与首次遗精年龄无关,但营养状况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0—2019年宁夏7~18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变化趋势,为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00—2019年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宁夏地区数据,选取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体重、身高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19年宁夏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4%(1 181/8 855),9.19%(814/8 855),男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11.68%,肥胖增长率为10.07%(χ2=27.60,P<0.01)。女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6.95%,肥胖增长率为5.77%(χ2=33.82,P<0.01)。城市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总体增长率均最高,为11.38%和10.45%。农村男生的超重和肥胖增长率在2010年之后均高于城市男生(χ2值分别为13.90,17.09,P值均<0.05),女生肥胖增长率在2014年之后农村均高于城市(χ2值分别为9.94,33.39,P值均<0.05)。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片区由好到差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由高到低(χ2值分别为35.19,35.35,P值均<0.01)。  结论  2000—2019年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及体质量指数趋于持续性增长趋势,且农村超重和肥胖增长率逐渐超过城市。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具体措施应尽快制定,降低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在中国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16 545名13~22岁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中的心理问卷进行心理亚健康测试。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组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总体检出率为18.5%,BMI消瘦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为22.3%,38.7%和44.7%,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8,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后,相对于BMI正常者,消瘦者(OR=1.19,95%CI=1.09~1.30)、超重者(OR=2.76,95%CI=2.47~3.09)和肥胖者(OR=3.43,95%CI=2.83~4.15)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增加。  结论  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相关,消瘦、超重和肥胖者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均高于正常者,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将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COVID-19疫情改变了儿童生活方式,本文旨在探讨COVID-19疫情对儿童BMI的影响。  方法  基于苏州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监测项目,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40所小学,共计331 341人次学生BMI监测数据,比较2016—2020年BMI-Z评分和超重肥胖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平均每年监测人数为66 868人。2020年BMI-Z评分明显增高(0.580),高于2016—2019年的最高值(0.427),增高0.158(95% CI: 0.144~0.171, P < 0.001);男生的BMI-Z评分增幅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均有P < 0.001)。2016—2020年,随着年份增加,超重肥胖率增加,消瘦率降低(趋势性χ2=595.834, P < 0.001),2020年肥胖率明显高于2016—2019年最高值(15.9% vs. 12.9%, χ2=253.616, P < 0.001),不同性别和地区呈现相同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和2016年比,2017—2019年肥胖情况未呈现明显差异,2020年肥胖率明显升高(OR=1.323, 95% CI: 1.280~1.366)。  结论  COVID-19疫情加速了苏州市6~12岁儿童BMI的增加。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关注儿童持续增加的超重肥胖率。  相似文献   

11.
李尚乐  张强  荣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84-1387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19年西藏自治区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工作,涉及拉萨、日喀则、那曲、昌都、山南市和阿里地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地级市选取1个城区和1个县,共监测中小学生19 023名。统计分析中小学生脊柱弯曲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人数223人,检出率为1.17%。不同片区、不同性别的学生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01,8.0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测点、学段、性别、身高、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面平均照度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44,2.17,2.46,1.62,1.02,0.11,1.00,P值均 < 0.05)。  结论  应从影响因素出发,多种措施并举,减少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政策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月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18岁1 20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分析阿坝州不同民族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的关联。  结果  藏族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14.0%)高于汉族(8.8%)与羌族(8.2%),初中生(10.5%)高于高中生(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34,13.62,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参照组对比,上网>1 h/d、看课外书>2 h/d、电子游戏>1 h/d、看电视>1 h/d的中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23.7%,19.6%,27.8%,26.7%)明显上升(OR值分别为1.26,1.09,1.38,1.18,P值均<0.05)。  结论  阿坝州不同民族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减少静态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助于预防和防控中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塔吉克族中学生睡眠状况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关联,为改善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1 224名塔吉克族中学生进行睡眠、NSSI、一般人口学状况等方面的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与NSSI之间的关系。  结果  高海拔地区塔吉克族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7.92%。有18.71%的学生存在失眠问题,14.62%的学生在过去1周有过至少1次做噩梦。中学生在不同性别、年级、自评身体状况、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等方面NSSI检出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5,19.12,13.83,12.39,8.32,11.45,17.31,9.7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学日睡眠时间≥9 h/d与NSSI存在负相关(OR=0.62);周末睡眠时间<5 h/d(OR=1.81)、5~<7 h/d(OR=1.45),失眠(OR=1.33)、做噩梦(OR=1.64~3.27)与NSSI呈正相关(P值均<0.05)。  方法  塔吉克族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失眠和做噩梦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对高海拔地区塔吉克族中学生的睡眠干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藏族迁移学生营养、视力健康状况与兰州本地学生的差异,为学生营养干预及视力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取样法,于2020年9—12月选取自甘南藏族自治州迁移至兰州新区1所全封闭寄宿制中学2 434名学生及兰州市七里河区3所非寄宿制中学的3 291名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测量及视力检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藏族迁移学生与本地学生营养、视力不良、近视情况的差异。  结果  藏族迁移男、女生超重(2.8%,5.7%)、肥胖(11.0%,8.3%)比例均低于同性别本地学生(5.6%,8.3%;24.9%,20.9%)(χ超重2值分别为12.17,7.21;χ肥胖2值分别为81.33,91.34,P值均 < 0.05);藏族迁移男生营养不良比例(9.9%)高于本地男生(7.2%)(χ2=6.65,P < 0.05)。藏族迁移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低于本地学生(χ2=3.93,P < 0.05),近视检出率低于本地学生(χ2=975.82,P < 0.01);藏族迁移男生色盲色弱检出率高于本地男生(χ2=8.38,P < 0.05);藏族迁移女生色盲色弱检出率低于本地女生(χ2=8.08,P < 0.05)。藏族迁移男生轻、中度视力不良与轻、中、重度近视检出率均低于本地男生(χ2值分别为3.88,8.32,13.72,55.96,338.50,P值均 < 0.05)。藏族迁移女生轻、中、重度近视检出率均低于本地女生(χ2值分别为7.62,37.79,424.00,P值均 < 0.05)。  结论  藏族迁移学生超重肥胖率低于本地学生,应关注藏族男生营养摄入,减少营养不良;藏族迁移学生近视检出率较低,但初中组藏族学生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较本地学生高,应关注藏族初中阶段学生视力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学生体能状况及其与早餐频次的关联,为改善中学生体能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于2020年9月选取上饶市2 732名初、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学生吃早餐的频次,同时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和其他生活行为方式,体能测试包括握力、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50 m跑和20 m往返跑项目。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早餐行为中学生体能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餐行为与体能之间的关联。结果 中学生体能不合格检出率为21.5%。不同早餐频次中学生握力、20 m往返跑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27,13.90,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 m往返跑是否合格与早餐频次(有时吃、不吃或偶尔吃)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1,2.08,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低频率早餐行为是20 m往返跑不合格发生的相关因素,学校和家庭应关注中学生早餐消费情况,确保每日营养摄入充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暴力暴露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 探究情绪平衡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解青少年暴力暴露的现状及特点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南地区3所中学共2 506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 使用暴力暴露问卷(VE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及情绪平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暴力暴露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85, 21.14, 2.90, 7.62, 8.13, 8.1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7.05, 18.61, 7.4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中学生情绪平衡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7.93, 9.22, 7.71, 6.86, P值均 < 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暴力暴露水平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与情绪平衡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 -0.20, P值均 < 0.01)。分层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情绪平衡在初中生暴力暴露和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t=-3.35, β=-0.02, P < 0.01)。  结论  暴力暴露与初中生抑郁情绪相关, 提高其情绪平衡能力, 可以有效减缓暴力暴露对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负面影响, 降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小学生受欺凌情况及自伤行为的关系,为预防中小学生的自伤行为提供干预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阳、安阳和新乡市11 107名中小学生,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受欺凌报告率(18.1%)高于女生(9.8%),女生的自伤行为报告率(3.9%)高于男生(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5.56,4.64,P值均<0.05);受欺凌程度(r=0.44)和受欺凌种类数(r=0.42)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婚姻关系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1,P<0.01);父母婚姻状况对受欺凌程度(β=-0.01)、种类数(β=-0.05)与自伤行为水平之间的关系均有负向调节作用(P值均<0.01)。结论 父母婚姻质量在中小学生受欺凌影响自伤行为中起调节作用,父母婚姻质量越低,受欺凌子女自伤行为风险越高。应关注受欺凌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质量,从而更好地避免受欺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