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的抑郁、焦虑症状变化趋势, 为儿童心理健康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 抽取武汉市硚口区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 分别于2020年6和12月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人口学信息、学生学习情况和抑郁、焦虑症状评价。  结果  共有963名学生完成两次调查。随访时小学生的抑郁、焦虑检出率(36.3%, 34.3%)与基线调查时(30.7%, 22.8%)相比显著升高(OR抑郁=1.45, 95% CI=1.16~1.83;OR焦虑=1.79, 95% CI=1.41~2.28, P值均 < 0.01)。父母为抗击新冠疫情一线人员对儿童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学习效率变低、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较少对儿童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持续关注, 应给予及时的心理保护,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江西省上饶市B县1 188名13~18岁儿童(非留守617名,留守571名)进行评估,同时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力活动、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时间、膳食行为、睡眠情况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结果 留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6月选取大庆市第三医院12~18岁265名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MADD青少年孤独感平均得分为(56.49±10.83)分,处于中等水平。学段、性别、医疗费用负担、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患者饮酒情况在MADD青少年孤独感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7.65,-60.62,21.92,8.52,16.22,P值均 < 0.01)。MADD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与睡眠质量、人际困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76,0.50,P值均 < 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女生、重度医疗费用负担、人际困扰、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为MADD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11,0.13,0.09,0.46,0.10,-0.24,P值均 < 0.01)。  结论  MADD青少年存在中等程度孤独感,护理人员应注重MADD青少年孤独感等负性情绪体验,从提高睡眠质量、减轻人际困扰及提升心理弹性等方面减轻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李月月  刘琴  黄欣  杨博  方波  盛露露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6):830-832+836
目的探究儿童青春早期心理应激对焦虑及抑郁症状水平的预测作用,为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对象来自重庆市区4所小学998名男女童组成的青春发育队列,青春早期测量其心理应激水平,并在4年后随访其焦虑及抑郁水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青春早期心理应激对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影响。结果被试者青春早期心理应激平均得分为(34.79±24.78)分,4年后焦虑和抑郁平均得分分别为(11.20±10.89)(12.06±6.69)分,检出率分别为14.03%和15.63%。女童焦虑和抑郁得分均高于男童(t值分别为51.58,5.48,P值均<0.05);父母文化程度和自觉父母关系状况不同的儿童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4,7.38,10.49,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女童(β=4.38)、青春早期应激水平越高(β=0.13)、年龄越大(β=0.89),其4年后焦虑水平越高;儿童青春早期应激水平越高(β=0.05)、年龄越大(β=0.57)、自觉父母关系越差(β=1.19)、母亲文化程度越低(β=-1.00),其抑郁水平越高(P值均<0.05)。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台州市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及其与学业负担的关系,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9—11月,运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台州市5个区县的30所中学抽取初一到高三学生共8 128名完成问卷星平台的在线调查。采用青少年学习压力量表(ESSA)测量中学生学习压力情况,儿童抑郁量表(CDI)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分别用于筛查抑郁和焦虑症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学生学业负担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台州市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9.3%和11.1%。中学生学习压力量表平均得分为(52.8±11.5)分;课外辅导班和兴趣班门数平均<1门,课外班每天平均时长<1 h;人均每天用3.6 h写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家长、补习班布置作业<1 h; 30.0%的学生学习日可自由支配时间≤0.5 h, 28.5%的学生周末可自由支配时间≤2 h, 30.8%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一般人口学变量后,学习压力量表得分更高、参与更多课外辅导班和兴趣班、学习日和周末写学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问题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儿童心理问题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杭州市某小学三~六年级学生370名为调查对象,利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报告有行为问题和本人报告有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各个维度都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P值均<0.01)。A行为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P<0.05),而N行为对家庭生活与自我认识维度无明显影响(P=0.190,0.898)。结论儿童各种心理问题对主观生活质量各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高蕾  李方明  高晓雷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4):593-596,601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改善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使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藏大学1 288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8.
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高年级小学生体育锻炼、饮食和休闲生活三方面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学生日常生活调查问卷和中文版儿童用心理健康诊断分型量表针对天津市10所小学4~6年级1 59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在生活激情和应激反应各维度上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和饮食规律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在运动指数和饮食状况良好度得分上,不同家庭类型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指数与饮食状况良好度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P<0.01),2者与生活激情各维度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应激反应各维度得分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在独生-非独生子女样本均见到"父母有无一起体育锻炼"喜欢学校体育课与否"等5个变量和饮食行为的4个变量,对运动指数的预测作用。母亲学历和年龄、平均每次看电视的时间等5个变量对饮食状况良好度得分的预测作用。(2)小学生体育锻炼频率高、时间长,饮食规律性良好,睡眠充足,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就高;看电视的频率越高、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的行为发生率越高,其应激反应程度越高。结论体育锻炼、饮食行为和休闲生活是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整体的,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牙周炎与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方法 从某医院体检人群中选取单纯牙周炎175例(轻、中、重度牙周炎分别为70例、58例和47例)和健康对照组200例为研究对象,以自填式问卷方式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心理因素(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定量表)及生活方式等内容.结果 轻、中、重度牙周炎组抑郁、焦虑情绪评分及检出率均高于健康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危险因素有抑郁情绪(OR=4.090,95% CI:1.901 ~8.800)、焦虑情绪(OR =3.311,95% CI:1.586 ~6.912)、糖尿病(OR=2.543,95%CI:1.387 ~4.665)、高血压(OR=2.505,95% CI:1.353 ~4.638)、吸烟(OR=2.262,95% CI:1.622~3.154)、不良口腔习惯(OR=1.838,95% CI:1.081 ~3.127)和饮酒(OR=1.705,95% CI:1.225 ~2.374),保护因素有刷牙时间≥3 min(OR =0.318,95% CI:0.186 ~0.544)、定期牙周检查(OR=0.374,95% CI:0.203 ~0.689)、使用牙线(OR=0.450,95% CI:0.262 ~0.772)、积极心理应对方式(OR=0.492,95% CI:0.288 ~0.840)和饮用绿茶(OR=0.674,95% CI:0.470~0.966).结论 改善牙周炎患者的不良情绪,控制血糖、血压,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戒除不良行为等,可降低牙周炎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识别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潜类别与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的关联。  方法  于2020年10—12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辽宁省4所中学1 402名初、高中学生,采用线上社交焦虑问卷(SAS-SMU)、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分为低线上社交焦虑型(47.00%,659名)、中线上社交焦虑型(43.37%,608名)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9.63%,135名)3个潜在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中线上社交焦虑型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22,2.23,P值均 < 0.01)和睡眠质量(β值分别为0.85,1.68,P值均 < 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  中学生的线上社交焦虑存在异质性。学校和家庭应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中学生,防止出现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汪小斌  田娟  唐梅  汪俊华  陈雄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489-1491
探讨贵州省中学生死亡焦虑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抽取3 个地区共5 092 名中学生,应用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Templer-Death Anxiety Scale,T-DAS) 、中学生抑郁量表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贵州省中学生死亡焦虑与抑郁总均分分别为(7.28±3.02) (2.00±0.77) 分.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焦虑情感、压力与痛苦、时间意识、认知4 个维度和与学业有关的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029,0.067,0.091,0.142,P 值均< 0.05).典型相关分析中得到3 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分别是0.212, 0.101,0.047.典型变量主要反映认知与一般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压力与痛苦和一般抑郁情绪、与人际关系有关的抑郁情绪、与学业有关的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P 值均<0.05).结论 死亡焦虑与抑郁具有相关性,可通过提出有效的死亡焦虑干预策略,改善抑郁情绪,从而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了解杭州市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为改善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情绪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对杭州市560名农民工学校小学生和545名城市小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农民工小学抑郁症状较明显的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开展为期1年的心理干预,以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干预后再次评价.结果 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18%,城市小学生检出率为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5);抑郁症状检出率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农民工学校小学生负面情绪、负性自尊、人际问题及总得分高于城市小学生(P值均<0.05).农民工小学男生人际问题得分高于女生,独生子女负面情绪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越排后的小学生抑郁各因子及总得分越高(P值均<0.05).干预对象干预前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00%,干预后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干预后,儿童抑郁量表快感缺乏、负面情绪、人际问题及总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值均<0.05).结论 杭州市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症状不容乐观,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家庭重大变故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影响,为防治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对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江大学6所高校的9779名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与心理状况相关数据,心理状况信息采...  相似文献   

14.
了解海口市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少年抑郁预防策略和开展干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海口市城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 995名中小学生,运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调查.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海口市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32.3%,男生检出率为34.6%,女生检出率为29.9% (x2=12.33,P<0.01);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检出率分别为34.6%,28.3%,32.6%,32.5%,31.9%,34.9% (x2=11.35,P<0.05);城市学生检出率为29.4%,农村为39.0% (x2=42.83,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学校所在地、父亲文化程度、是否有学习压力、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类型等对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口市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儿童抑郁预防干预研究应考虑性别、年级、学校所在地、父亲文化程度、是否有学习压力、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类型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医学生抑郁和焦虑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我国西南地区医学院校本科生心理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横断面调查,同时获取学生过去一个月内运动、睡眠、吸烟、饮酒、疾病治疗信息。结果 共计1 053名医学本科生参与调查,平均年龄为20.2岁(标准差为1.5岁)。BDI评分结果表明,20.9%的调查对象有抑郁症状(BDI得分≥14),SAS评分结果表明19.6%的调查对象有焦虑症状(SAS得分≥50),而10.0%的调查对象同时具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状态与学校类型、年级、近期用药或住院、睡眠缺乏、体育锻炼频率存在相关性,而焦虑与学校类型、专业、临床实习经历、近期用药或住院、睡眠缺乏、体育锻炼频率、持续饮酒有关。结论 西南地区医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普遍,医学院校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预防和干预医学生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市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共3 470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结果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12%,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遭受校园欺凌(OR = 2.748,95%CI:2.257~3.346)、被家长打骂(OR = 2.025,95%CI:1.679~2.433)、学段(职高:OR = 1.883,95%CI:1.286~2.758;高中:OR = 1.242,95%CI:1.001~1.541)、上网时间越长(≥3 h:OR = 1.773,95%CI:1.366~2.302;2~<3 h:OR = 1.525,95%CI:1.190~1.954)、女生(OR = 1.352,95%CI:1.141~1.603)、农村地区(OR = 1.351,95%CI:1.126~1.622)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体育课时数多(2 节:OR = 0.685,95%CI:0.504~0.931;≥3 节:OR = 0.583,95%CI:0.425~0.799)、睡眠时间充足(OR = 0.676,95%CI:0.562~0.812)都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指数C - index = 0.700,95%CI:0.680~0.721)和准确度(Hosmer - Lemeshow检验χ2 = 2.885,P = 0.94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职高或高中、上网时间越长、女生、来自农村地区、体育课时数少、睡眠时间不足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可以利用列线图直观、有效地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群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了解大学生的抑郁状态,探讨心理干预技术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哈尔滨6所高校各专业大学生5 240名,用贝克抑郁量表筛选出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35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180名)和对照组(175名),对干预组大学生进行12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对照组大学生只进行阶段性的电话随访.结果 干预前、后大学生抑郁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效应(F=301.357,P<0.01)、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F=10.713,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43,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抑郁得分分别为(15.96±7.84) (14.66±7.39)分,干预后降低为(7.02±5.85) (8.55±5.75)分(F值分别为215.90,97.838,P值均<0.01);干预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抑郁得分(F=6.24,P<0.01).结论 心理干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and persist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kinawa, Japan. METHODS: The study sample was 3202 students from 12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completed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from October through December 1997. We measure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using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We asked students to report whether they had depressive symptoms at any time in the immediate past week, and whether those symptoms persisted for 5-7 days. The psychosocial variables examined were life stressor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health practices, 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examined using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RESUL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and other psychosocial variables, pres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fe stressors in the domains of friends, family, and teachers. Similarly, persist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also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fe stressors in the domains of friends and teachers. Presence and persist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health practices, more social support, high self-esteem, and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CONCLUSIONS: The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presence and persist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remarkably consistent. Life stressors might be risk factors; on the contrary, positive health practice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high self-esteem, and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might be protective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Japanese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识别抑郁症状高风险群体和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16个区的8 17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抑郁症状和健康危险行为。使用Mplus 8.3软件进行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  结果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8%,城区(19.4%)高于郊区(16.5%)(χ2=11.62),女生(20.2%)高于男生(15.5%)(χ2=30.58)(P值均<0.01)。经潜在类别分析,将天津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分为健康组(84.0%)、不良饮食组(3.8%)和多种风险行为组(12.2%)3个潜在类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地区、年级、性别、家庭类型后,与健康组相比,不良饮食组和多种风险行为组的初中生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82(2.17~3.66),4.31(3.67~5.05),P值均<0.01)]。  结论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问题较为严峻,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间存在关联。应根据各潜在类别的特征早期识别抑郁高风险初中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使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杨娟  凌宇  姚树桥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28-1330
目的探讨阈下抑郁高中生的自身认知和生活事件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为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自身认知问卷等自评量表对143名阈下抑郁高中生追踪调查2 a,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阈下抑郁的终生发生率为22.9%;生活事件(b=0.16,P<0.01)和自身认知(b=1.74,P<0.05)可预测追踪期间抑郁症状的变化;生活事件和自身认知的交互作用也可预测追踪期间抑郁症状的变化(b=0.04,P<0.05)。在遭遇生活事件后,自信心较低者抑郁症状会明显高于自信心较高者,而且随着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增加,自信心较低者抑郁症状加重的速度也会明显高于自信心较高者。结论生活事件会加重抑郁症状,而自信心较低会加强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