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杨春  张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6):879-882
目的 探讨分析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第904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14~18岁抑郁障碍青少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抑郁障碍患者(76.74%)自伤行为报告率较女性高(54.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6月选取大庆市第三医院12~18岁265名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MADD青少年孤独感平均得分为(56.49±10.83)分,处于中等水平。学段、性别、医疗费用负担、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患者饮酒情况在MADD青少年孤独感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7.65,-60.62,21.92,8.52,16.22,P值均 < 0.01)。MADD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与睡眠质量、人际困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76,0.50,P值均 < 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女生、重度医疗费用负担、人际困扰、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为MADD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11,0.13,0.09,0.46,0.10,-0.24,P值均 < 0.01)。  结论  MADD青少年存在中等程度孤独感,护理人员应注重MADD青少年孤独感等负性情绪体验,从提高睡眠质量、减轻人际困扰及提升心理弹性等方面减轻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吴凝  周婷  黄峥 《中国学校卫生》2023,(5):682-685+690
目的 探讨青少年生活目标感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年级的调节作用,为了解中国青少年生活目标感的现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云南共选取1 627名四至九年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青少年目标问卷进行调查。运用分层回归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并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 不同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自评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的青少年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70,3.62,2.82,13.67,13.81,P值均<0.01),不同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自评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的青少年生活目标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4,4.27,7.50,9.39,P值均<0.01)。相关分析表明,青少年生活目标感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0.38,P<0.01)。分层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青少年生活目标感负向预测抑郁症状(β=-0.19,t=-5.93,P<0.01),年级在生活目标感和抑郁症状之间起调节作用(β=-0.34,t=-7.54,P<0.01)。简单斜率结果显示,小学组(四...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期是一个独立性增加、经历新环境且进入社会角色出现的时期,这一时期会经历身体成分的变化、性腺发育和青春期进程,从而影响一系列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行为改变是青少年明显呈现晚睡和晚起转变[1],昼夜节律开始出现延迟[2].青少年期亦是抑郁症状的高发时期[3],世界范围内青少年人群抑郁症状的患病率约为22%~60%[4].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5].笔者总结了昼夜节律紊乱的评价方法,综述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及其可能机制,可为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8所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6 298名,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简版)》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检出阅读障碍儿童174名, 检出率为2.76%。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37.36%)高于非阅读障碍儿童(18.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 P < 0.01)。与非阅读障碍儿童相比, 阅读障碍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升高(OR=2.65, 95% CI=1.87~3.75, P < 0.01)。母亲每天与儿童相处时间的长短也是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之一, 母亲每天相处时间≥3 h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相处时间 < 1 h儿童降低(3~4 h: OR=0.54, 95% CI=0.36~0.81;5~6 h: OR=0.51, 95% CI=0.34~0.78;≥7 h: OR=0.47, 95% CI=0.32~0.69, P值均 < 0.01)。  结论  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增加母亲每日的陪伴时间有助于预防儿童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9年辽宁省中学生抑郁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情况发生提供相应策略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辽宁省14个市范围内抽取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一至三年级32 909名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r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辽宁省中学生抑郁得分为(12.66±9.53)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5%。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年级、校园欺凌、网络成瘾倾向、被家长打骂、饮酒、性别、请假或休学、吸烟、严重伤害、经济水平分类(P值均<0.05)。结论辽宁省中学生抑郁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其不良影响因素的发生,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及与家庭因素的关联,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8年4—6月抽取江西省德兴市、玉山县、婺源县1 188名13~18岁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版的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PHQ-9)评估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差异及家庭因素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结果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9.2%。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月收入的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39,32.39,P值均<0.01)。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留守儿童发生轻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1.50倍(95%CI=1.26~1.95),家庭月收入≤2 000元的留守儿童发生重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家庭月收入>8 000元留守儿童的4.02倍(95%CI=1.08~6.83)。结论留守儿童抑郁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关。提高...  相似文献   

8.
陈咏梅  范明明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20-1523
  目的  分析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抑郁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开封市随机抽取4 058名初、高中学生,使用抑郁量表(CES-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年级学生患抑郁风险高于低年级学生(OR=1.47),因病请假、因病休学、受到严重伤害、受到校园欺凌、有打架行为、遭受家庭暴力、吸烟和网络成瘾均与抑郁症状呈相正关(OR值分别是1.37,1.67,1.91,2.69,1.65,2.29,1.47,2.58,P值均 < 0.05)。此外,打架行为和吸烟的交互作用对中学生抑郁症检出存在影响。  结论  中学生抑郁与年级、家庭和校园环境均密切相关。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不良的校园环境,减少生活中的不良事件,从而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明霞  郑昊  刘正奎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65-1668
探讨农村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372名为被试,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亲社会行为分量表、流调抑郁量表简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10)先后3次(分别间隔12个月)进行调查,并建立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r=0.39~0.45)和亲社会行为(r=0.43~0.46)在初中阶段发展较为稳定(P<0.01);青少年在初三年级的抑郁症状高于初一及初二年级(P<0.05);初中阶段女生亲社会行为高于男生(F=7.94,P<0.01);青少年3年间的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均呈负相关(r=-0.23~-0.13,P值均<0.05);初一和初二年级的抑郁症状负向预测初二和初三年级亲社会行为(β值分别为-0.10,-0.11,P值均<0.05);初二到初三期间,农村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抑郁症状(β=-0.14,P<0.05).结论 初中三年间,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初二到初三间,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心理工作者应给予农村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更多关注,可以通过提高助人、分享利他行为等亲社会行为的方式来降低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抑郁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对青少年当前和后期的身心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针对青少年抑郁的病因与预防控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基因、环境、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多角度开展研究。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生态环境角度,阐述青少年抑郁的可控性外界环境因素,为有效开展青少年抑郁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国际航行船舶海员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4—12月停靠在江苏省南通和如皋口岸的国际航行船舶上及在南通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接受出入境体检和预防接种的719名中国籍海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海员中354人(49.24%)无抑郁,167人(23.23%)轻度抑郁症状,186人(25.87%)中度抑郁症状,12人(1.67%)重度抑郁症状。单因素结果显示,海员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海龄、职业、家庭所在地、喝酒频率、睡眠时间、业余活动及每周业余活动时间、慢性病史、健康状况自评、担忧天气变化、船舶安全、工作压力、港口国检查对海员的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影响(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海员文化程度为大专(OR=0.482)和本科及以上(OR=0.396)、睡眠时间8~9 h(OR=0.50)和≥10 h(OR=0.193)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每周业余活动时间仅8~14 h(OR=2.846)和≤7 h(OR=1.393)、健康状况自评一般(OR=2.642)和差(OR=3.477)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国际航行船舶海员抑郁现象问题严重,文化程度、睡眠时间、每周业余活动时间、健康状况自评是海员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春期对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与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和电子产品使用的交互作用,为近视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从上海市某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选取776名7~13岁的儿童青少年参与研究,随访周期为2年(2015—2017年)。所有参与者每年进行1次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和眼轴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和问询获取青春发育表征、日均户外时长、近距离用眼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等信息。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不同青春期阶段屈光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效应。  结果  基线时有634名儿童青少年参与散瞳验光,其中350名近视(55.2%)。不同青春发育阶段眼轴长度进展、日均户外时长、近距离用眼时长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25,5.54,9.20,P值均 < 0.05)。青春期阶段与日均户外时长对眼轴长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β=0.133,P<0.05),与近距离用眼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青春期可能在中国儿童青少年户外时间与屈光发育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产前抑郁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5年12月-2016年5月在广东省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抽取妊娠不同时期产检孕妇共1 899名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孕妇出现的产前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 899名孕妇中,存在产前抑郁症状的638人,抑郁症状总发生率为33.6%,孕早、中、晚期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4.3%、31.1%、36.8%,不同孕期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妇产前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孕期无工作(OR=1.6,95%CI:1.1~2.4)、有流产史(OR=1.3,95%CI:1.0~1.8)、有产前抑郁史(OR=3.9,95%CI:1.4~10.7)、夫妻关系不和谐(OR=4.4,95%CI:1.8~10.4)、对胎儿性别期待(OR=2.3,95%CI:1.5~3.4)。结论三甲医院孕产妇抑郁症状在妊娠不同时期发生率高,而产前抑郁成为孕产妇常见的心理问题,妊娠期间无工作、有流产史、有产前抑郁史、夫妻普通、对胎儿有性别期待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some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elderly, to build up a scor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m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behavioral variables. METHODS: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individuals aged 60 and more living in the urban city area of Pelotas, Brazil. The sample was selected in multiple stages based on the city's census tracts. It was used a questionnaire comprising eight question commonly included in depression evaluation instruments and specific to the elderly.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 following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RESULTS: A total of 583 subjects were interviewed and non-response rate was 4.7%. Each participant had on the average scor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3.4 (SD 2.1)Lack of willingness to carry out daily activities was the most frequent symptom (73.9%) reported. In the adjusted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following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higher averages (p<0.05) of depressive symptoms: older women, individuals with less schooling, unemployed, smokers, and those whose family member or significant other died in the past year. CONCLUSIONS: It was found both high rates of isolated symptoms and high averag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study sampl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specific symptoms of the elderly,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found in young adults.  相似文献   

19.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宁波市4个地区的初中、高中抽取中学生1 939名,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同时调查家庭一般状况、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7.23%;无抑郁组学生在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和睦程度等均优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无抑郁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高于有抑郁组,父母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低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伙伴关系差、父母陪伴时间少、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父亲惩罚及母亲拒绝否认高、针对问题的解决及积极合理解释得分低、忍耐高(P值均<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较明显.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卢凤  秦梅  朱传林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047-1051
了解泰州市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为学校、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针对性意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泰州市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1 215名青春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春期学生性心理总分中等(3.82±0.52),其中性知识得分低(3.31±1.00),性适应良好(4.29±0.68);女生性态度、性控制力方面优于男生(t值分别为4.53,6.96,P值均<0.01);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观念及自身适应4个维度随着学历的提高均有明显进步(F值分别为157.18,85.18,85.96,65.54,P值均<0.01);家庭中亲子关系、父母是否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学历、儿童早期与父母长期分离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泰州市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良好,应着重加强其性知识教育;要促进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家庭因素的影响应受到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