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双  王迪  高爱钰  李钦  刘峥  王海俊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18-1621
  目的  评价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综合干预的成本效果, 为制定并在大规模人群中推广高效、经济的儿童肥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 选取北京市东城区12所小学三至五年级1 889名学生, 随机分为干预组(6所小学930名学生)和对照组(6所小学959名学生)。对干预组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综合干预, 包括制定肥胖相关的学校政策、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健康饮食。采用社会角度的成本分析方法, 评估干预项目的物资和人力成本。计算学生肥胖相关知识、每周不少于1 h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天数、摄入含糖饮料的学生比例的增量成本-效果比率。  结果  干预项目的物资成本为46 376.24元, 人力成本为46 197.32元, 合计为92 573.56元, 每名干预学生的人均成本为99.54元。学生肥胖相关知识的增量成本-效果比率为52.39%, 每周不少于1 h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天数的增量成本-效果比率为71.61%, 摄入含糖饮料的学生比例的增量成本-效果比率为2.26%。  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综合干预项目在增加学生肥胖相关知识及改善学生的饮食运动行为方面, 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干预的方法和效果,为儿童肥胖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所学校肥胖儿童82名及其相应对照组82名进行配对研究,对肥胖儿童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定、生活指标检测和1学年的健康教育,并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平台,采取综合措施对肥胖儿童进行1学年的生活质量干预。结果肥胖儿童干预前后比较,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受、负性情绪、作业态度、运动能力、其他共10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总体评分干预后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平台,采取综合措施,对肥胖儿童生活质量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儿童单纯肥胖症群体综合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综合干预方法,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方法从淮北市城区选择8所初级中学作为研究现场,其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4所学校为干预组(2 346人) ,4所学校为对照组(2 834人)。采用WHO身高标准值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年的群体干预,干预措施包括膳食调整、运动处方、健康教育、行为矫正、耳穴按压等。干预对象为超重儿童及其家长、肥胖儿童及其家长及非肥胖儿童家长。对照组除与干预组同期体检外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结果①经过3年干预,干预组肥胖发生率从9.8%降至7.0 % (P <0 .0 1) ,对照组肥胖发生率从9.8%上升为12 .5 % (P <0 .0 1)。干预后两组肥胖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②干预后肥胖度干预组从4 5 .9%±11.3%降至34.2 %±11.83%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 ,对照组从4 6 .2 %±12 .1%上升至4 8.9%±13.7% ,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身高增长幅度基本一致。③干预后血TCH、TG、APOB及SBP降低,对照组肥胖儿童无明显变化。结论儿童单纯肥胖症群体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和肥胖度。  相似文献   

4.
学龄期儿童6 098名单纯性肥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咸宁市咸安区7~12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咸安城区8所小学7~12岁儿童6 098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检出率为7.46%,男童检出率(9.28%)高于女童(5.61%),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29.76,P<0.01).不同年龄组儿童肥胖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1.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看书写作业时间长(0R=9.653)、不喜欢体育活动(OR=7.635)、喜欢吃油腻食物(OR=4.423)、进食速度快(OR=4.462)及父母至少一方肥胖(OR=3.085)为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父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OR=0.561)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单纯性肥胖率较高,家庭、学校、社会应采取合适的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学校环境的学生超重肥胖综合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主城区12所中小学9 933名学生,随机分为6所干预校和6所对照校,对干预校采取学校环境政策干预、健康教育、体育活动指导结合的综合干预,干预前后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干预校超重率在原有基础上(12.9%)上升了0.2%,肥胖率(7.4%)未变化;对照校超重率、肥胖率分别在原有基础上(11.5%、7.7%)上升了0.5%、0.1%。干预前两组学校正常体重的学生在干预后BMI、腰围、臀围均升高(P<0.05),干预校超重肥胖的学生在干预后BMI、腰围均下降(P<0.05),对照校超重肥胖的学生在干预后臀围升高、腰围降低(P<0.05);干预校学生在干预后肥胖相关饮食问题正确率上升,不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下降(P<0.05)。结论 基于学校环境的学生超重肥胖综合干预能控制肥胖相关指标的增长速度,改善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分析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探索适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和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6个市县24所学校8 794名中小学生的体质量指数(BMI)、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身体活动与体育锻炼、睡眠质量情况以及性格等进行调查.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学生超重或肥胖产生正效应的影响因素有父亲超重或肥胖(OR=1.64)、母亲超重或肥胖(OR=1.73);饮食方式肉素各半或素食为主(OR=0.88)、放学后静坐时间短(OR=0.87)可能为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青少年肥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扩展学生的营养知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增强肥胖儿童青少年改善和保护自己健康的能力和信心是进一步遏制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综合健康干预对肥胖儿童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对肥胖儿童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探讨控制儿童肥胖的有效方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选取合肥市2所管理方式不同的学校体检中筛选出的肥胖儿童59名,同时选取体重正常儿童64名作为对照组,采取营养知识教育,膳食指导和体育锻炼等综合措施对其实施健康干预,并检测干预前后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干预前肥胖组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后肥胖组和对照组血糖水平较干预前均下降(P值均<0.01),肥胖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2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TG水平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P<0.05),对照组TG水平在干预后无变化;2组TCH水平干预后较干预前都明显升高(P<0.01)。结论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可以改善肥胖儿童血糖和血脂水平,且集中式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综合干预,探索减少肥胖流行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上海市某区2所幼儿园,并随机将儿童分为干预组(177名)和对照组(162名),于2004年9月~2005年6月对干预组超重和肥胖儿童实施干预。干预方法:采取家园联合管理模式,实施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定期监测2组儿童体格发育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干预组中正常体重男女儿童平均体重分别增加1.5和2.4kg,对照组增加1.7kg和2.9kg;超重和肥胖亚组男女童平均体重分别增加了及1.5kg和1.7kg,对照组增加1.8和1.9kg。干预组及对照组所有儿童在干预结束时平均身高均比干预前增长5 cm左右。干预组中儿童体质指数(BM I)的Z分值在干预结束时均有所下降。对照组BM I的z分值男童有所增加,女童略有下降。干预结束时,干预组超重检出率不变,为14.3%。肥胖检出率从5.1%轻微上升为6.3%,而对照组超重从19.5%降为16.9%,肥胖从9.8%上升至14.9%。[结论]采用家园联动管理模式,以健康教育、饮食调整、加强体锻为手段的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该所幼儿园儿童肥胖流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喂养婴幼儿肥胖干预的临床效果,为婴幼儿肥胖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现场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门诊,根据随机和自愿原则连续选择来本所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0~11月的长沙市城区婴儿作为观察对象,共收录婴儿242名.对每个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采用2006年WHO身长标准体重值所有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三组.根据肥胖度的不同进行不同频率的监测和喂养行为干预指导.结果 经过一年干预后,正常体重儿童比例明显上升,而超重和肥胖儿童比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68名儿童(69.4%)体型保持不变,56名(23.0%)儿童体型较干预前变得匀称,18名儿童(7.4%)肥胖度较干预前增加;在1年的干预过程中,三组儿童的体重生长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身高生长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儿童的生长速率较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儿童较快.结论 经过一年干预后超重和肥胖婴幼儿比例下降,但干预措施没有影响儿童的线性生长,提示针对喂养行为的婴幼儿肥胖干预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叶亚  王念蓉  赵妍  樊欣  文静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4):499-501,504
探索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干预综合措施的干预效果,为开展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在重庆市城区确定6所幼儿园,以其中3所为干预组(429人),另3所为对照组(407人).干预组采用肥胖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随访1 a.结果 完成监测814人,入组时干预组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44.1%,高于对照组(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P0.05).随访1 a后干预组儿童进食甜饮料、甜点频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54,9.10,P值均<0.05).结论 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对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以及不良饮食行为的控制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儿童恒磨牙早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选取蚌埠市2所小学861名9~12岁儿童,开展父母问卷采集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检查并记录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边际效应命令分别探讨体重状态及BMI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  结果  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为26.5%(228名),其中男童检出率为27.5%,女童为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39)。肥胖组儿童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39.0%)高于正常体重组(21.5%)(χ2=21.85,P < 0.01)。肥胖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呈正相关(OR=3.55,95%CI=2.14~5.87,P < 0.01);超重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64,95%CI=0.95~2.81,P=0.07)。女童较同年龄男童第二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更高(OR=2.19,95%CI=1.42~3.39,P < 0.01)。  结论  肥胖儿童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同年龄女童第二恒磨牙早萌较男童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广州市母亲孕前及分娩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中学时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中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学生常规体检,抽取3所高中、3所初中共3384名学生,将体检中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纳入超重肥胖组(642名),其余学生纳入对照组(2742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儿童体形认知准确性的改善效果, 为建立儿童正确的体形认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按行政区进行分层, 对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四年级1 287名儿童进行综合干预(2018年9月—2019年6月), 干预组12所学校648名学生, 对照组12所学校639名学生。通过"Ma体形图"测量体形认知准确性, 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综合干预对儿童体形认知准确性的作用。  结果  基线时, 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的体形认知准确率分别为56.6%和51.5%, 体形低估率分别为42.0%和47.7%, 体形高估率分别为1.4%和0.8%。干预后, 与对照组相比, 干预组儿童体形认知不准确率(OR=0.50, 95%CI=0.37~0.68, P < 0.01)和体形低估率下降(OR=0.37, 95%CI=0.26~0.54, P < 0.01), 体形高估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对不同性别、营养状况、地区、独生/非独生子女儿童的体形认知准确性均有改善作用(交互项P值均>0.05)。  结论  儿童的体形认知不准确率较高, 以体形低估为主。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体形低估, 改善儿童体形认知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中手机应用程序(APP)使用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未来提高干预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在北京、山西长治和新疆乌鲁木齐3座城市开展的一项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通过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调查干预组694名儿童和家长在干预过程中手机APP使用情况,通过APP点击次数评估APP使用依从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APP使用依从性的因素。  结果  手机APP在知识传播、行为监测、家庭作业上传和评估反馈4个部分使用次数M(P25, P75)分别为10(5, 21)、20(14, 26)、7(4, 10)、26(15, 53)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长治地区(OR=1.67,95%CI=1.12~2.48)和主要照顾者为母亲(OR=1.55,95%CI=1.09~2.22)的研究对象对APP使用的依从性较好,而母亲有工作者(OR=0.47,95%CI=0.31~0.74)对APP使用的依从性较差(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中手机APP使用依从性较好,地区、主要照顾者是否为母亲、母亲是否工作可能影响依从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北京、东京3~5岁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比较两地幼儿肥胖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幼儿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选取北京、东京共444名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生活方式调查,对两地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北京幼儿的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超重肥胖率(25.28%)高于东京幼儿(18.44%),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早饭前是否身体活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14,31.18,P值均 < 0.05)。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晚饭后不同零食频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72,21.9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与发生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OR=1.45, 95%CI=1.10~2.68),晚饭后经常吃零食(OR=2.56,95%CI=1.44~3.57)和有时吃零食(OR=1.72,95%CI=1.21~2.72)的北京幼儿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幼儿的超重、肥胖现象高于东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晚饭后有时吃零食、晚饭后经常吃零食与北京幼儿超重或肥胖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