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秋  韩慧  程耀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40-1343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减少和预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蚌埠市1 046名中学生,使用悲伤情绪管理量表、愤怒情绪管理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以及相关人口学因素共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男生悲伤情绪管理与愤怒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06,4.29,P值均 < 0.01),初二学生愤怒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F=3.53,P < 0.01);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女生(t=2.55,P < 0.01),而女生愤怒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6.27,P < 0.01);初二学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H=25.16,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悲伤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18,-0.08,-0.12,P值均 < 0.01),愤怒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09,-0.36,-0.15,-0.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愤怒情绪管理对男生(B=-2.48,95%CI=-3.17~-1.79)和女生(B=-2.93,95%CI=-3.67~-2.20)的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悲伤情绪管理对女生的敌意有负向预测作用(B=-0.26,95%CI=-0.54~0.01)(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相对越少。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郑州市青少年的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现状并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比较,为今后相应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郑州市12所中小学四至九年级6 401名学生,分别整群抽取香港和台湾地区四至九年级3 642和1 547名学生,使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郑州、香港和台湾三地区青少年在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自尊、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压力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8.17,257.90,193.53,321.34,258.89,191.30,171.28,51.13,119.00,67.40,P值均 < 0.05)。郑州市青少年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香港地区,而自尊和焦虑得分低于台湾青少年(P值均 < 0.05)。除自尊、焦虑和压力方面,不同年级和性别郑州市青少年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自我效能、抑郁及生活质量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53,20.71,10.92,20.26,14.68,-16.03,21.26;6.16,3.81,-2.22,-0.33,8.76,4.16,2.71,P值< 0.01)。港台地区青少年生存质量在不同年级和性别上表现出的特征与郑州市青少年基本一致,抑郁、压力得分在年级变化上的差异与郑州市青少年相同。  结论  郑州市青少年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整体良好,且优于港台地区。需探讨青少年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青少年的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现状以及与昼夜节律、情绪调节的关联,为改善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心理健康宣教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四川成都、阆中和乐山6所中学2 398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抑郁量表(CES-D)、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简版和情绪调节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9%(909名),女生、农村、15~18岁年龄组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城镇、12~14岁年龄组(χ2值分别为25.15,15.45,187.24,P值均 < 0.01)。不同昼夜节律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9,P < 0.01),绝对夜晚型节律偏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57.1%)最高。不同睡眠时长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9,P < 0.01),睡眠时长 < 6 h/d抑郁检出率(69.4%)最高。抑郁组较无抑郁组更多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而无抑郁组较抑郁组更多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15~18岁组、表达抑制、睡眠时长 < 6 h/d、睡眠时长6~8 h/d与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0,2.29,1.13,5.17,2.88),而睡眠时型中间型、清晨型和认知重评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3,0.55,0.90)(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睡眠节律延迟、睡眠不足以及压抑情绪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应积极倡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采用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以减少青少年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4.
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中文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上海市普通初级中学3 648名初中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别测量其抑郁情绪及生活事件情况.采用x2检验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对象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人数846人,检出率为23.2%.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24,P<0.0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他、健康适应、受惩罚、丧失6个因子均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0.54,0.51,0.41,0.40,0.26,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受惩罚、丧失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0,-0.08),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9,0.26,0.04,0.22)(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存在正相关关系,生活事件的部分因子对中学生抑郁情绪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6月选取大庆市第三医院12~18岁265名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MADD青少年孤独感平均得分为(56.49±10.83)分,处于中等水平。学段、性别、医疗费用负担、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患者饮酒情况在MADD青少年孤独感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7.65,-60.62,21.92,8.52,16.22,P值均 < 0.01)。MADD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与睡眠质量、人际困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76,0.50,P值均 < 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女生、重度医疗费用负担、人际困扰、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为MADD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11,0.13,0.09,0.46,0.10,-0.24,P值均 < 0.01)。  结论  MADD青少年存在中等程度孤独感,护理人员应注重MADD青少年孤独感等负性情绪体验,从提高睡眠质量、减轻人际困扰及提升心理弹性等方面减轻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特质愤怒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及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2 458名中学生,采用心理虐待量表、攻击性行为量表、情绪智力量表、特质愤怒量表进行团体施测。  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攻击性行为、特质愤怒及情绪智力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9,5.12,-2.34,P值均 < 0.05),不同生源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虐待、情绪智力及特质愤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77,-6.04,9.10,-9.94,P值均 < 0.05);儿童期心理虐待(r=0.41)、气质型特质愤怒(r=0.52)及反应型特质愤怒(r=0.49)与攻击性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r=-0.33,P < 0.05);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情绪智力、气质型特质愤怒及反应型特质愤怒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性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期心理虐待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攻击性行为,还能通过情绪智力与特质愤怒进一步影响攻击性行为。情绪智力与特质愤怒是儿童期心理虐待影响攻击性行为重要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厌学、自悯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自悯在厌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缓解或减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所普通中学的1 285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青少年895名;采用厌学量表、自悯量表以及问题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的自悯与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3,1.98,-2.05,P值均<0.05);留守青少年的厌学、内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悯得分高于留守青少年(t值分别为2.01,2.08,-1.99,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1.95,P<0.05);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2.03,2.02,P值均<0.05)。厌学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自悯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厌学与自悯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49,-0.46,P值均<0.01)。  结论  厌学与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重视留守青少年自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初中生青春发动时相对学习适应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初中生学习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河南省周口市和项城市的3所初级中学抽取1 677名学生,使用《青春发育量表中译版》和《学习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女生在学习任务、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2.14,-5.81,P值均 < 0.05);七年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环境得分高于九年级,学习适应总分高于八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5,1.87,2.24,1.37,P值均 < 0.05)。偏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青春发动时相与学习任务和学习适应总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0.13,P值均 < 0.05)。青春发育时相较早组学习任务、学习适应总分和学习成绩的得分均低于较晚组,较早组学习态度得分低于适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6,1.97,3.23,3.80,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青春发动时相对学习适应总分和学习任务均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2,-0.13,P值均 < 0.05)。  结论  初中生青春发动时相与学习适应密切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会导致初中生学习适应问题的风险增加。学校应开展相应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升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9.
探讨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现状及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身心积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日常暴力暴露问卷(Violence Exposure Scale,VES)、攻击规范信念量表(Normative Beliefs about Agression Scale,NOBAS)、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问卷(Middle School Students’s Self-control Scale,MSSSCS)和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于2019年8-10月对方便抽取的新乡市2所初中和3所高中的1 37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总分为(34.22±12.09)分,女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低于男生(t=-2.60~-6.32,P值均<0.05),初中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高中生(t=4.59~7.50,P值均<0.05).暴力暴露与攻击信念、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44,0.51,P值均<0.01),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29,P<0.01);攻击信念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22,P值均<0.01),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38,P<0.01).暴力暴露通过攻击性信念间接影响传统欺凌/网络欺凌;攻击性信念对中学生传统欺凌/网络欺凌的影响,随自我控制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攻击性信念在暴力暴露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控制调节着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母亲妊娠期疾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11个区抽取808所中小学,调查96 756名10~20岁青少年的父母他评抑郁症状以及母亲妊娠期疾病情况。  结果  父母他评青少年存在轻微、中度、重度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5%,3.5%和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病毒性肝炎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58.91,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41,95%CI=1.18~1.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OR=1.61,95%CI=1.15~2.2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OR=1.40,95%CI=1.03~1.91)、妊娠期贫血(OR=1.46,95%CI=1.35~1.59)、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OR=1.67,95%CI=1.38~2.02)与青少年父母他评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病毒性肝炎可能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严重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小学生情绪行为状况与识字量的关联,为提升小学生的识字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新疆某地区3所小学的3 710名二、三年级学生,使用小学生识字量评价量表、长处与困难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二、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识字量(947.85±335.93,1 519.45±509.88)均低于上海市识字量常模(1 414,2 13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15,-49.84,P值均 < 0.01)。小学生情绪行为各因子异常检出率依次为同伴交往问题(12.40%)、亲社会行为(12.02%)、多动(11.59%)、品行问题(10.49%)、情绪问题(5.88%)。小学生情绪症状(r=-0.19)、品行问题(r=-0.29)、多动-注意缺陷(r=-0.27)、同伴交往问题(r=-0.24)与识字量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同伴交往问题(β=-24.45)、多动-注意缺陷(β=-42.04)、品行问题(β=-50.73)对识字量有负向预测作用(R2=0.12)(P值均 < 0.01)。  结论  同伴交往问题、多动、品行问题与小学生的识字量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消极注意偏向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在抑郁、焦虑负向情绪作用下的关系,为中小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3—4月,采用方便整群方法抽取北京、山西、湖南、山东、河北、湖北省的小学六年级至初三708名学生,采用事件冲击量表(儿童版)、中文版积极/消极注意偏向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PTSD共检出242名,检出率为34.2%。男生在闯入、高唤醒维度上得分(7.92±5.33,8.60±5.41)低于女生(8.72±4.85,9.50±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2.32,P值均<0.05);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在消极注意偏向、事件冲动量表总分及闯入、回避、高唤醒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57,5.99,4.45,4.60,7.40,P值均<0.05);消极注意偏向、焦虑、抑郁与PTSD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r=0.27~0.84,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OR=1.13,95%CI=1.06~1.20)和消极注意偏向(OR=...  相似文献   

13.
陈咏梅  范明明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20-1523
  目的  分析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抑郁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开封市随机抽取4 058名初、高中学生,使用抑郁量表(CES-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年级学生患抑郁风险高于低年级学生(OR=1.47),因病请假、因病休学、受到严重伤害、受到校园欺凌、有打架行为、遭受家庭暴力、吸烟和网络成瘾均与抑郁症状呈相正关(OR值分别是1.37,1.67,1.91,2.69,1.65,2.29,1.47,2.58,P值均 < 0.05)。此外,打架行为和吸烟的交互作用对中学生抑郁症检出存在影响。  结论  中学生抑郁与年级、家庭和校园环境均密切相关。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不良的校园环境,减少生活中的不良事件,从而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重庆市中学生在不同时段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变化,为后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与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1 505名初高中学生,在学期初(3—4月)和学期末(6—7月)分别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SE-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状况。  结果  学期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434例(27.6%), 焦虑症状检出601例(38.2%);学期末抑郁症状检出463例(30.8%),焦虑症状检出653例(43.4%)。学期末中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学期初(43.4%,38.2%,χ2=8.55,P < 0.05),女生在学期末焦虑症状检出率为52.8%,高于学期初的46.3%(χ2=6.19,P < 0.05);高中生学期末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4.9%,高于学期初的28.6%(χ2=43.33,P < 0.01)。学期初男生、初中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与学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4,0.71,P值均>0.05)。  结论  一学期中不同时间段中学女生焦虑症状、高中生抑郁与焦虑症状检出率具有较大的差异。调查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时,应考虑时间段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识别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与欺凌保护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增加中学生欺凌保护行为和减少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9—1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选取辽宁省3所中学的1 021名在读初、高中学生,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欺凌情境中自我评估参与角色量表(PR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稳健三步法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分为低领悟社会支持组(8.03%,82名)、领悟友谊支持组(15.38%,157名)、中度领悟社会支持组(35.26%,360名)和高领悟社会支持组(41.33%,422名)4个潜在类别。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和初中生在领悟友谊支持组所占比例更大(OR值分别为0.65,0.52,P值均<0.05)。不同领悟社会支持潜在类别的中学生在欺凌保护行为和抑郁症状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99和48.80,P值均<0.01),低领悟社会支持组的中学生欺凌保护行为得分最低(33.75±0.82),抑郁症状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