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银川市儿童青少年体脂肪(FM)和瘦体重(FFM)对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s)聚集的交互作用,为预防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2020年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银川市1 822名12~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实验室检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FM、FFM与CVRFs聚集的关系,并分析交互作用。  结果  调整性别和年龄后,高FM低FFM组和高FM高FFM组发生CVRFs聚集个数至少为1(CVRFs≥1)的风险是低FM低FFM组的2.01(95%CI=1.46~2.77)、3.64(95%CI=2.66~4.98)倍,CVRFs聚集个数至少为2(CVRFs≥2)的风险分别为1.67(95%CI=1.06~2.63)、4.20(95%CI=2.76~6.38)倍(P值均 < 0.05);FM和FFM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增加CVRFs≥1和CVRFs≥2的风险,调整后的OR值(95%CI)值分别为1.58(1.04~2.40)、1.95(1.12~3.42)(P值均 < 0.05)。  结论  高水平体脂肪和瘦体重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有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 增加了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屈光筛查异常儿童青少年复诊率和复诊依从性相关影响因素, 为加强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管理与应用、提升近视防控效率和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上海市黄浦区3所小学和3所初中学校开展调查, 对所有学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包括视力、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和眼轴长度等眼科检查, 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复诊及相关因素信息,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诊的相关因素。  结果  筛查出疑似屈光异常的儿童青少年共2 104名, 通知需复诊儿童青少年实际复诊率60.4%, 其中指定定点医院复诊占58.8%。筛查前已有近视(OR=1.37, 95%CI=1.08~1.72)、筛查前已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OR=2.05, 95%CI=1.62~2.59)、初筛后近视度数(OR-0.5 D以下=2.08, 95%CI=1.48~2.92, OR-3.0~-0.5 D=1.86, 95%CI=1.47~2.36)、初筛结果家长知晓(OR=2.92, 95%CI=1.89~4.50)、对复诊建议满意(OR=3.54, 95%CI=1.16~10.79)等5个因素为屈光筛查异常儿童青少年复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屈光筛查异常需复诊儿童青少年实际复诊率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优化屈光档案医防融合信息化, 针对重点人群加强科普宣教、规范初筛屈光检查结果的专业解读, 并通过健康宣教提升家长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实现屈光档案分级分类全流程闭环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中小学生电子烟使用的现状及其有关因素,为促进学校无烟环境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2019年4—6月采用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PPS)方法在北京市范围内分别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监测点校,各点校随机抽取班级,直至满足样本量,共18 312名知晓电子烟的中小学生纳入统计分析,监测内容主要是电子烟使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情况。  结果  在知晓电子烟的中小学生中,女生较男生使用电子烟的可能性低(OR=0.47,95%CI=0.42~0.54)。进入初二后,使用电子烟的可能性呈递增趋势。父母均不吸烟与孩子远离电子烟呈负相关(OR=0.78,95%CI=0.69~0.88)。平均每天零花钱30~ < 150元和≥150元的中小学生使用电子烟的可能性分别是0~ < 10元零花钱的1.43倍(95%CI=1.22~1.67)和2.24倍(95%CI=1.79~2.79)。没有尝试使用卷烟的中小学生使用电子烟的可能性低于已尝试卷烟的(OR=0.16,95%CI=0.14~0.19)。  结论  应遏制电子烟在中小学生中的流行趋势,填补或纠正儿童青少年对于电子烟认知的空白或错误,采取更具创新性的方法科学引导儿童青少年远离电子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研究生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社交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研究生群体健康促进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疏离感量表(GAS)、社交焦虑量表(IAS)以及自编基本信息与居家生活状况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  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疏离感、社交焦虑得分分别为(2.58±0.50)(30.68±6.22)(47.55±8.77)分, 社交焦虑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3.9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加重(OR=1.86, 95%CI=1.32~2.61)及较高的疏离感(中水平: OR=2.06, 95%CI=1.45~2.92;高水平: OR=5.19, 95%CI=1.00~27.00)均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 与好友交流增多(OR=0.65, 95%CI=0.47~0.90)、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中水平: OR=0.37, 95%CI=0.21~0.66;高水平: OR=0.15, 95%CI=0.08~0.30)均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仍较为严重。获得朋辈支持、缓解个体疏离、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改善特殊时期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T1DM)发生的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沈阳市某医院106例确诊为T1DM的患儿为病例组,同期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区1:1匹配的原则,选取106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生命早期可能影响T1DM发生发展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06例T1DM患儿平均确诊年龄为(8.02±3.49)岁; 女童占60.4%,男童占3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好、父亲文化程度高与T1DM的发生呈负相关; 而家庭成员吸烟(OR=2.51, 95%CI=1.19~5.29)、有糖尿病家族史(OR=2.56, 95%CI=1.18~5.55)、母亲肥胖(OR=5.42, 95%CI=2.49~11.83)和孕期感染(OR=3.45, 95%CI=1.04~11.46)与T1DM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T1DM的发生受遗传、母孕期健康及家庭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从生命早期开始预防儿童T1DM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德清农村居民糖尿病和高血压共患病情况并探究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在浙江省德清县随机整群抽取8个乡镇作为研究现场,共调查29 306名成人居民。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社会经济学特征、行为和生活方式、慢性病家族史,进行血压、血糖的测量。  结果  在研究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3.34%,高血压患病率为28.72%,其中2.01%人群共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共患率在70~79岁均达到较高水平。无序多元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OR=4.94,95%CI:3.24~7.54,P < 0.001)、拥有伴侣(OR=2.17,95%CI:1.18~4.00,P=0.013)是仅糖尿病患病的可能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 24 kg/m2(OR=0.48,95%CI:0.39~0.59,P < 0.001)是糖尿病的可能保护因素;BMI < 24 kg/m2(OR=0.60,95%CI:0.56~0.64,P < 0.001)、完成义务教育(OR=0.54,95%CI:0.49~0.59,P < 0.001)、运动(OR=0.77,95%CI:0.69~0.86,P < 0.001)是高血压患病的保护因素,饮酒(OR=1.18,95%CI:1.08~1.29,P < 0.001)是仅高血压患病的可能危险因素;BMI < 24 kg/m2(OR=0.26,95%CI:0.21~0.31,P < 0.001)、完成义务教育(OR=0.50,95%CI:0.35~0.72,P < 0.001)、饮茶(OR=0.80,95%CI:0.64~0.99,P=0.045)是两病共患的保护因素,农民(OR=1.35,95%CI:1.04~1.76,P=0.024)、糖尿病家族史(OR=4.21,95%CI:2.71~6.57,P < 0.001)、高血压家族史(OR=1.86,95%CI:1.31~2.64,P=0.001)是两病共患的危险因素。  结论  德清地区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患病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也有一定的共患病水平。女性、年龄>60岁、农民、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人群是可能的高危因素,需要进一步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探讨腰围三酰甘油指数(WT指数)识别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准确性,为有效控制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河北省秦皇岛地区13~17岁汉族青少年3 136名.计算WT指数.结果 青少年中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为1.7%,WT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个数呈正相关(男生:r=0.248,P=0.000;女生:r=0.226,P=0.000).WT指数识别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ROC曲线下面积男生为0.714(95%CI=0.662~0.821,P=0.000),女生为0.889(95% CI=0.821~ 0.957,P=0.000).男生在WT指数为65.6时诊断指数最大,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和63.5%;女生在WT指数为66.0时诊断指数最大,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63.8%.结论 WT指数与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识别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简单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运动对学龄儿童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儿童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运动干预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  对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为针对学龄儿童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随机对照干预试验相关的文献。中文检索式有(身体活动或运动)和(学龄儿童或幼儿)和(心血管疾病或血压或血脂谱或胰岛素抵抗或炎症因子或动脉僵硬或动脉厚度或心血管综合风险因子)和(干预实验或随机对照实验),英文检索式有(physical activity OR exercise OR exercise intervention)AND(school-age OR children OR 7~12)AND(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CVD OR lipid profile OR insulin resistance OR inflammation OR arterial thickness OR arterial stiffness OR CVD combined score)A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  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涉及6个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对学龄儿童的高密度脂蛋白(SMD=0.31,95%CI=0.03~0.59)、低密度脂蛋白(SMD=-0.37,95%CI=-0.59~-0.15)、三酰甘油(SMD=-0.45,95%CI=-0.72~-0.18)、胰岛素抵抗指数(SMD=-0.35,95%CI=-0.58~-0.12)、收缩压(SMD=-0.25,95%CI=-0.36~-0.14)、舒张压(SMD=-0.29,95%CI=-0.40~-0.18)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结论  运动干预对学龄儿童心血管风险因素有积极效果,可以在改善儿童的血脂状况、降低血压的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宁夏银川市城区儿童青少年高三酰甘油腰围(HTW)表型与血压异常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期高血压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566名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液生化检验.结果 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和高血压家族史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肥胖儿童青少年每日不同步数与减脂效果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以期为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减脂提供科学精准的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7—8月,在深圳减肥达人训练营招募48名10~17岁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4周封闭式运动训练,使用ActiGraph GT3X+监控每日步数,通过干预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评价减脂效果。干预前后指标的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每日步数与减脂效果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使用线性回归及分段回归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分析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结果 干预后体脂肪量(27.50±7.33)kg、体脂百分比(36.17±5.59)%、瘦体重(47.55±6.48)kg、骨骼肌量(26.14±3.84)kg较干预前[(31.97±7.82)kg,(39.06±5.12)%,(49.08±6.93)kg,(27.08±4.15)kg]均下降(t值分别为21.04,13.32,7.65,8.35,P值均<0.05),每日步数与以上指标的变化量间存在非线性剂量-效应关系(P值均<0.05);分段回归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线BMI后,每日步数每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肥胖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流行病学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探究儿童青少年孤独症谱系障碍和肥胖之间的关联,为改善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NKI(2010年1月—2022年1月)中与肥胖、ASD相关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报告OR值。并对权重、体质量指数(BMI)获得方式、年龄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筛选11篇文献纳入分析,总样本包括336 830名参与者,其中ASD患者58 187名,正常发育者278 643名。经Meta分析,与正常人相比,ASD儿童青少年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1.80,95%CI=1.74~1.86)。根据BMI获得方式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BMI由客观测量、从病历中获得、父母报告获得的ASD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43(1.04~1.96),5.23(4.44~6.16),2.57(1.79~3.69)。根据年龄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14~20岁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2.19(1.21~3.94)。  结论  相较于正常发育同龄人,ASD儿童青少年患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更高。应在饮食、体力活动方面正确引导ASD患者,尤其是在青春期,避免其发生肥胖及肥胖引起的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脂质蓄积指数(children 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CLAP)和体质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9月-2019年9月共抽取银川市936名12~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4.82±2.08)岁,其中男生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对电子烟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电子烟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上海市7 45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电子烟危害、自身益处、社会环境益处认知等。结果 青少年曾经和现在电子烟使用率分别为3.19%,1.09%。电子烟使用(OR=2.74,95%CI=2.10~3.59)、高中生(OR=1.47,95%CI=1.32~1.64)、家长(OR=1.45,95%CI=1.24~1.70)和朋友使用电子烟(OR=1.36,95%CI=1.20~1.54)为低电子烟危害认知的前4位风险因素;电子烟使用(OR=2.77,95%CI=1.97~3.89)、高中生(OR=2.11,95%CI=1.89~2.36)、朋友(OR=1.63,95%CI=1.42~1.87)和家长使用电子烟(OR=1.39,95%CI=1.18~1.65)为高电子烟自身益处认知的前4位风险因素;使用电子烟(OR=1.95,95%CI=1.47~2.59)、高中生(OR=1.73,95%CI=1.55~1.93)、朋友(OR=1.60,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