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带蒂骨膜一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全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及再生软骨的特性。方法新西兰成体大白兔48只作为实验动物,建立兔单侧髌股关节股骨关节面直径6mm的圆柱状全层软骨缺损模型,设计带蒂骨膜一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为实验组、单纯骨膜游离移植为对照组、未作任何干预处理为空白组,每组16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扫描电镜观测、修复组织(RT)的生物力学观察以及厚度测量。结果术后实验组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且与周围正常软骨融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深;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的表达呈强阳性;电镜显示包埋在软骨细胞囊中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呈多孔结构,孔隙均匀;应力-应变曲线、时间-应力曲线、时间-应变曲线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表现,其生物力学性能明显强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1;修复组织(RT)厚度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稍高出毗邻软骨,但与毗邻软骨之间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骨膜一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骨软骨缺损比以往单纯游离骨膜移植优势明显,为修复全层软骨缺损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bF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2、4、8周进行大体观察,X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骨密度测定,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第8周骨密度测定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组及单纯bFGF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严重骨关节炎环境下评价利用新型支架复合向软骨诱导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MSC)修复陈旧性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新型兔OA模型42只,随机分成3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CFH)组,髓腔钻孔(drilling,D)组,单纯支架(fibrin—hyaluronate,FH)组。CFH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分离培养并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同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和氨甲苯酸混合制作可注射的细胞三维支架复合物,利用共推针具注入14只模型兔膝关节股骨髌沟部软骨缺损处;D组:膝关节股骨髌沟部软骨缺损底部作深达髓腔的钻孔治疗;FH组:单纯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和氨甲苯酸混合注入软骨缺损处。每组在术后第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获取膝关节股骨髌沟部,标本进行组织学评分及统计分析。结果CFH组股骨髌沟部软骨包括新生软骨退变明显减慢。3组间各时间段组织学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FH组6周评分同12周和24周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5和0.032)。结论新型可注射支架复合ABMSC能够很好修复严重骨关节炎所致的陈旧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在修复骨缺损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提取兔脂肪源性干细胞,成骨诱导,将成骨诱导前后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种植到自制松质骨支架上,将细胞-支架复合物和单纯支架材料,分别移植至兔颅骨缺损部位。术后14周,处死取材,Micro-CT扫描。结果与未诱导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复合支架、单纯支架以及空白处理对比,成骨诱导后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复合支架成骨量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源性千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其成骨诱导后与自制松质骨复合植入体内,能显著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低温保护冻存的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经低温冻存的异体骨软骨移植物中软骨细胞的存活情况,并对比两个不同处理组移植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一组移植物的关节软骨造孔,另一组不造孔,二者均经低温冻存后,用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移植物退变评分及氨基酸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经冻存后两处理组的移植物中仍有一定数量的软骨细胞存活;造孔处理组在存活软骨细胞数目、移植物退变程度等方面较对照组显示出优势。结论 低温冻存异体骨软骨移植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措施,造孔处理可以改进移植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及观察近交系版纳小耳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修复日本大耳兔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35只日本大耳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cm的骨缺损模型。左侧作为实验组,将版纳猪皮质骨脱脂、脱蛋白处理,消毒后与MSCs在体外联合培养,并加入BMP后植入骨缺损区,右侧作为对照组,骨缺损区单纯用脱脂、脱蛋白处理后的皮质骨植入。另5只兔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修复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矿密度接近正常,实验后4、8、12周各移植区骨矿密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MC:P〈0.05,BMDIP〈0.01);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复合MSCs及BMP治疗骨缺损效果满意,经处理的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是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为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OPG/OPGL蛋白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同种骨移植修复大鼠桡骨缺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4周龄SD大鼠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复合同种骨.同时取8周龄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制备大鼠双侧桡骨中段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一侧植入BMSCs及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等量单纯同种异体骨颗粒作为对照组.按术后2、4、8、12周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处死动物并立即于骨缺损部位取材,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OPG、OPGL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其平均光密度值(OD值).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大体形态与组织学观察:实验组骨缺损修复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OPG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2、4、8周实验组OPG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GL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2、4周实验组OPG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8、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缺损修复区OPG、OPGL蛋白表达水平与骨修复愈合程度密切相关.OPG蛋白表达升高,其成骨作用加强, 而OPGL蛋白表达则相反.提示OPG的高表达可促进骨愈合,减少骨吸收;反之则促进骨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鹿瓜多肽/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对骨缺损修复的能力。方法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缺损(10 mm×4 mm×4 mm)的实验模型,一侧为实验组充填鹿瓜多肽/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另一侧为对照组充填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按术后2、4、8、12 w处死白兔,取材后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进行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区均见成骨,12 w时实验组骨缺损基本完成修复,比对照组快一些;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BMP-2的表达情况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添加了鹿瓜多肽的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能更有效地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RBM)促进脊柱融合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两组,建立双侧骶髂关节缺损模型。A1组植入PRP+RBM+β—TCP,A2组植入RBM+β—TCP,B1组植入PRP+β—TCP,B2组植入β—TCP。分别在术后第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CT扫描、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术后4周,A1组大量新生骨痂部分覆盖人工骨,多于A2和B1组,三组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均不牢固。术后8周,A1组表面大量连续骨痂,人工骨腔隙被充填,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牢固,B1组新生骨痂多于A2组,均部分覆盖人工骨,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不牢固。术后12周,A1组骶骨髂骨融合,B1组新生骨明显多于A2组,均大部分覆盖人工骨,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较牢固。术后各期B2组表面无新生骨组织,两断端硬化。结论PRP复合RBM具有明显促进脊柱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粒、骨水泥(BC)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修复实验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复合材料植入兔实验性尺骨骨缺损部位(A组),B组植入纯骨水泥棒材作为对照。不同时间行组织学、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自然断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材料植入第2周表面纤维组织样完整包膜形成,材料外周及两端血管形成密集,并向材料中长入;第4、8、12周新生血管明显增多,且深入至材料中央,新生间充质组织继续大量长入;包绕DBM骨粒的间充质组织部分4周转化为软骨。第8、12周软骨趋于成熟,可见含有造血骨髓的新生骨组织形成,其间可见较多的哈佛氏系统;同时,可见明显DBM骨粒被新生组织爬行吸收现象。第4周原自然裂隙部分已被结构紊乱的胶原纤维束充填。第8至12周,可见大量排列紊乱的矿化骨结构沿多方向长入,新生骨组织附于脱钙骨基质骨粒及骨水泥表面,原自然裂隙几近消失。植入B组材料者除外被纤维膜外余无变化。结论脱钙骨基质骨粒、骨形态发生蛋白、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及骨引导生成作用,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PLA-MSCs复合培养物植入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以体外培养的PLA—MSCs复合物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兔骨髓体外与多孔PLA进行复合培养,12d后左膝关节作为实验侧植入PLA—MSCs复合物,右膝关节单纯植入PLA作为对照术后4、8、12、16周分别取材观察软骨修复情况。改良Pineda法对组织切片评分,原位分子杂交检测修复组织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侧负重区术后4周即形成透明软骨,有Ⅱ型胶原阳性表达的细胞8周、12周,组织学评分接近正常关节软骨,16周时修复软骨未退变。非负重区有不规则的透明软骨团形成对照侧形成纤维组织及纤维软骨,无Ⅱ型胶原阳性表达。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可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多孔PLA是良好的细胞载体,应力有助于软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改良脱钙方法制备注射式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对其理化性质和修复骨缺损能力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采用改良的动态脱钙和二次换酸等工艺制备DBM,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观察,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钙含量,利用赋形剂将DBM颗粒制备成可注射式DBM。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分别植入传统方法制备的注射式DBM 1和改良方法制备的DBM 2,并设定空白对照组。在术后4周和8周分别将大鼠颅骨取材,通过Micro-CT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切片来观察颅骨缺损部位骨修复情况,对新生骨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改良脱钙的DBM 2与传统方法制备的DBM 1相比,其表面形貌无明显改变,钙含量百分比均明显低于行业要求的标准值。术后4周和8周的Micro-CT提示:DBM 2组新骨形成量为(4.6±0.8)mm~3和(7.6±1.4)mm~3,百分比为(30.5±5.3)%和(51.4±9.5)%;DBM 1组新骨形成体积为(3.6±0.6)mm~3和(6.2±0.9)mm~3,百分比为(23.8±4.0)%和(41.9±6.1)%;空白组新骨形成体积为(1.3±0.4)mm~3和(2.1±0.8)mm~3,百分比为(8.6±2.6)%和(14.2±5.4)%,DBM 2组明显优于DBM 1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8周的HE染色提示:DBM 2组中新生骨的形成量明显多于DBM 1组和空白组。结论利用动态脱钙等改良工艺制备的注射用DBM 2较传统方法制备的DBM 1,更有利于修复骨缺损,工艺耗时短,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脱钙同种异体骨与脱钙骨基质(DBM)移植后的生长特点,为临床选择填充材料及术后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耳兔右侧尺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分别将不脱钙同种异体骨与DBM植入骨缺损处,另作不植入任何物质的骨缺损作空白对照.于2、4、8、12周时摄X线片观察,于4、8、12周时行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荧光双标观测.结果 在实验的各个时间段,不脱钙同种异体骨组的成骨均不如DBM组活跃.不脱钙同种异体骨组总的骨质逐渐减少,8-12周时骨质才重新增多;DBM组骨质持续增多,12周时骨修复基本完成.结论 不脱钙同种异体骨与DBM移植后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可以利用这些特点选择骨缺损填充材料以及术后的进一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和煅烧骨复合BMP-2两种骨诱导材料用于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效能差异。方法构建双侧兔股骨髁缺损动物模型,分别植入DBM (实验侧)和煅烧骨/BMP-2复合物(对照侧);4周后取样,从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大体形态学观察显示,煅烧骨/BMP-2材料完全覆盖缺损区域,与周围骨组织连结紧密,单纯DBM材料未能完全覆盖骨缺损区域,材料与骨组织结合欠佳,边缘尚留有空隙。组织染色后可见煅烧骨/BMP-2材料填充于直径0.4 cm的圆形缺损区域内,材料周围均有大量新骨形成,材料与新生骨交织成片覆盖整个缺损区域,可见大量的骨陷窝和骨细胞及部分骨小梁形成,未见炎症细胞及新的血管形成。而单纯DBM组可见大量成片的DBM将缺损中央区域填满,仅在部分材料的边缘区域见到少量成条索状的新骨形成。结论 DBM在早期兔股骨髁部位成骨能力较弱,煅烧骨/BMP-2对股骨髁缺损的修复能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菌纤维素(BC)/胶原(Col)/杜仲叶提取物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种材料BC,BC/Col,BC/Col/杜仲叶提取物分别植入不同大白兔下颌骨的缺损区,分为对照组,胶原组和杜仲组,在术后4、8、12 w将大白兔处死后,在缺损区周围0.5 cm取材,锥体束CT检测缺损区新生骨的密度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新生骨和材料的衔接情况,组织学观察新生骨长入材料的情况。结果每时间点CT检测表明,杜仲组的数值最大,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各时间点杜仲组与材料的衔接最紧密;组织学表明缺损区均有成骨细胞的长入,其中杜仲组对骨的修复效果最好,胶原组次之,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杜仲叶提取物/细菌纤维素/胶原支架材料具有明显加速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骨镶嵌式复合骨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健康6月龄山羊12只于尺桡骨中段建立尺桡骨双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6只:将自体截取的带血管蒂尺骨与同种异体骨镶嵌后,嵌插入桡骨缺损处,用外固定架加石膏固定。对照组6只:仅将同种异体骨植入骨缺损区,同法固定。术后12、24周分别行X线片、Micro CT及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示实验组较同时期对照组新骨形成明显,第24周实验组骨缺损愈合率达100%,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或愈合不良。Micro CT重建后显示,实验组可见骨缺损区远近端已完全修复,骨性连接,植入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骨间形成大量新生骨,与异体骨形成新的管状骨和髓腔,对照组缺损区异体骨骨密度下降,吸收明显。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成骨活动显著,实验组骨缺损远近端及中间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爬行替代,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明显,新骨形成很少。结论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带血管自体骨在快速愈合的同时能促进大段同种异体骨的爬行替代过程,加快骨折愈合。此方法有望应用于骨肿瘤切除后遗留大段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V-β)、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制作胫骨骨折愈合模型,伤后不同时期处死取材,分别进行组织学和TGF-β、bFGF和PD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伤后3天开始形成原始骨痂。1周时肉芽组织中的间质细胞开始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形成后再进行软骨内化骨。4周时形成连接骨折端的桥接骨痂。伤后早期血肿中炎性细胞表达bFGF、PDGF。伤后1周骨膜增殖细胞、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骨端骨细胞以及原始骨痂成骨细胞表达TGF、bFGF和PDGF。伤后2周软骨细胞表达TGF-β、bFGF和PDGF。结论TGF、bFGF和PDGF有着各自的表达和分布特点,并共同调节骨原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最终完成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研制和体内成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骨替代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骨。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Lane—Sandhu 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骨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最终完成骨替代,达到临床骨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实验观察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骨重建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建立。方法选52只新西兰大白兔,对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在全麻下无菌取双侧兔胫骨,取下的兔胫骨无菌下反复冲洗、处理髓腔,再放入无菌容器内在-196℃液氮灭菌40 min,常温下复温,作为实验用兔异体骨。再对另外3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批在全麻下行单侧兔胫骨人为制造骨缺损,骨缺损范围约为1.2~1.5 cm,再选取粗细、长度相同的兔异体胫骨复合兔自体带蒂腓骨瓣修复骨缺损,钢板固定,平均手术时间1.5 h。结果实验的34只兔术后单侧胫骨骨缺损用兔同种异体骨复合兔自体带蒂腓骨瓣修复骨缺损中,1只兔在术中麻醉意外死亡,1只在术后麻醉苏醒活动后出现肢体畸形,急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断裂、骨头碎裂,对麻醉意外、内固定断裂、骨头碎裂的2只兔在实验中放弃。其余32只兔手术成功,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兔胫骨骨缺损用兔同种异体骨复合兔自体带蒂腓骨瓣修复骨缺损后,有3只术后5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未愈合,其余29只骨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平均4个月。结论兔胫骨、腓骨解剖结构和人类胫骨、腓骨解剖结构类似,兔适合行自体带蒂腓骨瓣移植,不用行腓骨瓣血管吻合,腓骨有丰富血供,能促进异体骨与宿主骨愈合,腓骨愈合后能提供中晚期力学支撑。临床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手术方案与此动物实验模型相对应,该模型的建立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自体红骨髓及藻酸钙凝胶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诱导成骨活性。方法在大白鼠股后肌群分别注入CaAG-BMP-RBM、CaAG-BMP、CaAG,按1、2、4周三个时间点进行大体标本、组织病理学观察及AKP检测,比较各组间诱导成骨活性。结果CaAG-BMP-RBM组凝胶复合物有较多的新生软骨和骨形成,AKP活性各组比较显示CaAG-BMP-RBM组最强,且于第2周最高。结论CaAG-BMP-RBM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