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睡眠是维系人类健康的保证,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复原和固定记忆.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1-2].医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课业负担较重等特点,睡眠质量更易受到影响.为此,笔者于2012年11-12月对西藏大学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状况进行调查,为提高医学生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某医科大学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医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方法 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 ,对广州地区 40 9名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PSQI总分为 5 .89± 2 .32 ,有 1 9.1 %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SCL - 90各因子与PSQI总分及大多数成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广州地区医学生睡眠质量较其他地区大学生略差 ,睡眠习惯和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和分析延安地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睡眠质量状况的差异,并提出干预措施,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延安大学医学院和非医学院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睡眠质量状况调查.结果 非医学大学生睡眠质量比医学大学生问题突出.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方面,医学生睡眠状况优于非医学生,女生睡眠状况优于男生.结论 延安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关注,通过对比医学生,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睡眠状况,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为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某高校医学生650名(均为住校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睡眠质量评价工具,结合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睡眠质量较差者占56.3%,男生较女生差,且存在城乡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激事件、心理状态、宿舍环境与睡眠质量显著相关(P值均<0.05),且睡眠质量随年级增高而降低;但是否恋爱、考研、是否经常锻炼身体、月生活开支以及学习成绩等因素与睡眠质量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医学生睡眠质量普遍较差,应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睡眠质量,以保证医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为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以878名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批数(PSQI)进行调查,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PSQI平均分为(5.36±2.73)分,18.00%的学生睡眠质量差;学生不同性别、专业、上网时间、家庭人均月收入、体质指数(BMI)、吸烟状态、饮酒状态之间,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不同年级、学习时间、居住环境、锻炼等级之间,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级、锻炼等级、饮酒、家庭人均月收入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采取合理安排课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方法 ,以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某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对某医学院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以及自制的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在校的本科医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采用累积比数logistic模型分析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9.17%的医学生睡眠质量较差.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担心睡眠、作息不规律、考试因素、应激性事件、同学关系、自评健康状况、宿舍环境、睡觉迟等.结论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医学生海上实习期睡眠质量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睡眠管理对策及建议,为海上实习期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海上实习期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PSQI得分、睡眠质量各因子得分情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3.73...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研究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为工具,调查某医学院1-4年级在校大学生的睡眠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有关因素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 医学生睡眠不佳者占15.75%,其中男生9.42%,女生6.34%,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8)相关分析发现,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为:焦虑情绪(0.461)、抑郁情绪(0.459)、睡眠时间(-0.299)、睡眠规律(0.234)、宿舍关系(0.231)、食欲(0.217)、课外娱乐(-0.175)、睡前饥饿(0.159)等。结论 医学生睡眠质量不佳者的比例比一般大学生高,且SDS、SAS得分高者比得分低者睡眠质量差。心理因素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睡眠习惯。  相似文献   

9.
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医学生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改善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自拟的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潍坊医学院一~四年级在校生进行调查,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自评健康状况、担心睡眠、作息不规律、同学关系,应急性事件、宿舍环境、睡觉迟、考试因素。结论影响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医学生睡眠情况与宿舍人际、宿舍文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PSQI、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宿舍文化量表,对安徽医科大学1 298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宿舍人际、宿舍文化和PSQI呈负相关(r=-0.178,P<0.001; r=-0.204,P<0.001),学习倦怠和PSQI呈正相关(r=0.283,P<0.001),宿舍文化和学习倦怠在宿舍人际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 医学生宿舍环境和学习倦怠对睡眠质量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宿舍人际通过宿舍文化和学习倦怠的完全中介效应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职生的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睡眠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UCLA孤独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1 034名中职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1 034名研究对象PSQI平均得分为(5.50±2.69)分,睡眠障碍检出率18.09%。睡眠障碍组与睡眠正常组之间手机依赖总分与孤独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4,P<0.001,t=8.781,P<0.001)。睡眠质量总分与手机依赖总分呈正相关(r=0.334,P<0.01),与孤独感总分呈正相关(r=0.3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67%。结论 孤独感在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减少孤独感,控制手机依赖,有利于提升中职生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为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防控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3所公立初中六至八年级的1 550名学生, 于2017年和2018年11—12月开展2次匿名电子问卷调查。采用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对ACEs进行分类, 利用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模型分析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结果  LCA拟合结果表明, ACEs可分为3个潜类别, 分别定义为高暴露组(139名, 8.97%)、虐待忽视组(604名, 38.97%)和低暴露组(807名, 52.06%)。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 相较于低暴露组, 高暴露组(OR=2.65, 95%CI=1.72~4.07)和虐待忽视组(OR=1.50, 95%CI=1.14~1.96)研究对象的饮酒风险显著增加(P值均<0.01)。  结论  不同潜类别的ACEs对饮酒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良好的儿童期成长环境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饮酒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成分中介模型以探索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2—3月选取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高校10 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24 h活动行为、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SV)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等。采用成分中介模型分析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有1 114名学生检出焦虑,检出率为10.69%。手机成瘾与久坐行为(SB)增加[协变量系数α(95%CI)=0.07(0.05~1.00)]、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减少[协变量系数α(95%CI)分别为-0.19(-0.25~-0.13),-0.05(-0.08~-0.03)]有关(P值均<0.05)。LPA在手机成瘾和焦虑中存在中介效应[OR值(OR值95%CI)=0.99(0.98~1.00),P<0.05]。手机成瘾与焦虑的关系主要由直接效应主导[调整协变量:OR值(OR值95%CI)=3.02(2.55~3.61),P<0.05]。结论 手机成瘾与SB增加及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A)使用障碍戒毒者各类型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及其与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在安徽省7所成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MA使用障碍戒毒者1 173人。采用一般情况和毒品使用行为调查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CTQ-SF)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童年期虐待经历总检出率为44.6%,5种类型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情感忽视(26.5%)、躯体忽视(24.6%)、性虐待(18.0%)、躯体虐待(7.5%)以及情感虐待(5.5%)。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性虐待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均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发现,性虐待、情感忽视经历是低首次使用毒品年龄(<18岁)的危险因素,而性虐待经历是高MA使用频率(MA平均每月使用>15 d)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识别医学生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潜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原则,于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整群抽取2 014名医学生开展横断面调查。使用自编手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健康危害行为评价以及抑郁症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吸烟、饮酒、自杀、睡眠障碍、手机依赖、缺乏运动等6种健康危害行为潜在类别,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结果  医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分为物质依赖组(8.4%)、手机依赖组(22.4%)和低危风险组(69.2%)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每月生活费、学习成绩及朋友个数之间医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9.37,19.07,12.05,6.64,14.28,19.35,20.61,26.39,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专业、年级、独生子女及父亲文化程度、每月生活费、学习成绩以及朋友个数后,手机依赖组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β=1.75,P < 0.01)。  结论  医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呈现类别分布,各潜类别健康危害行为与抑郁症状关联不同。提示学校卫生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医学生不同类别的健康危害行为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进行分层干预,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童年期受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南昌和沈阳3个地区7 986名在校中学生,使用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