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60例行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措施,观察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系统化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3.
早期护理干预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 相似文献
4.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生率达30%~50%,我国仅2.6%[2].由于开胸手术是在全身麻醉甚至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创伤大,卧床时间长,中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大,基础疾病多,手术后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而且病人因术后留置多条管道、不敢翻身、体力不足及伤口疼痛以致不愿意主动活动,最易并发DVT.DVT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故开胸术后早期预防、实施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组156例开胸术后病人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4%,对照组发生率为17.3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5月我院开展"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前收治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6~9月该活动进行后收治的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缓解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明显缓解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手术患者197例,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抗凝药物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检发生情况。结果:197例患者中,191例(96.95%)完全依从预防性抗凝治疗,其余6例经宣教后完成了抗凝治疗。197例患者中有1例(0.51%)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0.51%)出现牙龈出血,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效预防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方法:将117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90例和对照组580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及发生LEDVT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37%.LEDVT发生率为0.85%;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69%,LEDVT发生率为3.1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对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7例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干预、用药护理干预,并给予出院指导。结果: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术后2~5 d,住院治疗10~15 d后好转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江旭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之一[1],DVT主要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从而阻塞静脉管腔,最终导致静脉回流障碍[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早期治疗的33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手术前后单纯采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将后期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手术结束后即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10 000 U/d和运动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急性下肢DVT。 相似文献
14.
兰惠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
<正>下肢静脉血栓作为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严重影响着产妇的生活质量,如果栓塞脱落形成急性肺栓塞时,可能严重影响产后恢复,甚至危及产妇生命~([1])。随着医疗及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而是对于疾病给予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从根源上避免疾病的发生,达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6年6月住院收治的70例脑肿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DVT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观察组病人总满意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对脑肿瘤术后病人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减少DVT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廖燕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Z1)
目的:研究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以我院近几年收治的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临床症状诊断的基础上,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静脉血管造影进行确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上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血栓消失情况更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高危因素是妇产科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前应加强评估;一旦出现LEDVT,应抓住时机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妇科肿瘤病人的严重并发症。该术后病人早期症状多为小腿部疼痛,易被忽略,多数在髂股静脉发生栓塞出现下肢肿胀后才引起临床注意,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致患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严重的栓子脱离原部位,可引起急性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我科自1998年5月-2005年3月共961例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0例,均做到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痊愈出院。现将本组病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消化道肿瘤病人3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胃肠道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8%,未见肺栓塞与死亡病例。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6.77%,肺栓塞发生率为3.11%,死亡率为1.2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使病人掌握并运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很低,但产妇死亡率极高.我院2007年共发生2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积极治疗护理,2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