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近端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ultiLoc髓内钉组(15例)和PHILOS锁定钢板组(19例),对比术后两组的肱骨颈干角、前屈上举、主动体侧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9.5 (6~16)个月。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前天数、随访时间和骨折愈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tiLoc髓内钉在手术时间上高于PHILOS锁定钢板组(P=0.034),术后颈干角丢失小于PHILOS锁定钢板组(分别为3.4°和4.2°,P=0.038)。MultiLoc髓内钉平均Constant评分为84.8分,PHILOS锁定钢板组为82.4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6.6%和84.2%。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肩关节功能和抗内翻应力方面更具优势,但MultiLoc髓内钉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multiloc intramedullary nail)与弯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humeral proximal fractures,HPF)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复杂HP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65.41±5.14)岁,其中21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24例采用弯型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12~14个月,评估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1)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关节僵硬、神经及结节损伤、固定物松动、二次手术;(2)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评分、ASES评分。结果本组均完成手术治疗,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术后平均3个月达到骨性愈合。观察组围术期情况与对照组各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复杂HPF的髓内固定治疗,Multiloc髓内钉相较于弯型髓内钉更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二者在围手术期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髌下(infrapatellar,IP)技术和髌上(suprapatellar,SP)技术治疗成人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在这项符合PRISMA标准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中,从2012年1月至2022年11月,共检索了7个数据库,包含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了涉及IP和SP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使用预先设计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并通过Cochrane协作工具对所有合格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的严格评估。提取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HSS评分、Lyshol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切口感染率及再手术率,通过R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研究,纳入患者的总数为874例,其中SP组440例,IP组434例。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InterTan组(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7~88岁,平均(75.3±5.8)岁,左侧20例,右侧22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1例,A3型11例);可膨胀髓内钉组39例,其中男14例,女25例,年龄65~87岁,平均(74.6±6.1)岁,左侧21例,右侧18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0例,A3型9例)。比较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两种固定方式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Harris评分差异。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出现褥疮2例、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4例,InterTan组术后出现1例股骨远端骨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可膨胀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InterTan组(P=0.0310、P=0.0008);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下床时间晚于InterTan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术后Harris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0)。结论 InterTan固定强度高,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术后并发症少;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的优势,更适合身体耐受能力差,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锁定钢板结合空心埋头钉治疗老年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并与钢板结合克氏针的治疗方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8年5月,用双锁定钢板结合空心埋头钉(双锁定钢板结合空心埋头钉组),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老年肱骨远端C型骨折(钢板结合克氏针固定组),共49例,骨折按AO/OTA分型标准:C1型9例,C2型23例,C3型17例。术后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49例均获平均15.8 (12~19)个月随访。术后Mayo肘关节评分双锁定钢板结合空心埋头钉组优良率为88.46%,钢板结合克氏针组为65.22%。结论双锁定钢板结合空心埋头钉治疗老年肱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内固定坚强、可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与带锁髓内钉(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7例Neer分型二部分和三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LCP内固定治疗(LCP组),18例采用IMN内固定治疗(IMN组)。两组的年龄、性别、侧别、骨折类型及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术后是否行康复锻炼分为康复锻炼组和未康复锻炼组。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肩的功能,肩关节的术后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IM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短于LCP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IMN组肩关节功能较LCP组更优(P=0.02),而术后第6和12个月时,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31);术后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P=0.0002);术后6个月随访,康复锻炼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康复锻炼组(P=0.04)。结论研究结果显示,LCP和IMN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IMN组患者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和规律康复锻炼也是改善肩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辅助锚钉与锁骨钩钢板固定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锁骨远端Neer II型骨折患者,分为微孔解剖锁定钢板辅助锚钉固定组A (26例)和锁骨钩钢板固定组B (28例)。术后通过影像学及临床检查随访,采用X线片评估内固定位置、复位维持及骨折端骨质生长情况,观察肩部疼痛、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并用ConstantMurley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12~16个月,术前、术后基线资料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感染。末次随访两组X线片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内固定物固定可靠,骨折端及肩锁关节未见错位,锁骨钩钢板固定组中4例出现肩峰部分骨吸收现象,2例出现肩峰及锁骨远端部分骨吸收。A组Constant-Murley末次评分(92.3±3.5)分高于B组(91.0±2.5)分,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肩关节疼痛、内旋活动度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1)。结论两种固定方式治疗一般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可靠固定,行早期功能训练,取得满意疗效。锁骨钩钢板固定部分患者存在肢体极度内旋受限、疼痛,但取出钢板可得到改善。微孔解剖锁定钢板固定辅助锚钉喙锁韧带重建可以避免锁骨钩钢板固定的肩峰下相关并发症,且可保留内固定物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正胫骨干骨折是四肢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1]),约占全身骨折的13.7%~([2])。由于髓内钉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率低,目前成为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3-6])。与传统入路(髌韧带及髌韧带旁入路)相比,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的置入具有易操作、适应证更广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7-13])。笔者就近年来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传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技术或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干性骨折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两院收治的36例胫骨近端干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使用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固定者19例(A组):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34.1±15.3)(18~72)岁;致伤因素: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6例;骨折分型:AO41-A2型10例,AO41-A3型9例。使用阻挡钉技术治疗17例(B组):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36.9±12.8)(19~55)岁;致伤因素: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2例;骨折分型:AO41-A2型14例,AO41-A3型3例。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后断端成角度数。结果本组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在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P=0.047)、手术时间(P0.001)、术中透视次数(P0.001)、术后断端成角畸形度数冠状面(P=0.009)及矢状面(P0.0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胫骨近端干性骨折无论采用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或阻挡钉技术治疗均能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两者在治疗效果上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整体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断端成角畸形度数较低,但平均手术耗材费用高、住院时间较长;而髓内钉结合阻挡钉技术则技术要求较高,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断端成角畸形方面不如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技术,在平均手术耗材费用、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亚洲型股骨顺行髓内钉(Asian antegrade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ing,A2FN)治疗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A2FN治疗股骨骨折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9~70岁,平均48.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0例,坠落伤8例。骨折部位:股骨中段骨折1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8例,多段骨折4例。22例采用闭合复位、16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顺行插入A2FN固定。结果手术时间为50~12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120~600 ml,平均220 ml。本组术后获10~22个月随访,平均15.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6~32周,平均20.2周。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内固定松动、感染、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根据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优25例,良10例,中3例,优良率92.1%。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1(80~96)分。结论 A2FN治疗股骨骨折能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稳定性,更符合国人髓腔解剖,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股骨干合并股骨近端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并观察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70岁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83例,记录并比较围手术期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两种不同手术治疗的相关情况。采用MSExcel和SPSS17.0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计量资料以Y±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常规或校正卡方检验,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3例中置换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79.2±7.6)岁,平均手术时间(75.4±18.5)rain;平均出血量(320±75.6)ml,平均住院天数(8.9±2.1)天,卧床时间(7.8±2.7)天。内固定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78.6±7.3)岁,平均手术时间(71.5±25.6)rain;平均出血量(290±65.4)ml,平均住院天数(9.2±2.3)天,卧床时间(9.2±2.3)天。两组比较,尽管置换组出血量和平均手术时间略高于内固定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0.05)。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置换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早期下地,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但考虑到手术的复杂性和关节置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作好置换前的综合评估和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系统及软组织损伤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随机数字法为观察组(LISS钢板治疗组)和对照组(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组),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b)、肌红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差异,并行血栓弹力图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肌红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天和出院前对照组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小于观察组(P=0.01),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角)和最大振幅(MA值)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LISS钢板与逆行髓内钉相比,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疗效更好,软组织损伤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失效的原因,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采取PFNA治疗的10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42例,女64例,平均年龄76.4 (61~94)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32例,A2型56例、A3型18例,所有患者均行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本组中,共有102例获平均10.2 (6~12)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有1例死亡,3例失访。随访病例中有16例内固定失败,失效时间为术后2~6个月,平均3.6个月。106例中有16例内固定失效,其中螺旋刀片切割股骨颈6例,髋内翻畸形6例,螺旋刀片松动穿出股骨头3例,骨折远端锁钉处骨折1例;A2型6例,A3型10例。统计学分析显示,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的位置、骨折稳定性及外侧壁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4,0.000,0.029,0.002)。结论外侧壁的破损及不稳定型的骨折类型、螺旋刀片位置不佳、术中骨折复位不良均是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通过术前分析骨折类型、提高手术技术及延迟负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口咽及后入路单节段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10月,笔者治疗的36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A、B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n=16)采用经口咽单节段微型钢板寰椎骨折复位固定术,B组(n=20)采用后入路单节段钉板寰椎骨折内固定术,随访并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的R-J距离(寰椎椎体下缘连线中点到基底线的垂直距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颈椎活动度;另外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随机抽取200例正常颈椎侧位X线片进行R-J线的测量,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rankel分级两组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接近正常,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断裂、脱落;术后两组的R-J线测量均提示枕-寰-枢复合体高度恢复,术后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出血量明显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咽及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治疗Jefferson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重建寰椎环恢复寰椎的稳定性,利用R-J线的测量间接验证了枕-寰-枢复合体的高度的恢复,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枕-寰-枢关节的功能,使患者术后的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及手术风险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上根据病情评估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5月,对42例42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AO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AO/ASIF分类:A1型24例,A2型12例,A3型6例。术后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5~56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6.5周。无内固定失败。临床结果按Sanders评估标准,优3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组织损伤小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照值班日,由我科两个创伤骨科治疗组分别收治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将两组随机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肩关节复位后,复查CT提示大结节骨折块移位5 mm。观察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复位固定肱骨大结节和修复肩袖;对照组仅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术后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2~18个月随访,两组肱骨大结节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00);且术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根据功能评级,观察组术后优良率达86.67%,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66.67%。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移位,2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不取出髓内钉的情况下采用前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无菌性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的56例肱骨干骨折经髓内钉固定治疗后的无菌性骨折不愈合患者。56例平均年龄52岁,其中45例接受了顺行性髓内钉固定治疗,11例接受了逆行性髓内固定治疗,51例出现萎缩性的骨折不愈合,5例出现肥厚性骨折不愈合。对所有患者进行肱骨前侧清创和钢板植入并保留髓内钉。术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影像学检查确诊骨折愈合。结果 55例(98.2%)在术后平均6个月骨折完全愈合。1例出现医源性正中神经麻痹,但术后6周自发性完全康复。1例出现植入物周围持续性高压力性骨折,通过再次受伤更换固定钢板来桥接不愈合处和骨折处后康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或伤口愈合并发症,并且肩肘部活动正常而不影响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前侧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髓内钉治疗后无菌性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该术式可作为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distal ulna hook plate,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共29例,获完整随访资料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47岁。损伤骨机制:平地跌伤13例,电瓶车伤5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跌伤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足外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无开放性骨折。按照Lawrence-Botte分区:I区者18例,II区5例。从外伤到手术时间为1~5天,平均2天。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如: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再折及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23例随访11~22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部分负重时间3~6周,平均4周;完全负重时间5~16周,平均7周。术后恢复以前生活状态时间8~18周,平均11周。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为72~100分,平均94分;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7%。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骨折愈合时间4~16周,平均7.6周,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1例(4.3%)出现延迟愈合,经石膏制动4周后,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3例(13.0%)出现轻度跖骰关节退变。结论 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比较分析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国产短重建髓内钉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国产短重建髓内钉(短重建钉)治疗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07例,PFN组40例,短重建髓内钉组67例。术后分别给予随访。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骨折愈合质量等指标。结果完成随访95例,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PFN组和短重建钉组分别为(76.33±3.68)%和(82.05±1.98)%,患者满意率分别为87.18%和89.29%。PFN组手术时间短于短重建钉组(P〈0.05)。结论PFN和短重建髓内钉均是治疗转子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材,有相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