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评价膳食结构和体力活动对上海市青少年肥胖情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上海市大、中学生共819名,通过食物频率问卷及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定量评价膳食结构和体力活动对青少年肥胖情况的影响.结果 18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是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能量消耗每升高1 Met-min(每分钟代谢当量),其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原先的0.999倍.结论 合理的膳食、积极运动锻炼可以预防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的发病机制现已成为了研究热点,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处于慢性持续性的炎症中.本文就肥胖相关炎症反应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丁花阳  汪君民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859-1862
评价有氧运动及复合运动方式对改善单纯性肥胖青少年体脂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指导肥胖学生科学有效地控制体重提供参考.方法 将43名参加2015年暑期江苏某减肥夏令营的肥胖或超重青少年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22名)和有氧运动结合核心力量训练的复合运动组(21名),进行为期6周的运动干预.分别在入营后和出营前进行体重、体脂率、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大腿围等形态指标和空腹血糖(GLU)、血清胰岛素(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血液生化指标测量.结果 经过6周2种运动干预,肥胖青少年的体成分和人体围度指标均下降,与运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合运动组BMI、体脂率、腰围、臀围、大腿围、皮褶厚度的改善幅度均比有氧运动组高.6周的运动干预后,血脂、血糖和血清胰岛素的指标均有变化,且两组TC,LDL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氧运动t值分别为2.736,2.091;复合运动t值分别为2.574,2.991,P值均<0.05);复合运动组的血清胰岛素改善幅度比有氧运动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氧运动、复合运动干预均能有效改善肥胖青少年体脂和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4.
姚梦  唐东辉  白爽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88-1891
  目的  观察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的综合干预方案对肥胖男性青少年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likeprotem 2, ANGPTL2)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运动降低肥胖男性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42名肥胖男性青少年和10名健康男性青少年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青少年开展6周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的综合干预,测定干预前后身体形态和血压、糖脂代谢、炎症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结果  6周综合干预后,实验组青少年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降低(P值均 < 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水平均降低(P值均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ANGPTL2炎症水平均降低(P值均 < 0.05);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一氧化氮、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血管内皮功能显著改善(P值均 < 0.05)。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性青少年的ANGPTL2变化值与体重(r=0.37)、BMI(r=0.45)、RHI(r=-0.46)、NO/ET-1(r=-0.41)、NO(r=-0.45)、AI(r=0.33)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肥胖男性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血脂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降低ANGPTL2水平。ANGPTL2可能参与了综合干预对肥胖男性青少年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不断增长,如不及时防控,将有大量超重肥胖青少年发展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为此,本期特邀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席波副教授撰写述评文章《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降低成年期慢性疾病风险》。文章从儿童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儿童超重肥胖与近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儿童超重肥胖与近期靶器官损害、儿童超重肥胖与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有氧、抗阻、有氧结合抗阻3种运动方式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证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与"运动干预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7.
《rrjk》2017,(16)
目的 :对青少年肥胖发生的预防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地的688例青少年,根据肥胖筛查标准对肥胖青少年进行筛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分析并总结上述肥胖青少年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结果 :688例青少年中共检查出肥胖青少年102例,占比14.83%,其中56例青少年超重,占比8.14%,46例超重肥胖,占比6.69%;导致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因素里面,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出生体重、运动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分别占比42.16%、11.76%、11.76%、14.71%以及19.61%。结论 :导致青少年肥胖发生的因素有很多,要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对青少年的体重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张妤  王晶  吴汉荣  骆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344-1346,1349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其对运动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哈尔滨、武汉、湘潭、广州4地区4 104名7 ~18岁儿童,比较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在性别及年龄上的分布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超重组、肥胖组儿童青少年和正常组儿童青少年在运动素质和生活质量上的差异.结果 各学段男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检出率有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超重组、肥胖组儿童青少年运动素质水平较体重正常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与体重正常儿童青少年相比,生活质量水平受损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在性别及年龄上具有差异.超重、肥胖的出现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宏观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2010—2014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的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结果我国男童的肥胖比例高于女童,以5-6岁儿童肥胖者居多,其中饮食习惯、遗传、运动、出生体重、父母文化程度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影响因素。影响肥胖的不良饮食习惯主要是进食速度快、食欲好进食量多、爱吃甜食、油炸食品,蔬菜水果摄入少等。结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是饮食、遗传、行为、家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利用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减少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0年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 分析超重肥胖消瘦与体能发育水平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数据, 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筛查出体重正常、超重、肥胖及消瘦的儿童青少年;根据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划分出中心型和外周型肥胖。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对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指标进行偏相关和协方差分析。结果 超重、肥胖和消瘦的检出率分别为14.7%、11.4%、7.9%;中心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分别占肥胖儿童青少年的77.4%、22.6%;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BMI和WC与收缩压、舒张压、50 m跑用时、耐力跑用时呈正相关(P<0.01), 与肺活量指数、握力指数、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呈负相关(P<0.01);不同营养状况体能发育的协方差分析显示, 超重、肥胖和消瘦儿童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的平均水平均低于BMI正常组;中心型肥胖儿童的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水平低于外周型肥胖儿童。结论 山东省2010年儿童青少年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问题并存;超重、肥胖和消瘦可导致儿童青少年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下降;中心型肥胖对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的影响高于外周型肥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干预效果,以期为超重肥胖大学生选择HIIT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VIP、WanFang Data数据库中有关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期年限从各数据库收录起始年限至2020年12月14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  结果  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中等质量研究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MD=-4.22,95%CI=-7.20~-1.25,P<0.01);改善体脂率(MD=-5.31,95%CI=-6.88~-3.73,P<0.01)、体质量指数(BMI)(MD=-2.11,95%CI=-2.65~-1.56,P<0.01)、全身脂肪量(MD=-3.66,95%CI=-4.89~-2.43,P<0.01)、腹部脂肪量(MD=-0.31,95%CI=-0.47~-0.15,P<0.01)、躯干脂肪量(MD=-2.15,95%CI=-2.86~-1.44,P<0.01),对瘦体重(MD=0.42,95%CI=-0.94~1.78,P=0.55)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的体重,改善其身体成分,可为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进行长期的HIIT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比重复冲刺训练(RST)、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及短跑间歇训练(SIT)等3种不同间歇训练类型与中等强度耐力训练(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体脂率的效果,为超重大学生采用合适的锻炼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和筛选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HIIT、SIT、RST及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815个样本; Meta分析显示HIIT(SMD=-0.26,95%CI=-0.52~-0.00,P<0.05)与SIT(SMD=-0.39,95%CI=-0.72~-0.07,P < 0.05)在降低体脂率方面优于MICT; RST与M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8,95%CI=0.32~0.87,P>0.05)。通过SUCRA法结合效应量发现干预体脂率效果的最优可能性概率排序为:SIT(SUCRA=79.3)>HIIT(SUCRA=78.2)>RST(SUCRA=56.8)>MICT(SUCRA=35.7)。  结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减少超重大学生体脂率方面整体优于MICT,且通过SIT进行锻炼可能会取得最优的减脂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Cobb角、躯干倾斜角、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以期为预防和治疗AIS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指导。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依据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随机对照实验(RCT),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方法学质量,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Cobb角、躯干倾斜角(ATR)、患者问卷SRS-22]进行合并效应量、亚组分析。  结果  共10个RCT(AIS患者398名)纳入研究,高、中、低质量研究分别有2,5和3篇。对Cobb角的影响中,与其他非手术治疗相比,功能性训练可以降低患者Cobb角(MD=-6.56,95%CI=-7.30~-5.83,P < 0.01,I2=0);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亚组Cobb角、年龄、干预周期、对照组方式的效应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无干预组相比,功能性训练组可以使患者Cobb角减小(MD=-5.25,95%CI=-7.90~-2.60,P < 0.01,I2=61%)。对ATR的影响中,功能性训练组可以降低患者ATR(MD=-1.91,95%CI=-2.25~-1.57,P < 0.01,I2=0)。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功能性训练对患者SRS-22问卷功能、疼痛改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自我形象(MD=0.64,95%CI=0.53~0.75)、心理健康(MD=0.44,95%CI=0.15~0.74)、满意度(MD=0.58,95%CI=0.11~1.06)改善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功能性训练不仅可以降低AIS患者的Cobb角和ATR,还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但由于异质性和偏倚的影响,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对改善大学生心肺适能的效果,为大学生健康促进提供干预方法的证据支持.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 Direct、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传统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生酮饮食(KD)和生酮饮食结合抗阻训练(KD+RT)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及糖脂代谢的影响,为KD+RT应用于肥胖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1年9月在武夷学院招募45名肥胖女大学生分为KD组(23名)及KD+RT组(22名),在接受训练方案4周后,比较干预前后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及糖脂代谢的变化。结果 4周KD与KD+RT均降低了肥胖女大学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及内脏脂肪面积(t值分别为16.19,16.21,12.42,7.99,2.10,6.37;18.82,18.02,17.80,10.72,3.41,7.59,P值均<0.01);KD组肌肉质量下降(t=4.12,P<0.01),KD+RT组肌肉质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KD与KD+RT均降低了肥胖女大学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t值分别为10.15,8.94,6.94,7.63;9.23,12.75,9.85,9.09,P值均<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t值分别为-7.36,-5.22,P值均<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肥胖儿童青少年每日不同步数与减脂效果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以期为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减脂提供科学精准的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7—8月,在深圳减肥达人训练营招募48名10~17岁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4周封闭式运动训练,使用ActiGraph GT3X+监控每日步数,通过干预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评价减脂效果。干预前后指标的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每日步数与减脂效果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使用线性回归及分段回归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分析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结果 干预后体脂肪量(27.50±7.33)kg、体脂百分比(36.17±5.59)%、瘦体重(47.55±6.48)kg、骨骼肌量(26.14±3.84)kg较干预前[(31.97±7.82)kg,(39.06±5.12)%,(49.08±6.93)kg,(27.08±4.15)kg]均下降(t值分别为21.04,13.32,7.65,8.35,P值均<0.05),每日步数与以上指标的变化量间存在非线性剂量-效应关系(P值均<0.05);分段回归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线BMI后,每日步数每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16545名13~22岁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少年认知执行功能的影响,为医疗康复治疗和体育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高强度间歇训练”“认知功能”“执行功能”“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Cognition”“Cognition Function”“Executive Function”“Exercutive Controls”等关键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9月20日公开发表的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少年认知执行功能影响相关的文献,运用Stata 14软件和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  结果  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后即刻Stroop测试反应时显著缩短(SMD=0.70,95%CI=0.28~1.11,z=3.29,P < 0.01);运动后30 min Stroop测试反应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MD=0.23,95%CI=-0.14~0.60,z=1.23,P>0.05);运动后即刻Stroop测试正确率显著提高(SMD=0.26,95%CI=0.03~0.50,z=2.21,P < 0.05);运动后30 min Stroop测试正确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MD=-1.38,95%CI=-4.28~1.52,z=0.93,P>0.05);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后Stroop测试和连线测试反应时显著缩短(SMD=0.38,95%CI=0.07~0.70,z=2.41,P < 0.05)。  结论  急性与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有效改善青少年的认知执行功能,但急性训练的后效应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