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山市学龄前儿童体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体质提升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对中山市各镇区1 27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形态、身体素质的测查及评级。对儿童家长开展儿童体质相关影响因素询问式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总体评分为合格及以上的占94.4%,其中优秀率为16.6%;男、女童优秀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合格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χ2值分别为10.23,12.50,P值均<0.05);超重肥胖儿童体质综合评级较非超重肥胖儿差,不合格率较高,优秀率较低(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患病情况、出生孕周、户外活动时间、课余兴趣班、挑食、睡眠质量对儿童体质优秀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23,11.61,33.46,56.89,47.68,12.47,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周课后兴趣班学习频率与儿童体质优秀率呈负相关(OR=0.30,P<0.05)。结论在保证儿童摄入营养均衡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2.
了解广西壮族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为制定壮族学龄前儿童健康政策和体质干预方案提供支持.方法 在广西15个县、市、区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要求和方法,对30所幼儿园的642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测试.结果 广西壮族学龄前儿童体质综合评价不及格的比例为15.28%,与2014年全国(6.4%)相比高出8.88百分点.身高和体重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高,男童高于女童.安静心率指标随着年龄的上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反映身体素质的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10 m往返跑、网球抛远、走平衡木等成绩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不断提高,坐位体前屈成绩男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P值均<0.05).结论 广西壮族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较低,协调性、平衡和柔韧性较好,速度和上下肢力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调查昆山市学龄前儿童体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学龄前儿童的体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昆山市3~6岁学龄前儿童3 240名,进行体质测试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综合评级为优秀的269人(8.30%);女童、大班、江苏省其他市户籍的儿童体质水平优秀率较高(10.87%,10.96%,14.88%),而早产儿童体质水平优秀率较低(4.31%)(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童、中班大班和江苏省其他市户籍与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优秀呈正性相关(OR值分别为1.96,1.94,2.45,1.87);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优秀呈负性相关(OR=0.47).结论 昆山市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较差,尤其要重视男童、小班、早产儿的体质健康.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应通力合作,共同提升幼儿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黔南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黔南地区城区6所幼儿园3~6岁儿童共1 140名,测量身高、体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参考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采用Z评分方法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3~6岁男女童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均值低于全国9市城区儿童;各年龄组民族性别之间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低体重率为0.53%,生长迟缓率为2.98%,消瘦率为1.40% ,超重率为24.21%,肥胖率为10.18%.男童肥胖率(9.84%)略低于女童(10.59%);汉族儿童肥胖率(11.07%)高于布依族(5.07%),低于苗族(14.4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是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黔南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令人担忧.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儿童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与成年时期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及遗传学因素.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一类常见环境污染物,暴露于人体后其代谢物可作为内分泌干扰物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稳态.生命早期更是疾病易感时期,很多研究发现,围生期及发育关键时期暴露于PAEs可...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2002年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广东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获取6岁以下儿童共3569名体检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参考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结果 男童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女童。城市儿童优于农村儿童。肥胖发生率城市高于农村,其中0-1岁女童及4-6岁男童肥胖率较高,分别为7.8%,9.8%;消瘦率、低体重率、生长发育迟缓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其中消瘦率以0-1岁年龄段最高;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发生情况相似,男童均以4-6岁年龄段最高,女童均以2-3岁年龄段最高。结论 6岁以下农村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令人担忧,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北京市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数据,为改善儿童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北京市妇幼信息系统中26 684名3~6岁儿童体质测试个案数据,按照年龄、性别和地区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地区、营养状况儿童的体质状况差别.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综合评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分别占39...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体质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对左家庄辖区内1 25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测试及监护人的问卷调查,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优秀率有递增趋势(趋势χ2=13.423,P<0.001);女童体质测评优秀率高于男童(矫正OR=1.77,P<0.001);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儿童优秀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矫正OR=1.50,P=0.042);有睡眠问题的儿童体质测试优秀率低于无睡眠问题的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OR=0.78,P=0.080)。结论 孕期控制体重可为顺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家长应从多方面注意儿童的睡眠卫生,减少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广西学龄前儿童生长期发育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西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学龄前儿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年广西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6岁以下儿童1511名体检资料,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参考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城市儿童优于农村儿童。城市学前儿童的平均低体重率(8.50%)和生长发育迟缓率(14.33%)明显低于农村学前儿童(分别为21.16%和30.90%);但消瘦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84%和2.25%)和肥胖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2.87%和3.00%)未见显著差异。从生长迟缓率的变化来看,城市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三个年龄组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20.14%、13.85%和13.10%;而农村的儿童随年龄增长反而上升,三个年龄组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26.26%、30.87%和35.83%。结论6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令人担扰,尤其农村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比例较大,超重和生长发育不良并存,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自编问卷,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扬州、镇江、徐州3座城市的8456名在园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完成一般人口学特征、视屏时间、睡眠模式和儿童睡眠习惯量表(CSHQ)...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家庭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7 475名儿童就家庭虐待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7 475名儿童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59.41%、31.51%、17.94%,女生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高于男生(t=4.755,H=24.410),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均高于女生(t=8.356,H=82.211;t=8.784,H=52.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父母亲饮酒频率是儿童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共同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儿童虐待问题并不少见,儿童虐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虐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在儿童期虐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运动与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3所高校1 038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3.3%(34/1 038)的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经常运动的学生占26.5% (275/1 038),70.2%(729/1 038)的学生很少运动;大学生体质量指数不达标的占36.6%(380/1 038).大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平均得分为9.98,其中得分大于均分者占55.5%(576/1 038);只有54.7%的学生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的锻炼.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64.5%)、塑造形体(46.4%)和释放压力(39.7%),但常因为自身惰性、学业繁重和课余活动安排太满无法坚持锻炼.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375)、体育类专业(OR=10.696)、参与体育组织(OR=1.439)、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得分大于平均分(OR=1.953)的学生更容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比例较低.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改善大学生锻炼现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512名3~5岁池州市农村学龄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 父母用量表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前儿童的31.9%,其焦虑因子得分(0.36±0.34)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0.32±0.31)(P<0.05),农村学龄前男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1±0.32)低于国内常模(0.60±0.61),女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5±0.32)低于国内常模(0.51±0.59)。主要照看人为父亲或母亲、主要照看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工作/商业服务、父母仅一方外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起始年份在2011年及之前、父亲和(或)母亲在儿童出生前开始外出打工、儿童为非独生子女、消极应对方式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因子得分较高(P<0.05)。 结论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儿童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龄前农村非留守儿童,其焦虑水平受主要照看人类型及其职业、父母外出类型及起始年份、父母外出时儿童月龄、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了解河南省13~18岁中学生身体素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河南省21785名13~18岁中学生参加全国体质健康调研的数据,对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和体育锻炼问卷进行分析,素质指标合格率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进行评价.结果 2014年河南省中学生体测成绩合格率男生为85.6%,女生为8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每天睡眠时间<7 h(OR=1.14)比≥7 h的体测合格率更高,上体育课感觉出汗且累(OR=0.76)、大汗且很累(OR=0.72)相比于不出汗且轻松的体测合格率更低;女生每天课间操次数2~3次(OR=1.18)相比于≥4次的体测合格率更高,每天睡眠时间<7 h(OR=0.88)相比于≥7 h、经常缺席或偶尔参加课间操(OR=0.77)相比于参加且认真的体测成绩合格率均更低;男、女生正常体重、居住城市、体育课设置充足、不挤占体育课、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h、喜欢体育锻炼并愿意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者长跑活动与学生体测成绩合格率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河南省中学男女生体测成绩合格率较高,身体素质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在确保学生营养、体育课程设置及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白卫东  张媛  陈峰  钟倩红  陈青山  李晓珍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46-1347,135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运动伤害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广州市7所高校3 6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率为51.0%,男生高于女生(x2=159.10,P<0.01);损伤部位以踝关节(27.4%)和手部(15.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青年学生对自身HIV感染相关行为的风险感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9-11月根据国家统一方案,采用方便抽样在广州市5所不同类型高校中,按照每个年级至少抽取1个班级,每所学校完成不少于600名青年学生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用于构建风险感知模型,分析不同风险感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青年学生7 346名,自评HIV感染风险较低者占90.58%(6 654/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相符者占89.10%(6 545/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不符者占10.90%(801/7 346),其中低估风险者占19.10%(153/801),高估风险者占80.90%(648/801)。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后,相比于未发生过性行为组,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29.39,95%CI:73.28~228.48),同时也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76,95%CI:1.04~2.99);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70.56,95%CI:42.72~116.53),但与高估风险无关;女性、其他学校类型、非异性恋取向、自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一般或不了解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但与低估风险无关。结论 广州市高校青年学生总体风险感知情况良好。个体因素、教育因素和性行为经历均是HIV感染相关行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推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风险感知能力,进而主动寻求健康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广州市居民对接种新冠疫苗的犹豫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全市范围通过电话号码随机抽样1000例广州市居民,由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于2021年4月中旬对抽取的居民进行电话访问,调查居民对接种新冠疫苗的知识、信念和态度。运用SPSS 20.0软件包,分析广州居民的疫苗接种犹豫状况的分布,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疫苗犹豫的相关因素,OR及其95%CI大于1为疫苗犹豫的危险因素。结果 1000位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3.90±9.27)岁,男性占44.1%,男女比例为1[DK]∶1.27,疫苗犹豫的调查对象占30.0%。城市居民犹豫率(31.6%)高于农村居民(23.6%);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犹豫率(52.2%)高于中学和大学学历者;自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和较差者犹豫率均低于自评健康状况中等者(40.4%);对疫苗作用了解不多者犹豫率(40.2%)高于了解者(26.7%),其P值皆<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居民(OR=1.469)、低学历(OR=2.800)、自评健康状况中等(OR=1.887)、对疫苗作用了解不多(OR=1.960)、认为疫苗不能有效避免新冠病毒(OR=2.733)、认为身体健康(OR=2.730)、认为国内风险不高(OR=4.749)、认为治疗手段完善(OR=2.652)、认为疫苗存在风险(OR=1.597)、担心疫苗副作用(OR=2.524)、担心疫苗是假冒伪劣或过期产品(OR=1.813)、担心疫苗接种人员操作不规范(OR=1.729)、难预约(OR=1.706)及易受到同事同学(OR=1.353)、家人(OR=1.451)、社交媒体(OR=1.383)疫苗犹豫的影响是导致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犹豫的危险因素(P值皆<0.05)。结论 居民存在对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犹豫的现象,需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健康教育来提升公众对新冠肺炎疫苗的信心,增强公众对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种意识,提高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ealth fit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in Lanzhou city. Methods A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urvey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in Lanzhou city with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from July 17th to August 3rd, 2020.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general information, life habits and Healthy Fitness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 (HFMS V 1.0), a total of 1 124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 124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1 043 valid questionnaires (92.8%). The HFMS V 1.0 was scored with Likert 5-point sca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coring method. The health fitness status of the subjects was divided into low, medium and high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norms of HFMS V 1.0 for Chinese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hi-square test and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 conversion score of HFMS V 1.0 for the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in Lanzhou city was 61.99±14.20, and the physical fitness score was the lowest (57.84± 16.98); of the 1 043 subjects, 332 (31.83%), 360 (34.52%) and 351 (33.65%)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with low, medium, and high health fitness levels, respectively. Chronic diseases and poor dietary habit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health fitness of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in Lanzhou city (both P<0.05); more adequate sun exposure, physical exercise, sufficient sleep, high self-health concern and high frustration quotient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health fitness in those subjects (all P<0.05). Conclusion The overall level of health fitness in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in Lanzhou city is moderate, and chronic disease, dietary habits, sun exposure, physical exercise, length of sleep, self-health concern and frustration quotient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 2021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