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防治疾病中十分强调“辨证施治”(即正确诊断以指导治疗)与“理法方药”(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确定治法,选方用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中药研究的进展和医药结合的加强,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什么是中医的“证”? “证”与“治”的关系如何?在中药研究中如何体现“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举隅,对三位患者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治疗。由于准确抓住证候,恰当调理诊治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出家数易理思维在辨证施治临床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即:水天需、水地比之思维在肾炎并征施治中的指导作用;地雷复、地天泰之思维在糖尿病辨证施治中的指导作用;水火既济、火水未济之思维在高血压辨征施治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病同治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异病同治作为一条基本治则由来被中医奉为圭臬。它的基本涵义是:在诊治疾病时只要“证”相同,即使“病”不同也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反映出中医在临床施治时是以辨证(而非以辨病)作为基本依据的倾向。 这条治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程度上曾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但在传统中医正在向现代化中医转化的今天,我们在认识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它的偏颇之处。首先通过辨证只能认识到疾病目前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而不能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转化、转变的全部病理过程和变化规律。其次,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得出辨证结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向前推进一步。现提出几个具体问题,供同志们探讨。一、证与病辨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西医根据临床症状、体检化验,诊治疾病。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同一病体的变化规律。西医运用现代  相似文献   

5.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中医看病用药,总是讲究辨证施治的。中成药的运用,也不例外,同样要讲究辨证施治,才能保证医疗效果。下面谈三点:一、什么叫辨证施治所谓辨证施治,就是指辨清疾病的证候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认为: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候类型,医者要辨清楚各种证候  相似文献   

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丁建中师承京城已故名老中医刘寿山,擅长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创伤、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常见病和疑难病,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病等疾病的诊治疗效显著,尤其对于腰腿痛的非手术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临证中主张明确疾病原因,方可辨证施治;强调“筋喜柔不喜刚”,手法运用应轻柔和缓、外柔内刚,同时重视理筋手法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临床中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辨证施治(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辨证施治和辨证论治是同一概念,整体平衡是辨证施治的特点,辨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辨证中正确运用辨证求因,明确“主证、兼证、证中证、综合证”诊断,在“治病求本,治未病”辨证中,有效甄别验证,因果倒置,标本倒置的正确性。积极采取前期辨证早期治疗,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亚健康亚临床状态的回顾性前瞻辨证,将有助于隐性病因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辨证是早期诊断,施治是早期治疗,病程中强调和重视“早期辨证施治”求证反证验证辨证贯穿始终。求因求证求是求本是实现疾病早期诊断的关键。古典中医核心理论同现代诊疗技术及生物识别技术的积极采用,必将提高辨证施治的整体水平及促进中医药现代化。预则立,体质辨证、保健辨证、病因辨证、有效的疾病及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早期辨证,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患于未然。理法方药,使辨证施治更趋完善。试错及纠错辨证,诊断性用药是减少误诊误治的有效途径。冲击疗法,鸡尾酒疗法,长期疗法必须严格剂量,疗程并合理用药。治病必求于求本,生命在于保健。祛病健身,保健是本,祛病是标,在整个病程中有效的辨证施治,正确预见疾病各阶段尤其是并发症的恶化及转归康复是提高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证”的研究应明确“证”的概念,实行“证”的规范化,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才能达到指导临床实践,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笔者多年来以中医“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运用健脾益气方药治疗各种以脾胃虚弱为主的病证,有其证便投其药,加之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治验病例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关于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繁荣  曾芳  唐勇 《中国针灸》2008,28(8):551-553
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临床的核心理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简单地套用中医内科的辨证体系,难以体现针灸理论的核心和治疗的特色.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应牢牢把握针灸自身的特色和规律,以经络辨证为主体,以部位辨证为重点,以八纲辨证为指导,以脏腑辨证为补充,并在临证时重视腧穴特异性的运用,这样才能体现针灸理论的独特性,确保针灸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的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笔者根据多年来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运用针灸和中药疗法辨证施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血瘀证普遍存在于妇产疾病之中,“活血化瘀”从古至今都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但临证应用时应灵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一、方证对应多用成方日本汉方医家运用汉方的一个特点是注重于寻求方剂与证候的对应关系。他们认为:“对什么样的证,便应用什么样的方剂,用了与证相应的方剂,疾病便可痊愈”。日本所说的“证”或称“目标”与国内辨证施治所辨识的“证”相类似,但针对“证”在处方用药上有所不同。国内在强调证的多样性的同时更注目于方药的灵活多变性,即所谓灵活的辨证施治。这种灵活辨证的实际意义如何?尚难以肯定,但其中也不免暴露出一些弊病。如中医仅就辨证方法言,就有八纲辨证、脏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上对疾病的治疗,如以“病”为单位而言,一般是“同病同治”“异病异治”。例如疟疾、痢疾二病,对它各有一套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措施。但在中医治疗学上,还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因为中医对疾病诊疗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证”上,它既不同于辨病治疗,又不同于对症治疗。因此,我们在谈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时,决不能脱离辨证施治这一前提。实质上,它是辨证施治的必然结果。最近时期,浏览了部分有关中医方面的杂  相似文献   

15.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精华,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唯一理论法则,然而在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辨证施治已经面临来自客观医疗实践的挑战。如:病人仅有检验异常,而无“证”可辨;不同疾病仅有一般类似症侯,单凭辨证难免误诊、漏  相似文献   

16.
辨隐施治就是要打破中医辨证必须以症状为中心的格局,就无症状性高血压病等疾病而言,探索仅以体质学表现、体征和器械辅助检查(生化、代谢、影像、内镜等)为依据的辨隐证分型,完善中医对无症状性高血压病等疾病的辨隐施治新体系,其临床意义在于解决传统中医不能解决的辨隐施治难题。中医辨隐施治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准确选定无症状患者;利用体质学资料、体征和辅助检查指标逐一按中医阴阳五行标准分类,然后用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原则分型;分型后仍按中医传统辨证对应选方治疗,并与西药治疗比较疗效。  相似文献   

17.
浅述蒋德隆主任医师在益气活血法理论基础、内科疾病诊治等方面的临证经验,辨证施治,立法科学,临证效佳,应用广泛。对蒋德隆益气活血治疗内科病临床经验进行综述,指导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临床诊断时,西医重视辨疾病,中医重视辨证候;而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点,实际上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中医的"证候"与"病机"二者,反映的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病机学形成的基础是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而藏象理论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要正确认识疾病,要确立证候诊断标准,要抓准病机,都离不开藏象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以"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出血、溃疡性结肠炎、胃癌等疾病均属中医脾胃病范畴。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运用辨证施治特长,对这些疾病的防治获得良好效果。从去冬召开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首届内科学术交流会的论文资料来看,中医对脾胃病的治疗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兹将大会有关资料归纳整理作一综述。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对本病的治疗大多学者主张从辨证施治入手,先根据临床表现分成若干证型,再选定主方治疗。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科消化组根据辨证,将本病分成五类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针灸应用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君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8-39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撷《灵》、《素》之精华 ,采百家之古训 ,将伤寒与杂病共论 ,汤液与针灸并施 ,辨证灵活准确 ,用药精巧恰当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 2 7条 ,仲师运用六经辨证 ,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 ,确立了“伤寒三阳经病 ,实热证居多 ,宜用针法 ,三阴病虚寒证居多 ,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亦善于中医辨证 ,细察疾病的变化 ,进行针灸治疗 ,或者针药并治 ,以增强疗效。1 治疗方法之特色1.1 实证宜针 ,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