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改进气道吸痰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NICU气管插管行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定时吸痰,常规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气道冲洗或吸痰前后给予气囊加压给氧,吸痰管送入至遇到抵抗或稍退后,再开始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外撤出;实验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改进:按需吸痰,常规气道内不注入生理盐水,在吸痰前后5min适当调高呼吸机氧浓度(10%~20%);实验组B在实验组A的基础上再改进: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向内插,达到预定深度后迅速撤出。结果实验组B较对照组及实验组A在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方面有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B与对照组在所产生的并发症在痰阻、吸痰时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0%以下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适时准确吸痰及必要时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再吸痰,并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时能明显减少气道内吸痰时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改进气道吸痰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NICU气管插管行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息儿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定时吸痰,常规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气道冲洗或吸痰前后给予气囊加压给氧,吸痰管送入至遇到抵抗或稍退后,再开始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外撤出;实验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改进:按需吸痰,常规气道内不注入生理盐水,在吸痰前后5min适当调高呼吸机氧浓度(10%~20%);实验组B在实验组A的基础上再改进: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向内插,达到预定深度后迅速撤出。结果 实验组B较对照组及实验组A在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方面有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B与对照组在所产生的并发症在痰阻、吸痰时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0%以下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采用适时准确吸痰及必要时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再吸痰,并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时能明显减少气道内吸痰时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人工气道的最佳吸痰方式。方法:对照组46例按常规实施定时吸痰;实验组50例实施按需吸痰方式。结果:患儿痰阻、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0%以下(以下简称SpO2下降)、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等不良情况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对人工气道新生儿采用按需吸痰方式,并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能明显减少新生儿人工气道气管内吸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吸痰深度标定对ICU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至10月入住 ICU的6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开放式吸痰方式,观察组标定吸痰管进入气道深度进行气道吸引,对照组采用吸痰管进入气道遇阻力回提1 cm的深度进行气道吸引。两组患者分别于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隆突处黏膜损伤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在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对两组患者进行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吸痰次数对隆突处黏膜损伤的影响。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当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道黏膜均无损伤,气管插管3日后,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观察组隆突处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CPIS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定吸痰的深度,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达到有效吸痰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程序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湿化气道再经气管插管吸痰,对照组20例则先经气管插管吸痰再湿化气道.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感染率、黏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30 min氧饱和度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湿化气道再吸痰效果优与先吸痰再湿化气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作弯头吸痰管,观察弯头吸痰管在经鼻气管内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经鼻气管内吸痰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在头部垫枕下采用弯头吸痰管进行经鼻气管内吸痰,对照组在去枕头开放气道后,用普通吸痰管进行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管顺利进入气管的次数、每次吸痰所需的平均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以及痰鸣音改善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管顺利进入气管的次数、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以及痰鸣音改善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次吸痰平均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弯头吸痰管能明显缩短吸痰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209-20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A组(浅吸痰)30例,B组(深吸痰)30例,C组(吸引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30例,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痰痂堵塞、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深度按厘米加刻度标记,以气管插管或切开导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8.
王卫红  韩臻  黄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1567-1568
目的探讨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实验组(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法)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有无损伤出血、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痰鸣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两组吸痰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吸痰安全、实用,既能及时、有效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并且可以通过保留的管道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经鼻气管插管患者正确的吸痰程序和方法,提高气道护理质量。方法将62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湿化方法;实验组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加强物理疗法,利用体位引流,加强气道湿化,适时吸痰、减少吸痰次数,进行气道灌洗等;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细菌培养、肺感染、痰液性状、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情况。结果对照组呼吸道黏膜损伤占63%,出血占40%,细菌培养阳性占86.6%,肺部感染占80%,黄色黏稠痰占36.6%,痰痂形成占60%,吸痰次数20±12;而实验组分别为25%、12.5%、62.5%、56.2%、15.6%、18.7%、12±5,P〈0.05。结论实验组可有效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感染和痰痂形成,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吸入性损伤经鼻插管患者气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吸痰深度。方法对入住ICU的6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吸引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头端),另一组为实验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感时后退1~2 cm),观察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及气道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5 m in的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的差值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吸痰后20 m in气道阻力的下降值,实验组(-19.62±7.91)明显大于对照组(-13.64±5.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可以减少吸痰频次,缓解气道阻力,有效改善缺氧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2种人工气道湿化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人工气道湿化后常规电动吸引器吸痰为A组,即参照组;人工气道湿化后先呼吸气囊辅助呼吸1~3 min再电动吸引器吸痰为B组,即实验组.结果 湿化后呼吸气囊辅助吸痰(5.26±1.74)次/d与常规吸痰(13.37±4.19)次/d相比较,可减少吸痰次数而降低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程度,并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道湿化后呼吸气囊辅助吸痰效果满意,且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程度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48例颈脊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6例,A组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遇到阻力后上提0.5~1 cm;B组浅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C组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C组效果好于A、B两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13.
洪楚云  苏真娇  王蔚  赵灵 《全科护理》2014,(13):1158-1159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的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放式吸痰(即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0.5 cm ~1.0 cm 后吸引),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的变化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后引起呼吸循环变化幅度及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层吸痰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吸痰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低人工气道患者因吸痰带来的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方法。方法将入住SICU的人工气道患者,在吸痰手法上进行改进,在吸痰过程中,即带部分负压插入吸痰管、且以不到达气管隆突为宜的吸痰方法。结果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下观察发现改进后吸痰手法使气道黏膜损伤程度减轻,气道出血发生率从6.34%降低1.85%。结论改进后的吸痰方法是有效、安全的,且降低了因吸痰造成的气管隆突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人工气道的吸痰时机,提高吸痰效果及护理质量。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按常规实施按时吸痰;实验组实施按需吸痰。结果实验组痰阻发生率为零,低氧血症和气道黏膜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按需吸痰能明显减少新生儿人工气道气管内吸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实验组(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法)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有无损伤出血、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痰鸣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两组吸痰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吸痰安全、实用,既能及时、有效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并且可以通过保留的管道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7.
许金娇  何友云 《全科护理》2012,10(8):698-699
[目的]探讨脑外科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时机。[方法]选取9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取按需吸痰法,对照组采取按医嘱按时吸痰法。[结果]实验组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按需吸痰可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吸痰管对气道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减少气道黏液的分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改良吸痰技术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技术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吸痰组和常规吸痰组各40例.常规吸痰组吸痰时零负压进管,至深部后边吸痰边负压退管;改良吸痰组吸痰时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后1 min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SpO2下降最大值、下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恢复至基线的时间、痰鸣音评分及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吸痰时采取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的方法具有安全性和优越性,与常规吸痰方法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吸痰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9.
武琦 《护理学报》2012,19(15):56-57
目的 探讨改进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将136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浅昏迷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吸痰,分浅部吸痰和深部吸痰,对照组实施传统吸痰方法.观察比较两组吸痰次数、吸痰时间和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应用改进的吸痰方法,与对照组比较,每日吸痰次数和气道黏膜损伤发生较少,痰液吸净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改进吸痰方法,可节省吸痰时间,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者黏膜损伤,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术(closed endotrached suctioning,CS),现将其在ICU中的应用及管理综述如下。1CS应用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系统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形成密闭吸引系统。气道湿化接头接注射器推注湿化液或用输液器滴入湿化液。吸痰时左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拇指或食指控制吸引阀,右手接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所需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