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人鼻腔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对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起调节作用,气管插管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者,由于上呼吸道的湿化和温热功能完全丧失,减弱了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使肺部感染发生率升高[1],充分排痰与气管内给药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护理措施。为预防呼吸道感染一般采用气道内滴药,但滴药量小时,药物不易到达肺内,只能在气管内起抑菌和湿润痰液的作用;用药量较大则有稀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弊端[2],并易诱发气道痉挛而引起患者剧烈呛咳,造成人机对抗。随着呼吸机改进,气管插管患者可以通过雾化疗法湿化呼吸道。因此对雾化法和滴药法给药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改良的恒温湿化吸氧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如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功能丧失,呼吸道丢失的水分增加,吸入冷的空气有导致气道痉挛的可能,所以温湿化非常重要,呼吸道湿化不足将削弱纤毛的运动,增加排痰困难及缺氧,引起和加重炎症,降低肺的顺应性;不合理的湿化将导致痰液阻塞、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人工气道患者,临床上采用雾化吸入、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人工鼻、加温湿化等方法[1],而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无加温作用,人工鼻在痰液粘稠或气管插管内痰痂形成时不推荐使用,恒温湿化方法通过使用加温湿化器对干燥的空气进行加温、湿化,可以达到需要的温度(35~37℃)以及100%的湿度,是呼吸机使用的主要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为较理想的湿化方法,近年也逐渐用于非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的湿化,本科近年采用恒温湿化方法进行气管切开的管理,使用中发现,文献介绍的恒温湿化装置在使用时,恒温湿化器与氧气装置相连接,进入温湿化杯的氧气流量控制在2~3L/min,以起到驱动作用[2],则每分钟提供的温湿化空气不足(以正常情况下静息通气量6~9L/min计),如氧流量过大,有氧中毒之虞,本科在通过结合氧疗的方法对恒温湿化方法进行改良,既保证了恒定氧浓度,又可提供较大流量的温湿化的空氧混合气,达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科护理     
012490严重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的呼吸道管理/曹淑琴刀解放军护理杂志一2000,17(5)一44一45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用棉签清除鼻腔分泌物。2.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如患者出现低氧血症,而PaCq正常时,给中等浓度氧,合并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重视呼吸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并鼓励患者自主咳嗽。4.气管切开时,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吸痰管的直径应小于气管内套管内径的1/2,由浅入深徐徐插入,待吸管达到一定深度后向上边吸边提;做好气道湿化护理,对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除进行气道湿化、给氧外,重点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建立和使用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湿化不充分易造成痰液干燥结痴,导致呼吸道阻塞,更为感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以后,造成患者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及排痰不畅[1]。临床上一般采用间歇湿化法进行人工气道湿化,但此种方法若掌握不好湿化液的剂量,会使滴入气道内湿化液量过大,导致使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反应。我科2015年根据临床需要,使用宁音20 m L-Ⅱ型药物雾化器给30例气管插管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有效地解决了患者痰液粘稠、气道吸痰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150例人工气道患者施以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95例,女55例,14~80岁,平均47岁,气管插管45例,气管切开105例,经人工呼吸机治疗给患者的潮气量10~12ml/kg,吸氧浓度25%~95%,呼吸频率5~20次/min,吸痰管直径3~5mm。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吸氮后缺氧占15%,气道损伤占8%,其它不良后果占3%。2护理2.1按需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应用人工气道的患者会厌失去功能,咳嗽反射减弱,肺功能下降,呼吸肌无力,往往不能自行排痰,且人工气道本身易引起肺部感染,痰量明显增多,患者痰鸣音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氧气雾化吸入与人工鼻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对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比较有无差异性。方法将22例气管切开患者按照脱离呼吸机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人工鼻组与氧气雾化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心率、日吸痰次数、日吸痰量及痰液性状。结果氧气雾化组与人工鼻组在呼吸、心率方面及痰液性状(Ⅲ粘痰发生例数)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在日吸痰次数、日吸痰量方面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氧气雾化吸入和人工鼻两种湿化方式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没有差异性,可以根据病情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湿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 [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取神经外科病房人工气道患者,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共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小剂量氧气雾化湿化;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观察对比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道内痰痂、黏膜出血、痰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与常规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差异。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撤机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人工鼻组)、B组(持续微量泵组)和C组(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组),研究期间,测量并记录每日环境温度、每日同一气管切开口位置温度和湿度、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血氧饱和度(Sa O2)、吸痰量和吸痰次数,评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结果 :在气道温湿度、血氧饱和度、吸痰量、吸痰次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控制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方面,C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采用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较常规湿化方法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脑外伤患者有效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方法将124例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间断气道湿化组、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与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比较3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氧分压、肺部感染率和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持续湿化组湿化效果、肺部感染率、氧分压均优于间断湿化组( P<0.05);气管切开组湿化效果、呼吸机使用时间均优于气管插管组( P<0.05);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氧分压与气管插管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症脑外伤持续气管切开湿化方法气道湿化临床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人工气道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和机械通气提供条件。目前最常用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1]。由于人工气道破坏了上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抑制咳嗽反射,因此,气管内吸痰即成为排除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内分泌物的有效方法。然而,气管内吸痰做为一种侵入性的护理操作,会导致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2],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其他还有气管黏膜损伤、支气管痉挛、肺部感染、肺不张、刺激性窒息、心律失常[3]、心脏停搏等。尽管有研究证明,密闭式吸痰较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相比,更有助于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率[4]、维持气道正压、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等优点[5]。但也有研究认为,密闭式吸痰的清除痰液效果劣于开放式吸痰[6],而且使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4]。因此,开放式气管内吸痰(以下简称吸痰)仍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对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建立人工气道时间≥48 h的危重患者56例,其中气管切开50例,经鼻气管插管6例,神志清楚者34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采用机械加温加湿器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8例)组成观察组,第2组采用气管内滴注0.9%生理盐水或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6例)组成对照组.同时观察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结果 观察组痰液粘稠度:Ⅰ~Ⅱ度,对照组痰液粘稠度:Ⅱ~Ⅲ度;2组在舒适率、吸痰费用、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优于常用的气管内滴0.9%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这些传统的呼吸道湿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微量输液泵在气管切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人工气道(气管切开)已成为救治成功的重要环节,而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在救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气管切开后,冈气道自身湿化作用降低,易使分泌物干燥黏结,阻塞管腔,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加之气管切开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吸痰及反复创伤性操作增加,会导致如气道黏膜出血等气道不良并发症。我科对6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对气道进行持续湿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程序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湿化气道再经气管插管吸痰,对照组20例则先经气管插管吸痰再湿化气道.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感染率、黏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30 min氧饱和度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湿化气道再吸痰效果优与先吸痰再湿化气道.  相似文献   

19.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术(closed endotrached suctioning,CS),现将其在ICU中的应用及管理综述如下。1CS应用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系统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形成密闭吸引系统。气道湿化接头接注射器推注湿化液或用输液器滴入湿化液。吸痰时左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拇指或食指控制吸引阀,右手接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所需深度,…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患者常需要吸氧治疗,其目的是为缺氧患者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机体缺氧.气管切开就是人工气道的建立,由于丧失了鼻咽、呼吸道黏膜的加温湿化作用,使患者分泌物中水分丢失,分泌物稠厚,未经湿化的干燥气体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会引起湿化不良的并发症,还可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学改变,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导致窒息.我科原先使用人工鼻吸氧及湿化气道,但发现痰多而黏者不适用,其内芯沾上分泌物,可使气流阻力明显增加,致使患者呼吸做功增加,如不及时处理将引起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