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PICC门诊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PICC门诊,解决门诊患者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问题,有效改善输液质量,保证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确定PICC门诊的设置,人员组成及职责,制定工作流程,各项规章制度,质控标准,规范培训教学,进行PICC技术专业化管理。结果:解决了门诊患者置管及导管维护问题,患者对静脉输液治疗满意度不断上升。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杜绝了化疗药物外渗情况,为医院创造经济、社会效益,培训了医院护士PICC技术,促进了静脉输液技术不断提高。结论:使PICC置管护理服务程序化、规范化,符合规范要求,与国际输液理念接轨。是专科护士培训的有效途径,加快了护理专业发展的步伐,前馈控制是专业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解决置管患者住院期间导管的质量监控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问题,提高医院静脉输液质量。方法确定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人员组成及人员要求,制定工作制度与职责、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质控标准,开展门诊导管维护、疑难患者PICC置管、健康教育、院内外会诊、培训指导、监控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等工作,进行静脉输液专业化管理。结果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后完成PICC疑难置管108例次;导管维护3820例次;院内、外护理会诊55例次;接受院内护士培训290名;接受院外进修护士8名;接待院外参观46人次。实施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后中心静脉感染率为0.06%~0.24%,提高了输液的安全质量。结论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置管患者的满意度,减轻了病房工作压力;提供了护士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建立了事前控制的输液安全管理网络;为不断深入地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静脉输液护士PICC操作资质准入制度。方法成立静脉输液护士小组PICC专业组;制订PICC操作护士资质条件及相关的技术管理规定;建立培训、资质申报与认证程序。结果 26名护士通过了PICC资质认证,穿刺一次成功率由实施认证管理前的90.23%提高至97.45%。结论 PICC操作护士资质准入符合静脉输液行业化管理,确保了操作的安全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市级医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在保障PICC的置管与维护的安全、减少患者导管的风险及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PICC专科护理门诊进行规范设置与合理布局,制定PICC相关操作流程标准和管理规定,实施多学科合作,建立护患交流网络平台,举行PICC病友会和沙龙活动,培训基层医院护士PICC技术,并建立基层医院PICC维护网。结果降低了PICC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结论地市级医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建立,有利于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PICC导管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工作流程在临床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PICC置管工作流程,并对临床各科室各级护士进行导管维护的培训,专科护士在流程应用过程中进行临床管理和质量监控。结果申请PICC床边置管会诊的护士能熟练掌握PICC置管适应证及其维护技术,降低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0.01),同时提高了患者及临床医生对PICC置管的满意度(P0.01)。结论 PICC置管工作流程的应用,能提高置管成功率,保证有效静脉通道的通畅和正常使用,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护士静脉输液技术水平,避免了相关的医疗纠纷,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门诊,达到静脉输液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静脉输液安全,最大限度减少PICC并发症发生。方法除按常规PICC门诊建立要求执行外,在人力资源排班,多学科协作关系—血管外科、B超室、模拟定位机室、介入科、中心供应室、计算机电子联网软件管理的合作方面,PICC导管维护追踪手册等方面做了重大改进,并引进新设备、开展新技术。结果PICC门诊建立后PICC置管人数大幅度提高,PICC置管后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明显降低。PICC安全运行模式、技术不断更新和改进,最大限度减少及预防PICC并发症发生,解决了门诊病人导管维护的问题,有效改善输液质量。结论PICC门诊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安全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多学科协作关系,是PICC护理技术走向专业化安全运行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能力的构建与优化。[方法]建立静脉治疗小组,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培训大纲、开展PICC维护流程建设、实践练习与考试。[结果]PICC维护能力的构建与优化实施后PICC置管病人换药时间缩短,发生非计划换药、导管移位、感染、导管堵塞、穿刺部位渗血少于实施前。[结论]护士PICC维护能力的构建与优化包括维护流程、制度的规范化、具体化,是保障PICC护理质量、降低操作风险、减少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风险意识及PICC维护能力,减少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为培养临床护理专家设置了平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46家医院PICC治疗护理现状。方法对省内46家医院(三甲23家,三乙8家,二甲15家)的护理负责人或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三甲医院PICC穿刺和门诊的开设率为86.9%;三乙医院PICC穿刺和门诊开设率分别为75.0%和100.0%;二甲医院PICC穿刺置管和门诊的开设率分别为60.0%和80.0%。结论三级医院PICC治疗护理已经全面铺开,二级医院PICC治疗护理的覆盖率有待提高,社区、乡镇医院PICC维护网络的建设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9.
黄红玫 《全科护理》2013,(25):2377-2379
[目的]通过构建规范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管理体系,探讨PICC置管技术在二级医院安全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二级医院开展PICC技术所面临的现状,通过严格的新技术准入、PICC护士资格认定、建立PICC组织管理体系、系统培训和宣教、严格考核筛选、制定制度、明确职责等来保证PICC技术在二级医院的应用。[结果]PICC规范化的管理和持续改进使二级医院PICC置管技术有效开展,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实施规范化PICC技术管理体系是二级医院有效开展PICC技术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输液技能的日趋完善,静脉置管、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等新的输液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输液技能和相关知识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目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技术的应用、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现状,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的必要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层级管理培训对中心静脉置管(C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质量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临床注册护士369名,通过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开展CVC和PICC技术培训,记录实施培训前后被培训者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结果、患者总体满意度、置管一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对培训前后各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分层级管理培训后CVC和PICC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得分,患者总体满意度及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培训后,不但有效地建立了一个分层级管理经验交流的平台,而且使CVC和PICC置管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临床,提高了置管的效率,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置管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及专业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夏旦  吴慧芬 《护理与康复》2013,12(4):382-383
为提高对输液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降低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建立静脉输液小组,制订相关制度及工作流程,开展PICC护理门诊及护理会诊,对护士进行静脉输液的专科护理培训,每月对各病区进行静脉输液质量评价。通过静脉输液小组建立与实践,提升了专科护理水平,提高了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室科学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通过建立中心静脉导管室,解决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及导管维护问题,有效改善静脉置管质量。方法确定中心静脉导管室的设置,人员组成及岗位职责,制定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项规章制度,质控标准,进行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院内外会诊、规范化教学、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监控等工作。结果开设中心静脉导管室后完成中心静脉置管7667例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96%以上,总成功率100%,患者满意度98.3%;院内外护理会诊492例次,接受四川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培训学员59名,院外进修护士10名,院外参观学习300余人。结论成立中心静脉导管室有效解决了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及导管维护问题,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保证了导管室工作的良好开展,提升了静脉输液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准入和质量监控中的分层级管理,包括成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准入审核管理组织,优化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流程,修订和完善导管的日常维护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中心静脉置管知识的培训考核,培养中心静脉置管专业护士,提高了患者对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提升了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同时合理利用护士人力资源,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促进静脉输液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门诊的建立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提供了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安全,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为了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因为PICC而受益,我院从2005年6月开设了PICC管理门诊,现将我院PICC管理门诊的建立与实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用于临床.由于儿童静脉特点的限制,使PICC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受到了局限,尤其对于危重患儿,由于长期、反复输液治疗及疾病危重期的影响,致使其PICC置管成功率更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本院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制订的超声导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护理流程给11例危重患儿置管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PICC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引入的静脉输液技术,该技术是维持静脉通畅及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患者[1]。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 PICC置管技术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2014年2—5月,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医院邀请,笔者赴美进行了3个月的访问学习,期间专门跟随该医院的PICC专科护士进行学习,了解了美国斯坦福医院PICC的应用现状,并与我国PICC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科护士职责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门诊护士的设立和培养,探讨其工作职责和工作模式,在国内成功推行PICC导管门诊护士的发展前景.[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设立PICC导管专科护士,开设导管门诊,建立相关制度、工作职责、培训方法等.[结果]PICC导管专科门诊的设立,解决了化疗间歇期间所有带管出院病人的导管维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节约人力资源,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有效减少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结合本院实际需求,培养设立PICC导管专科护士,开设PICC导管门诊,可满足病人的要求,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符合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静脉治疗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我国许多医院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设立静脉输液门诊,培养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使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走向专业化。为了促进静脉治疗学科发展,提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实施成功的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护理学报》设立了"静疗护理"专栏,欢迎踊跃投稿。征稿内容:静疗护士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如资质界定、实践标准、职业培训等;静疗专科护士门诊及静脉输液小组的运作及管理;长期静脉置管患者的随访,静脉治疗的社区干预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乳腺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PICC置管技术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管理,由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对乳腺外科置管护士进行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技能知识的培训,根据患者血管状况的评估,制定PICC管理流程,采用不同的置管方式进行对比,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0月于本科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培训后选择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将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中,通过持续质量改进,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规范了PICC管理流程及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行为,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实给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