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玉环县海岛地区甲型副伤寒疫情控制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环县是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海岛县,全县人口40.8万,其中62%生活居住在玉环本岛及周边小岛上.2001年该县遭遇甲型副伤寒疫情暴发流行,当年发病率为225.2/10万,至2004年,疫情一直处于持续高发状态.2001-2004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92.5/10万,其中本岛及周边海岛疫情占全县的92.1%.2004年,在落实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综合防治基础上,探索开展"分级管理、重点突破"的防治策略,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比上年下降了34.5%.  相似文献   

3.
宁远县民族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5-6月间我县民族中学发生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患病46例,患 病率为2.27%,男、女生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属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紫云自治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6年全县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70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2.73/10万。甲型副伤寒居多。全年病例分布不均衡。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少数病例易形成慢性带菌者。[结论]加强卫生健康宣教,提高伤寒病例监测水平;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伏晓庆  古文鹏  尹建雯 《现代预防医学》2014,(14):2497-2499,2502
目的分析2003-2012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0年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伤寒副伤寒在云南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结果 2003-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 870例,死亡23例,年均发病率14.91/10万,病死率0.034%,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125.33,P0.001)。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5-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州市年均发病水平呈交错排位;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是农民(39.50%),其次为学生和工人,近年散居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起数和人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伤寒副伤寒主要以散发病例为主,报告病例以实验室诊断居多(71.28%),近年来甲型副伤寒发病上升,在个别州市已成为优势菌感染。结论云南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以甲型副伤寒优势菌感染为主的重点州市应加以有效策略控制和分类指导;对农民发病较高和散居儿童发病上升应予以特别关注和警惕;在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及实验检测技术和方法上需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玉环县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玉环县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2.5/10万,甲型副伤寒杆菌已成为绝对优势株;夏秋季为流行高峰,但发病提前趋势明显,每年的3~4月份就开始上升;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是有效控制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0 年10 月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发生一起副伤寒暴发疫情,共发生病例113 例,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岭市2004年甲型副伤寒发生原因,分析流行特征,为政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资料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甲型副伤寒病例1874例,发病率为163.26/10万,比2003年增长426.48%,疫情波及全市16个镇、街道。结论引起2004年浙江省温岭市甲型副伤寒较大规模流行是以餐饮业污染、生吃半生吃贝类食品和井水污染为主的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3年秋季浙江省玉环县甲型副伤寒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于冬季达到高峰,较前几年同期明显增多,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程长,我院作为本县甲型副伤寒定点诊治医院,现将我院2003年确诊的227例甲型副伤寒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高发地区以人口为基数的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方法建立以固定人群为基数,病原学为确诊依据的前瞻性监测系统进行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甲型副伤寒发病91例,伤寒发病15例,发病率分别为180/10万和30/10万。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占85.8%。伤寒、副伤寒除12月外,全年均有发病。伤寒发病以成年人为主,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甲型副伤寒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结论伤寒、副伤寒实际发病率远高于一般常规监测发病率,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温岭市2004年发生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共发生伤寒副伤寒1877例,其中甲型副伤寒1860例,发病率为161.64/10万。疫情自1月下旬开始上升至9月中旬基本控制,12月回复到常态水平,历时近一年;病例波及全市16个镇(街道),但主要集中在太平等4个镇(街道),占76.5%,呈局部爆发流行。现就流行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现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结果 2007—2013年苏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07例,年均发病率为0.46/10万,0~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31/10万。报告病例男女比为1∶1.34,夏秋季多见,6—8月为发病高峰期,占病例总数的43.0%。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姑苏区(0.83/10万)、张家港市(0.79/10万)和太仓市(0.72/10万)。结论苏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较为平稳,夏秋季多见,存在地区、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临沂市2001~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临沂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330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1/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70.86%(1651/233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33.05%(770/2330)、17.85%(416/2 330);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浙江省1953-2013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6起,其中伤寒5起,甲型副伤寒11起。时间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季度,各占31.25%,地点主要在农村,占62.50%,城乡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5)。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和学生,各占75.00%和25.00%。不同血清型(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暴发疫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1,P0.05)。16起暴发疫情由水源污染引起为主,占62.50%。结论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青壮年和学生为主要人群,农村和学校是重点地区和场所,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4-2006年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2006年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沿海地区近三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报表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发病曲线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且峰值逐年降低。病例在宁波和温州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台州地区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病例年龄集中在2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恢复期患者带菌率显著高于健康从业人员,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甲型副伤寒对利福平和萘啶酸耐药,且耐药率在97%以上。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结论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发病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病例应规范治疗彻底治愈、加强恢复期患者的监测,发现阳性应及时隔离治疗,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天柱县伤寒副伤寒(伤寒)流行特征,为制订伤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柱县2000-2007年伤寒疫情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7年天柱县合计报告伤寒1 281例(伤寒1 252例、甲型副伤寒25例、乙型副伤寒4例),年均发病率为40.08/10万,各年发病率(/10万)分别为98.39、57.67、50.47、66.24、27.42、5.54、21.55、2.16。2000-2007年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47.30,女性为31.92;0-4岁为46.56,5-19岁为31.62,20-39岁为52.09,40-59岁为37.02,60岁以上为27.53。5-10月发病953例,占全部病人的74.40%。合计发生3起暴发疫情,发病80例,2起为水型,1起为食物型和日常生活接触型。[结论]天柱县伤寒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20-39岁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西省近10年来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江西省疫情统计年报表及暴发疫情专题调查报告,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完成后进行逻辑检查,并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8—2007年全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007例,年均发病率5.81/10万;全年均有发病,但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6~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各个地区之间发病率差别很大;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人群是农民,其次为学生和工人。[结论]江西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持续下降,也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和学生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农村的改水改厕是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管理,切实有效地控制伤寒副伤寒在学校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巨艳红  邹长青 《职业与健康》2011,27(23):2752-2754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甲型病毒性肝炎(下称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7—2010年连云港市甲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10年连云港市共报告甲肝3 2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2/10万,连云港市甲肝疫情呈连续下降趋势,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出现1—3月和7—8月2个高峰。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30~39岁组最多,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51∶1。结论该市甲肝疫情虽有下降趋势,但仍是重点防制的污染病之一。加强以接种甲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