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6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结果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热内闭型、痰湿蒙神型等不同证型之间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蒙神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较为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较大,风痰瘀阻型最轻。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清热化瘀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吡拉西坦片,28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运动功能积分(FMA)、生活质量积分(QLI)、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QL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养心益肝汤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血清ET、NO含量的影响.方法:292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4例(用养心益肝汤和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138例(用常规康复疗法),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ET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ET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养心益肝汤可提高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与调节NO和E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合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评分变化。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依达拉奉+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予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与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中医辨证为中风火上扰25例,痰热腑实22例,风痰火亢19例,风痰瘀阻23例,阴虚风动13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翌日、第4日、第10日的血清CRP含量,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的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其含量及积分依次排序均为: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入院后翌日、第4日、第10日测定的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反映的脑实质损害程度不同,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分析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化瘀涤痰汤加味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及肢体语言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动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涤痰汤加减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相关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旨在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5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同时检测患者血清TNF-α值,并对TNF-α和中风证候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性(P0.01),而与年龄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2)中风病急性期TNF-α水平与痰证积分和痰证程度呈正相关(P0.01),和其它证候积分与程度无关(P0.05);(3)对可能影响TNF-α水平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痰证积分对TNF-α水平的贡献度最大。结论:(1)中风急性期患者TNF-α水平与痰证积分和痰证程度有相关性;(2)TNF-α可能是中风病痰证的物质基础之一,参与了痰证的病理过程,可作为中风病痰证辨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制药搜风通胶囊联合羚羊角滴丸治疗痰热腑实证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罗定市中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痰热腑实证缺血性中风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搜风通胶囊和羚羊角滴丸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学以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5 d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hs–CRP水平改善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中医证候评分观察组有效率为96%(48/50),优于对照组的82%(4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搜风通胶囊联合羚羊角滴丸治疗痰热腑实证缺血性中风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心贴对冠心病(CHD)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80例CHD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膻中穴、心俞穴二穴交替贴敷通心贴,每穴贴敷每次12h,每日1次,治疗3周;对照组39例,口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粒22.5rag),每日3次,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18、M—CSF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hs—CRP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贴具有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辨证分型与血清中PAF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中的作用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26例患者辨证分为风热上壅型组13例,痰瘀交阻型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PAF含量,并与14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SOM患者血清中的PA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风热上壅型组患者血清中PAF含量明显高于痰瘀交阻型组(P〈0.05)。结论:PAF与SOM的发病密切相关;血清中的PAF含量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清热方药对湿热困脾证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方法:对湿热困脾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采用随机化方法,按照1∶1比例分为二甲双胍组(对照组)、二甲双胍加健脾化痰清热方药组(试验组),试验终点时间为第12周。在治疗前及试验终点时间分别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RP和IL-6进行测定。比较每组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CRP和IL-6的变化,及两组间试验终点时间血清中的CRP和IL-6变化。血清CPR以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IL-6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结果:湿热困脾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药物12周后,试验组血清中的CRP水平由7.78mg/L下降到6.24mg/L,对照组的CRP水平由7.64mg/L下降到5.56mg/L,两组比较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血清中的IL-6水平,试验组由0.79ng/mL下降到0.62ng/mL,治疗组由0.78ng/mL下降到0.49ng/mL,两组比较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结论:二甲双胍加用健脾化痰清热方药更能降低血清中的CRP和IL-6水平。  相似文献   

14.
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清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方法收集176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CAM-1、VCAM-1、E-selectin、p-selectin、IL-6和CRP等水平,比较痰证、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粘附分子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各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颈动脉硬化痰证组患者血清ICAM-1和VCAM-1均较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患者显著上升(P〈0.05)。结论老年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老年颈动脉硬化痰证患者外周血中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具有一定特异性,痰的微观实质可能与粘附分子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微观辨证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ELISA法测定SOM各证型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含量。结果:各证型血清ET-1含量比较,正常组显著低于风热型和湿热型(P〈0.01),但与痰瘀型无显著差异(P〉0.05);风热型显著高于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湿热型均显著高于风热型、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P〈0.01);痰瘀型显著低于风热型(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各证型SOM患者血清中ET-1含量以湿热型最高,风热型次之,痰瘀型最低,3型之间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辨证分型的微观依据,提示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认知障碍特点和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将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54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142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制定中医证候观察表采集中医四诊信息。结果:代谢综合征组的MoCA总分、注意力、抽象能力明显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其余各项无统计学差异。代谢综合征组分数与MoCA的得分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17,P=0.04。代谢综合征组痰、血瘀最为多见,且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1),非代谢综合征组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两组的病位均主要涉及肾、肝,其次为脾、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代谢综合征增加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风险。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多有痰湿瘀血停滞。  相似文献   

17.
ApoE血清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痰瘀证候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冠心病(CHD)痰瘀证的实质。方法:将9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证组、瘀证组、痰瘀讧组;另设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35例。应用聚合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核苷酸分型技术检测冠心痛痰瘀证ApoE的基因型。结果:CHD组与对照组ApoE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HD组各证型ApoE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证型比较,痰瘀证组较其他2证型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瘀证亦高于痰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3/4基因型和E4等位基因频率在痰证患者中明显高于痰瘀证及瘀证患者(P〈0.05),而E3/3基因型及E3等位基因在痰瘀证及瘀证患者中的频率则明显高于痰证患者(P〈0.05)。结论:ApoE第4外显子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变异等位基因E4携带者更倾向于发生疾证,表明E4等位基因,特别是E3/4基因型可能是CHD及中医痰证的主要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曾美玲  王恒和 《山东中医杂志》2021,40(4):349-355,36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痰浊证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为CHD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等,收集建库至2019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CHD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血脂浓度及应证方药(调脂通脉颗粒)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172例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脂通脉颗粒)和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观察症状、体征(证候积分)和血脂浓度的变化,应用PCR-RFLP技术进行ApoE基因型测定。结果调脂通脉颗粒调脂疗效与血脂康相当,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证候积分改善上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携带ApoEE3/3和E3/4基因型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明显高于E2/3基因型者(P<0.05或P<0.01);E3/4型患者对应证方药在LDL-C浓度的改善上较E2/3和E3/3型明显(P<0.01)。结论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ApoE基因第4外显子不同基因型个体对应证方药调脂作用的敏感性不同,表明遗传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这种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7年9月—2007年12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NCHD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CRP。结果ACS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与SAP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