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相关责任病灶在常规MRI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的影像表现,着重探讨DWI阳性的TIA责任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平均信号强度(AI)等半定量特点。方法前瞻性对39例资料完整的TIA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和DWI检查,MRI检查均在TIA发作5 d内进行。运用Functool2.6.6i对其中15例在DWI表现为阳性的责任病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病灶平均体积、平均ADC值、平均AI,并和健侧进行配对比较研究。结果TIA阳性责任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点状的异常高信号,病灶平均体积(1.29±0.38)cm3,平均ADC值较健侧下降(25.8±9.01)%,AI较健侧升高(59.9±12.9)%,患、健侧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DWI序列对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序列明显升高,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体积较小,ADC值轻度下降而AI较健侧明显升高。DWI序列有利于对TIA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志斌  管得宁  徐运  张冰 《海南医学》2009,20(11):109-1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对TIA的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TIA患者于发病3d内及治疗2周后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结果治疗两周后未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低于入院时检查的责任病灶的阳性率,而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周后复查检出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高于2周前。结论TIA患者在DWI上显示与新近缺血相关的病灶,DWI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较困难,本文介绍目前可用的放射学检查手段,并且重点阐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探测急性局部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异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MRI-DWI异常的急性期(7天内)颈内动脉系统TIA22例患者(MRI-DWI异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2例MRI-DWI正常的急性期(7天内)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MRI-DWI正常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MRI-DW异常组发生发作时间≥30分钟、运动功能障碍、失语、TIA再发及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几率均高于MRI-DWI正常组,P<0.05。结论 TIA发作时间≥30分钟、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失语者均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条件允许下及无MRI禁忌时应常规做MRI-DWI,积极防治,避免TIA再发及进展为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脑损伤的发生率,观察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和次数的特点,以及临床症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阳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87 min,其中83.6%者症状在1 h内缓解;发作次数的中位数为3次,其中68.9%者发作次数≤3次.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脑损伤病灶17例(27.9%).DWI检查阳性者的中位发作次数为4次,显著高于DWI检查阴性者的1次(P<0.01),随着发作次数的上升,DWI检查阳性患者在TIA患者中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DWI检查阳性与失语(OR=6.3,95%CI为1.0~38.0,P=0.031)、运动障碍(OR=24.4,95%CI为1.0~588.0,P=0.049)及发作次数>3次(OR=11.6,95%CI为1.9~69.0,P=0.007)相关.结论 DWI检查评价TIA脑损伤的特异性高于常规CT和MRI检查.TIA患者中失语、运动障碍和发作次数>3次者DWI检查阳性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DWI信号强度改变是否可以用来鉴别TIA和卒中。方法:对47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TIA的患者于发病24小时内及7~14天后行常规MRI扫描及DWI扫描,观察DWI的演变规律。结果:47例根据临床诊断诊断为TIA的患者中有19例DWI上有局灶性高信号(40.43%),经复查不消失,因而应诊断为卒中。结论:DWI的高灵敏度有助于TIA及卒中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联合研究的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 81例TIA患者在发病两周内行头颅MRI检查及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其中11例患者在随访时间段内发生继发脑梗塞而再次就诊,为进展型TIA组;其余病例为初发型TIA组。搜集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实验组(包括进展型和初发型TIA组)和对照组的DWI阳性率及颈动脉软斑数混合斑数血栓数、IMT依次递减,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病例的脑部MRDWI脑梗塞病灶数目和颈动脉总斑块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787。结论 MRDWI可发现TIA新发病灶,颈动脉彩超可发现并鉴别颈动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及其继发的颈动脉血栓、中内膜增厚、狭窄,对TIA患者的病因诊断及其继发脑梗塞的风险评估均具有重大临床价值,脑部MRDWI脑梗塞病灶数目和颈动脉总斑块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传统上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局限性供血障碍导致的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24 h内症状完全消失,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TIA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拟对磁共振成像在TIA诊断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潜在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生TIA一段时间后会进展为卒中,因此需要对TIA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估,及时启动正确的治疗以改善预后[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缺血的检测较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序列更为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75例,中危组60例,高危组31例;同时依据DWI结果将患者又分为DWI异常组96例和DWI正常组70例,随访TIA患者后2d、7d和90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患者TIA后第2天、第7天和第90天脑梗死率分别为7.8%、11.4%和15.7%。与低危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4且DWI异常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结合DWI检查结果能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张兆  张千 《微创医学》2014,(4):414-4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联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PWI检查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观察90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IA患者的PWI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WI灌注异常的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1);颈动脉狭窄50%TIA者较颈动脉狭窄50%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异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与PWI灌注正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3.
曹晋军  刘宽荣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00-290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方法.方法 46 例TIA 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扩容、扩血管治疗.结果 46 例患者治愈10 例,好转34 例,未愈2 例,治疗总有效率95.7%.住院天数6 d~15 d,平均8.5 d.结论 及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73例TIA患者及71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管超声,进一步对TIA组加以分类:单纯TIA发作39例,合并各类脑梗死计34例,分析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等参数,并加以比较。结果总体TIA组颈部动脉与对照组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P0.05),但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脑梗死的TIA组与对照组间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且斑块性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两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对TIA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由此导致血管狭窄是TIA重要的危险因素,且单纯TIA患者与已存在脑梗死的患者间,颈部脑血管的病理改变的性质及程度已相当,单纯TIA患者与脑梗死患者应受到同等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剂量尿激酶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64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置尿激酶静脉点滴,连续5.7d。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24h内及72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是71.9%和93.8%,均高于对照组18.8%和50%(P〈0.01);且治疗组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P〈0.01)。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频发TIA疗效显著、安全、见效快,且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40例TIA患者颈动脉形态、结构和动力学改变,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0例缝康人对照。结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内膜面粗糙,发现斑块25例,占62.5%.而对照组8例,占20%。同时发现TIA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高,血流量下降,提示TIA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作为TIA病因诊断的一项无创伤性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两家三甲医院前瞻性卒中登记库中连续性LS-TIA的患者,研究其TIA特点、头颅影像学表现,并予以药物和/或支架置入治疗,随访1年时用改良的Rankin评分(mRS)。结果共纳入10例LS-TIA患者,多于活动时诱发(7例),以下肢抖动(8例)伴无力(7例)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5min,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例)和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MRI仅2例显示分水岭脑梗死,8例示腔隙性脑梗死,4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经过药物联合支架治疗,5例颅内血管狭窄经过强化药物治疗随访1年mRS为0分,1例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单纯药物治疗,1个月后发生同侧脑梗死,1年后mRS为4分。结论对于MRI仅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肢体抖动患者需警惕为LS-TI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LS-TIA支架置入治疗和颅内动脉狭窄的LS-TIA采取积极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