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MSC)对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分泌表达白介素(IL)13的影响。 方法 细胞增殖检测法(MTS)检测重组IL-13(rIL-13)对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6例进展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及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中IL-13基因和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DMSC与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共培养前后细胞IL-13 mRNA水平和上清蛋白水平。 结果 不同浓度(10、50、100、250、500 μg/L)的rIL-13作用黑素细胞24、48、72、96 h后黑素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均P > 0.05)。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及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均可表达IL-13,但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表达IL-13更显著。将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和DMSC共培养,CD8+ T淋巴细胞IL-13 mRNA(0.100 0 ± 0.002 4)和蛋白[(1 509.62 ± 48.44) ng/L]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的CD8+ T淋巴细胞[mRNA:0.383 2 ± 0.018 7,蛋白:(5 507.98 ± 34.11) ng/L,均P < 0.05]。 结论 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高表达IL-13,DMSC能够有效地抑制其表达IL-13,或许可作为白癜风的治疗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对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及皮损周边CD8+细胞毒T细胞(CD8+CTL)增殖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实验分黑素细胞组、CD8+CTL组、黑素细胞与CD8+CTL共培养组,细胞计数法检测卡泊三醇处理前后细胞数变化情况,ELISA测定卡泊三醇处理前后分泌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细胞计数法检测卡泊三醇处理过的黑素细胞与CD8+CTL共培养组在添加与不添加抗人IL-6抗体时,黑素细胞及CD8+CTL数量的变化。筛选10^-8、10^-9mol/L卡泊三醇用于实验。结果在凋亡检测中发现,CD8+CTL与黑素细胞共培养中黑素细胞有显著凋亡。加卡泊三醇后黑素细胞组的黑素细胞计数与未加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黑素细胞与CD8+CTL共培养组黑素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CD8+CTL组和黑素细胞与CD8+CTL共培养组的CD8+CTL细胞数也明显增加(P〈0.05)。与黑素细胞和CD8+CTL单独培养组相比,黑素细胞与CD8+CTL共培养组分泌的IL-6、IFN-γ和TNF-α显著减少;经104mol/L卡泊三醇处理后的黑素细胞与CD8+CTL共培养组分泌的IL-6减少更加明显,与未加药组减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而IFN-γ和TNF-α在加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在卡泊三醇处理过的共培养组中添加5mg/L抗IL-6抗体后,黑素细胞显著增加,而CD8+CTL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5;t=3.15,P〈0.05)。结论白癜风皮损处的CD8+CTL对黑素细胞有一定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卡泊三醇可以减少炎症细胞因子IL-6的分泌,从而减少CD8+CTL对黑素细胞的杀伤,可能是卡泊三醇治疗白癜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接触变应性光皮炎(CA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BALB/c纯系雌性小鼠建立氯丙嗪所致的CAPD模型,采用腹腔注射抗小鼠CD4、CD8单克隆抗体(mAb)方法,激发后48h测小鼠耳肿度,局部皮损行HE染色,计单一核细胞浸润数.ELISA法测小鼠血清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腹腔注射抗CD4mAb组,IL-10水平与阴性对照组(仅光激发,不做光诱导)接近(P>0.05),而IFN-γ水平较阴性对照组高(P<0.05);与腹腔注射抗CD8mAb组相比,IL-10、IFN-γ水平均降低,但耳肿度及单一核细胞浸润数该两组接近,且该两组IL-10、IFN-γ水平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联合注射抗CD4、CD8mAb组,IL-10、IFN-γ水平,耳肿度及单一核细胞浸润数均接近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在氯丙嗪诱导的CAPD模型中,CD4+Th1和CD8+T淋巴细胞可通过上调IFN-γ水平正调节该反应;而CD4+Th2淋巴细胞可通过上调IL-10水平下调该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斑秃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斑秃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斑秃进行病情分组,以流式细胞仪检测17例重度、15例局限型斑秃患者和25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中有功能活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即CD4+CD25+ Foxp 3 T 细胞)在CD4+ T淋巴细胞中的比率,CD4+和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 结果 重度斑秃患者外周血中有功能活性的CD4+CD25+ Foxp 3 T细胞占CD4+ T细胞比率为0.54% ± 0.31%,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3.21% ± 0.76%)及局限型斑秃患者(2.71% ± 0.37%,P < 0.001);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斑秃患者的CD4+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为32.61% ± 3.48%,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43.0% ± 3.63%,P < 0.001),而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为40.96% ± 8.54%,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5.23% ± 2.14%,P < 0.001)。局限型斑秃患者的此两项指标分别为41.25% ± 4.27%和26.6% ± 2.28%,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斑秃患者的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与CD4+CD25+ Foxp 3调节性 T 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有负相关关系(r = -0.94,P < 0.001)。结论 重度斑秃可能与外周血中CD4+CD25+ T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活性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各亚型及表达不同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的频数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梅毒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DC各亚型及表达不同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IL-4、IL-10、IL-12)CD4+、CD8+ T细胞亚群的频数。结果 20例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DC亚型(CD11c+)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升高(t = 3.339,P < 0.0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5)。梅毒患者外周淋巴系DC亚型(CD123+)的表达,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胞质内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升高(t =14.890,P < 0.0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1);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胞质内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2的表达,IL-2和IL-1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升高(t = 10.899,4.292,P均 < 0.0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5),IL-4和IL-10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 < 0.01)。梅毒患者外周血CD11c+、CD123+的表达与IFN-γ、IL-12的百分比不存在相关关系(P均 > 0.05)。结论 IFN-γ、IL-2和IL-12可能在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IL-4、IL-10起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V)患者皮损中细胞因子IL-10、IL-23和CD86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免疫异常与EV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EV患者皮损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以10例正常人的眼皮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EV组中三种细胞因子表达为阳性,而正常组有1例IL-10阳性,其余均为阴性;EV组中三种细胞因子的评分为3~6分,而正常组除1例IL-10评分为3分,其余均为0分;EV组中三种细胞因子的阳性表达强度为(++)~(+++),而正常组中除1例IL-10为(++),其余均为(-)。IL-10, IL-23, CD86三种细胞因子在EV组和对照组间阳性表达率有明显差异。结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发病可能和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7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及表现形式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39例出现皮肤损害,主要位于躯干上部和颜面部。HIV阴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为(520.52±262.56)×106/L;多数表现为结节;组织病理见肉芽肿样病变。HIV阳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25.65±12.23)×106/L;多数表现为水肿性脐窝状丘疹,伴中央坏死;组织病理见坏死样改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形式与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患者女,44岁。躯干多发斑块、溃疡2个月。皮损初起为红色斑块,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弥漫中等至较大的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明显异形性,亲表皮生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异形细胞表达CD3、CD8、CD56、颗粒酶B(GranB)、穿孔素,而TCRα/β、CD4、CD5、CD20和CD79α不表达。EB病毒(EBV)检查阴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示γ基因重排阳性。诊断:皮肤γ/δ T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弃治疗,于发病20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荧光抗体检测20例寻常性银屑病、15例脓疱性银屑病和10例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的10例进行了CD4+CD25hi-int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的检测。结果 红皮病性银屑病组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其他组(P < 0.01);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组CD4+CD25hi-int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CD4+ T细胞中比例为4.39% ± 0.84%,正常人对照组为3.83% ± 1.68%,两组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可能与红皮病性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中医证型中气虚湿阻型、气阴两虚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诊治的60例HIV感染者,其中气虚湿阻型共31例,气阴两虚型者共29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CD4+、CD8+、CD3+)计数,病毒载量及白细胞介素(IL)-17、IL-10、IL-4、干扰素(IFN)-γ水平;按水平高低将上述指标分为Ⅰ层、Ⅱ层和Ⅲ层。比较气虚湿阻型与气阴两虚型以及不同性别和民族患者CD4+、CD8+、CD3+水平。对比气虚湿阻型与气阴两虚型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IL-17、IL-10、IL-4、IFN-γ浓度在3个分层分布情况;经秩相关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IL-17、IL-10、IL-4、IFN-γ分层的相关性;分析IL-17、IL-10、IL-4、IFN-γ的相关性。结果①气虚湿阻型CD4+T淋巴细胞较气阴两虚型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湿阻型CD8+、CD3+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CD4+、CD8+、CD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与少数民族CD4+、CD8+、CD3+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气阴两虚型CD4+T淋巴细胞计数Ⅱ+Ⅲ层发生率更高,IL-10及IFN-γⅡ+Ⅲ层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与气虚湿阻型IL-17、IL-4、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均与IL-17、IL-10、IL-4、IFN-γ分层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④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发现IFN-γ与IL-17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459,P=0.021)。结论 HIV感染的气虚湿阻型、气阴两虚型与T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IL-10及IFN-γ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白介素-4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白介素-4的表达水平.结果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1);白介素-4+CD8+T细胞百分比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γ+/白介素-4+T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Tc1细胞水平低下,Tc1/Tc2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建立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增殖模型,筛选免疫抑制性中药。 方法 制备小鼠脾脏单细胞悬液,通过特异性抗体分离CD8+ T淋巴细胞,CD3/CD28抗体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别加入23种中药提取物共培养,通过四唑盐MTS法检测各中药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对抑制作用最强的4种中药作12.5 ~ 400 mg/L的浓度梯度分析。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这4种中药对CD3/CD28抗体诱导CD8+ 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作用。 结果 23种中药提取物中,14味中药对淋巴细胞增殖有不同程度抑制,抑制作用最强的前4味分别为黄连、黄芩、木香和姜黄,其对CD8+ T细胞增殖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约为25、35、50和60 mg/L,100%抑制的最低浓度分别为200、100、200、200 mg/L。黄芩、木香和姜黄在100 mg/L的浓度下对CD3/CD28 抗体诱导CD8+ T细胞分泌IFN-γ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黄连对CD8+ T细胞分泌IFN-γ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结论 成功建立CD8+ CTL体外增殖模型,并筛选出对小鼠脾脏CD8+ T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4味中药即黄连、黄芩、木香和姜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带状疱疹患者血浆可溶型CD100(sCD100)和外周血T细胞中膜型CD100(mCD100)表达变化, 观察外源性CD100对带状疱疹患者CD8+ T细胞的功能调控。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53例以及入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25例。采集受试者静脉抗凝血, 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sCD100水平,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中mCD100表达。纯化CD8+ T细胞, 比较带状疱疹患者和对照CD8+ T细胞分泌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差异。使用重组人CD100和重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糖蛋白刺激带状疱疹患者纯化的CD8+ T细胞, 观察重组人CD100对CD8+ T细胞分泌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带状疱疹组血浆sCD100水平[(1.12 ± 0.23) ng/ml]低于对照组[(1.31 ± 0.28) ng/ml, t = 2.97, P = 0.004], mCD100+CD8+ T细胞比例(17.41% ± 4.26%)高于对照组(14.69%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表达不同细胞因子T细胞群的频数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表达不同胞质内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FN-γ、TNF-α)的CD4+ T、CD8+ T、CLA+ T细胞亚群的频数。利用特应性皮炎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积分法方法,获取特应性皮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积分,分析其与表达不同细胞因子的T细胞频数的相关性。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胞质内表达IL-4和IL-5的CD4+ T、CD8+ T、CLA+ T细胞频数均高于对照组,胞质内表达IFN-γ的CD4+ T、CLA+ T细胞频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中,TNF-α在不同T细胞亚群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严重程度与IL-4+CD4+ T细胞和IL-5+CLA+ T细胞群的表达频数相关。结论 患者外周血T细胞存在免疫偏移,表达某些细胞因子的T细胞亚群水平可能作为检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CA-074Me对组织蛋白酶B的影响,以阐明其对肌纤维的保护机制。方法 40只健康雌性短毛英国种豚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阳性对照γ干扰素组、PM模型组、健康组、假干预组(即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和阴性对照CA-074Me组。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留取血液检测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M)、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变化;取肌肉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Envision 二步法)分别检测CD8+细胞、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豚鼠骨骼肌细胞的凋亡变化。肌酶、肌肉炎症程度评分、肌细胞凋亡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CD8+T细胞、组织蛋白酶B表达的结果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结果 PM模型组、假干预组、γ干扰素组、CA-074 Me组肌酶谱(CK、CK-MM、AST和LDH)均异常升高,以CK升高最为明显,4个组的CK分别为(3537.3 ± 2141.6) U/L、(2222.0 ± 226.9) U/L、(973.8 ± 423.2) U/L、(814.0 ± 268.4) U/L,均高于健康组(410.7 ± 167.9) U/L (P < 0.05);γ干扰素组、CA-074 Me组的肌酶谱呈低水平升高,与假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M模型组、假干预组、γ干扰素组、CA-074Me组的骨骼肌炎症程度评分分别为1.75 ± 0.50、1.40 ± 0.55、2.38 ± 0.74和1.20 ± 0.45,均较健康组明显增加,尤其以γ干扰素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P < 0.05)。与健康组相比,PM模型组、假干预组、γ干扰素组、CA-074Me组的CD8+细胞、组织蛋白酶B表达增加,凋亡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074 Me组的CD8+细胞(42.3 ± 27.4)个、组织蛋白酶B表达(31.3 ± 6.7)个均低于假干预组[分别为(68.0 ± 13.2)个和(37.5 ± 9.2)个],P值均 < 0.05;干扰素组组织蛋白酶B表达(49.3 ± 17.0)个、凋亡指数(40.1 ± 6.7)个均较假干预组[分别为(37.5 ± 9.2)和(25.4 ± 5.0)个]升高(P < 0.05)。结论 组织蛋白酶B在PM豚鼠模型中存在着高表达,CA-074 Me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B表达减少其介导的炎症和细胞凋亡,起到对PM模型豚鼠肌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9岁.全身多发暗红色斑块和小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致密小到中等大,胞质空亮,核扭曲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像.未见亲表皮性,但有浸润毛囊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阳性、CD4阳性、CD8阴性、CD30阴性和CD20阴性,Ki-67阳性率约为25%.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