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2年2月~1994年4月,我们为8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患者施行了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输尿管采用回肠折叠包埋式吻合,回肠袋与后尿道吻合。术后随访6个月,全部患者可自控排尿,无明显残余尿。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术后肾功能正常,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
采用腹膜后输尿管回肠吻合法作腹膜外回肠膀胱术15例,其中膀胱肿瘤病理分析T1期1例,T2期6例,T3期8例。多发性复发性膀胱肿瘤已接受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者10例(10/15)。结果认为:用腹膜后输尿管回肠吻合法将回肠段放置于腹膜后,保留了腹膜外回肠膀胱术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有膀胱部分切除或输尿管膀胱移植手术史,盆腔粘连较甚,输尿管截取较短的患者。在输尿管跨过髂血管  相似文献   

3.
低压回肠袋代膀胱的护理体会(277102)山东省枣庄市市立医院孟春玲王成银低压回肠膀胱是治疗膀胱肿瘤的一种新手术方法。此手术是行膀胱全切,距回盲部逆上20~25cm处截取55cm回肠肠袢、吻合回肠断端、近端肠袢与双输尿管吻合,并将15~20cm肠管同...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2000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膀胱全切采用回肠代膀胱的83例患者(Bricker 回肠膀胱51 例,原位回肠新膀胱32例)随访2 年,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发现共性并发症结石5 例(6%),输尿管吻合口狭窄上尿路积水9 例(10.8%),反复上尿路感染5 例(6%),原位回肠新膀胱尿道狭窄2例(6.2%),认为回肠代膀胱其肠黏液混入尿路是该术式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结石、吻合口狭窄、反复泌尿系感染均与肠黏液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5.
介绍10例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行肠代膀胱术,其中回肠袋代膀胱术6例。回肠袋与前列腺包膜或膜尿道吻合,输尿管与回肠袋行套入式吻合。随访11-54个月,全部病人均可经尿道自控排尿,无明显残余尿,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9例血尿素氮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增加,血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对21例膀胱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W形回肠代膀胱术,并对术式进行改进.结果:21例手术时间平均4.5小时,随访12~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白天控尿良好者19例(90.5%),夜间控尿良好者18例(85.7%).术后12个月贮尿囊容量360±45ml,充盈压16.1±4.3cmH20,最大排尿压84.8±20.4cmH2O,最大尿流率17.4±5.9ml/s.新膀胱造影发现新膀胱呈球形,完全位于盆腔,未见输尿管返流.B超及IVU检查发现原上尿路积水3例均明显减轻,其余未发现输尿管狭窄和上尿路积水征象.肾功能正常.结论: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功能接近于正常膀胱,保持原位排尿,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膀胱全切。重建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是继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治疗膀胱癌的新方法。我院1991~1996年共为6例患者施行了此种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本文主要简述膀胱全切后重建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术前、术后护理。膀胱肤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因病情需要,部分病人需行膀胱全切术,以往全膀胱切除术后,需行回肠膀胱尿流改道,腹部终生佩带尿袋,给生治带来很大不便。我院开展的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压力低、可自控排尿的优点。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  相似文献   

8.
膀胱全切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曲英包头铁路医院(包头014040)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是对尿路改道手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手术解除了旧式手术配带集尿袋的不便,提高了生活质量。我院1991~1995年行该手术6例,均为男性,年龄55...  相似文献   

9.
王福才  邓鲲  胡斌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64-165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7月至今32例原位低压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移行细胞癌26例、腺癌6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保留前列腺尖部尿道1~1.5cm,距回盲部20cm,取40cm间置回肠,U形排列,纵行切开,缝成球状,与原尿道吻合。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7.5h,平均失血量700mL,正常排尿30例,尿失禁2例。结论原位低压回肠代膀胱术临床疗效满意,合并症少,新膀胱控尿良好,患者生活质量高,是目前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全膀胱切除术后,回肠膀胱术是最常用的尿路改道手术。但作为永久性尿液转流的方法仍不够理想,所存在的缺点是易发生输尿管返流,造成逆行尿路感染以及代膀胱的容量低,不能自控,长期佩带集尿袋引起造瘘口皮肤的合并症,因此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生活要求。多年来,许多泌尿外科医生在废弃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对120例行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原位W 形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术后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结论 膀胱全切原位W 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措施。方法时5例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输尿管回肠代膀胱Nesbit吻合术,回肠代膀胱不造瘘,耻骨后引流管负压吸引。结果随访3~12个月,回肠代膀胱内压低、顺应性好、容量大,无输尿管返流、梗阻,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有患者白天控排尿良好。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后,并发症少,控排尿良好,患者的生存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2008年3月21例膀胱肿瘤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得到满意随访,本组患者除2例外均无瘤存活?手术时间为 5.5~7.5 h,平均5.9 h;术中出血量为150~1 200 ml,平均为 45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能自控排尿,无上尿路积水,代膀胱残余尿量20~80 ml,功能状态良好?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具有术后代膀胱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膀胱全切术后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4.
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是为了解决患者术后尿路分流问题,目前,国内开展的该类手术多为“U”型回肠瓣代膀胱,我院于1999年8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成功地实施了1例膀胱肿瘤切除“W”型回肠代膀胱术,手术顺利,效果良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膀胱癌患者的回肠膀胱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收治的32例行回肠膀胱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体会。结果:患者输尿管和膀胱造瘘管口愈合状况极佳,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其中3例熟睡后有轻度尿失禁,2例术后1年内有上尿路积水伴肾功能轻度衰退,经处理后导尿均好转,血电解质正常,无酸中毒现象。结论:对施行回肠膀胱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精心护理,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外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4-2001年作者施行腹膜外回肠膀胱术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手术全部成功,6例术后发生输尿管回肠吻合口漏尿,均通过负压引流自愈。1例术后1年左输尿管吻合发生肿瘤,再次手术,在腹膜外行肿瘤切除,将输尿管和回肠重做吻合。结论:腹膜外回肠膀胱术除保留了传统回肠膀胱术的优点外,还具备更多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膀胱肿瘤传统术式是输尿管造瘘或直肠膀胱术,术后生活不便,且引起逆行感染。目前采用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排尿方式不变,代膀胱能自控,不易逆行感染.以三大优点而肯定丁这一术式。1995年我科完成两例,取得效果满意,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廖爱民 《中国病案》2015,16(1):36+79
尿路改道是膀胱全切术后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十多年来,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后恢复尿路的新术式,极大改善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回肠膀胱术一起,分列为膀胱全切术后新旧尿流改道方式的代表。临床医师在书写病历时经常将"回肠膀胱术"和"原位回肠膀胱术"统一写作"回肠膀胱术",这就容易给编码员造成错觉,以致造成混合分类,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对数据的检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动力学特征表现及上尿路功能损害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年龄39~68(54±10)岁,男性90例,女性15例]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6~36(20±6)个月,为代膀胱组]随访资料,包括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彩超、肾功能、膀胱排尿造影和排尿表现.并选取20例患者[年龄40~70(56±10)岁,男性15例,女性5例]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膀胱组.比较代膀胱组和正常膀胱组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根据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将行膀胱排尿造影的代膀胱患者分为有返流组和无返流组,比较2组相应参数变化.结果 代膀胱组尿流曲线为间断或低平尿流曲线,正常膀胱组为钟形尿流曲线;代膀胱组最大尿流率[(12±4)ml/s]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21±5)ml/s],而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昔分别为(47±22)、(533±166)ml,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8±7)、(412±57)ml.代膀胱组代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尿意感,稳定性较好,仅有9例出现蠕动波,波幅较低,规律出现,并随灌注量增多频率先逐渐增加后降低,多不伴有明显感觉.共有90例(86%)患者术后3个月膀胱排尿造影随访时未见膀胱输尿管返流.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有11例(12%)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量、排尿期最大代膀胱压及颈口开放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返流患者.结论 W型原位回肠代膀胱具有不同于正常膀胱组织特征的尿动力学表现,残余尿量、代膀胱容量、排尿期膀胱压及膀胱颈口开放不良是其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尿动力学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的手术前后护理及新膀胱储尿及排尿功能训练的经验。[方法]对2001年3月~2006年5月共51例行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总结。[结果]51例患者术后均能自尿道正常排尿,排尿量280~500 mL,术后发生尿瘘2例,经引流后治愈;未发生术后感染、肠吻合口瘘及肾积水。[结论]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后,应加强对新膀胱储尿及排尿功能的训练和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