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9例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原始数据在心动周期的40%~80%时相上进行图像重组。对直径>1.5mm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3分为满足临床诊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扫描时所有患者心率33~108次/min,平均62.2次/min。心率波动0.2~46.9次/min,平均4.4次/min。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的图像占93.9%。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显著相关。心率<69.7次/min及心率波动<15.7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心率<63次/min时,舒张期重组的图像质量佳;心率>67次/min时,收缩期重组的图像质量佳。重组时相窗从舒张期切换至收缩期的心率范围为63~67次/min。结论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减低心率及心率波动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25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对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B组,65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确定需进行干预的心率临界点.结果 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占97.9%.冠状动脉总体、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409、0.413(P均<0.001),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无明显相关(P>0.05).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83.1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而为获取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心率应<119.1次/min.心率<65次/min时,舒张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心率>71次/min时,收缩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结论 心率波动对256层CT同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成像中心率波动幅度对冠状动脉运动追踪技术(SSF)算法冠状动脉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CT扫描的2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率波动幅度进行分组,3~5次/min为观察组A组,6~8次/min为观察组B组,2次/min以下与无明显心率波动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冠状动脉节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组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组的优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低于左冠状动脉优良率。结论 SSF能够改善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率对老年人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老年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检查时心率不同分为三组:A组58例,心率70次/min,平均64次/min;B组55例,心率70~79次/min,平均74次/min;C组24例,心率80~88次/min,平均85次/min。采集的原始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RCA、LM、LAD、LCX)的CT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按照5级评分法进行评估,3分以上认为图像质量合格,达到诊断要求。结果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比率分别为:A组96.6%(224/232),B组92.7%(204/220),C组83.3%(80/96)。经χ2检验,A、B两组之间图像质量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28,P0.05)。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在一定程度内适当放宽对心率的要求(≤80次/min),图像质量仍可基本满足诊断需要,是一种筛查老年人冠心病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律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以下简称为冠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冠脉疾病患者610例,均经256层螺旋CT行冠脉CTA诊断,其中580例患者心律整齐,有76例患者同意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根据心率由低到高将580例心律整齐者分成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另将心率≤80次/min的537例患者根据采集周期中心律变化幅度由低到高划分成A组、B组、C组。对比不同心率组的冠脉图像质量,分析采集周期中患者心率及心律变化的幅度与图像质量的联系,比较不同心率及心律变化幅度的CAG及CTA诊断结果。结果患者心率越低,则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也越高,但其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与心率变化幅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5,P=0.128;r=-0.128,P=0.220);心律变化的幅度越低,则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也越高,但其诊断敏感度、准确度与心率变化幅度也无明显相关性(r=-0.241,P=0.097;r=-0.208,P=0.142)。结论冠脉疾病患者的心率及心律越低,则CTA图像质量也越高,但其变化对于256层螺旋CT冠脉CTA诊断并无明显的影响,因此CTA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mSv vs 10.1mSv,P<0.01)。结论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及心理诱导,观察其对患者心率的影响在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方法收集临床患者4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心率变化与成像的关系。结果经过呼吸训练和心理诱导的患者心率有明显下降,其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影响小于单纯呼吸训练组(P<0.05)。结论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暗示、心理诱导和放松训练、降低心率、稳定心律,能明显提高检查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率对急性胸痛患者320排容积CT前瞻Wide-volume一站式扫描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1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60例,均经急诊心电图、超声、常规胸部X线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60例患者均行320排容积CT前瞻Wide-volume一站式扫描,并根据检查过程中即时心率分为40次/min心率≤65次/min者28例(A组)、65次/min心率75次/min者15例(B组)及75次/min≤心率90次/min者17例(C组);所得图像传至Vitrea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及主、客观评价。结果 3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评价者1、评价者2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评分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最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评价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5,P0.001)。3组患者主动脉根部(AA)和冠状动脉各节段CT值均250 HU,符合诊断要求;3组患者AA和冠状动脉各节段CT值和信噪比(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AA、右冠状动脉近段(RCAP)、右冠状动脉中段(RCAm)、右冠状动脉远段(RCAd)、后降支(PDA)、左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P)、左前降支中段(LADm)、左前降支远段(LADd)、左回旋支近段(LCXP)及左回旋支第一钝缘支(LCX-OM1)对比噪声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患者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LAD-D1)、左回旋支中段(LCXm)及左回旋支远段(LCXd)CNR均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前瞻Wide-volume一站式扫描冠状动脉图像能满足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诊断要求,但检查时心率65次/min会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条件。方法在不同的心率、不同重组算法、图像重组相位窗下,用心脏冠状动脉模具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心率小于70次/分,心率波动范围小于10次/分时图像质量最佳;图像质量在R—R间期的75%相位(舒张中期)最好;实验数据共108组,采用单扇区、双扇区、四扇区重组成功率分别为93.5%,91.6%,9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4.163,P=0.125)。优良率分别为81.8%,79.2%和84.1%。结论心率、重组算法和图像重组相位窗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主要参数,运用合适参数能获得更优质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脉运动追踪冻结平台(SSF)在改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检查的121例患者的标准重建图像及基于SSF的运动校正图像,平均心率(HR)≤60次/min 39例,HR 60~70次/min 42例,HR70次/min 40例。分析平均HR、HR变异及HR波动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同一平均HR时,运动校正前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平均HR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HR≤60次/min时,SSF在改善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中有价值;HR 60~70次/min时,SSF在改善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小血管的图像质量中有价值;HR70次/min时,SSF能显著改善左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结论:SSF在改善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中有良好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高HR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影响血管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其中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 100例被检者中35例CT未见异常,65例见冠状动脉各段各分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块和狭窄(其中10例因心率>80次/min,或因吸气,屏气不好,致使部分三维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显示欠佳,出现阶梯样伪影;11例可疑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见搭桥血管形成;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见支架管腔通畅,无明显再狭窄现象).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可做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首选方法,图像质量受心率、呼吸和对比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两组病例的对比研究,探讨控制患者检查前的心率和效果。方法: 基础心率大于70次/min的患者654例,分为药物干预组352例和心理干预组302例,进行不同的心率干预措施后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将两组患者的心率控制效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图像后处理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口服倍他乐克减慢和稳定心率后, 340例(96.6%)心率降至70次/min以下,12例(3.4%)口服倍他乐克者未降至目标心率。352例患者中有347例(98.8%)的整体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心理干预组127例(42.0%)经过给予心理护理后心率降至70次/min 以下,154例(58.0%)未降至目标心率。302例患者中266例(88%)能满足诊断要求。控制组图像后处理的平均时间为(12±5)min,对照组图像后处理的平均时间为(18±6)min。结论: 倍他乐克可降低心率明显提高冠状动脉CTA的成像质量,药物控制心率优于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对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13年3月~5月期间85例未服用控制心率药物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影像学资料,应用SSF技术前后CT图像质量差异情况比较。患者按心率是否大于65次/min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6例,心率≤65次/min;B组59例,心率65次/min。应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处理,测量应用SSF技术前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血管轴截面、运动伪影及邻近脂肪的SD值,计算运动伪影指数(MAI)数值;并采用盲法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五分制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及量化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平均心率(58.5±5.69)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2.65±5.96),低于未使用SSF技术(None-SSF)(24.1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SSF(4.15±0.45),高于None-SSF(3.0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平均心率(77.73±9.67)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8.09±9.00),低于None-SSF(66.99±17.4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3.82±0.78),高于None-SSF(1.96±0.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48%,B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73%,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结论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作用在患者心率超过65次/min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运动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临床中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且同意参加试验者34例为试验组,根据两次扫描心率变化分为三组,A组:≤5次/minBMP,B组:6~10次/minBMP,C组:〉10次/minBMP。分别测量心脏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间的距离,计算两次扫描的距离变化差。回顾性收集同期64SCTCA资料完整者137例为临床组,根据心率波动程度分成三组:Ⅰ组:0~2次/minBMP,Ⅱ组:3~6次/minBMP,Ⅲ组:〉7次/minBMP。按5分法评价不同心率波动情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两次扫描右冠状动脉与左前降支的间距差以舒展期变化较大,同收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越大,距离的变化值也越大(P〈0.05)。临床组137例患者共有83.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率波动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变化越小图像质量越好(P〈0.05)。结论心率波动时数据匹配错误是导致图像质量降低的根本因素,稳定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分析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安全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于该院收治的208例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4例冠状动脉成像期间给予一般指导,观察组104例冠状动脉成像期间给予安全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104例的冠状动脉成像一次成功率95.2%、检查时间5 min内比例93.3%、心率过快发生率4.8%与对照组的冠状动脉成像一次成功率75.0%、检查时间5 min内比例76.9%、心率过快发生率1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4例的图像质量(1级、2级、3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4例的护理满意度98.1%大于对照组的82.7%(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给予安全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成像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CT后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方法将372例分三组,A组心率70次/min,B组心率70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心率大于90次/min药物控制),部分数据通过冠脉多期相重组来改善图像质量,最后只对运动幅度相对较大的、较难成像的RCA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图像质量评价标准改良分为3个等级(Ⅰ级管腔光整,边缘锐利;Ⅱ级局部少许管腔不光整,不影响诊断;Ⅲ级多处管腔边缘不光整,但可以做出诊断)。结果 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升高而降低;对于部分高心率(大于80±2次/min),经双扇区的选择及多期相重建,图像质量C组与B组接近,双扇区、时相重建选择虽延长了后处理的时间,但对图像质量明显改善,仍能满足诊断及临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方式组60例(A组),常规螺旋扫描方式组60例(B组).入选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心率均<70次/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且体质量<100 kg.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为图像质量极好,2分为图像质量好,3分为图像质量一般,4分为图像质量差),并记录两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及总剂量长度乘积.结果 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 mSv vs.(8.6±1.3) mSv,P<0.05];总剂量长度乘积也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8±13.5) mGy·cm vs.(621.4±129.8)mGy.cm,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心率<70次/min的患者时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门控轴面扫描不同电流设定量设置对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体重指数(BMI)≤22 kg/m~2、心率65次/min以下、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的临床疑诊冠心病病人7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进行前门控冠状动脉CT检查。A组为对照组(电流设定量为600 m A);另外两组(B、C)为试验组(低电流量扫描),电流设定量分别为500 m A、400 m A,其他扫描参数不变。评估各组图像质量,并对有效辐射剂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减少16.67%、33.3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门控轴面扫描,BMI≤22 kg/m~2病人适当降低管电流,既可降低受检者的射线剂量又能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彩色编码技术在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74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重建冠状动脉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长度;对检出的86段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彩色编码技术进行标记和测算。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受心率影响较大,在控制心率≤70次/min时,冠状动脉1-13段血管97.4%(823/845)图像质量为1级,粥样硬化斑块及冠状动脉狭窄清晰显示。彩色编码技术检出不稳定斑块27块,其中19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26%~50%狭窄,5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51%-75%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彩色编码技术可以非创伤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斑块中各成分形态、分布及比例,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筛查及初步预后评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急性胸痛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61例急性胸痛患者不控制心率条件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并强制在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根据心率不同预设在40%~50%R-R间期(心率≥70次/min)或70%~80%R-R间期(心率70次/min)。2个volume涵盖自胸廓入口至心膈面,对比剂采用三相注射法以便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三大血管床。评价三大血管床的图像质量及对胸痛病因的诊断能力。记录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结果:61例患者的三大血管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均得到明显均匀强化。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获得良好的可诊断图像(可诊断率达100%,61/61)。2例患者因屏气不良冠状动脉图像无法评价,在其余59例患者的625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占94.2%(589/625),2级图像质量占3.2%(20/625),总的可评价率达97.4%。观察者之间总的一致性较好(k=0.83,95%CI:0.60~1.0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5.44±1.15)mSv,对比剂总量平均为(75.7±4.35)mL。本扫描计划对胸痛病因阳性诊断率为82%(50/61),CTA诊断为阴性的18%(11/61)的患者中随诊一月内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320排容积CT的前瞻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可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地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