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方法。方法 实验于2005—03/05在泰山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及天津神经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20只,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大鼠头部正中矢状线旁3mm,前囟前1mm处,利用微量注射器将100万个C6细胞(10μL)注入硬脑膜下5mm处。注射时间为5min,留针3min。术后1,2周对存活的大鼠行MRI检查。对术后2周检查肿瘤阳性的大鼠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对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 1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17只大鼠2次MRI检查见肿瘤所在部位一致,但第二次检查时肿瘤体积更大。双侧长有肿瘤的大鼠有15只,单侧长有肿瘤的2只,总的肿瘤阳性率为100%。②经病理检查证实17只大鼠脑内肿瘤均为胶质瘤。结论 大鼠硬脑膜下注入100万个C6细胞能成功建立脑胶质瘤模型,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能够模拟人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征,在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干预治疗研究中应用广泛。目前国内外研究使用的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种类较多,作者就目前常见的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种类及其一般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大鼠骨性关节炎模型的构建及其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贤波  蒋青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0):72-73,i005
目的: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的老龄化,骨性关节炎(osteoanhritis,OA)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建立大鼠OA动物模型,为研究该疾病的康复干预奠定基础。方法:2003—10/2004—06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室完成,SD大鼠15只,随机分配,将其2膝关节其中之一作为实验组,另一为对照组,实验组用显微器械作前交叉韧带切断加内侧1/3半月板切除术,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任其自由活动笼养1个月。结果:15只大鼠中有12只完成实验,为合格标本,实验组均可见典型的早期OA的改变,如滑膜增生,表层软骨糜烂,PG染色脱失。而对照组并无类似改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SD大鼠行前交叉韧带切断及内侧1/3半月板切除术是建立OA动物模型的良好方法,形成周期短,对饲养场地要求低,动物成本低对照组对照性强,可以通过该模型将近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稳定准确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必要工具和基础。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假手术组5只。 方法: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实验组大鼠脑内囊注入自体血制成脑内囊出血模型。②按ZeaLonga5分制神经病学评分标准评分,观察大鼠躯体感觉及运动功能。③大鼠在麻醉状态下于术前及术后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后,将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脑制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最大病灶处光镜观察血肿及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②两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③两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以出现明显偏瘫为造模成功,本实验成功率为93.3%(28/30),实验组神经病学评分为(2.74&;#177;0.46)分,与假手术组(0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实验组术后各波潜伏期较术前和假手术组明显延迟[P1:(15.72&;#177;0.78)ms,(10.69&;#177;0.52)ms,(10.73&;#177;0.48)ms;N1:(17.95&;#177;1.27)ms,(13.21&;#177;1.31)ms,(13.34&;#177;1.27)ms;N2:(21.16&;#177;1.62)ms,(15.42&;#177;1.46)ms,(15.58&;#177;1.44)ms;N3:(24.86&;#177;1.58)ms,(18.72&;#177;1.76)ms,(18.99&;#177;1.67)ms,P〈0.05]。③假手术组仅见针道周围散在红细胞,无出血灶;实验组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左侧内囊区不规则或椭圆形血凝块,大致有一个低倍视野范围,出血灶边缘脑组织疏松水肿,病变明显重于假手术组。 结论:用立体定向术回注自体血制成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更接近临床脑出血,且方法简便,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5.
构建大鼠痉挛型脑性瘫痪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敬东  张新  俞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50-151,F0003
目的:构建一种新的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动物模型以期最大程度地模拟痉挛型脑瘫后发生的神经解剖改变及生理、病理改变。 方法:实验于2004--03/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2组,痉挛型脑瘫模型组20只,对照组10只。痉挛型脑瘫模型组大鼠暴露右侧顶骨和额骨交界骨缝,以此骨缝为s中心,钻开0.8cm&;#215;0.5cm方形骨瓣,取掉骨瓣形成颅骨开窗,切开硬脑膜及大脑皮质,用神经剥离子小心挖出大脑皮质及部分大脑髓质。对照组大鼠不挖出大脑皮质及部分大脑髓质。结果:制模过程中,因窒息死亡4只,痉挛型脑瘫模型组3只,对照组1只。17只痉挛型脑瘫模型组大鼠以及9只正常组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痉挛型脑瘫模型组大鼠术后2周内,活动、摄食减少,左侧肢体跛行,左前肢摄食时不负重,饮水及摄食时主要以右前肢扶持鼠笼,左前肢及左前爪屈曲痉挛明显。2周后左侧肢体跛行症状有所减轻,1个月后左侧跛行症状及左前肢、左前爪痉挛屈曲症状固定。②对照组大鼠手术2周后,饮食、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痉挛型脑瘫模型大鼠术后痉挛体征典型,维持时间长,手术操作简单规范。  相似文献   

6.
大鼠C6脑胶质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w、2w、3w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荷瘤1w组肿瘤区各灌注参数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增大(P<0.05),但没有明显新生肿瘤血管;荷瘤2w及3w组肿瘤区CBF,BV,PS值和瘤脑交界处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大,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和瘤脑交界处之间仅PS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区微血管密度(MVD)值明显增大,以肿瘤周边更为明显,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期内肿瘤中心和周边区域CBV值及肿瘤中心PS值与相应的MVD值呈等级正相关,rs分别为0.576、0.482和0.646(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肿瘤区域不同部位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其中肿瘤周边区域CBV和PS值变化明显,反映了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一种新的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动物模型以期最大程度地模拟痉挛型脑瘫后发生的神经解剖改变及生理、病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3/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2组,痉挛型脑瘫模型组20只,对照组10只。痉挛型脑瘫模型组大鼠暴露右侧顶骨和额骨交界骨缝,以此骨缝为s中心,钻开0.8cm×0.5cm方形骨瓣,取掉骨瓣形成颅骨开窗,切开硬脑膜及大脑皮质,用神经剥离子小心挖出大脑皮质及部分大脑髓质。对照组大鼠不挖出大脑皮质及部分大脑髓质。结果:制模过程中,因窒息死亡4只,痉挛型脑瘫模型组3只,对照组1只。17只痉挛型脑瘫模型组大鼠以及9只正常组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痉挛型脑瘫模型组大鼠术后2周内,活动、摄食减少,左侧肢体跛行,左前肢摄食时不负重,饮水及摄食时主要以右前肢扶持鼠笼,左前肢及左前爪屈曲痉挛明显。2周后左侧肢体跛行症状有所减轻,1个月后左侧跛行症状及左前肢、左前爪痉挛屈曲症状固定。②对照组大鼠手术2周后,饮食、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痉挛型脑瘫模型大鼠术后痉挛体征典型,维持时间长,手术操作简单规范。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性关节炎模型的构建及其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的老龄化,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建立大鼠OA动物模型,为研究该疾病的康复干预奠定基础。方法:2003-10/2004-06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室完成,SD大鼠15只,随机分配,将其2膝关节其中之一作为实验组,另一为对照组,实验组用显微器械作前交叉韧带切断加内侧1/3半月板切除术,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任其自由活动笼养1个月。结果:15只大鼠中有12只完成实验,为合格标本,实验组均可见典型的早期OA的改变,如滑膜增生,表层软骨糜烂,PG染色脱失。而对照组并无类似改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SD大鼠行前交叉韧带切断及内侧1/3半月板切除术是建立OA动物模型的良好方法,形成周期短,对饲养场地要求低,动物成本低对照组对照性强,可以通过该模型将近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稳定准确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必要工具和基础。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假手术组5只。方法: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实验组大鼠脑内囊注入自体血制成脑内囊出血模型。②按ZeaLonga5分制神经病学评分标准评分,观察大鼠躯体感觉及运动功能。③大鼠在麻醉状态下于术前及术后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后,将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脑制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最大病灶处光镜观察血肿及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②两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③两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以出现明显偏瘫为造模成功,本实验成功率为93.3%(28/30),实验组神经病学评分为(2.74±0.46)分,与假手术组(0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实验组术后各波潜伏期较术前和假手术组明显延迟[P1:(15.72±0.78)ms,(10.69±0.52)ms,(10.73±0.48)ms;N1:(17.95±1.27)ms,(13.21±1.31)ms,(13.34±1.27)ms;N2:(21.16±1.62)ms,(15.42±1.46)ms,(15.58±1.44)ms;N3:(24.86±1.58)ms,(18.72±1.76)ms,(18.99±1.67)ms,P<0.05]。③假手术组仅见针道周围散在红细胞,无出血灶;实验组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左侧内囊区不规则或椭圆形血凝块,大致有一个低倍视野范围,出血灶边缘脑组织疏松水肿,病变明显重于假手术组。结论:用立体定向术回注自体血制成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更接近临床脑出血,且方法简便,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构建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法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射50μL自体动脉血,制作脑出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5只和假手术组2只。实验组用肝素化50μL微量注射器抽取50μL股动脉血,用立体定向仪将微量注射器针进针至尾状核中心,将血液分两次缓慢注入尾状核内(注射速度10μL/min)。假手术组完成立体定向术及股动脉抽血,但不注血。术后6h取脑进行病理观察,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大鼠尾状核内均可见血肿形成。部分血液沿针道反流至同侧侧脑室及胼胝体,血肿平均容量(13.79&;#177;5.53)μL。假手术组未发现血肿。结论:该脑出血模型成本低,操作简单,与临床脑出血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用前脑缺血法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①取192只健康老龄Wistar大鼠(24月龄),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20,30,40min组各60只,根据取材时间后3组又随机分为术后1,3,5d组3个时相点,每时相点20只。②对照组不干预;假手术组麻醉后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其他3组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致大鼠前脑急性缺血(夹闭时间分别为20,30和40min),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③观察术后大鼠的症状和生命体征,计算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在术后1,3,5d时相点,将各组未死亡的大鼠全麻后采集颈动脉血,检测血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采血后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1d时间点检测。结果:14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死亡率:缺血40min组高于缺血20,30min组(45%,15%,23%,P〈0.05)。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缺血20min组低于缺血30,40min组(15%,23%.45%,P〈0.05);在缺血30,40min组,术后1d高于术后5d(56%比20%;64%比17%;P〈0.05)。③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肺、肝、肾、心脏功能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表现为动脉氧分压下降,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总胆红素、肌酐升高;在缺血30和20min组内,术后1,5d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前脑缺血30min再灌注1d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标记的外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在大鼠脑原位胶质瘤内的动态归巢特点,为利用磁性标记的EPCs作为MRI示踪细胞载体提供可行性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假肿瘤组、肿瘤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16只,肿瘤组和对照组在脑组织内移植C6胶质瘤细胞,而假肿瘤组仅刺破脑组织不移植胶质瘤细胞。待肿瘤组和假肿瘤组模型建立后第8天从尾静脉内注射2&#215;106 USPIO-EPCs,分别在EPCs移植前、移植后1、3、5 d和7 d进行MRI扫描,观察病变区域在T2WI、SWI上信号和T2值的变化情况。在相对应时间点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用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有无阳性结果,并观察CD34+、SDF-1、MMP-9、VEGF等蛋白的表达以及与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分布的关系。结果假肿瘤组在MRI上各时间点均无变化,T2值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肿瘤体积逐渐增大,但其内信号无明显变化,肿瘤组在移植USPIO-EPCs第1天后外周区在SWI上出现低信号,随着瘤龄的增长低信号逐渐增多并向肿瘤内部迁移,兴趣区T2值随时间逐渐下降。假肿瘤组普鲁士蓝染色见零星阳性细胞,肿瘤组移植USPIO-EPCs第1天见蓝染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外周区,之后逐渐向内迁移分布于肿瘤内部。同时,USPIO-EPCs移植后早期发现CD34+、SDF-1和MMP-9在肿瘤外周区表达较多,在USPIO-EPCs移植后第7天在肿瘤中央区域表达增多,且与肿瘤外周区并无明显差异,VEGF随着瘤龄的增长表达逐渐增多,但各时间点肿瘤中央区及肿瘤外周区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MRI可以动态观察USPIO-EPCs在大鼠原位脑胶质瘤内归巢的变化过程,肿瘤组织不同区域SDF-1和MMP-9表达变化与USPIO标记的EPCs在肿瘤内的分布变化有相似性,这一发现表明SDF-1和MMP-9可能是促使移植的外源性EPCs由肿瘤周边向肿瘤中央区域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脑胶质瘤大鼠动物模型中明胶酶的活性变化,为以明胶酶为靶点的脑胶质瘤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2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9L大鼠胶质瘤细胞购自广州南方医科大学。①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Fisher344大鼠27只,24只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造模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后7,14,21,28d组,6只/组,每组3只用于灌注固定做免疫组化分析,另3只用于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明胶酶谱分析。剩余3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②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和明胶酶谱等方法检测胶质瘤中明胶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明胶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9)的活性变化。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Fisher344大鼠27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MP-2和MMP-9mRNA的表达:9L胶质瘤细胞中均可见MMP-2和MMP-9mRNA的表达,MMP-2的表达量高于MMP-9;大鼠脑胶质瘤组织中可见两者mRNA的表达,而正常脑组织MMP-2mRNA低表达,检测不到MMP-9mRNA的表达;随着肿瘤的生长,MMP-9mRNA的表达量增高。②MMP-2和MMP-9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9L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显示,MMP-2和MMP-9均呈现阳性染色,主要为胞浆和胞膜染色;肿瘤组织MMP-2和MMP-9染色阳性,为胞浆染色,在血管内皮和肿瘤侵袭边缘细胞胞阳性染色明显。随脑胶质瘤的生长,MMP-2和MMP-9染色程度加深。③MMP-2和MMP-9酶活性检测结果:9L细胞无血清培养上清中可见Pro—MMP2(Mr72000)与Pro—MMP9(Mr92000)及其活化形式activeMMP-2(Mr 66000)与activeMMP-9(Mr83000)的表达,MMP-2的表达量较高;MMP-2酶原与活化的MMP-2在脑胶质瘤组织中明显表达,而在正常脑组织低表达。MMP-9酶原与活化的MMP-9在脑肿瘤组织中表达,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其表达。④MMP-2和MMP-9在肿瘤组织中的定位情况:脑胶质瘤组织冰冻切片原位明胶酶谱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因表达活性的明胶酶降解载片上的明胶,致使不被染色,肿瘤部位很透亮。对侧脑组织因不表达明胶酶,不能降解明胶,被染黑。结论:脑胶质瘤模型中表达高活性的MMP-2和MMP-9,且与胶质瘤生长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构建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法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射50μL自体动脉血,制作脑出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5只和假手术组2只。实验组用肝素化50μL微量注射器抽取50μL股动脉血,用立体定向仪将微量注射器针进针至尾状核中心,将血液分两次缓慢注入尾状核内(注射速度10μL/min)。假手术组完成立体定向术及股动脉抽血,但不注血。术后6h取脑进行病理观察,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大鼠尾状核内均可见血肿形成。部分血液沿针道反流至同侧侧脑室及胼胝体,血肿平均容量(13.79±5.53)μL。假手术组未发现血肿。结论:该脑出血模型成本低,操作简单,与临床脑出血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工作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探讨模型建立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研究心脏移植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1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供心完全停跳后,下腔和上腔静脉分别结扎离断,切断主、肺动脉,切开左心耳,供心肺动脉与左房端侧吻合,钝性游离出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并阻断,供心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连续缝合,左室血液经供心主动脉吻合口进入受体腹主动脉,从而模型的左右心室均有输出功能,进行预实验96只,正式实验20只。结果:116只SD大鼠纳入结果分析。①预实验96只和正式实验20只手术成功率分别为56%和90%。预实验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3.8%,主要并发症包括麻醉意外、吻合口出血及狭窄、截瘫、供心保护不良、休克、内环境紊乱、术后早期供心失活。正式实验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②吸氧状态下,吻合口前后的氧分压分别为(20.4&;#177;1.9),(11.2&;#177;1.3)kPa,差异极显著(P〈0.01);未吸氧状态下吻合口前后的氧分压分别为(9.9&;#177;1.2),(6.7&;#177;1.2)kPa,差异极显著(P〈0.01),吸氧后吻合口前氧分压较未吸氧明显升高(P〈0.01)。结论:针对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预防、处理,可使工作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达到稳定的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用前脑缺血法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①取192只健康老龄Wistar大鼠(24月龄),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20,30,40min组各60只,根据取材时间后3组又随机分为术后1,3,5d组3个时相点,每时相点20只。②对照组不干预;假手术组麻醉后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其他3组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致大鼠前脑急性缺血(夹闭时间分别为20,30和40min),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③观察术后大鼠的症状和生命体征,计算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在术后1,3,5d时相点,将各组未死亡的大鼠全麻后采集颈动脉血,检测血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采血后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1d时间点检测。结果:14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死亡率:缺血40min组高于缺血20,30min组(45%,15%,23%,P<0.05)。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缺血20min组低于缺血30,40min组(15%,23%,45%,P<0.05);在缺血30,40min组,术后1d高于术后5d(56%比20%;64%比17%;P<0.05)。③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肺、肝、肾、心脏功能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表现为动脉氧分压下降,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总胆红素、肌酐升高;在缺血30和20min组内,术后1,5d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前脑缺血30min再灌注1d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脑胶质瘤大鼠动物模型中明胶酶的活性变化,为以明胶酶为靶点的脑胶质瘤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2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9L大鼠胶质瘤细胞购自广州南方医科大学。①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Fisher344大鼠27只,24只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造模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后7,14,21,28d组,6只/组,每组3只用于灌注固定做免疫组化分析,另3只用于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明胶酶谱分析。剩余3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②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和明胶酶谱等方法检测胶质瘤中明胶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明胶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9)的活性变化。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Fisher344大鼠27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MP-2和MMP-9mRNA的表达:9L胶质瘤细胞中均可见MMP-2和MMP-9mRNA的表达,MMP-2的表达量高于MMP-9;大鼠脑胶质瘤组织中可见两者mRNA的表达,而正常脑组织MMP-2mRNA低表达,检测不到MMP-9mRNA的表达;随着肿瘤的生长,MMP-9mRNA的表达量增高。②MMP-2和MMP-9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9L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显示,MMP-2和MMP-9均呈现阳性染色,主要为胞浆和胞膜染色;肿瘤组织MMP-2和MMP-9染色阳性,为胞浆染色,在血管内皮和肿瘤侵袭边缘细胞胞阳性染色明显。随脑胶质瘤的生长,MMP-2和MMP-9染色程度加深。③MMP-2和MMP-9酶活性检测结果:9L细胞无血清培养上清中可见Pro-MMP2(Mr72000)与Pro-MMP9(Mr92000)及其活化形式activeMMP-2(Mr66000)与activeMMP-9(Mr83000)的表达,MMP-2的表达量较高;MMP-2酶原与活化的MMP-2在脑胶质瘤组织中明显表达,而在正常脑组织低表达。MMP-9酶原与活化的MMP-9在脑肿瘤组织中表达,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其表达。④MMP-2和MMP-9在肿瘤组织中的定位情况:脑胶质瘤组织冰冻切片原位明胶酶谱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因表达活性的明胶酶降解载片上的明胶,致使不被染色,肿瘤部位很透亮。对侧脑组织因不表达明胶酶,不能降解明胶,被染黑。结论:脑胶质瘤模型中表达高活性的MMP-2和MMP-9,且与胶质瘤生长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 胶质瘤是由神经外胚叶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国内资料统计,发生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4.6%。许多资料证明:脑瘤患者也有全身免疫抑制现象。脑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恶性者较良性者更为明显调整或提高脑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将加强综合治疗效果。由于脑胶质瘤的生长多不规则,境界不清和多源性生长等特点,手术常难以彻底切除,复发率高。治愈率低,故采取综合治疗无疑是提高胶质瘤疗效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19.
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模型的改良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模型的制备方法,提高制模成功率与效率。【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传统心肌缺血/再灌组(A组,n=20),改良心肌缺血/再灌组(B组,n=20),传统缺血后处理组(C组,n=20),改良缺血后处理组(D组,n=20)。观察各组制模成功率与效率,并从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心肌缺血与梗死面积、心肌酶学、病理学等方面对改进的模型进行评估。【结果】A、B、C、D组的制模成功率分别为80%、90%、75%、85%,传统组与改良组无差异(P〉0.05)。传统组每只模型从麻醉到关胸约45min,改良组约10min;传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165min,改良组为3min。改良组造模时间缩短,效率高于传统组。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学、病理学等各种方式均证实改良组造模结果成功。【结论】改良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制模方式保留了传统造模方式成功率高的优点,同时提高了造模效率,造模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0.
神经干细胞与脑胶质瘤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的肿瘤组织并不是由均一的肿瘤细胞所组成的,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亦即肿瘤的异质性.其中存在少数担当着干细胞角色的肿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包括自我更新能力、无限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为肿瘤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机制,获得较少突变即有可能恶性转化,而且干细胞存活时间较长,这意味着干细胞比成熟细胞发生细胞复制的错误几率更大.因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突变的机会更多,最终形成脑胶质瘤干细胞,同时调节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的基因在脑胶质瘤的脑胶质瘤干细胞中也表达,这也是支持神经干细胞是脑胶质瘤干细胞来源的;也有推测认为它可能起源于已分化的细胞,由这些细胞突变发生去分化得来,并通过基因突变而获得了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特性,从而形成脑胶质瘤干细胞.通过探讨神经干细胞与脑胶质瘤干细胞,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