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以同期非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测有无颈动脉斑块,同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FIB水平,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P〈0.01)。脑梗死组血清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有斑块组患者高于无斑块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随着FIB水平增高而增高,从而可能促使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尿酸水平的测定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按颈动脉彩超提示斑块情况分4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结果组间性别、年龄、血脂、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8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并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三组间作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高,进展性脑梗死组三个指标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618 3,P〈0.01),而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459 2,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脑梗死病情进展越重。  相似文献   

5.
吴正美  胡明  王甫香 《安徽医药》2010,14(12):1431-143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90例脑梗死患者,65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形态。结果脑梗死组中71例患者颈动脉共有115块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中有15例共有15块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1%;脑梗死组颈动脉IMT(1.26±0.27)mm和对照组IMT(0.53±0.2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软斑块且不规则为主,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以钙化型硬斑块且规则型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形态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9例,发生率为76.3%,对照组20例中有3例(15.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4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8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60%,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5%,21%)(P〈0.001)。病例组软斑块检出率(48/84)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3/40)(P〈0.001)。病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关系。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lO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的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一时间段的无脑血管病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监测其斑块情况,颈动脉路外端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Hey水平,根据H吖水平将观察组中患者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及正常半胱氨酸组(B组)。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ey以及IMT值均更高,且相对于B组中的患者,A组中患者的血清Hcv以及颈动脉路外端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值均更高(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v值相较于无脑血管疾病患者更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Fg水平测定,通过对Fg浓度的分层分析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中浓度组斑块数最多,尤其易损斑块发生率最高,与低浓度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高浓度组间及中、高浓度组间易损斑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量首次血压、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2.3%。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血压及Fg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粥样斑块形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氟伐他汀治疗组4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板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瞿萍  夏兰  陈贵海 《河北医药》2010,32(13):1701-1702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及其在CAS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脑梗死病患者55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评定标准:IMT≤0.9mm为正常,0.9mm〈IMT≤1.5mm为硬化,IMT〉1.5mm为斑块形成,管腔狭窄≥30%为狭窄。同时检测血白细胞、纤维蛋白原及其他生化指标,运用逻辑回归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CAS的作用大小。结果年龄、收缩压、纤维蛋白原及白细胞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炎性标志物纤雏蛋白原及白细胞对CAS的形成及发展影响较大。结论炎性反应与脑梗死患者CAS的形成及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对39例脑梗死患者和36例健康体检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Fib水平。结果脑梗死组的TC、LDL、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TC、LDL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Fib水平增高可促使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彩超分别检测4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0%,,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超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月珍  黄红梅 《淮海医药》2010,28(4):345-346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54例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颈动脉内-中膜(IMT)正常组34例;颈动脉IMT增厚组29例,颈动脉斑块组91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及增厚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发生部位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30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3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大小、性状及部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IMT增厚、软斑和溃疡斑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这几项指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大脑半球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脑干和小脑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P<0.01).两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分叉处(66.08%,68.97%),显著高于颈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入口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狭窄严重程度、IMT增厚、软斑及溃疡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对大脑半球的预测敏感性最高,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应全面监测之;特别注意观测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它对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发急性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根据患者是否伴发急性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组68例和糖尿病组92例,另选取8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检测患者及健康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检测受检者的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斑块的形成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结果 正常组受检者的血清同型半管氨酸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和脑梗死组(P<0.05);糖尿病组和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以及程度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程度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r=1.634,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升高,且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